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北军的营帐扎在芦苇荡边缘,篝火噼啪地舔着湿柴,把谢明砚的影子投在帐篷布上,忽明忽暗像条蛰伏的龙。
他正用银簪挑开牧仁背上的箭簇,簪子尾端的龙纹在火光下闪了闪——这是他登基时皇后所赠,三年来一直藏在枣木马鞭的柄子里。
“忍着点。”谢明砚的声音比平时低了些,指尖捏着簪子,稳得像在宫里批奏折。箭簇上的“牵机药”已经开始发黑,渗进肉里的地方泛着诡异的青,他往伤口上撒了把从望胡坡带来的盐粒,牧仁疼得浑身抽搐,却死死咬着牙不吭声,左脸的月牙疤在痛苦中拧成了团。
周衡蹲在旁边磨匕首,刀刃反光里,能看见谢明砚挽起的袖口下,有块与龙纹银簪相契的胎记——上次并肩守暖棚时他就注意到了,只是没敢细想。此刻见谢明砚处理箭伤的手法利落得不像书生,终于忍不住开口:“谢大人,您……以前是不是当过兵?”
谢明砚没抬头,银簪轻巧地挑出箭簇,带起一串黑血:“小时候在京郊猎场,跟着护卫学过几招。”他往伤口上敷草药,指尖的老茧蹭过牧仁的皮肉,“这药是王大叔留下的,专治毒物,当年黑风帮的人中了招,都是用这个救命。”
帐外突然传来马蹄声,王将军掀帘进来,手里捧着个油布包,看见谢明砚手里的银簪,突然“扑通”跪倒在地,甲胄撞得地面发颤:“末将……参见陛下!”
周衡手里的匕首“当啷”掉在火里,火星溅了他满裤腿。小姑娘正给牧仁喂水,瓷碗从手里滑出去,在地上摔成了三瓣——她终于明白,为什么谢大人总能在危难时想出办法,为什么他看账本时眼里的光,比望胡河的星星还亮。
谢明砚把银簪插回发间,声音平静得像望胡河的水:“起来吧。朕化名谢明砚在此,不是为了摆架子。”他往油布包看,“这就是你说的‘东西’?”
王将军抖着手解开包,里面是块生锈的铁牌,刻着“东宫密令”四个字,边缘还沾着点盐卤——是从盐井废巷的尸骨手里搜出来的。“末将查了三年,”他的声音带着哭腔,“当年冬营兵变的死者,脖颈上都有这个铁牌的压痕!是太子用黑盐换的辽刀,借兵变清除异己!”
谢明砚的指尖抚过铁牌上的锈迹,突然想起三年前宫变那晚,太子跪在他面前,哭着说“叔叔,儿臣什么都不知道”,当时这孩子眼里的惊恐,现在想来全是装的。
“谢……陛下,”周衡结结巴巴地开口,手心里全是汗,“那账本……”
“账本不能烧。”谢明砚打断他,往帐外望,夜色里的芦苇荡像片黑色的海,“但也不能就这么带进京。太子在京城布了天罗地网,咱们这几个人,怕是走不到城门口。”
小姑娘突然从怀里掏出个布包,是她藏在暗格里的账本残页,上面还沾着船板的木屑:“俺娘说,重要的东西要藏在最显眼的地方。”她往帐角的旧书堆指,“共学堂的先生说,太子小时候在这儿读过的书,都收在那儿。”
谢明砚的眼睛亮了。共学堂是望胡坡最老的屋子,当年王大叔就是在那儿救的他。他起身往书堆走,指尖划过泛黄的书页,突然在《论语》的夹页里摸到个硬物——是块玉佩,刻着半朵桃花,与东宫卫率令牌上的花纹能拼出整朵。
“是太子的。”谢明砚把玉佩往王将军手里塞,“他当年在这儿读书时落下的,背面刻着‘胡坡’二字,是他亲笔。”他突然笑了,笑声里带着股寒意,“这玉佩,正好当送他上路的帖子。”
帐外突然传来厮杀声,是东宫卫率摸进了营地!王将军拔刀就要出去,被谢明砚按住:“别硬拼。”他往帐后的密道指,“从这儿去共学堂,那里的砖墙里藏着条地道,能通到望胡河码头。”
牧仁挣扎着要起身,后背的伤口渗出血来:“俺跟陛下走!”
“你留下。”谢明砚按住他的肩,把那枚龙纹令牌塞进他手里,“带着镇北军守住营地,天亮后往南走,去找兵部尚书——就说‘龙困浅滩,需借东风’。”这是他和老臣约定的暗号,只有当年参与过宫变的人知道。
周衡背起小姑娘,刀鞘撞在帐柱上发出闷响:“陛下,俺们先去探路!”
谢明砚最后看了眼篝火,火星溅在他的靴底,像三年前宫变那晚漫天的箭雨。他握紧怀里的账本残页,突然明白望胡坡的泥土里,不仅埋着百姓的汗,还埋着他的根——当年王大叔给他喂的第一口糜子粥,现在想来,比宫里的山珍海味都更像家。
密道里的石阶布满青苔,小姑娘突然拽住谢明砚的衣角,小手指着墙壁上的刻痕:“谢大人,这是你画的吗?”上面刻着歪歪扭扭的桃花,旁边还有个极小的“明”字。
谢明砚的指尖抚过刻痕,想起自己刚到望胡坡那年,夜里睡不着就来这儿刻字,那时只觉得此生再也回不了京城,却没想过三年后,会从这里出发,去亲手揭开最疼的伤疤。
“快到了。”他低声说,声音里带着连自己都没察觉的颤抖。地道尽头的光亮越来越近,隐约能听见望胡河的水声,像在为这场即将到来的风暴,奏响前奏。
而他知道,从踏出这地道开始,“谢明砚”就该消失了。接下来要走的路,是属于皇帝的,铺满荆棘,却也通向清明。
他正用银簪挑开牧仁背上的箭簇,簪子尾端的龙纹在火光下闪了闪——这是他登基时皇后所赠,三年来一直藏在枣木马鞭的柄子里。
“忍着点。”谢明砚的声音比平时低了些,指尖捏着簪子,稳得像在宫里批奏折。箭簇上的“牵机药”已经开始发黑,渗进肉里的地方泛着诡异的青,他往伤口上撒了把从望胡坡带来的盐粒,牧仁疼得浑身抽搐,却死死咬着牙不吭声,左脸的月牙疤在痛苦中拧成了团。
周衡蹲在旁边磨匕首,刀刃反光里,能看见谢明砚挽起的袖口下,有块与龙纹银簪相契的胎记——上次并肩守暖棚时他就注意到了,只是没敢细想。此刻见谢明砚处理箭伤的手法利落得不像书生,终于忍不住开口:“谢大人,您……以前是不是当过兵?”
谢明砚没抬头,银簪轻巧地挑出箭簇,带起一串黑血:“小时候在京郊猎场,跟着护卫学过几招。”他往伤口上敷草药,指尖的老茧蹭过牧仁的皮肉,“这药是王大叔留下的,专治毒物,当年黑风帮的人中了招,都是用这个救命。”
帐外突然传来马蹄声,王将军掀帘进来,手里捧着个油布包,看见谢明砚手里的银簪,突然“扑通”跪倒在地,甲胄撞得地面发颤:“末将……参见陛下!”
周衡手里的匕首“当啷”掉在火里,火星溅了他满裤腿。小姑娘正给牧仁喂水,瓷碗从手里滑出去,在地上摔成了三瓣——她终于明白,为什么谢大人总能在危难时想出办法,为什么他看账本时眼里的光,比望胡河的星星还亮。
谢明砚把银簪插回发间,声音平静得像望胡河的水:“起来吧。朕化名谢明砚在此,不是为了摆架子。”他往油布包看,“这就是你说的‘东西’?”
王将军抖着手解开包,里面是块生锈的铁牌,刻着“东宫密令”四个字,边缘还沾着点盐卤——是从盐井废巷的尸骨手里搜出来的。“末将查了三年,”他的声音带着哭腔,“当年冬营兵变的死者,脖颈上都有这个铁牌的压痕!是太子用黑盐换的辽刀,借兵变清除异己!”
谢明砚的指尖抚过铁牌上的锈迹,突然想起三年前宫变那晚,太子跪在他面前,哭着说“叔叔,儿臣什么都不知道”,当时这孩子眼里的惊恐,现在想来全是装的。
“谢……陛下,”周衡结结巴巴地开口,手心里全是汗,“那账本……”
“账本不能烧。”谢明砚打断他,往帐外望,夜色里的芦苇荡像片黑色的海,“但也不能就这么带进京。太子在京城布了天罗地网,咱们这几个人,怕是走不到城门口。”
小姑娘突然从怀里掏出个布包,是她藏在暗格里的账本残页,上面还沾着船板的木屑:“俺娘说,重要的东西要藏在最显眼的地方。”她往帐角的旧书堆指,“共学堂的先生说,太子小时候在这儿读过的书,都收在那儿。”
谢明砚的眼睛亮了。共学堂是望胡坡最老的屋子,当年王大叔就是在那儿救的他。他起身往书堆走,指尖划过泛黄的书页,突然在《论语》的夹页里摸到个硬物——是块玉佩,刻着半朵桃花,与东宫卫率令牌上的花纹能拼出整朵。
“是太子的。”谢明砚把玉佩往王将军手里塞,“他当年在这儿读书时落下的,背面刻着‘胡坡’二字,是他亲笔。”他突然笑了,笑声里带着股寒意,“这玉佩,正好当送他上路的帖子。”
帐外突然传来厮杀声,是东宫卫率摸进了营地!王将军拔刀就要出去,被谢明砚按住:“别硬拼。”他往帐后的密道指,“从这儿去共学堂,那里的砖墙里藏着条地道,能通到望胡河码头。”
牧仁挣扎着要起身,后背的伤口渗出血来:“俺跟陛下走!”
“你留下。”谢明砚按住他的肩,把那枚龙纹令牌塞进他手里,“带着镇北军守住营地,天亮后往南走,去找兵部尚书——就说‘龙困浅滩,需借东风’。”这是他和老臣约定的暗号,只有当年参与过宫变的人知道。
周衡背起小姑娘,刀鞘撞在帐柱上发出闷响:“陛下,俺们先去探路!”
谢明砚最后看了眼篝火,火星溅在他的靴底,像三年前宫变那晚漫天的箭雨。他握紧怀里的账本残页,突然明白望胡坡的泥土里,不仅埋着百姓的汗,还埋着他的根——当年王大叔给他喂的第一口糜子粥,现在想来,比宫里的山珍海味都更像家。
密道里的石阶布满青苔,小姑娘突然拽住谢明砚的衣角,小手指着墙壁上的刻痕:“谢大人,这是你画的吗?”上面刻着歪歪扭扭的桃花,旁边还有个极小的“明”字。
谢明砚的指尖抚过刻痕,想起自己刚到望胡坡那年,夜里睡不着就来这儿刻字,那时只觉得此生再也回不了京城,却没想过三年后,会从这里出发,去亲手揭开最疼的伤疤。
“快到了。”他低声说,声音里带着连自己都没察觉的颤抖。地道尽头的光亮越来越近,隐约能听见望胡河的水声,像在为这场即将到来的风暴,奏响前奏。
而他知道,从踏出这地道开始,“谢明砚”就该消失了。接下来要走的路,是属于皇帝的,铺满荆棘,却也通向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