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经济战高手-《穿到荒年,啃啥树皮我带全家吃肉》

  顾洲远自然知道这世界的羊毛价格低贱。

  因为羊毛脱脂技术不够成熟。

  羊毛外表包覆着一层油脂膜,如果不脱脂直接去纺纱织布,生产加工完成后的衣服会包覆着羊毛脂气味和油腻。

  脱脂还有利于羊毛的开松、毛条的拉伸、纱线的纺织、以及染色、印花等等后道加工。

  前世突厥的羊毛在唐朝时,价格还很是低廉。

  《新唐书·突厥传》记载,唐与突厥互市时,“羊马之属,价贱而充物”。

  羊毛常作为马匹贸易的附属品低价甚至白送,流入中原。

  顾洲远有办法将羊毛彻底脱脂软化。

  现在大姐带着一群女子,专心搞印染纺织,还有成衣铺子。

  羊毛的用处大大的。

  棉制品跟羊毛制品都是大同村独家掌握的材料,做出来的织物绝对会大受欢迎。

  即便是大同村吃不下,他还有系统收购羊毛。

  “记住,突厥有多少羊毛我们就收多少!价格给得高一些,先照5文钱一斤收购!后面再慢慢往上调整!”顾洲远又道。

  “啊?咱要那羊毛有什么用啊?这不是给突厥人送钱吗?”侯岳急声道。

  花钱去买突厥人不要的羊毛,这不是帮助突厥经济增收吗?

  等突厥人手里有钱了,武装他们的骑兵,来跟大乾干仗!

  真不知远哥心里在想些什么。

  顾洲远眼神闪烁,嘴角不自觉露出笑容。

  他没去回答侯岳的问题,只关照李坤跟关昊:“羊毛拉回来直接到大同村找我,到时候按价格来换香皂或者二锅头。”

  侯岳急的不行,正要劝阻顾洲远,苏沐风拍了他一下,对着他摇了摇头。

  “顾兄,你莫非是想要行那一招‘齐纨鲁缟’?”苏沐风见顾洲远胸有成竹的样子,试探着问道。

  顾洲远笑着点头,“聪明!”

  赵云澜美目涟涟,“顾县子真乃大才!”

  旋即她又蹙眉道:“可突厥每日所产羊毛数量之巨,绝非一个村子能够吃下的。”

  “这样的安国立邦的计策,哪能让顾县子一人承担损失?理应由朝廷出面,大量收购羊毛才是。”

  顾洲远笑着摆手道:“无妨,朝廷收来羊毛无用,我这边倒是在想办法,能够将之废物利用起来。”

  “要是朝廷不忍见我吃亏,大可以按我的收购量给我补贴银子!”顾洲远笑着道。

  他只是在开玩笑罢了,朝廷花银子收购羊毛,可以买回来当废物销毁。

  但是只要你开口说想要羊毛,必定会有人漫天要价。

  他们不知道羊毛的价值,但是不妨碍他们朝需要羊毛的人索取利益。

  正所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到万不得已,顾洲远不想跟官府牵扯到一起去。

  “你们在说什么呀?什么叫齐纨鲁缟呀?”

  苏汐月见哥哥跟云澜姐姐突然变得激动起来,她却是一头雾水。

  “先生讲课时你肯定走神了!”赵云澜一本正经道。

  “‘齐纨‘指的是古代齐国生产的一种白色细绢,以其质地精良、柔软光滑而闻名。”

  “‘鲁缟‘则是鲁国生产的一种白色生绢,同样以轻薄、细密着称。”

  “后来用‘齐纨鲁缟‘泛指名贵的丝织品。”

  苏汐月还是一头雾水,“那跟远哥收羊毛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云澜姐姐要说收羊毛是安国立邦的计策?”

  侯岳在一旁疯狂点头:“就是,我也没听懂啊!”

  苏沐风见妹妹这个样子,竟跟侯岳一般不学无术,颇觉得有些苦恼。

  “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争霸,双方经常磨刀霍霍,想要一决雌雄。”

  “那时鲁国特产的一种薄丝,名曰‘缟‘,齐国的管仲为了削弱鲁国的经济,实施了一项计策。”

  “他让齐桓公和大臣们带头穿鲁缟做的衣服,在齐国营造出以穿鲁缟为荣的氛围。”

  “于是,齐国百姓纷纷效仿,对鲁缟的需求大增。”

  “后来鲁缟价格暴涨十倍多,鲁国缟丝商人赚得盆满钵满。”

  “鲁国百姓看到有利可图,便大力发展缟的生产,很多人都放弃了农业生产转而从事纺织。”

  “当时正值夏季,庄稼长苗的时候,鲁国老百姓们却疯狂连夜拔光庄稼,全部栽种桑树,大街小巷都在养蚕织布。”

  “一年后管仲突然下令禁止齐国购买鲁缟,同时又禁止向鲁国输出粮食。”

  “鲁国的缟大量积压,而粮食又短缺,导致鲁国经济陷入困境,国力也因此削弱。”

  “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齐纨鲁缟‘之计,体现了管仲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慧。”

  等苏沐风讲完,苏汐月已然洞悉了顾洲远的用意。

  便是侯岳,此时也连连点头,一脸佩服看向顾洲远。

  也不知道是真懂了,还是不好意思再问。

  徐福蹙眉沉思,不知在想些什么。

  牛埠头跟钱掌柜眼神里透着迷茫。

  牛埠头挠了挠头道:“这故事挺好玩的,可是,老牛我还是不懂这跟收突厥羊毛有什么关联啊。”

  顾洲远笑而不语。

  话说得太明了就没有意思了。

  总之他有利可图便是了,至于其他的,都是顺手为之。

  这种“羊毛战略”的本质,是中原王朝利用农耕文明的经济韧性(粮食储备、手工业多样性),对游牧经济实施“降维打击”。

  它比直接战争更隐蔽,却能从根本上摧毁对手的战争潜力。

  正如《盐铁论》所言:“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不以刀锋血刃,而使胡虏自毙于畜牧之间。”

  这世间能越过眼前的利益,看透事情本质的毕竟是极少数人。

  如牛埠头这样的人才是大多数。

  这些让后人津津乐道的奇谋妙策,说开了也很是简单。

  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

  俗话又说,人们往往容易在同一个地方摔两次跟头。

  这也是管仲跟鲁国搞完“齐纨鲁缟”,转头又跟楚国搞起来经济战——“买鹿制楚”。

  再后来,同样的招数他又对邻居衡山国使了一回。

  这次不玩农产品和动物了,改卖更高端的“军工盲盒”。

  史书记载:衡山器械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衡山国亡。

  管仲屡次“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谋略精髓,说到底很是简单:

  以利相诱,促敌产业畸形;

  釜底抽薪,断其生存根基;

  暗布杀局,待其自困而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