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4章 风里雨里,临安等你-《综武:开局嘉靖,成就万寿帝君》

  当多尔衮的身影消失在弥漫的烟尘与废墟之中,整个战场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凝滞。

  八旗精锐脸上的狂热与嗜血瞬间冻结,取而代之的是难以置信的惊骇与茫然。

  他们战无不胜的摄政王,拥有仙神之力加持的多尔衮,竟被那看似粗豪的黑胖子,以最朴实无华的拳法,硬生生击溃。

  不知是哪个军官率先反应过来,发出一声尖锐的呼哨,残存的清军如同潮水般开始向后撤退。

  阵型虽未大乱,但那惶急的脚步依旧暴露了他们士气的崩塌。

  空中的五道黑气发出不甘的尖啸,它们吞噬宋国残余气运的过程被强行打断,更被赵匡胤那定光佛芒所伤,灵体震荡。

  眼见多尔衮败北,军心已散,它们再不甘,也只能裹挟着已吸取的部分气运,如同丧家之犬般仓皇遁向北方,消失在天际。

  “赢了,我们赢了!”

  “太祖万岁,大宋万岁!”

  劫后余生的狂喜如同火山喷发,瞬间点燃了残存的宋军与江湖义士。

  呼喊声、哭泣声、兵刃坠地的铿锵声交织在一起,汇聚成一片悲壮而热烈的洪流。

  杨沂中拄着卷刃的长剑,单膝跪地,望着空中那道黑胖的身影,热泪纵横。

  苏梦枕在王小石与白愁飞的搀扶下,苍白的脸上露出一丝如释重负的复杂神色。

  赵匡胤立于虚空,目光扫过下方欢呼的人群,扫过疮痍的临安城,黑胖的脸上并无太多喜悦,只有一种深沉的疲惫与慨叹。

  他能感受到,三道强大的气息在城破危机解除后,悄然隐去——那是黄裳、济颠、韦青青青。

  此刻危机暂解,他们显然不愿卷入接下来的纷扰。

  “皆是人杰,可惜……”

  赵匡胤心中暗叹,却并未出言挽留。

  他的目光随即转向另一侧。

  那里,一道衣衫破碎的身影正缓缓飞来,正是权力帮帮主李沉舟。

  两人在空中遥遥相对。

  一股无形的压力以两人为中心弥漫开来,刚刚还在欢呼的战场,声音渐渐低落下去,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一种比之前面对清军时更加复杂、更加令人心悸的氛围。

  赵匡胤看着李沉舟,眼神平静,却带着洞穿一切的威严。

  他能清晰地感受到对方体内那与自己同源,却走向了不同极端的《先天乾坤功》气息,更能感受到那股蛰伏的、欲要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的雄心与霸道。

  这是一个枭雄。

  绝世的枭雄。

  赵匡胤心中明镜似的,若非清军压境,社稷倾覆在即,以此人之能,这临安城头恐怕早已变换了大王旗。

  赵构那小子也不知会被安排怎样的“禅让”结局。

  李沉舟也在看着赵匡胤,他的脸色因内伤而略显苍白,但眼神却依旧沉静如深潭,没有丝毫因为对方是开国太祖或是救命恩人而显露怯懦或卑微。

  他拱手,声音平稳,却自有一股不卑不亢的气度:

  “晚辈李沉舟,参见太祖陛下。”

  “谢陛下出手,解临安之围,救万民于水火。”

  他自称晚辈,是敬其开创之功;

  称陛下,是承认其赵宋太祖的身份。

  但语气中的平起平坐之意,在场稍有眼力者都能品味出来。

  赵匡胤黑胖的脸上看不出喜怒,只是淡淡道:

  “李沉舟,你的《先天乾坤功》,练得不错。”

  “赵师容是你什么人?”

  这话听似夸奖,实则隐含审视之意。

  “师容乃是在下妻子。”

  “在下机缘巧合,偶得传承,不敢与陛下精深相较。”

  “今日见陛下施展,方知何谓‘乾坤在我,造化由心’,受益良多。”

  “受益?”

  赵匡胤嘴角勾起一抹似笑非笑的弧度。

  “怕是更想有朝一日,能如朕今日这般,拳倾天下,定鼎乾坤吧?”

  此言一出,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下方,白愁飞眼神炽热,拳头不自觉握紧;

  王小石面露忧色,看向苏梦枕;

  苏梦枕掩嘴低咳,眼神复杂;

  四大名捕、诸葛正我等人都屏住了呼吸,紧张地注视着空中。

  刚刚驱退外敌,难道内争便要即刻上演?

  李沉舟面对这近乎直指野心的诘问,并未慌乱,反而抬起眼,目光清澈而锐利地迎上赵匡胤:

  “君非君,臣非臣,朝堂朽木为官,殿陛禽兽食禄,致使狼烟四起,社稷丘墟,百姓流离……那么,这乾坤是否当倾,江山是否易主,便非一家一姓可定论了。”

  “大胆!”

  下方有忠于赵宋的将领忍不住出声呵斥。

  赵匡胤却一摆手,阻止了骚动。

  出身于乱世的赵匡胤,从来没少遇到李沉舟这样的枭雄。

  但赵匡胤也明白,现在还不是对付李沉舟这人的时候。

  到了他们这个层次,虚伪的客套毫无意义,利益与实力才是根本。

  赵匡胤嘿然一笑。

  “你倒是坦荡。比朕那躲在被窝里发抖的不肖子孙,强出不止一筹。”

  他话里的讥讽让下方一些宋臣面红耳赤。

  “朕自归墟醒来,所见皆是疮痍,所闻皆是悲声。赵宋江山,竟衰败至此……朕,亦有责任。”

  他话锋一转,目光重新变得锐利无比,盯住李沉舟:

  “但此刻,非论你我之道孰高孰低之时。”

  “蛮夷掠境,山河破碎,此乃我大宋存亡之秋。”

  “内争,需待外患平息之后。”

  他伸出三根黑胖的手指,声音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李沉舟,朕与你约法三章!”

  “即刻起,临安乃至所有仍尊赵宋号令之地,由朕暂摄军政,整饬防务,抚恤伤患,安定民心。”

  “你权力帮需听调协防,不得擅动。”

  “在此期间,内部恩怨,一律搁置。”

  “待驱除鞑虏,光复大宋之日,你我之间,再论这江山归属,乾坤谁主。”

  “届时,是战是和,是禅是让,各凭手段。”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李沉舟身上,等待他的回应。

  李沉舟看着赵匡胤,看着他那不容置疑的眼神,感受着那虽然内敛却依旧磅礴的帝王之气。

  沉默,持续了很久。

  终于,李沉舟缓缓抬起手,抱拳,对着赵匡胤,微微躬身:

  “陛下之约,沉舟……”

  他顿了顿,声音清晰传遍四方:

  “……应下了。”

  “愿与陛下,及天下豪杰,共御外侮。”

  “好。”

  赵匡胤吐气开声,声震四野。

  “即日起,整军,备武!”

  “告诉大明哪位万寿帝君。”

  “待到赶走清军,我在临安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