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来一次老丈人家,卖一堆货-《重回83:带着七个姐姐养殖致富》

  “下午不去市里,上次过来,也没有待着,今天就是升子带我们特意回来,看看你们。”

  “……”

  许秀琴跟老爹老娘说着话,很快就到了家。

  小姨子徐秀梅,连忙帮着把东西,拿到屋子里,给姐夫,姐姐倒茶水。

  “秀梅,不用忙慌,都是自家人,没必要这么客气。”

  王东升笑着说道,从口袋里拿出中华烟,给老丈人取了一根,陪着老丈人聊了起来。

  “秀梅,去把你大哥,二哥,三哥,叫过来。”

  “淑芬,你去买点肉回来。”

  “再去镇上看看,能不能买到鱼。”

  老丈人许忠富,对着小闺女,老伴安排道。

  “不用这么麻烦,我跟秀琴就是过来看看你们,帮黑子,就得回去,随便吃点就行。”

  王东升连忙说道。

  “来都来了,怎么也要休息一晚,明天再回去。”

  “成江还小,天黑了回去,也不好。”

  “明天有事儿,可以一大早回去。”

  “东升,你好久都没有过来一次,这次怎么也要待一晚上,跟志强,志国,志明他们好好喝点。”

  老丈人两口子,热情无比的说道。

  “那我们就住一天,明天再回去。”

  王东升看了一眼媳妇儿,见她也想在家住一晚,便同意了下来。

  随后,让媳妇儿跟着一起去买肉。

  菜,家里都有种着,根本就不用去买。

  “升子,这两天,又有不少亲戚,邻居找过来,想要让我们帮忙买缝纫机,自行车,广播匣子。”

  等其他人都出去后,老丈人许忠富有些不太好意思的说道。

  这两天,他们又答应了好几家人他们买。

  只是因为前几天,刚刚让王东升买了好多回来,所以他并没有让许志强三兄弟过去找王东升。

  准备在等两天,再过去找王东升。

  “想要买,就答应他们。”

  “都是亲戚,邻居,答应这个,不答应那个,也不好。”

  “爹,该收东西,就收他们送的东西,不用客气。”

  “现在除了黑市,想要买到这些东西,都非常困难。”

  “没有票,基本上不可能买到。”

  “有票也得排队,即便是城里人,没有关系,也一样。”

  “我这边是正好认识人,在市管公安这边有门路,能够直接拿到市管和公安查获的东西,才会这么方便。”

  “这两年从南方弄各种东西过来,倒买倒卖的人很多。”

  “市里的公安,查都查不过来,仓库里,堆着好多货。”

  王东升这么说,主要也是为了打消老丈人的顾虑。

  他这个老丈人,非常老实。

  要不糊弄着点,赚钱的买卖都不敢干。

  “现在确实不好买到东西。”

  “你这边没有压力就行。”

  “我们这两天也答应了几家,要帮他们买东西,怕你这边有压力,准备过两天再跟你说。”

  许忠富听女婿这么说,也就放心下来。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大舅哥,二舅哥,三舅哥,相继过来。

  有几个舅哥在,王东升感觉氛围都轻松了不少。

  单独跟老丈人在一起,他还是有不小的压力。

  王东升来老丈人家的时候,就有不少人看见。

  很快消息就传到了各家。

  想要买东西的人,陆陆续续的找了过来,把老丈人家的院子都快挤满。

  有的人,过来纯粹是为了看热闹。

  这段时间,关于王东升的各种传言,越来越邪乎,反正是说什么的都有。

  大家也想看看王东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王东升,笑着应付这些人。

  跟老丈人,三个舅哥,关系不错的,想要让他买东西,他稍稍推辞,便答应下来。

  然后就让老丈人和三个舅哥开始登记,收钱。

  一直忙活到下午六点多,丈母娘跟几个嫂子,还有他媳妇儿把饭做好,这些人才陆陆续续离开。

  “升子,一下子答应这么多人,咱们得拉好几趟,才能拉回来。”

  “这里面,还有不少都不是我们村的人,也跟着过来凑热闹。”

  许志强把想要买东西的人,情况都统计好后,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

  他们村,没有南桥村富裕,买的东西,基本上都是比较实用的东西。

  自行车,缝纫机最多。

  除了之前就找他们购买的之外,光今天下午,登记的缝纫机数量就有十六台。

  可以说,他们村里这些人家,跟他们关系不错,能买得起缝纫机的家庭,基本上都登记了一个遍。

  王东升卖缝纫机的价格,相对来说,要比他们自己花钱买票,再去买缝纫机要便宜。

  而且还是送货到家,能买得起的,自然不想错过这种好机会。

  买回来哪怕不用,卖给别人,都不会亏钱。

  当然,也没有人会这么干。

  不管是缝纫机,还是自行车,都是家里必备的东西。

  现在镇上,县里,市里的供销社,虽然已经开始卖成衣,价格却非常高。

  完全不如自己做合适。

  这个年代的妇女,很少说有不会做衣服的。

  买一个缝纫机,一大家子,都能用得着。

  以前不买,并不是他们没钱买,是真搞不到票,买不到东西。

  黑市去买,不仅容易买到残次品,二手货,还不保准。

  缝纫机供不应求的情况,要一直持续到八四年,缝纫机票证取消,才会有所好转。

  到一九八八年,价格双轨制并轨,完全市场化,才彻底缓解供不应求的现象。

  除了缝纫机,自行车也卖出去了九辆,其中四辆自行车,是隔壁村子的人厚着脸皮,硬扯关系,送烟,直接交钱,买下来的。

  广播匣子,卖出去了四台。

  加上这几天,老丈人和三个舅哥,两个姐姐卖出去的东西。

  足足,有二十一台缝纫机,十二辆自行车,七台广播匣子,两块手表。

  最赚钱的电视,是一个都没有卖出去。

  老丈人他们村子小,真正能买得起电视的,除了大队干部之外,还真没有几家。

  “多拉几趟,就多拉几趟。”

  “谁着急,就先给谁,不着急的就多等两天。”

  “不管怎么着,在咱们这里买,也比在黑市,或是自己去排队买,要快得多。”

  王东升现在想想,都感觉好笑。

  他这次过来,明明只是看老丈人和丈母娘,顺带着,跟三个舅哥说一声,让他们以后都跟着去拉货。

  没想到,一下午,全都用来卖货了。

  ……

  喜欢重回83:带着七个姐姐养殖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