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嘚瑟的老爷子-《六零大杂院,我八岁二十年工龄?》

  林家的老房子位于大队西南角。

  仅仅从房子的外观上就可以看出这户人家的优越性来,墙壁大部分是泥土坯子,只有住人的卧室上头是新旧不一的瓦片。

  其余的房顶全是茅草。

  再看看四周的房子,宝根得出一个结论——林家的房子居然还算是中等偏上。

  而根据林靖远之前回忆,解放前家里就两个窝棚,房子是土改的时分的。

  村里现在叫大队,吃饭都在公共食堂,家里原则上是不准自己开火的——大炼钢铁的时候每家每户的锅都捐了。

  所以来大队探亲的林家人也得在食堂搭伙。

  林菜花热情的带着解卫军去大队部办手续。

  “从今年四月开始,公社里也不大提这个茬了,家家户户在食堂吃完双蒸食,少不得又回家悄悄捣鼓点。”

  林菜花的嘴最快,跟山雀似的。

  “呵呵,就说点火熏熏房子,队里也不管了。”

  “都打着给城里亲戚寄粮食的借口从大队库里借,然后在野外弄点野菜在家里偷偷弄糊糊吃。”

  解卫军没有带上自己挑来的粮食,他和林靖远之前就商量过,那些粮食存老家老房子的地窖里,除了作为陈玉华几个在老家的粮食补充外,其余的留给家里以备不时之需。

  城里还好些,但听说淮柔这片已经出现逃荒的情况。

  双坡大队没有会计,由大队长乔三文兼任,一个本子里记得全是流水账。

  五十出头的乔三文笑着问解卫军。

  “有志啊,你如今也是干部了,怎么样?这回家里搭伙是给粮食还是给粮票?”

  林有志是解卫军在林家的名字,乔三文故意提干部这个事说明他是有所期待的。

  果然解卫军掏出一大叠票子来,让乔三文乐开了花。

  相比于城市,队里实在是太缺粮票了!

  队员们都是公社按量供给,但供给根本不足,他们队里唯一能想办法的地方就是粮站。

  可粮站只认队里的粮食供应证和粮票。

  但粮食供应证上的数字是个虚的,得看公社每个月给的底额是多少,只有粮票才是王道。

  粮站也稀罕这个。

  解卫军虽然是公安,但家里也经常去黑市淘换,两个干部和一个名校老师的工资都留不住,所以他手里的各种粮票不少。

  队里每个人每天的定量都是写在黑板上的,解卫军揉着眼睛看了三遍才敢确认“一天六两”的标准居然是成年人的。

  乔三文摇摇头没有解释,反倒是菜花解释了几句。

  “我们队里还算好的,如今公社口粮能做到18斤一个月的也就有两个大队。”

  “不远处冀省那边......。”

  “菜丫,”乔三文忽然叫住了林菜花,“瞎叨叨啥呢?我这登记好了,你去食堂给你娘说一声。”

  林家这边,当着几个来串门亲戚的面,林老爷子挨个问了话。

  例如林靖远、陈玉华和解卫军的工作,小的几个的功课。

  听得几个亲戚直咋舌。

  还真是两个干部和一个好学校的老师!

  具体工资待遇老林头不让儿媳妇说,但他们自己也能算的。

  机关干部是铁打的二十八斤定量,而老林头儿媳妇是在景川小学教书,他们听林老头之前说漏过嘴。

  月定量是三十斤比一般干部还高,还有半斤食用油。

  至于工资方面,解卫军刚提干,应该是四十块一个月,但老资历还从过军的林靖远肯定不止。

  可惜他们不知道林靖远在经历过木制厂和布帘厂后,被外贸借调时又浮动了一级工资。

  五十五块一个月,算是资深科员的待遇。

  在林靖远被外贸单位借调之前,家里工资最高的其实还是陈玉华。

  她一开始是拿四十五块的小教九级工资(五年以上教学经验),但到了景川小学后,加了十块钱的教研补贴,所以她也是五十五块一个月。

  (所以经常穿越的朋友都知道,城市里的小学老师是个绝好的谈对象目标。)

  而干活很利索的林老爷子一年忙下来,分到手的粮食和工分算到顶也就八十块左右。

  怪不得大家都想往城里去。

  林老二家的几个孩子也很争气。

  捡来的二闺女被战友领养去了名牌高中,还要考大学?

  搁前清那就是举人老爷。

  刚捡来的老三小小年纪就在干部小学当起了学生里的二把手,哦,成绩还是全市(六校二年级)第一。

  用膝盖想想都知道,这家人以后起步就是四个干部打底。

  几个老头看着林爱红和林拥军羡慕到想叹息。

  四个干部和一个老师养着两个小的,比起旧社会的小姐和少爷也差不了多少。

  食堂门口的钟响了三遍,林老爷子这才悠悠然起身带着大家往食堂走。

  食堂是原来村里的祠堂,以前是先人们“吃饭”的地,如今成为了后人们聚餐的场所,用途还是挺一致的。

  林家两房人今天是所有队员的关注对象。

  这年月还有能力走亲戚的实在是太少了。

  宝根拿着碗筷跟着一帮孩子排队,最后碗里多了一份稀得过分的双蒸麦饭,里头还有不少麦麸。

  但都被熬得稀烂透彻。

  真够健康的!

  搁后世住院部,没有三十块根本拿不下这碗“营养粥”。

  宝根看了一眼旁边孩子的碗里,份量只有他的三分之二,给的粗粮野菜饼子也比他少半截。

  人家小孩也不在意,一边走一边喝。

  林稻花大概猜到了宝根在想什么,过来轻声解释了一句。

  “你哥给的是粮票,所以你和爱红、拥军一天足额是六两,吃吧,吃吧。”

  如今接替牛家当大厨的是大伯母,她的手艺不错,野菜饼子比家里做的好吃。

  柳茹茵吃了一口就爱上了,拉着菜丫姐姐嘀咕半天,想拜师。

  这一顿是下午四点多吃的,算是晚饭。

  回到林家,菜花和稻花两个姐姐急忙拖出一个小泥胚炉子来,取了一个瓦罐加水搁上头准备再做点吃食。

  食堂里那点东西根本吃不了个半饱。

  陈玉华让茵子取的是他们带来的白面和一块腊肉骨头。

  看着白面,菜花的眼睛雪亮雪亮的。

  “嘿,今儿做疙瘩汤吃!”

  姐俩加上柳茹茵一起揉面,又醒了半小时立即下锅。

  一小块腊肉排骨下锅的时候,宝根“无意”路过想要偷喝,被柳茹茵捏着耳朵扯开,只是锅底已经悄悄多出了一些腊肉丝。

  宝根到了乡下后,觉得整个人都放开了。

  喝肉丝疙瘩汤的时候,他的吃相居然和老爷子一模一样,都是顺着碗边吸溜着喝的。

  最后那惬意的“吧唧”和“啊”声,竟是出人的一致。

  “有信啊,有前途!”

  林老爷子老怀大慰的拍拍“真便宜”孙子的肩膀。

  宝根点点头,得,原来自己也有在林家的名字。

  林有信!

  他忽然好奇的看向柳茹茵,柳茹茵低着头没有出声,只是有些紧张。

  菜花笑着用肩膀挤了挤柳茹茵。

  “之前是不太想告诉你,咱爷爷给女娃取小名太随意,你叫禾花.......哈哈哈哈哈哈。”

  听到妹妹直接说了出来,稻花有些担心的观察着柳茹茵。

  可出人意料的是,柳茹茵居然笑着应了下来。

  “禾花,挺好的啊。”

  大伯母范三姐从食堂回来的时候刚好赶上了最后一碗疙瘩汤,吃的最慢的林大伯还笑着从他碗里给大伯母偷偷夹了几个疙瘩。

  趁着天还没黑,解卫军带着几个小的去了不远处的一个房子。

  那是林靖远临时找队里租的房子,条件比老房子要好些,只有一半是土坯。

  这里原来是一间仓库,可如今队里的库藏太少,所以就空了出来。

  几个人刚刚整理好带来的东西,忽然听到外头有小孩在欢呼。

  “放映队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