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启荣蛰伏了一段时间。风声渐息,他那颗被恐惧短暂压制住的贪婪之心,又在侥幸的温床上复苏。
他需要一个新的猎物,来填补内心的空洞,证明自己依然掌控着这片猎场。他的目光,最终锁定了大三学生林倩。
林倩的背景,在他的小册子上,早已被标记为“高价值低风险”。
外省偏远小城,父亲早逝,母亲体弱多病,常年服药,家中经济拮据,靠林倩做多份兼职苦苦支撑。
性格文静内敛到近乎怯懦,课堂上从不主动发言,总是低着头认真记笔记,像一只容易受惊的小鹿。
学业中等偏上,但缺乏自信,对未来充满迷茫和焦虑。
最关键的是—她的专业核心课导师,正是他孙启荣本人。这意味着,她的成绩、评语、推荐信、乃至能否顺利毕业,都捏在他的掌心。
第一次“偶遇”,发生在图书馆闭馆前的静谧时刻。林倩背着洗得发白的帆布包,疲意地走向出口。孙启荣如同幽灵般,恰到好处地从一排高大的书架后踱出,脸上带着温和得体的微笑,声音低沉而充满“关切”:“林倩同学?这么晚了还在用功?年轻人拼搏是好事,但也要注意身体啊。”语气是纯粹的长辈式叮嘱,目光坦荡。这恰到好处的“偶遇”和“关心”,像一颗微小的种子,落在林倩孤独疲惫的心田上。
第二次接触,则更显“师恩”。他在办公室门口“恰好”叫住匆匆走过的林倩:“林倩,等一下。你上次交的论文提纲我看了,有些想法想跟你聊聊,现在方便吗?”在只有两人的办公室里,他刻意将辅导椅拉得极近,身体微微前倾,低头在她摊开的稿纸上勾画批注。一缕温热的、带着淡淡古龙水味的气息,若有若无地拂过她敏感的耳廓和颈侧。
林倩的身体瞬间僵硬,一股异样的感觉让她头皮发麻,但导师“认真辅导”的姿态和面前关乎未来的稿纸,让她不敢、也不知如何躲开。她只能紧紧攥着衣角,指尖冰凉。
此后一个月,孙启荣将这种“看似合理的单独接触”常态化。
课后,他以“补充核心文献资料”为由,单独留下她,在空荡的教室里进行“一对一深度指导”。
走廊相遇,他会“想起”一个“难得的外校高水平学术讲座名额”,语重心长地强调“对你开阔眼界、保研申请都很有帮助”,”,并暗示名额“有限且竞争激烈”
突降大雨,他会“体贴”地提议:“雨太大了,你宿舍远,我开车顺路送你吧。”在密闭的车厢里,他播放着舒缓的古典乐,谈论着学术前沿,营造出一种超越师生关系的、近乎“忘年交”的亲近氛围。
这些“关照”在林倩孤立无援、举步维艰的生活里,如同寒夜中唯一的光源。她开始不由自主地依赖这种“温暖”,内心深处甚至滋生出一种惶恐的感激——害怕失去这份难得的〝垂青”。
而在孙启荣的“档案”里,她的心理状态已被更新为:初步建立依赖,安全感阈值提升,对“特殊关照”产生心理需求。
期末答辩前夕的夜晚,气氛被刻意营造得紧张而私密。孙启荣将林倩叫到办公室,美其名曰
“预演答辩流程,确保万无一失””。昏黄的台灯是唯一光源,窗外是呼啸的北风。
流程走完,孙启荣并未让她离开。他身体微微后靠,双手交叉放在桌上,目光深沉地凝视着略显局促的林倩,语气缓慢而充满力量:“林倩,你知道我为什么一直特别关注你吗?”不等她回答,他自问自答:“因为你身上有一种难得的品质—聪明、坚韧,像石头缝里挣扎着也要向上的小草。”他刻意停顿,让这份“高度评价”沉入她心底。
“但是,”他话锋一转,声音压得更低,带着一种洞悉世事的沉重,“现实太残酷了。你母亲的身体,家里的担子,还有读书那笔不小的开销这些都像沉重的枷锁,会拖住你飞翔的翅膀。”他清晰地看到林倩的眼神黯淡下去,这正是他需要的效果。
他身体微微前倾,目光灼灼,仿佛要穿透她的灵魂,抛出了那致命的诱饵:“如果你愿意依靠我。”“依靠”两个字,他咬得格外清晰、缓慢,像带着钩子。“我可以帮你卸掉这些枷铲、比如”他微微一顿,如同揭晓一个重大的秘密,“保研的名额,还有后续的奖学金、助研岗位?我都可以帮你争取到最优的方案。让你心无旁骛地,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林倩彻底愣住了。心脏在胸腔里狂跳,血液冲上头顶。“依靠我”、“保研””、“最优方案”
些词如同惊雷在她脑中炸响!巨大的诱惑和潜藏的恐惧同时攫住了她。那张无形的网,在她毫无防备时,已悄然收紧至她周身,网口正对着她,散发着致命的气息,只待她自己踏进去。
期末答辩,林倩的论文意外获得“优秀”。更让她心神剧震的是,导师孙启荣在全体教师评议时,毫不吝啬地给予了她极高的评价,甚至用了“潜力巨大”、“未来可期”这样的词。走下讲台时,她感觉脚步都是飘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那份被权威认可的巨大喜悦,与孙启荣之前描绘的“依靠我就能走得更远”的承诺瞬间重合、强化。一种隐秘而强烈的依赖感在她心底生根发芽—仿佛只要牢牢抓住身边这只强有力的手,那看似遥不可及的光明未来,就能触手可及。她浑然不觉,这正是猎手最期待猎物进入的状态—心甘情愿地走进笼子,并以为那是庇护所。
孙启荣深谙“温水煮青蛙”之道,试探从最细微、最难以指摘处开始:
走廊相遇,他会极其自然地伸出手,指尖轻轻拂去她肩上“并不存在”的灰尘或纸屑。
食堂排队,他会“不经意”地站在她侧后方极近的位置,他身上那股沉稳的木质调古龙水气息,若有若无地将她包裹。
辅导时,他的手臂会极其“随意”地搭在她椅背的上方,形成一个半包围的姿态,身体微微倾向她讲解,营造出一种亲密无间的氛围,却始终不触碰她的身体。
这些微小的、持续的、带有强烈暗示却又无法构成明确指控的“越界”行为,如同慢性毒药,日复一日地侵蚀着林倩心中那道清晰的“师生”界限。她的不适感在习惯中逐渐钝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模糊的、带着些许异样刺激的习以为常。在孙启荣的评估里,她的防线已进入弹性疲软期。
一个周末,孙启荣以“保研材料需要深度打磨,办公室环境太正式”为由,将地点约在了校外一家格调雅致、灯光昏黄暧昧的咖啡馆包厢。封闭的空间,舒缓的爵士乐,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和甜点的香气。
材料讨论到一半,孙启荣忽然放下笔,身体放松地靠向椅背,目光专注地落在林倩脸上,带着一种全新的、审视般的笑意:“林倩,我发现你平时….很少笑。”他的声音比平时更低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其实,你笑起来的样子?很特别,很好看。”这句直指个人特质的评价,完全跳出了师生关系的框架。
林倩猝不及防,脸颊瞬间飞红,下意识地抿紧了嘴唇,眼神慌乱地垂下。这个反应,像一剂强心针注入孙启荣心中—她开始在意他对她的个人评价,并因此产生了情绪波动!这是一个关键的信号,意味着心理防线的裂痕正在扩大。
接下来的几周,孙启荣的“关怀”升级,更具侵入性和暖昧感:
深夜收到他的短信:“还在赶报告?早点休息,熬夜伤身,我看着心疼。”“心疼”二字,像羽毛搔刮心尖。
寒风凛冽的傍晚,他“恰巧”路过她的兼职地点,“顺手”递给她一条质地上乘的羊绒围巾:“风太大了,这个你先围着,我家里还有,别冻着。”围巾上残留着他的体温和气息,成为她无法拒绝的温柔枷锁。
在只有两人的场合,他的目光会长时间停留在她脸上,带着一种深邃的、仿佛能看透她灵魂的专注,让她无所适从又心跳加速。
林倩表面上依旧维持着学生的拘谨和疏离,但在无数个独处的深夜,那些短信的措辞、围巾的温度、他专注的眼神,会不受控制地在脑海中反复回放、咀嚼。一种混杂着惶恐、羞赧、虚荣和隐秘期待的复杂情绪,在她心底悄然发酵。她开始下意识地关注他的行程,期待他的“偶遇”和“关心””。在孙启荣冰冷的目光中,猎物已半只脚踏入网中,却沉醉在猎手精心编织的温柔幻梦里,误以为那片阴影是自由飞翔的天空。
一个阴冷的雨夜,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林倩在图书馆通宵整理至关重要的材料,电脑毫无征兆地蓝屏死机!尝试重启,关键文件消失无踪!绝望像冰冷的潮水瞬间将她淹没。
截止日期迫在眉睫,备份丢失意味着数月心血付诸东流!巨大的恐慌和无助中,她的大脑一片空白,鬼使神差地,手指颤抖着拨通了那个已烂熟于心的号码。
电话那头,孙启荣的声音沉稳如山,带着令人心安的魔力:“别慌,林倩。我在办公室,带上电脑,立刻过来。有我在,不会让你毕不了业。”“有我在”三个字,在绝望的雨夜里,如同唯一的救命稻草。
当她浑身湿透、狼狈不堪、像个迷路的孩子般推开他办公室的门时,迎接她的是干燥温暖的毛巾和一杯立刻递到手中的滚烫热茶。“先擦擦,暖暖手,雨天真冷,别着凉了。”他的动作自然流畅,语气中的关怀超越了师生,近乎亲人般的呵护。他接过电脑,沉稳地操作起来。
在等待文件修复的漫长间隙,他没有沉默。他拉过一把椅子坐在沙发对面,用一种罕见的、带着追忆和感慨的语气,讲起了自己“当年”的“艰难求学路”—漏风的教室、冻僵的手指、食不果腹的窘迫、以及那支撑他熬过来的信念:“那时候我就知道,退一步,脚下就是万丈深渊,这辈子就什么都没有了。只能咬着牙,往前爬!”他的眼神深邃,语调低沉,每一个字都精准地敲打在林倩此刻同样绝望无助的心弦上!强烈的共鸣感汹涌而至,她眼眶发热,鼻尖发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眼前这个强大、智慧、经历过同样“苦难”并成功登顶的男人,此刻在她眼中,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导师,而是一个真正理解她痛苦、有能力且愿意拉她出深渊的“同路人”和“庇护者”!
文件奇迹般恢复时,已过午夜。窗外风雨依旧。孙启荣看了看表,眉头微蹙,语气充满“无奈”的关切:“宿舍楼早锁了。你这浑身湿透再跑回去,估计要生病。要不….”他指了指办公室内侧休息用的小隔间,“你就在里面将就休息一下?我在外面沙发靠会儿就好。”
疲惫、寒冷、后怕、以及刚刚建立起的强烈依赖和感激,彻底瓦解了林倩的判断力。她看着孙启荣“坦荡”而“疲惫”的面容,犹豫了几秒,最终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这扇通往私密空间的门,被她自己亲手推开了一条缝。
隔间的门轻轻关上。林倩躺在狭窄的床上,听着外间孙启荣偶尔翻动书页的细微声响和窗外凄厉的风雨声,心绪纷乱,毫无睡意。时间在黑暗中流逝。不知过了多久,一阵极其轻微的敲门声响起,伴随着孙启荣压低的、充满“担忧”的声音:“林倩?还没睡着吗?是不是冷?还是吓到了?我给你热了杯牛奶。”
门被推开一道缝。他站在门口,手中端着一杯氤氲着热气的牛奶,昏黄的灯光从他身后透进来,将他高大的身影投射在狭小的空间里,带来无形的压迫感。他的眼神在光影中显得异常柔和,甚至带着一丝…怜惜?
林倩坐起身,心脏狂跳。那道名为“师生”的界限,在雨夜、困境、独处、深夜、牛奶的氤氲热气和他此刻过于“温柔”的目光中,剧烈地摇晃起来。
她接过温热的牛奶杯,指尖不可避免地触碰到,那一瞬间的触感,如同电流!她身体猛地一颤,下意识地想缩回手,却被他稳稳托住了杯底。她没有再躲开,只是低着头,小口啜饮着牛奶,仿佛那是此刻唯一能抓住的实物。
孙启荣没有离开,而是顺势坐在了床边。他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她喝牛奶,目光深沉而复杂。空气中弥漫着牛奶的甜香、潮湿的水汽和他身上强烈的男性气息,混合成一种令人眩晕的暧昧氛围。
第一道防线,无声崩溃。猎物已完全置身于网。几周后,学院组织前往省城参加学术年会。名单上,孙启荣作为重要成员出席,而林倩的名字也赫然在列——这自然是孙启荣“推荐”的结果。
抵达会议酒店,在前台领取房卡时,孙启荣极其自然地、用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口吻对工作人员说:“这位林同学是我的研究生,会议期间需要随时讨论会议报告,请把我们的房间安排得近一些,方便工作。”工作人员不疑有他,将两张相邻的房卡递给了他。
第一天会议结束,孙启荣以“寻找会议提到的那本重要参考书”为由,避开其他师生,带着林倩走进了酒店附近一条僻静的老街。寒风料峭,他买了一份刚出炉、热得烫手的糖炒栗子,不由分说地塞进林倩冰凉的手里:“拿着,暖暖手。看你手都冻红了。”那份在寒风中显得格外珍贵的暖意,顺着指尖一路蔓延到心底,冲垮了最后一丝戒备。
晚上,回到酒店。林倩刚换下正装,穿着柔软的居家服,头发随意挽起,卸下了白天的拘谨。敲门声响起。门外是孙启荣,手里拿着她的会议摘要稿:“有几处关键的地方我有了新想法,得跟你当面敲定一下,明天发言要用。”
林倩看着门外的他,又看看自己身上的居家服,一丝迟疑掠过眼底。但“会议发言”’、“关键修改”这些正当理由,以及之前积累的依赖,让她无法拒绝。她侧身让他进来。
房间不大,只有一张书桌和一张床。孙启荣很自然地坐在了唯一的椅子上,摊开稿纸,指着上面的文字,语气恢复到学术性的严谨和耐心,仿佛真的只是在讨论工作。然而,在一次俯身指向稿纸某处时,他的手臂“不经意”地、极其缓慢地擦过了她屈膝坐在床沿的膝盖。
林倩身体瞬间绷紧,像受惊的兔子般猛地向后缩了一下!这个反应清晰无误。
孙启荣的动作顿住了。他缓缓抬起头,没有继续动作,也没有解释,只是深深地看着她,眼神复杂,半晌,才发出一声极其轻微、却饱含着失望和...受伤的叹息:“林倩,你总是这样……还是不信任我吗?”
这句话,轻飘飘的,却像一根烧红的钢针,狠狠扎进了林倩的心脏!瞬间,这段时间以来所有的“特殊关照”、“深夜援手”、“前途”闪电般在她脑中飞速闪过!巨大的愧疚感和自我怀疑瞬间淹没了她!是啊,他为自己做了那么多,付出了那么多“真心”和“帮助”而自己却因为一个无心的触碰就如此戒备、退缩?自己是不是太不知好歹?太辜负他的信任和期望了?
就在她内心激烈交战、防线摇摇欲坠之际,窗外,不合时宜地,又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雨点敲打着玻璃窗,发出单调而催眠的声响。房间里异常安静,只有两人略显急促的呼吸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孙启荣捕捉到了她眼中的挣扎和软化。他没有给她思考的时间。他缓缓地、带着一种试探的、近乎虔诚的意味,伸出手,指尖轻轻触碰到了她放在床边、微微颤抖的手背。
他的声音低沉沙哑,充满了蛊惑人心的力量,一字一句,清晰无比地送入她的耳中:“林倩……你知道吗?从很早开始,我就觉得.……你很特别。特别到我忍不住想去关心你,保护你,帮你扫清路上所有的障碍……”“特别”这个词,像一道惊雷,彻底击碎了林倩心中最后残存的理智堤坝!长期积累的依赖、感激、愧疚,以及对前途的迷茫和对“特别”的
渴望,在这一刻汇聚成一股无法抗拒的洪流!
她感觉自己被卷入了一个巨大而温暖的漩涡,分不清是救赎还是沉沦,是安全还是万劫不复。
她僵硬的手指,在他灼热的触碰下,最终没有抽回。
那一夜,在省城陌生的酒店房间里,在学术会议的光环掩盖下,师生之间那道本应神圣不可逾越的界限,被彻底、肮脏地践踏成齑粉。
第二天清晨,林倩在陌生的床上醒来,身边空无一人。阳光透过窗帘缝隙照进来,刺得她眼睛生疼。巨大的空虚、羞耻和一种诡异的、扭曲的依赖感同时攫住了她。她知道,有些东西,永远地改变了。她再也无法离开这只将她拖入深渊的手。
而在人头攒动的会议大厅里,孙启荣坐在前排嘉宾席,姿态优雅地听着台上发言。他的目光平静地扫过台下某个角落独自坐着的林倩,嘴角,勾起一抹微不可察的、属于胜利猎手的冰冷弧度。
收网,完成。
喜欢玩死亡局,我从不出局
他需要一个新的猎物,来填补内心的空洞,证明自己依然掌控着这片猎场。他的目光,最终锁定了大三学生林倩。
林倩的背景,在他的小册子上,早已被标记为“高价值低风险”。
外省偏远小城,父亲早逝,母亲体弱多病,常年服药,家中经济拮据,靠林倩做多份兼职苦苦支撑。
性格文静内敛到近乎怯懦,课堂上从不主动发言,总是低着头认真记笔记,像一只容易受惊的小鹿。
学业中等偏上,但缺乏自信,对未来充满迷茫和焦虑。
最关键的是—她的专业核心课导师,正是他孙启荣本人。这意味着,她的成绩、评语、推荐信、乃至能否顺利毕业,都捏在他的掌心。
第一次“偶遇”,发生在图书馆闭馆前的静谧时刻。林倩背着洗得发白的帆布包,疲意地走向出口。孙启荣如同幽灵般,恰到好处地从一排高大的书架后踱出,脸上带着温和得体的微笑,声音低沉而充满“关切”:“林倩同学?这么晚了还在用功?年轻人拼搏是好事,但也要注意身体啊。”语气是纯粹的长辈式叮嘱,目光坦荡。这恰到好处的“偶遇”和“关心”,像一颗微小的种子,落在林倩孤独疲惫的心田上。
第二次接触,则更显“师恩”。他在办公室门口“恰好”叫住匆匆走过的林倩:“林倩,等一下。你上次交的论文提纲我看了,有些想法想跟你聊聊,现在方便吗?”在只有两人的办公室里,他刻意将辅导椅拉得极近,身体微微前倾,低头在她摊开的稿纸上勾画批注。一缕温热的、带着淡淡古龙水味的气息,若有若无地拂过她敏感的耳廓和颈侧。
林倩的身体瞬间僵硬,一股异样的感觉让她头皮发麻,但导师“认真辅导”的姿态和面前关乎未来的稿纸,让她不敢、也不知如何躲开。她只能紧紧攥着衣角,指尖冰凉。
此后一个月,孙启荣将这种“看似合理的单独接触”常态化。
课后,他以“补充核心文献资料”为由,单独留下她,在空荡的教室里进行“一对一深度指导”。
走廊相遇,他会“想起”一个“难得的外校高水平学术讲座名额”,语重心长地强调“对你开阔眼界、保研申请都很有帮助”,”,并暗示名额“有限且竞争激烈”
突降大雨,他会“体贴”地提议:“雨太大了,你宿舍远,我开车顺路送你吧。”在密闭的车厢里,他播放着舒缓的古典乐,谈论着学术前沿,营造出一种超越师生关系的、近乎“忘年交”的亲近氛围。
这些“关照”在林倩孤立无援、举步维艰的生活里,如同寒夜中唯一的光源。她开始不由自主地依赖这种“温暖”,内心深处甚至滋生出一种惶恐的感激——害怕失去这份难得的〝垂青”。
而在孙启荣的“档案”里,她的心理状态已被更新为:初步建立依赖,安全感阈值提升,对“特殊关照”产生心理需求。
期末答辩前夕的夜晚,气氛被刻意营造得紧张而私密。孙启荣将林倩叫到办公室,美其名曰
“预演答辩流程,确保万无一失””。昏黄的台灯是唯一光源,窗外是呼啸的北风。
流程走完,孙启荣并未让她离开。他身体微微后靠,双手交叉放在桌上,目光深沉地凝视着略显局促的林倩,语气缓慢而充满力量:“林倩,你知道我为什么一直特别关注你吗?”不等她回答,他自问自答:“因为你身上有一种难得的品质—聪明、坚韧,像石头缝里挣扎着也要向上的小草。”他刻意停顿,让这份“高度评价”沉入她心底。
“但是,”他话锋一转,声音压得更低,带着一种洞悉世事的沉重,“现实太残酷了。你母亲的身体,家里的担子,还有读书那笔不小的开销这些都像沉重的枷锁,会拖住你飞翔的翅膀。”他清晰地看到林倩的眼神黯淡下去,这正是他需要的效果。
他身体微微前倾,目光灼灼,仿佛要穿透她的灵魂,抛出了那致命的诱饵:“如果你愿意依靠我。”“依靠”两个字,他咬得格外清晰、缓慢,像带着钩子。“我可以帮你卸掉这些枷铲、比如”他微微一顿,如同揭晓一个重大的秘密,“保研的名额,还有后续的奖学金、助研岗位?我都可以帮你争取到最优的方案。让你心无旁骛地,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林倩彻底愣住了。心脏在胸腔里狂跳,血液冲上头顶。“依靠我”、“保研””、“最优方案”
些词如同惊雷在她脑中炸响!巨大的诱惑和潜藏的恐惧同时攫住了她。那张无形的网,在她毫无防备时,已悄然收紧至她周身,网口正对着她,散发着致命的气息,只待她自己踏进去。
期末答辩,林倩的论文意外获得“优秀”。更让她心神剧震的是,导师孙启荣在全体教师评议时,毫不吝啬地给予了她极高的评价,甚至用了“潜力巨大”、“未来可期”这样的词。走下讲台时,她感觉脚步都是飘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那份被权威认可的巨大喜悦,与孙启荣之前描绘的“依靠我就能走得更远”的承诺瞬间重合、强化。一种隐秘而强烈的依赖感在她心底生根发芽—仿佛只要牢牢抓住身边这只强有力的手,那看似遥不可及的光明未来,就能触手可及。她浑然不觉,这正是猎手最期待猎物进入的状态—心甘情愿地走进笼子,并以为那是庇护所。
孙启荣深谙“温水煮青蛙”之道,试探从最细微、最难以指摘处开始:
走廊相遇,他会极其自然地伸出手,指尖轻轻拂去她肩上“并不存在”的灰尘或纸屑。
食堂排队,他会“不经意”地站在她侧后方极近的位置,他身上那股沉稳的木质调古龙水气息,若有若无地将她包裹。
辅导时,他的手臂会极其“随意”地搭在她椅背的上方,形成一个半包围的姿态,身体微微倾向她讲解,营造出一种亲密无间的氛围,却始终不触碰她的身体。
这些微小的、持续的、带有强烈暗示却又无法构成明确指控的“越界”行为,如同慢性毒药,日复一日地侵蚀着林倩心中那道清晰的“师生”界限。她的不适感在习惯中逐渐钝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模糊的、带着些许异样刺激的习以为常。在孙启荣的评估里,她的防线已进入弹性疲软期。
一个周末,孙启荣以“保研材料需要深度打磨,办公室环境太正式”为由,将地点约在了校外一家格调雅致、灯光昏黄暧昧的咖啡馆包厢。封闭的空间,舒缓的爵士乐,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和甜点的香气。
材料讨论到一半,孙启荣忽然放下笔,身体放松地靠向椅背,目光专注地落在林倩脸上,带着一种全新的、审视般的笑意:“林倩,我发现你平时….很少笑。”他的声音比平时更低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其实,你笑起来的样子?很特别,很好看。”这句直指个人特质的评价,完全跳出了师生关系的框架。
林倩猝不及防,脸颊瞬间飞红,下意识地抿紧了嘴唇,眼神慌乱地垂下。这个反应,像一剂强心针注入孙启荣心中—她开始在意他对她的个人评价,并因此产生了情绪波动!这是一个关键的信号,意味着心理防线的裂痕正在扩大。
接下来的几周,孙启荣的“关怀”升级,更具侵入性和暖昧感:
深夜收到他的短信:“还在赶报告?早点休息,熬夜伤身,我看着心疼。”“心疼”二字,像羽毛搔刮心尖。
寒风凛冽的傍晚,他“恰巧”路过她的兼职地点,“顺手”递给她一条质地上乘的羊绒围巾:“风太大了,这个你先围着,我家里还有,别冻着。”围巾上残留着他的体温和气息,成为她无法拒绝的温柔枷锁。
在只有两人的场合,他的目光会长时间停留在她脸上,带着一种深邃的、仿佛能看透她灵魂的专注,让她无所适从又心跳加速。
林倩表面上依旧维持着学生的拘谨和疏离,但在无数个独处的深夜,那些短信的措辞、围巾的温度、他专注的眼神,会不受控制地在脑海中反复回放、咀嚼。一种混杂着惶恐、羞赧、虚荣和隐秘期待的复杂情绪,在她心底悄然发酵。她开始下意识地关注他的行程,期待他的“偶遇”和“关心””。在孙启荣冰冷的目光中,猎物已半只脚踏入网中,却沉醉在猎手精心编织的温柔幻梦里,误以为那片阴影是自由飞翔的天空。
一个阴冷的雨夜,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林倩在图书馆通宵整理至关重要的材料,电脑毫无征兆地蓝屏死机!尝试重启,关键文件消失无踪!绝望像冰冷的潮水瞬间将她淹没。
截止日期迫在眉睫,备份丢失意味着数月心血付诸东流!巨大的恐慌和无助中,她的大脑一片空白,鬼使神差地,手指颤抖着拨通了那个已烂熟于心的号码。
电话那头,孙启荣的声音沉稳如山,带着令人心安的魔力:“别慌,林倩。我在办公室,带上电脑,立刻过来。有我在,不会让你毕不了业。”“有我在”三个字,在绝望的雨夜里,如同唯一的救命稻草。
当她浑身湿透、狼狈不堪、像个迷路的孩子般推开他办公室的门时,迎接她的是干燥温暖的毛巾和一杯立刻递到手中的滚烫热茶。“先擦擦,暖暖手,雨天真冷,别着凉了。”他的动作自然流畅,语气中的关怀超越了师生,近乎亲人般的呵护。他接过电脑,沉稳地操作起来。
在等待文件修复的漫长间隙,他没有沉默。他拉过一把椅子坐在沙发对面,用一种罕见的、带着追忆和感慨的语气,讲起了自己“当年”的“艰难求学路”—漏风的教室、冻僵的手指、食不果腹的窘迫、以及那支撑他熬过来的信念:“那时候我就知道,退一步,脚下就是万丈深渊,这辈子就什么都没有了。只能咬着牙,往前爬!”他的眼神深邃,语调低沉,每一个字都精准地敲打在林倩此刻同样绝望无助的心弦上!强烈的共鸣感汹涌而至,她眼眶发热,鼻尖发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眼前这个强大、智慧、经历过同样“苦难”并成功登顶的男人,此刻在她眼中,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导师,而是一个真正理解她痛苦、有能力且愿意拉她出深渊的“同路人”和“庇护者”!
文件奇迹般恢复时,已过午夜。窗外风雨依旧。孙启荣看了看表,眉头微蹙,语气充满“无奈”的关切:“宿舍楼早锁了。你这浑身湿透再跑回去,估计要生病。要不….”他指了指办公室内侧休息用的小隔间,“你就在里面将就休息一下?我在外面沙发靠会儿就好。”
疲惫、寒冷、后怕、以及刚刚建立起的强烈依赖和感激,彻底瓦解了林倩的判断力。她看着孙启荣“坦荡”而“疲惫”的面容,犹豫了几秒,最终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这扇通往私密空间的门,被她自己亲手推开了一条缝。
隔间的门轻轻关上。林倩躺在狭窄的床上,听着外间孙启荣偶尔翻动书页的细微声响和窗外凄厉的风雨声,心绪纷乱,毫无睡意。时间在黑暗中流逝。不知过了多久,一阵极其轻微的敲门声响起,伴随着孙启荣压低的、充满“担忧”的声音:“林倩?还没睡着吗?是不是冷?还是吓到了?我给你热了杯牛奶。”
门被推开一道缝。他站在门口,手中端着一杯氤氲着热气的牛奶,昏黄的灯光从他身后透进来,将他高大的身影投射在狭小的空间里,带来无形的压迫感。他的眼神在光影中显得异常柔和,甚至带着一丝…怜惜?
林倩坐起身,心脏狂跳。那道名为“师生”的界限,在雨夜、困境、独处、深夜、牛奶的氤氲热气和他此刻过于“温柔”的目光中,剧烈地摇晃起来。
她接过温热的牛奶杯,指尖不可避免地触碰到,那一瞬间的触感,如同电流!她身体猛地一颤,下意识地想缩回手,却被他稳稳托住了杯底。她没有再躲开,只是低着头,小口啜饮着牛奶,仿佛那是此刻唯一能抓住的实物。
孙启荣没有离开,而是顺势坐在了床边。他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她喝牛奶,目光深沉而复杂。空气中弥漫着牛奶的甜香、潮湿的水汽和他身上强烈的男性气息,混合成一种令人眩晕的暧昧氛围。
第一道防线,无声崩溃。猎物已完全置身于网。几周后,学院组织前往省城参加学术年会。名单上,孙启荣作为重要成员出席,而林倩的名字也赫然在列——这自然是孙启荣“推荐”的结果。
抵达会议酒店,在前台领取房卡时,孙启荣极其自然地、用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口吻对工作人员说:“这位林同学是我的研究生,会议期间需要随时讨论会议报告,请把我们的房间安排得近一些,方便工作。”工作人员不疑有他,将两张相邻的房卡递给了他。
第一天会议结束,孙启荣以“寻找会议提到的那本重要参考书”为由,避开其他师生,带着林倩走进了酒店附近一条僻静的老街。寒风料峭,他买了一份刚出炉、热得烫手的糖炒栗子,不由分说地塞进林倩冰凉的手里:“拿着,暖暖手。看你手都冻红了。”那份在寒风中显得格外珍贵的暖意,顺着指尖一路蔓延到心底,冲垮了最后一丝戒备。
晚上,回到酒店。林倩刚换下正装,穿着柔软的居家服,头发随意挽起,卸下了白天的拘谨。敲门声响起。门外是孙启荣,手里拿着她的会议摘要稿:“有几处关键的地方我有了新想法,得跟你当面敲定一下,明天发言要用。”
林倩看着门外的他,又看看自己身上的居家服,一丝迟疑掠过眼底。但“会议发言”’、“关键修改”这些正当理由,以及之前积累的依赖,让她无法拒绝。她侧身让他进来。
房间不大,只有一张书桌和一张床。孙启荣很自然地坐在了唯一的椅子上,摊开稿纸,指着上面的文字,语气恢复到学术性的严谨和耐心,仿佛真的只是在讨论工作。然而,在一次俯身指向稿纸某处时,他的手臂“不经意”地、极其缓慢地擦过了她屈膝坐在床沿的膝盖。
林倩身体瞬间绷紧,像受惊的兔子般猛地向后缩了一下!这个反应清晰无误。
孙启荣的动作顿住了。他缓缓抬起头,没有继续动作,也没有解释,只是深深地看着她,眼神复杂,半晌,才发出一声极其轻微、却饱含着失望和...受伤的叹息:“林倩,你总是这样……还是不信任我吗?”
这句话,轻飘飘的,却像一根烧红的钢针,狠狠扎进了林倩的心脏!瞬间,这段时间以来所有的“特殊关照”、“深夜援手”、“前途”闪电般在她脑中飞速闪过!巨大的愧疚感和自我怀疑瞬间淹没了她!是啊,他为自己做了那么多,付出了那么多“真心”和“帮助”而自己却因为一个无心的触碰就如此戒备、退缩?自己是不是太不知好歹?太辜负他的信任和期望了?
就在她内心激烈交战、防线摇摇欲坠之际,窗外,不合时宜地,又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雨点敲打着玻璃窗,发出单调而催眠的声响。房间里异常安静,只有两人略显急促的呼吸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孙启荣捕捉到了她眼中的挣扎和软化。他没有给她思考的时间。他缓缓地、带着一种试探的、近乎虔诚的意味,伸出手,指尖轻轻触碰到了她放在床边、微微颤抖的手背。
他的声音低沉沙哑,充满了蛊惑人心的力量,一字一句,清晰无比地送入她的耳中:“林倩……你知道吗?从很早开始,我就觉得.……你很特别。特别到我忍不住想去关心你,保护你,帮你扫清路上所有的障碍……”“特别”这个词,像一道惊雷,彻底击碎了林倩心中最后残存的理智堤坝!长期积累的依赖、感激、愧疚,以及对前途的迷茫和对“特别”的
渴望,在这一刻汇聚成一股无法抗拒的洪流!
她感觉自己被卷入了一个巨大而温暖的漩涡,分不清是救赎还是沉沦,是安全还是万劫不复。
她僵硬的手指,在他灼热的触碰下,最终没有抽回。
那一夜,在省城陌生的酒店房间里,在学术会议的光环掩盖下,师生之间那道本应神圣不可逾越的界限,被彻底、肮脏地践踏成齑粉。
第二天清晨,林倩在陌生的床上醒来,身边空无一人。阳光透过窗帘缝隙照进来,刺得她眼睛生疼。巨大的空虚、羞耻和一种诡异的、扭曲的依赖感同时攫住了她。她知道,有些东西,永远地改变了。她再也无法离开这只将她拖入深渊的手。
而在人头攒动的会议大厅里,孙启荣坐在前排嘉宾席,姿态优雅地听着台上发言。他的目光平静地扫过台下某个角落独自坐着的林倩,嘴角,勾起一抹微不可察的、属于胜利猎手的冰冷弧度。
收网,完成。
喜欢玩死亡局,我从不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