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1章 火桥之上,万灯归流-《纨绔六皇子,从八岁开始布局天下》

  ——

  赤岩谷燃灯之后,火光沿着地脉北上。

  三月初三,天晴无云。

  从西陲到东陆,从北野到南川,九百九十九座律塔的灯同时亮起,汇聚成一条横贯大陆的光带。

  那被称为——火桥。

  它并非真正的桥,而是一条贯通九州的光网。

  每座塔下都有能站、风渠与通讯石,火桥所至之处,皆纳入新律。

  人们说:

  “百年前,帝国以剑立疆;百年后,天下以火连心。”

  ——

  火桥的中心,是一座漂浮于云上的环塔。

  环塔名为“共律坛”,直径千丈,由旧日星槎碎片与新铸风铜混建。

  此处,是风骨纪元第一次“万灯议会”的所在。

  从黎明到午时,百业使者、工律官、农司首、矿冶师、风渠代表、稷民首领陆续抵达。

  他们乘风车、驾光舟、行陆台,汇聚于云上之环。

  灯火汇集,宛若天河倒悬。

  那一刻,九州似乎同时在呼吸。

  ——

  宁策站在人群边缘,仰头望那座通天的光环。

  他年纪还小,不能入会,只能随乡长在外围观礼。

  风很大,吹得他衣襟翻起。

  但当他看到那一盏盏被风护住的灯,心里莫名升起一种熟悉的悸动。

  他忽然记起母亲说过的一句话:

  “孩子,火不是天生的,它是人自己造出来的。”

  那一刻,他似乎懂了什么。

  火桥上的每一盏灯,都是人心汇成的光。

  ——

  环塔中央,沈言步上高台。

  他此刻已是“共律总司”的署印官。

  身着青袍,肩缀银火纹,腰悬双章印。

  万灯照面,光落在他脸上,显得既清冷又坚决。

  他环顾四方,缓声道:

  “火起百年,民以火续。昔帝制之法,重血轻约;今火律之章,当以心契为约。是以今日共议——以灯为盟,以民为律。”

  声音传遍塔环,风声顿止。

  火桥下的灯光随之明灭,似乎在呼应。

  ——

  议会分三环:

  一曰律议。

  百业代表以火签律章,议能源与劳分。

  二曰约议。

  各地公约由律官宣读,凡违约者,需公开补偿而非刑罚。

  三曰火议。

  择定“灯首”与“律主”,作为下一纪元的火代表。

  沈言主持首环。

  风骨纪元的根本律,正于此刻确立:

  “凡有识火者,皆为人。凡守火者,皆为民。凡传火者,皆为律。”

  人群静默。

  火光流动,照亮每一张脸。

  无王,无帝,无上座。

  人人平立,灯光平分。

  ——

  入夜,第二环议起。

  那是最难也最乱的环。

  各地代表围绕“新渠资源”与“风轮分配”争得面红耳赤。

  一方说,风能可照城池,应先民用;

  一方说,火渠可炼金铁,应先工造。

  沈言静听,未作声。

  直到争辩声几乎盖过风声,他才抬手一挥。

  环塔的光幕瞬间亮起,将一幅幅景象投映天穹。

  那是各地的实况:

  南川稷田荒火未熄;

  东陆风轮堆积无材;

  北野油脉泛黑,几近断供。

  沈言的声音平静,却震入众人心中。

  “若争火而忘根,火自将熄。”

  “火不为夺,火为续。”

  风声再起,所有人都沉默。

  那一刻,火桥上只剩灯火的低吟。

  ——

  第三环——火议。

  按照惯例,将推选出“灯首”,象征九州民心之主。

  众人心知,这一席,沈言若愿,必能登。

  但他在万灯面前,低声说道:

  “火无主。若立一人,便复旧道。”

  他从怀中取出那盏被宁策守住的旧灯。

  灯芯早枯,却仍透微光。

  他举灯而誓:

  “今日起,九州无灯首,唯灯众。此灯名‘众心’,其火,遍燃。”

  众人惊愕。

  片刻后,数万灯同时颤动,光流交织成一片火海。

  那火海的中心,映出沈言的影,也映出宁策的脸。

  ——

  火桥之上,火光流转如河。

  宁策抬头,忽觉那一刻所有火都向自己汇来。

  他手中那盏旧灯亮得刺目,风掠过,火焰似要溢出灯口。

  沈言望见,目光一凛,心中暗叹:

  “这孩子——承了火缘。”

  环塔震动,风声轰鸣,云幕被照得通透。

  火桥的尽头,一道巨大的光弧升起,似一座真正的桥,横跨天地。

  人们惊呼。

  沈言却静静注视那光桥,缓缓道:

  “火回天,不灭也。”

  ——

  夜深,议会散。

  风桥之上,沈言独立。

  宁策远远望着他,忽觉那青袍之人并非冷漠,而像在燃烧。

  他走上前,怯怯问:“沈先生,火真的不会灭吗?”

  沈言低头,微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发。

  “若人心不灭,火便不灭。”

  他顿了顿,又道:

  “但记住,火是暖人的,不是烧人的。”

  宁策似懂非懂,却郑重点头。

  风再起,火桥的光顺风流去,照亮山川河野。

  那一夜,万灯归流。

  风骨纪元,正式开篇。

  ——

  次晨,律塔钟鸣。

  火桥的光纹逐渐隐入地脉,只留微亮的符文,嵌入每一寸土壤。

  自此,九州大地上诞生了新的秩序——

  不以血统,不以疆界,而以灯火为界。

  火桥所在之处,皆为“火民之地”。

  沈言将其命名为:

  “人火共约。”

  他在碑上刻下最后一行:

  “火自众心起,归于众心灭。”

  风起,碑影晃动。

  宁策抬头,看见晨光穿透雾气,照亮那无尽的火路。

  他忽然觉得,未来就在那光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