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之后,北方的每一座城市,每一家酒馆,每一条大街小巷,都会开始讨论这场战役的细节。】
“这种军国大事怎可使民众知晓?”
“是啊,若是场大胜仗也就算了,可这北军可是被打败了啊!”
历朝历代的皇帝和官员们前所未有的团结了起来,对此表示强烈反对。
在他们看来,就是孔夫子的那句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百姓都是愚昧的,只要在他们的治理下,这天下定然是会蒸蒸日上的。
所以百姓们最好都成为只会埋头耕种的傻子。
【弹幕:这是北军的优势,信息传递速度极快】
大明。
“这对于北军来说确实是一个巨大的优势,最高统帅在大后方就可以了解军队在前线的实时动态,以此做好即时的战略部署。”
朱元璋对太子朱标说道。
“只是这对那林肯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毕竟如此军国大事的情报,竟然还给那些报社发了一份,这不仅仅会损害他的声望,还有可能会导致军事部署被南军知晓。”
“须知事以密成,言以泄败的道理。标儿你要时刻记住,切不可使天下百姓知晓太多的事情。”
【弹幕:然后一位善良的医生为了减少伤员,所以研发出了更加高效杀人的机枪】
夏雨雪看到这条弹幕的时候,绷不住笑了。
而古人们则惊讶得张大了嘴巴,“啊?”
“不是,为了减少伤员,难道不应该制止战争,或者研发出更好的治疗手段吗?”
“是啊,只要没有战争,那也就没有伤员了。或者精进医术也能减少伤员啊。”
古人们实在有些难以理解这个医生的脑回路。
“不是,为了减少伤员,所以研发更加高效的杀人武器,这是什么逻辑?”
就连一向养气功夫非常好的孙思邈也有些破了功。
“是,把人都杀了可不就是没有伤员了嘛,可哪里有这样的道理啊……”
【电报的出现,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对于战争的策划者来说,人类终于突破了信息传递的限制,可以跨越上千公里,如臂使指地微操所有部队,完成大的战略布局。】
【弹幕:我要将精力放在军事上】
【弹幕:《微操》】
北宋。
宋哲宗赵煦对这电报也充满了兴趣。
虽然看起来不如电话方便,但这也是可以跨越千里即时传递信息的手段啊。
要是有电话和电报其中的一者,他都有信心坐镇东京微操大军击败西夏,收复失地。
只是这“微操军队”的名声,在天幕上好像已经臭了。
……
同样是大宋。
远在岭南的苏轼吐出荔枝的果核,忍不住畅想要是大宋也有电报的情景。
“我大宋要是也有电报的话,也就不会有诗圣所写的家书抵万金了吧?我在岭南也就可以天天给弟弟写信让他捞我一把。”
“甚至我还可以天天给陛下写信,吹吹‘枕边风’,让陛下回心转意。”
只是苏轼没有想到一点,要是大宋有电报了的话,朝中下达的贬谪文书也可以当日抵达了。
【战场的信息也能第一时间被后方的公众知晓,从这一刻开始,战争的意义彻底改变了。】
【弹幕:现代意义的舆论战就要登场了】
“舆论战?”
“这个概念倒是有些新鲜,通过制造舆论,而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吗?”太宗文皇帝李世民开口说道。
大唐军神李靖思索片刻,开口道:“陛下,昔日长平之战,赵国临阵换掉廉颇改用赵括,这应该就属于一种舆论战了。
“通过舆论,让赵王相信廉颇畏战,鼓吹赵括神勇,进而达成秦国之目的。”
“药师说得好啊!这或许就是孙子所说的,上兵伐谋吧。”李世民拍手称赞道,“这北方消息传递如此迅速,如果南军能够派人在北方不断传递假消息,制造各种北军战败的谣言,甚至是否定北军出兵的正当性,或许能够起到奇效啊。”
(李靖字药师)
【它不再是少数“大人物”能一手决定的,这是一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
【它的开启和结束,都需要很强的社会共识。】
“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确实啊,当参战双方的所有人都对战争的局势有了了解,那每一个人就都能对战争做出反应,而他们的反应,也能决定战争的走向。”
“是继续血战,还是停止战争,就不再是国君能够决定的了。”
吴起感叹道,他向来自视甚高,恃才傲物,看不起平常人。
但天幕上那个工业时代里,电报出现之后,战争的走向却开始被他看不起的平常人们所影响。
一种英雄迟暮的感觉,笼罩了他。
【弹幕:总体战时代!】
【弹幕:厌战度,启动!】
【弹幕:一战二战各国好像都不实行信息封锁?】
“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还真是符合总体战这个称呼啊。”
“是啊,一整个国家所有人、事、物都围绕着战争进行,这总体战还真是恐怖啊。”
虽然还未经历过总体战,封建王朝也不具备发动总体战的能力。
但政治嗅觉十分灵敏的将领和文臣们,已经能够从总体战向他们展露出的冰山一角,推断出起血腥恐怖的水下部分。
【第一次布尔河战役结束后,华盛顿终于意识到了南方抵抗的决心,并开始严肃对待这场战争。】
“果然啊,想要一个大国产生变革之心,就必须要付出极为惨烈的代价,要想让一个大国进行军事变革,就必须要数以千计的士卒付出生命的代价。”
“船大难掉头啊……几百上千条人命在中枢的那些大员们看来,不过就是一次战斗失败了而已,撤换掉将领就行,哪里需要改革呢?”
明末,几个心忧天下,希望国朝能够进行改革,扫除积弊的年轻人充满了愤懑地说道。
但奈何他们人微言轻,没谁会重视他们的言语。
君不见后世的那个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被英国打成了那样,不也只是认为,仅仅只是一次军事上的失利,根本不需要进行改革吗。
“这种军国大事怎可使民众知晓?”
“是啊,若是场大胜仗也就算了,可这北军可是被打败了啊!”
历朝历代的皇帝和官员们前所未有的团结了起来,对此表示强烈反对。
在他们看来,就是孔夫子的那句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百姓都是愚昧的,只要在他们的治理下,这天下定然是会蒸蒸日上的。
所以百姓们最好都成为只会埋头耕种的傻子。
【弹幕:这是北军的优势,信息传递速度极快】
大明。
“这对于北军来说确实是一个巨大的优势,最高统帅在大后方就可以了解军队在前线的实时动态,以此做好即时的战略部署。”
朱元璋对太子朱标说道。
“只是这对那林肯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毕竟如此军国大事的情报,竟然还给那些报社发了一份,这不仅仅会损害他的声望,还有可能会导致军事部署被南军知晓。”
“须知事以密成,言以泄败的道理。标儿你要时刻记住,切不可使天下百姓知晓太多的事情。”
【弹幕:然后一位善良的医生为了减少伤员,所以研发出了更加高效杀人的机枪】
夏雨雪看到这条弹幕的时候,绷不住笑了。
而古人们则惊讶得张大了嘴巴,“啊?”
“不是,为了减少伤员,难道不应该制止战争,或者研发出更好的治疗手段吗?”
“是啊,只要没有战争,那也就没有伤员了。或者精进医术也能减少伤员啊。”
古人们实在有些难以理解这个医生的脑回路。
“不是,为了减少伤员,所以研发更加高效的杀人武器,这是什么逻辑?”
就连一向养气功夫非常好的孙思邈也有些破了功。
“是,把人都杀了可不就是没有伤员了嘛,可哪里有这样的道理啊……”
【电报的出现,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对于战争的策划者来说,人类终于突破了信息传递的限制,可以跨越上千公里,如臂使指地微操所有部队,完成大的战略布局。】
【弹幕:我要将精力放在军事上】
【弹幕:《微操》】
北宋。
宋哲宗赵煦对这电报也充满了兴趣。
虽然看起来不如电话方便,但这也是可以跨越千里即时传递信息的手段啊。
要是有电话和电报其中的一者,他都有信心坐镇东京微操大军击败西夏,收复失地。
只是这“微操军队”的名声,在天幕上好像已经臭了。
……
同样是大宋。
远在岭南的苏轼吐出荔枝的果核,忍不住畅想要是大宋也有电报的情景。
“我大宋要是也有电报的话,也就不会有诗圣所写的家书抵万金了吧?我在岭南也就可以天天给弟弟写信让他捞我一把。”
“甚至我还可以天天给陛下写信,吹吹‘枕边风’,让陛下回心转意。”
只是苏轼没有想到一点,要是大宋有电报了的话,朝中下达的贬谪文书也可以当日抵达了。
【战场的信息也能第一时间被后方的公众知晓,从这一刻开始,战争的意义彻底改变了。】
【弹幕:现代意义的舆论战就要登场了】
“舆论战?”
“这个概念倒是有些新鲜,通过制造舆论,而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吗?”太宗文皇帝李世民开口说道。
大唐军神李靖思索片刻,开口道:“陛下,昔日长平之战,赵国临阵换掉廉颇改用赵括,这应该就属于一种舆论战了。
“通过舆论,让赵王相信廉颇畏战,鼓吹赵括神勇,进而达成秦国之目的。”
“药师说得好啊!这或许就是孙子所说的,上兵伐谋吧。”李世民拍手称赞道,“这北方消息传递如此迅速,如果南军能够派人在北方不断传递假消息,制造各种北军战败的谣言,甚至是否定北军出兵的正当性,或许能够起到奇效啊。”
(李靖字药师)
【它不再是少数“大人物”能一手决定的,这是一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
【它的开启和结束,都需要很强的社会共识。】
“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确实啊,当参战双方的所有人都对战争的局势有了了解,那每一个人就都能对战争做出反应,而他们的反应,也能决定战争的走向。”
“是继续血战,还是停止战争,就不再是国君能够决定的了。”
吴起感叹道,他向来自视甚高,恃才傲物,看不起平常人。
但天幕上那个工业时代里,电报出现之后,战争的走向却开始被他看不起的平常人们所影响。
一种英雄迟暮的感觉,笼罩了他。
【弹幕:总体战时代!】
【弹幕:厌战度,启动!】
【弹幕:一战二战各国好像都不实行信息封锁?】
“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还真是符合总体战这个称呼啊。”
“是啊,一整个国家所有人、事、物都围绕着战争进行,这总体战还真是恐怖啊。”
虽然还未经历过总体战,封建王朝也不具备发动总体战的能力。
但政治嗅觉十分灵敏的将领和文臣们,已经能够从总体战向他们展露出的冰山一角,推断出起血腥恐怖的水下部分。
【第一次布尔河战役结束后,华盛顿终于意识到了南方抵抗的决心,并开始严肃对待这场战争。】
“果然啊,想要一个大国产生变革之心,就必须要付出极为惨烈的代价,要想让一个大国进行军事变革,就必须要数以千计的士卒付出生命的代价。”
“船大难掉头啊……几百上千条人命在中枢的那些大员们看来,不过就是一次战斗失败了而已,撤换掉将领就行,哪里需要改革呢?”
明末,几个心忧天下,希望国朝能够进行改革,扫除积弊的年轻人充满了愤懑地说道。
但奈何他们人微言轻,没谁会重视他们的言语。
君不见后世的那个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被英国打成了那样,不也只是认为,仅仅只是一次军事上的失利,根本不需要进行改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