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教导-《我在清宫中成为嫌疑人的日常》

  林玲感觉自己这也算是一种另类的因材施教了。

  结合胤禩爱八卦的性子,让他在八卦中学习新知识。

  其实主要是因为这八卦掰碎了讲也没意思,无非就是德嫔与佟佳皇后矛盾遗留下来的问题。

  佟佳皇后走得太匆忙,也没安排好养子胤禛阿哥的去留。

  其实如果按一般的情况倒也没什么,说不定生母还要欢天喜地的将孩子接走。

  但佟佳皇后、德嫔、胤禛阿哥三人情况不一般。

  她们恩恩怨怨纠缠太深,甚至已经把孩子也牵扯进去了。

  佟佳皇后走了倒是一了百了,可胤禛阿哥却因为佟佳皇后与生母德嫔关系尴尬。

  这件事其他妃嫔也只能调解一下,真正要做主还是要让康熙来,或者让太皇太后、太后她们出面。

  让他们决定胤禛阿哥的去留。

  林玲其实觉得德嫔还不如将胤禛接回永和宫,等胤禛阿哥够年龄了,再送去阿哥所。

  胤禛阿哥养在永和宫也有宫人照顾,德嫔不想见也可以不见。

  何必撕破脸,弄得如此难堪。

  德嫔就算是想把胤禛阿哥送去阿哥所不是不行,但这个事不能由她亲自来做。

  她哪怕找个借口,或者找去康熙面前哭一下,都好过现在直接让胤禛阿哥搬离景仁宫,去阿哥所。

  林玲知道德嫔心里不待见,但面子情也是要讲讲的。

  就像康熙,他又不是吃饱了没事干,天天一大早就去慈宁宫给太皇太后请安。

  人家也是为了做出那副模样给后宫众人,还有前朝众人看的。

  先不管是不是虚情假意,人家面子是给到太皇太后了。

  而太皇太后哪怕心里再不爽,面上还不是与康熙做足了祖孙情深的模样。

  德嫔又不是不知道在这后宫里表面功夫是一定要做足的,不能给别人借题发挥的空间。

  不然一些琐碎的麻烦便会接踵而来的。

  德嫔这样做,莫不是为了心中的一口气?

  林玲在心里轻轻地叹了口气,德嫔和胤禛阿哥这事闹得沸沸扬扬,一时半会还有得磨。

  但愿他们这事,能在她‘病好’前,磨出结果。

  林玲可不想刚病好,就摊上这一摊子事。

  她一边想七想八,一边照着脑海中的光屏慢悠悠地给胤禩念故事。

  看着正津津有味地听着故事的胤禩,林玲不由得弯了弯眉眼,捏了捏胤禩的小脸。

  她觉得胤禩现在就挺好的,每天都开开心心。

  暂时不打算让年幼的胤禩,那么快直面后宫的是是非非。

  这些俗事,就等到胤禩再大一点再说比较好。

  但林玲不知道,她另一个孩子胤祚,现在已经在慈宁宫接受太皇太后全方位的‘深刻’教导了。

  “你可知德嫔与胤禛争执的事为何传得如此之快吗?”太皇太后正拿着一本古籍在手里,但她并没有翻开来,反而用蒙语向胤祚问道。

  胤祚一愣,没想到太皇太后会突然问起这个。

  刚刚太皇太后借着德嫔与胤禛阿哥之间的事,详细地和他说了德嫔、佟佳皇后、胤禛三人的恩恩怨怨。

  顺便还给他多方面维度分析了一番德嫔、佟佳皇后二人的想法。

  胤祚缓缓抬起头,看向太皇太后,他有些不太明白太皇太后的意思。

  只见太皇太后她老人家一脸慈祥地看着他,似乎在等待着他的回答。

  胤祚歪了歪头,他并未正面回答太皇太后的问题,反而问起了一件事。

  “皇曾祖母,你刚刚曾提到汗阿玛将景仁宫里原本负责伺候皇额娘的宫人们,都除得七七八八了。那现在在景仁宫办事的,岂不是大多都从内务府新调来的?”

  听到胤祚这样问,太皇太后不自觉嘴角微微上扬。

  她眼中浮现出一丝满意,在她看来胤祚已经差不多摸到了正确答案了。

  在胤祚这个年纪,能如此敏捷,是做得很不错了。

  太皇太后微微颔首,“正是。”

  胤祚心下一定,知道他的思路对了。

  随即,胤祚便对太皇太后说道,“皇曾祖母,那此事传得快或许与景仁宫新换的宫人有关。内务府新调去的宫人,都各有各的心思。可能他们背后的人也不一样,所以这事就容易传满宫皆知。”

  太皇太后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她轻轻摸了摸胤祚的头。

  胤祚这个年纪,能想到这已经很不错了。

  再往深想一点就是,这些势力估计盯着胤禛这个落单的阿哥。

  毕竟胤禛的养母没了,生母与他关系又不好。

  一些想抚养皇嗣的妃嫔,或许就想借此机会抚养他。

  太皇太后顺势夸赞胤祚道,“胤祚说得对。你能想到此节,已胜过许多人。”

  受到太皇太后表扬的胤祚,朝太皇太后开心的咧嘴一笑。

  太皇太后一怔,看着胤祚这像极了她那‘叛逆’儿子的面容,她一时间仿佛穿越时光,回到她年轻的时候。

  那时候,她也是这么教导福临的。

  小小福临就如同胤祚一样聪慧过人,对她问得问题都能回答上来,偶尔还会有自己的见解。

  听到她的夸奖时,小福临非常高兴。

  她那时将自己的想法、理念、为人处世都尽数教给福临,期望福临能成为一代明主。

  两母子其乐融融的在一起交谈的场景,恍如隔世。

  在福临长大后,他的理念突然与自己所信奉的理念大相径庭。

  太皇太后当时很迷茫,她不知道自己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她坚信自己的做法和理念都是对的,可她那儿子偏偏就是不认同。

  非要和她反着来,他重用汉臣,进行汉制。

  他们僵持不下。

  直到他病了,她才借此推翻并否定了福临的所作所为。

  现在他的儿子,自己的孙子,也肉眼可见地不赞同她那一套。

  她没败在福临手上,倒是败在了她一手选出的,期望能继承她理念的好孙儿手上。

  既然在这场博弈中失败,太皇太后也并非是输不起的人。

  虽然她还是无法认同福临的那一套,但玄烨也不是福临,他也有自己的想法。

  也许,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喜欢我在清宫中成为嫌疑人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