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4章 世事难两全-《穿到荒年,啃啥树皮我带全家吃肉》

  太后兴致颇高,听顾洲远讲些大同村的趣事儿。

  挖木薯种稻谷,捉蚂蚱喂鸭子。

  庄稼的丰收、工坊的红火、学堂里孩子们的朗朗书声……

  他言语生动,描述有趣,引得太后不时发笑,连一旁侍立的宫女们都忍不住掩嘴轻笑。

  赵云澜站在太后身侧静静听着,目光大多时候都落在顾洲远身上。

  听着他描绘那片她曾短暂生活过的土地,眼中流露出怀念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向往。

  那里的天空,似乎都比这重重宫阙下的要广阔自由得多。

  看着太后气色越来越好,顾洲远心中牵挂的另一件事便浮了上来。

  他斟酌了一下词语,看似随意地开口问道:“太后娘娘凤体日渐安康,实乃万幸。”

  “只是……不知五公主殿下的婚期,可曾定下?臣也好提前备一份贺礼。”

  他这话问得突兀,殿内轻松的气氛为之一凝。

  太后脸上的笑容微微收敛,轻轻拍了拍身边女儿的手,叹了口气,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皇帝。

  赵云澜的身体几不可察地僵硬了一下,垂下眼帘,长长的睫毛掩盖住了眸中瞬间涌起的黯然与苦涩。

  原本因为顾洲远而泛起的一丝光彩,也迅速黯淡下去。

  她紧紧抿着唇,手指用力绞着衣角,指节泛白,努力维持着表面的平静。

  皇帝赵承岳放下手中的茶盏,神色如常,但眼神深处却暗藏波澜。

  他看了顾洲远一眼,缓缓道:“礼部正在商议具体章程,过些时日,吐蕃的使团便会抵达京城。”

  “虽然具体日子还未最终确定,但……想来不会太晚了。”

  他嗅觉何其敏锐,早已察觉到顾洲远对这和亲之事似乎抱有某种不认同的态度。

  还有皇妹昭华的种种表现,他大概也能猜出这两人之间大概是有着一些理不清的情愫。

  他语速变得很慢:“顾卿,朕知你心意,然和亲之事,关乎两国邦交,涉及西境安宁,乃国之大策。”

  “有时候,为了社稷安稳,个人的……些许牺牲,亦是不得已而为之。”

  顾洲远沉默了片刻。

  他并非不明白这和亲背后的政治权衡,但亲眼见到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即将被作为筹码送往遥远的异国他乡,心中终究意难平。

  他看着赵云澜那强装镇定却难掩凄楚的侧影,轻叹一口气。

  他抬起头,目光直视皇帝,出言提议道:“陛下,臣有一言。”

  “如今突厥右王咄苾已被降,何不借此与突厥谈判?或可令其退兵,签订盟约,岁岁来朝。”

  “若北境突厥之患得解,我大乾便可集中精力经营西陲,届时吐蕃之压力自减,这和亲……或许便有转圜之余地?”

  他试图用实际的利益和战略来说服皇帝。

  他跟赵先生到底相识一场,也希望能为她争取来一线生机。

  然而,皇帝却缓缓摇了摇头,眼中闪过一丝对顾洲远政治天真的无奈。

  “顾卿,你将此事想得过于简单了。”他沉声道,“突厥右王,重要,却又没那么重要。”

  他耐心解释道:“咄苾虽为右王,但在突厥内部,并非没有政敌。”

  “我们若以其为筹码逼迫突厥就范,且不说突厥大可汗是否会为了一个右王而轻易放弃国策,就算他表面应允,也难保不会怀恨在心,他日卷土重来,报复更烈。”

  “更危险的是,”皇帝的声音愈发低沉,“若我们处置不当,反而可能激化矛盾,让突厥内部主战派找到借口,拧成一股绳,将这右王被擒之辱,转化为对我大乾全面开战的引子!”

  “届时,北境烽烟再起,生灵涂炭,绝非朕所愿见。”

  他看着顾洲远,语气带着一丝告诫:“政治博弈,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个被擒的王爷,用得好,是一步妙棋。”

  “用得不好,便是点燃干柴的烈火。”

  “朕,不能拿北境万千将士和大乾百姓的安危去赌。”

  顾洲远闻言,沉默了。

  他并非不懂这些道理。

  在冷酷的现实政治和国与国的战略博弈面前,个人的命运,尤其是一个公主的命运,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他看了一眼赵云澜,只见她依旧低垂着头,肩膀微微耸动,显然皇帝的话,彻底击碎了她心中最后一丝渺茫的希望。

  “是臣……思虑不周了。”顾洲远低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怅惘。

  “其实,也不是没有办法。”他心下暗道。

  只不过他性格懒散,主那个念头被他给强行按了回去。

  皇帝见他明白了其中的关节,神色稍缓:“顾卿有此仁心,是昭华的福气,只是……世事难两全。”

  殿内的气氛,因这番关于和亲与国策的对话,而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压抑。

  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却仿佛驱不散那萦绕在特定之人命运之上的阴霾。

  顾洲远不再多言。

  事关一国之运,皇帝已经定下大战略下,貌似谁都担不了如此大的因果。

  他在心中默默叹息,为这个相识于微时、却即将身不由己远嫁异邦的公主,感到一丝惋惜。

  见殿内气氛因和亲之事显得有些沉闷,顾洲远心知此事暂时无法转圜,便也不再纠缠,转而说起另一件正事。

  “陛下。”他收敛了那一丝怅惘,神色恢复了一贯的沉稳。

  “突厥右王咄苾,臣已将其押解至京,此人毕竟是突厥王庭重要人物,长期由臣之护卫看管于驿馆,终究不合规制,亦容易授人以柄,引来不必要的麻烦,比如昨日御风司之事。”

  他顿了顿,继续道:“臣恳请陛下,正式下旨,将此獠移交朝廷,由相关衙署接管看押。”

  “如何与突厥斡旋,是战是和,是索要赎金还是换取边境安宁,皆由陛下与诸位大臣运筹帷幄,以期为我大乾争取最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