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霸主奋起 枭雄蛰伏-《幸好遇见神》

  萧西风名册上的人,都已成年,并且被历史洪流裹挟着,随波逐流,已经参与到大变局博弈中。

  尔朱荣之父尔朱新兴刚去世。32岁的尔朱荣,继承了父亲的秀容川第一领民酋长职务。

  这一代尔朱家族在朝廷的后台,就是最大权臣元义。

  尔朱荣得到元义关照,身兼禁卫军两个军职:直寝将军、游击将军。

  直寝将军是虎贲营军官,负责皇帝寝宫安全。游击将军是玄甲营军官,负责机动作战。

  同时拥有这两个职位,说明尔朱荣深得元义信任,可以在皇城、外城自由行动,权力很大。

  在元义被迫辞去领军将军职务前,尔朱荣冷眼看着丞相元雍、太后胡氏、皇帝元诩三人凑到了一块,就预感到大事不妙。

  他决定迅速抽身,离开是非旋涡中心。

  尔朱荣以秀容川出现暴乱为借口,提出从禁卫军辞职,回老家平叛。

  当时元义还大权在握,批准了他的请求。

  尔朱荣回到部落,以契胡骑兵为基础,招募四方豪杰,组织了一支军队。

  开始时,这支军队主要是镇压周边暴动。

  后来,周边暴乱消停了,尔朱荣带着他们四面出击,帮助相邻的州郡。

  这支府兵性质的军队战斗力爆棚,以碾压姿态荡平了忻州、肆州、并州一带的起义军。

  元义倒台后,胡太后、丞相元雍、尚书令郑俨等人,本来对尔朱荣这位元义的小兄弟很不感冒,只是腾不出手来收拾他。

  但尔朱荣自掏腰包平定叛军,朝廷也不能不有所表示。

  于是皇帝下旨,封尔朱荣为冠军将军,晋爵安平县开国侯。

  眼看尔朱荣的人马能征善战、不断做大,朝廷一时收拾不了,那就要争取收服。胡太后便作主,让皇帝元诩娶了尔朱荣女儿尔朱英娥,封为贵嫔。

  此时尔朱荣的周围,聚集了许多未来大佬。

  萧西风名册上的人,有几个就在他身边。如侯景、司马子如、刘贵、李虎等。

  排在萧西风名单第二位的高欢,此时则作为六镇叛军降户,在河北幽州就食。

  排第三的宇文泰也好不到哪去。他的父亲、两个哥哥战死,只剩他和哥哥宇文洛生两人,作为六镇降户,也在幽州上谷郡就食。

  像高欢这些降户异地就食,都是拖家带口的。

  当时被俘军士二十多万人,分流了一部分在当地。

  被迁往河北幽州、瀛洲、冀州就食的降户,俘虏军士加上家属,总人数加起来超过60万。

  朝廷只得扩大就食区域,将他们分派到河北十几个州郡里。

  高欢带着媳妇娄昭君及长子高澄、长女高环儿。

  姐夫尉景、连襟段荣两家人十几口,也都在一起。

  此时的北方军镇都已改镇为州或并入其它州,原来的军户都改籍为平民。

  军户与平民的区别,主要在三点:

  1、军户男丁一出生就登记在册,无故不得离开住所地“党”。

  北魏“三长制”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这所谓的“三长”,是乡村治理最基层小吏。

  “党长”管理125户人家居住的村落。

  军户男丁走个亲戚,都得党长批准,发给路条才行。

  平民则可以自由迁徙。

  2、军户男丁注定是职业军人;

  平民男子只需一生服两次徭役:一次在县或郡城,一年;一次在首都或边疆,也是一年。当然,平民可以自愿申请转为志愿兵,当职业军人。

  3、军镇按人头给军户分配土地,自耕自食,不纳赋税。

  而平民有两种赋税负担:田亩税(土地税)、丁税(人口税)。

  贵族、高官、士子依照法律免除或减少赋税,这是历代王朝法律的共同点。

  这种规定导致一遇灾荒,平民收成抵不了赋税,就会将耕地卖给特权阶级,成为佃户。

  土地逐年兼并、集中,朝廷税源越来越少就是这么来的。。

  柔玄、怀荒、抚冥三镇并入幽州;沃野镇并入夏州;怀朔、武川合并,吸收其它几郡,取名“朔州”。

  原来的军户全部改了籍。

  六镇叛军降户也不再是军户,但与平民也有点区别,还处于受管制状态。

  高欢、尉景、段荣等人作为降户,被安置在幽州上谷郡。这里属于原来柔玄镇地头。

  柔玄镇有个原镇兵头目名叫杜洛周,他也作为叛军俘虏被分在上谷郡。

  *****

  萧西风卸任日游所五组组长,转任日游所副帅后,职责就两项:盯着分神名册上的人,按规定予以保护;有时听听新任组长周宇仝汇报,必要时提供支持。

  萧西风心里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是个人私事,那就是自己的神魂分身萧讷。

  萧讷已经年满40岁。

  说起他这些年的经历,也不复杂。

  这些年,他按照正常人节奏,娶妻生子,育有二子一女。

  萧讷调入太子府后,不久就被征召参加“钟离会战”。

  由于他表现突出,立下不小军功。

  军功可以积攒作为升职的筹码,也可以即时兑现财物。

  萧讷选择后者。——这是萧西风影响的。

  后来,萧讷还以弓弩手身份,被征召参与过几次战役。

  不过,他的身份一直是太子府军官。

  虽然军功多数兑换了财物,但到524年,他仍然晋升为左右卫率府率丞。

  东宫班底分四块,分别是詹事府、左右卫率府、门下坊、典书坊。

  詹事府掌决策、卫率府负责保卫、门下坊管执勤和打理杂务、典书坊处理文件和记录。

  萧讷但任率丞,是卫率府第三把手。上面有左、右卫率。

  沈约大人已于天监十二年(513年)去世,谥号“恭”,极尽荣宠。

  其次子沈趋也调入太子府,升任太子府詹事,也就是东宫大管家。

  这天,萧讷下了夜班,正打算回家,忽然有人来通传,说詹事沈趋大人有事找他,请他立即过去。

  萧讷听了,有点意外。

  因为沈趋经常找他,但从未这么早、这么急。

  这些年,萧讷进了太子府后,生活习惯一如往常,作息非常规律:当值、训练、休息。

  偶尔参加聚会。

  太子府的聚会,多数是太子萧统召集臣子们相聚,内容有骑马、射箭、舞剑、耍刀,但更多是诗、赋、歌、舞。

  因为太子萧统的才艺里,文采比武功要强许多。

  这不是说萧统的武功不行,而是他的文采太优秀、太突出了。

  萧讷是典型武官,对文人那套反应不大。

  如果是以文会友的聚会,萧讷常常缺席。大伙知道他的特点,也不歧视、责怪他。

  沈趋调到太子府后,与萧讷来往较多。

  毕竟,萧讷是沈趋推荐的人。

  而且,虽然萧讷是跛脚天才,轻文尚武。但他的武道造诣、表现,异常惊艳,完全弥补了文采欠奉的缺憾。

  萧讷接到通知,赶紧去见沈趋。

  他已对东宫熟门熟路,很快就见到沈趋。

  行过礼后,萧讷问道:“见过沈大人。大人今天大清早就找我,一定有急事吧?”

  沈趋示意萧讷“请坐”。

  待对方坐下后,他拿起书榻上一份文件,不似平常微笑,而是蹙眉沉思着道:“萧率丞,这里有份宫里来的公文,太子也已附署了,是调你去豫章王府任特旨司马的委任状。你快看看。”

  说完,他将文书递给萧讷,并看着后者。

  萧讷在东宫这么多年,对太子府、亲王府、一般王府的规制,也知道大概。

  司马是亲王府军事长官,品阶并不高。但加上“特旨”二字就不同了,至少与萧讷现在的太子府率丞同级,从五品。

  豫章王就是皇帝萧衍的次子萧综,只比太子萧统小几个月。

  萧讷听说过此人。

  传闻他是个武痴,练武异常勤奋刻苦,常年不辍。

  据说他每日在腿上绑着铜铁块,光脚跑步。现在能日驰300里,十分骇人。

  在皇帝的儿子们中,豫章王可以说是个异数。

  只是,萧讷由太子府平调到亲王府,显然不能说是重用。

  “噢……”萧讷双手接过文书,眉头皱了皱,道:“那个……沈大人,咱啥时候去报到?”

  “宫里来人说,立刻去。”沈趋压低声音道:“萧讷,我听说,豫章王会赴任徐州刺史。皇上这时调你去担任他的军事统领,应该有些深意,责任重大。你……”

  他顿了顿,又道:“嗨,算了算了,对你也不用交代啥。你去吧,按你的习惯做事就好。”

  萧讷点点头,收起公文。对沈趋再次行礼,告辞后回去收拾东西。

  以萧讷性格,他对职位高低倒没放心上。

  他一向不争权,宁愿级别低些,最好少管事。

  萧讷保持着一贯的极简作风,在东宫衙署只有少量几样用品。很快收拾好,扛起就走。

  他的脾气也总是那样子。惜字如金,甚至可以说有些孤寒。

  萧讷走后,身后才响起议论声:“萧率丞这是调走了吗?东西都打包了。”

  “兵神就是兵神!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

  “我估计是高升了。”

  “也说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