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敬保持虚静之境,不起念头,但试图引动神意游走。尝试数次,皆以失败告终。
有两次过于急切,差点动了意念,好在及时醒悟,克制了下来。
神意经过多次碰撞,有所消耗,但更加凝炼。此种变化,当是有益。不过,为免引动念头,他没有深思。
如此过了数日,忽觉这苍茫空间中神意的数量少了许多,撞上的次数也大为减少。从神意的举动看,除他之外,似乎只余七八缕。
那些消失的神意,多半是在碰撞中彻底消散了。当然,发出神意的修士或妖兽,还可重新于神魂中凝出神意,继续沟通天地意志。但是,能否再至这苍茫空间,却就难说了。
他心中蓦地多了几分紧迫感,知道若不能悟出以神意战斗的法门,此回争夺必败无疑。
但是,维系神意,讲究无念无为,他若要参悟,又必须动念,如此则先已败矣。这成了一个死结。反过来,也说明了传承的极端重要。
冥冥中,张元敬识海中忽然闪过玄天宗前辈笔记中的那句话,“神则无为,而意则有为也。神则无为无不为,意则有为有以为”。
此言犹如夜空中的火烛,一下指明了破此难题的关键。
神意乃一,体用则二。既要用之,则需内养神主,而外炼真意。神意之用,实则在于动意,意动而神自随之。但神则为主,潜藏于内,恒常不变,故可不受意念的破坏;意则为表,随势而动、遇力而变,看似有念,实则无念。如此则二者并行不悖,无念无为以养神,有思有为以动意。
张元敬脑中闪过无数感悟,实则已经动念,神意因此开始消散。
他不由地用了一法——真言法!以清心普善咒炼去念头,维持虚静之境。
一开始,他尚有些忐忑,担心两法合用,冲突难弥,神意必散。孰料数息过去,起念化念之间,竟是纹丝合缝、好似天成,不禁又惊又喜,又是疑惑不解。
他忽地又记起前辈笔记中的一句话——“欲动真意,须以炼己为先,而后能有为、有以为”。原本,他理解此语之意,乃是指炼气化神,讲的是要先把炼气这门基础功夫练好,气足则神完,神完则意真,如此可操使神意,做到有为、有以为。
如今想来,所谓炼己,也可指主动炼去念头,以求虚静之境。当然,此种解法,终与玄门讲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为,正相悖逆。
张元敬于动念消念间,驱使神意往某处而去。不多时,便撞上一缕神意。此缕神意,甚为雄壮,与他相比,也不遑多让。
相互撞击数次,这缕神意被削弱几分,开始转向离去。
张元敬与此神意的本尊并无仇恨,但进入此地,便是生死之敌。恰好此人也不懂操控神意斗战之法,正可借此一试法门。
他遂起了一念,乃以神意放出镇压之力,往对方攻去。
当然,这念头一起,便需立即去炼它,以免对神意造成破损。
如此,念去而神静,真意却动了起来。其乃虚无缥缈之物,并无力量在身。但既至天地意志寄存之地,真意一动,则引来天地灵力,与自身之道相合,遂成法力,可为袭杀之用。
“嘭!”
巨力打出,当即把那缕真意拍翻,气机萎靡不振。
那修士觉察到危险,虽不敢起念头,但也并非不知动意之法,乃于有念无念之间,引动真意趋利避害,驱使神意迅速躲避。
张元敬自不会让他逃脱,便追了上去。
那缕神意逃遁,乃是本能之举,并无主动的意念,故此疾飞数息后,便又减慢速度,一如之前那般无所用意地随处飘行。
张元敬操控神意从后方追上,便尝试动了一个凝土成山的念头,驱动真意把这法术施展出来。
“轰隆隆隆!”
巨山压下,声如雷鸣,远比张元敬以往所用要强得多。
这就是化神境的战斗之法?张元敬脑中闪过一个念头,若有所悟。但很快又将之炼去。
那缕神意猝不及防,被巨山压个正着。
此地乃是虚虚荡荡的空间,并上下之界,故而这一压,便是无限下坠。
那神意左冲右突,但终究只是一团无形无力之物,哪里冲得出去。
不多时,便随同巨山一起,消失于茫茫苍苍之中,不知存亡。
珞珈山北方数十亿里外,千湖万山间,一叶扁舟飘行于风平浪静的水面。矮小船舱中,摆着七尺软榻,其上侧卧一人。其人似在熟睡,身躯随着呼吸一伸一展,极有韵律。某一刻,他忽然挺身坐起,眸中尽是骇然:“何人如此强悍!竟可以神意动念施法!此非已是化神修士?”旋即又连连摇首:“不可能!绝非如此!其中必有蹊跷!在哪?在哪!”他变得狂躁无比,走到船头,时而大喊,时而沉寂,脸色却越来越差,阴沉得仿佛能滴出水来。
张元敬驱动神意,继续游走寻觅对手。他分明感到,在击溃那一缕神意后,他的神意陡然壮大了几分。神意乃是自身所持之道的显化,它的壮大,意味着他对此道的认识更加清晰,人与道的契合也更进一步。
数日后,他再次撞到一缕神意。此神意颇为强大,而且也知起念动意的法门,一上来便引天地灵力为长剑,对着他斩了过来。
张元敬便以炼己之法,引真意、聚灵力,施土盾之术,出防御之招。
那长剑斩下,力道既强,锋芒也锐,竟是一击而破土盾。
张元敬大吃一惊,连忙动念斩念,再凝土盾,前后连挡五剑,方才把对面的攻击化解。
他正要出手还击,此神意却是向旁侧一闪,远远遁走了。
张元敬并未去追击,而停在原地细细回味刚才的战斗。
那缕神意,他此前也曾撞上,那时尚无这般强悍。其动意之时,还有些小心翼翼,生怕真的引起念头,坏了神意。
此番遇上,此人已可收放自如。尤其是对那无为有为、无念有念的把控,颇为熟稔。
从此人的战法来看,绝非佛修。因此,其必定不是以真言法炼化念头,而的确是掌握了驱使神意的道门要诀。
两法孰强孰弱,尚不可定论。但他既选定玄门道途,自不能一直依靠佛门的法诀。
他引神意至此,是要沟通天地意志,如若道法不纯,便成功突破化神,焉知所成之道,会否因此有缺。
有两次过于急切,差点动了意念,好在及时醒悟,克制了下来。
神意经过多次碰撞,有所消耗,但更加凝炼。此种变化,当是有益。不过,为免引动念头,他没有深思。
如此过了数日,忽觉这苍茫空间中神意的数量少了许多,撞上的次数也大为减少。从神意的举动看,除他之外,似乎只余七八缕。
那些消失的神意,多半是在碰撞中彻底消散了。当然,发出神意的修士或妖兽,还可重新于神魂中凝出神意,继续沟通天地意志。但是,能否再至这苍茫空间,却就难说了。
他心中蓦地多了几分紧迫感,知道若不能悟出以神意战斗的法门,此回争夺必败无疑。
但是,维系神意,讲究无念无为,他若要参悟,又必须动念,如此则先已败矣。这成了一个死结。反过来,也说明了传承的极端重要。
冥冥中,张元敬识海中忽然闪过玄天宗前辈笔记中的那句话,“神则无为,而意则有为也。神则无为无不为,意则有为有以为”。
此言犹如夜空中的火烛,一下指明了破此难题的关键。
神意乃一,体用则二。既要用之,则需内养神主,而外炼真意。神意之用,实则在于动意,意动而神自随之。但神则为主,潜藏于内,恒常不变,故可不受意念的破坏;意则为表,随势而动、遇力而变,看似有念,实则无念。如此则二者并行不悖,无念无为以养神,有思有为以动意。
张元敬脑中闪过无数感悟,实则已经动念,神意因此开始消散。
他不由地用了一法——真言法!以清心普善咒炼去念头,维持虚静之境。
一开始,他尚有些忐忑,担心两法合用,冲突难弥,神意必散。孰料数息过去,起念化念之间,竟是纹丝合缝、好似天成,不禁又惊又喜,又是疑惑不解。
他忽地又记起前辈笔记中的一句话——“欲动真意,须以炼己为先,而后能有为、有以为”。原本,他理解此语之意,乃是指炼气化神,讲的是要先把炼气这门基础功夫练好,气足则神完,神完则意真,如此可操使神意,做到有为、有以为。
如今想来,所谓炼己,也可指主动炼去念头,以求虚静之境。当然,此种解法,终与玄门讲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为,正相悖逆。
张元敬于动念消念间,驱使神意往某处而去。不多时,便撞上一缕神意。此缕神意,甚为雄壮,与他相比,也不遑多让。
相互撞击数次,这缕神意被削弱几分,开始转向离去。
张元敬与此神意的本尊并无仇恨,但进入此地,便是生死之敌。恰好此人也不懂操控神意斗战之法,正可借此一试法门。
他遂起了一念,乃以神意放出镇压之力,往对方攻去。
当然,这念头一起,便需立即去炼它,以免对神意造成破损。
如此,念去而神静,真意却动了起来。其乃虚无缥缈之物,并无力量在身。但既至天地意志寄存之地,真意一动,则引来天地灵力,与自身之道相合,遂成法力,可为袭杀之用。
“嘭!”
巨力打出,当即把那缕真意拍翻,气机萎靡不振。
那修士觉察到危险,虽不敢起念头,但也并非不知动意之法,乃于有念无念之间,引动真意趋利避害,驱使神意迅速躲避。
张元敬自不会让他逃脱,便追了上去。
那缕神意逃遁,乃是本能之举,并无主动的意念,故此疾飞数息后,便又减慢速度,一如之前那般无所用意地随处飘行。
张元敬操控神意从后方追上,便尝试动了一个凝土成山的念头,驱动真意把这法术施展出来。
“轰隆隆隆!”
巨山压下,声如雷鸣,远比张元敬以往所用要强得多。
这就是化神境的战斗之法?张元敬脑中闪过一个念头,若有所悟。但很快又将之炼去。
那缕神意猝不及防,被巨山压个正着。
此地乃是虚虚荡荡的空间,并上下之界,故而这一压,便是无限下坠。
那神意左冲右突,但终究只是一团无形无力之物,哪里冲得出去。
不多时,便随同巨山一起,消失于茫茫苍苍之中,不知存亡。
珞珈山北方数十亿里外,千湖万山间,一叶扁舟飘行于风平浪静的水面。矮小船舱中,摆着七尺软榻,其上侧卧一人。其人似在熟睡,身躯随着呼吸一伸一展,极有韵律。某一刻,他忽然挺身坐起,眸中尽是骇然:“何人如此强悍!竟可以神意动念施法!此非已是化神修士?”旋即又连连摇首:“不可能!绝非如此!其中必有蹊跷!在哪?在哪!”他变得狂躁无比,走到船头,时而大喊,时而沉寂,脸色却越来越差,阴沉得仿佛能滴出水来。
张元敬驱动神意,继续游走寻觅对手。他分明感到,在击溃那一缕神意后,他的神意陡然壮大了几分。神意乃是自身所持之道的显化,它的壮大,意味着他对此道的认识更加清晰,人与道的契合也更进一步。
数日后,他再次撞到一缕神意。此神意颇为强大,而且也知起念动意的法门,一上来便引天地灵力为长剑,对着他斩了过来。
张元敬便以炼己之法,引真意、聚灵力,施土盾之术,出防御之招。
那长剑斩下,力道既强,锋芒也锐,竟是一击而破土盾。
张元敬大吃一惊,连忙动念斩念,再凝土盾,前后连挡五剑,方才把对面的攻击化解。
他正要出手还击,此神意却是向旁侧一闪,远远遁走了。
张元敬并未去追击,而停在原地细细回味刚才的战斗。
那缕神意,他此前也曾撞上,那时尚无这般强悍。其动意之时,还有些小心翼翼,生怕真的引起念头,坏了神意。
此番遇上,此人已可收放自如。尤其是对那无为有为、无念有念的把控,颇为熟稔。
从此人的战法来看,绝非佛修。因此,其必定不是以真言法炼化念头,而的确是掌握了驱使神意的道门要诀。
两法孰强孰弱,尚不可定论。但他既选定玄门道途,自不能一直依靠佛门的法诀。
他引神意至此,是要沟通天地意志,如若道法不纯,便成功突破化神,焉知所成之道,会否因此有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