第132章 万商集团-《港岛:我的系统是警队升职器》

  购买整栋大厦的资金来源也显露出其背后的强大支持——万商集团。

  这家新兴企业最初从事百货零售,后突然收购港岛民生能源,其资金规模令人咋舌。

  其资金运作方式逐渐浮出水面,主要是通过离岛公司转移三百多亿美元回港岛,如此巨量资金,让港岛无人能及。

  具体操作上,电力公司投入百亿用于电网整合,再优化线路,随后将30%股份出售给内地国企,实现技术共享,并在粤省投资水力发电项目。

  这些举措让市民受益,电费有望统一并降低。

  与此同时,燃气领域也有类似动作,虽然目前主要聚焦于管道问题,但尚未有更显着的动作。

  ---

  林家和梁家近期在讨论一项重要议题,主要围绕民生能源公司的未来发展。

  由于这些公司尚处于初创阶段,两地 ** 均认为当前应专注于内部建设和资源整合,而非急于再次上市。

  为此,万商集团决定全权持股,确保两家公司的 ** 性和稳定性,同时维护林家和梁家在 ** 的地位。

  对于林家栋而言,他强调个人能力足以应对挑战,但也提醒家人需加强安保措施。

  梁满仓提议可从内地引进专业人才,建立一支高效的保安团队,由内地负责培训和派遣, ** 负责实际运营。

  林继业对此表示支持,但要求将该计划 ** 于万商集团之外,并另行协商股权分配。

  此外,近日内地方面提出希望两家家族企业介入 ** 的传媒行业,争取更大的影响力。

  林家栋对此持谨慎态度,而林继业则希望了解儿子的意见,毕竟这一领域并非他们的传统业务。

  ---

  传媒行业并非难题,毕竟如今万商财力雄厚。

  林家栋思索片刻后说道:“亚视目前由林百欣掌控,他的个人股份加上丽新集团已实现绝对控股。

  若要涉足传媒,电视台不可或缺,而且 ** 的圈子较小,电影与电视都需要牢牢把握。”

  “我的计划是这样,我们现在正在收购土地,不妨顺便把 ** 所有的院线也纳入麾下。

  首个目标就是邵氏,他们电影生产线已停止,因此完全可以谈谈。”

  “我相信邵逸夫不会拒绝的!”

  林继业疑惑道:“他一直专注于电影,会愿意出售院线吗?”

  “这就得看谈判策略了,我们可以明确承诺只收购院线,不涉及电影业务,这样一来,任何电影公司的作品都有机会在我们的影院上映。”

  林家栋无意涉足电影领域,因为这个行业风险较大,家族内也没人擅长此道,索性以旁观者的姿态参与。

  “我们收购 ** 所有院线后进行改造,保留一家专供电影节使用的龙头剧院,其余全部改建为多厅影院。

  这种模式类似内地的综合体影院,多厅意味着可以同时播放多部影片并延长放映周期,这对电影公司而言是利好消息。”

  “此外,我们还能筛选掉那些粗制滥造的作品,推动各家公司提高质量,这对 ** 电影行业同样有益。

  ** 电影在亚洲市场极具竞争力,我们的院线也有望逐步扩展。”

  “凡受我们民族文化影响的地区,均可设立院线。”

  “再者,收购一些电影杂志,整合成一本内容专业且覆盖广泛的全新杂志。”

  “最后,拿下金像奖的主办权与评审权,举办亚洲电影节,邀请各国影片参展等,这将极大提升我们的影响力。”

  “同时,我们专注于引进优质电影,这让我们显得更为公正。

  我们需要参考影迷的意见,争取他们的支持。”

  梁满仓点头表示赞同:“这个策略很好,影响会很深远。

  但电影毕竟是个特殊的领域。”

  林家栋补充道:“这样做至关重要,会让明星和电影公司更加谨慎对待他们的作品。”

  “确实如此。”

  林栋祖接着问,“那电视台方面呢?”

  “电视台可以洽谈,但林百欣的态度尚不明朗。

  我们可以一边谈判,一边收购一些中小报纸,整合资源后重新发行。”

  “通过报纸增加全亚洲的新闻报道,还能与内地合作共享国际新闻渠道,这是我们的优势。”

  “报纸可以划分多个版块,比如娱乐、经济、政治、民生等。”

  林家栋计划只出售一份报纸,而非分割开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未来的趋势是门户网站,现在细分版块有助于未来打造这样的平台。”

  纸质报纸的发行量必然会减少,但他们可以更快地转向互联网门户网站,甚至可能融入更大的网络体系中。”

  关于亚视的收购,“需要视情况而定。

  一方面与亚视谈判,另一方面搜集林百欣和丽新集团的相关信息,若不成,可以考虑使用金融手段。”

  “例如降低丽新集团的股价,切断林百欣的资金链。”

  林继业补充说,“但这只是最后的选择。”

  “好的,我们之后会联系内地,相信他们会提供帮助。”

  林继业点头表示同意。

  目前万商的重点是民生能源,但突然再次出击,林继业找邵逸夫,梁满仓找林百欣,双方同步行动。

  不过港岛的院线不止邵氏一家。”

  “其他院线可以稍后再谈,邵逸夫这边应该比较容易突破,因为有霍先生的支持。”

  为何内地不允许霍先生成立传媒集团?主要是因为资金问题。

  尽管霍家在港岛地位显赫,但并非因资金不足,他们并非华资中最为富裕的一家。

  令人意外的是,万商迅速崛起,其在内地的投资规模庞大,掌控数百亿美金,但这并非全部。

  林家栋的资金实力更为惊人,相关情报已被内地掌握。

  然而,林栋的身份特殊,他不会在港岛投资,甚至不买股票,而是选择**地投资股市。

  目前,他的资金几乎未被动用,仅在半山购置了两栋别墅。

  若进行拆除重建,那么林家栋在港岛的资产将仅剩几处房产,这是内地较为忧虑的问题。

  尽管他在内地的投资规模不小,但从整体对比来看,这只是九牛一毛。

  当然,这也与内地改革开放初期,各方面条件尚不完善有关,因此不适合大规模投资。

  万商的情况亦有限制,它并非从事制造业,仅水电站表现较好,但由于地域和技术限制,业务集中于粤省。

  经过内部研讨,内地开始试探性建议万商创建传媒集团,而万商对此表现出极大兴趣,并提出了宏大的计划。

  该计划主要覆盖亚洲地区,特别是东亚和东南亚,而内地则借助综合体项目的推进逐步扩展。

  毕竟,内地多数城市难以承载综合体项目。

  盲目投资只会加速破产,万商虽资金充裕,却并未借贷。

  目前,林家栋仅提供了四座城市发展方案,后续发展还需时日,可先行购置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