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萨尔浒败了,城里多少人家哭天抢地?我隔壁那李家嫂子,她儿子就在杜松将军麾下,败报传来那天,她当场就晕过去了,到现在还天天以泪洗面呢!”
这话一出,周围的议论声顿时低了几分。谁都记得萨尔浒战败的消息传到京师时的情景,那会儿街上的铺子关了大半,家家户户门口挂着白幡,哭声响彻几条街。
毕竟,那一战死了不少人,而且有不少是京营的人。
有亲戚在辽东当兵的,更是整宿整宿地守在城门口,就盼着能传来点好消息,可等来的,往往是更坏的消息。
“也是. . . . . .。”张皮匠的声音也低了下去,他摸了摸怀里的铜烟袋,“能有个‘大捷’的信儿,总比天天揪心强。说不定. . . . . .说不定真的打胜了呢?”
“肯定是打赢了!”一个半大的小子突然蹦了出来,他手里还攥着个没吃完的糖人,“我爹在锦衣卫当差,昨儿晚上他偷偷跟我娘说,辽东那边有密报过来,说徐大督师设了个什么计,把后金的兵引到了包围圈里,杀得他们片甲不留!”
“你个小屁孩懂啥,说的有鼻子有眼的,小心回去,你爹揍你!”王老汉笑着拍了拍他的脑袋,虽说这小孩儿有个当锦衣卫的爹,但王老汉也有在锦衣卫当差的儿子,侄子,所以地位上也是相当。
打趣几句自然也是正常,他这个年纪本来可以在家里呆着,安享晚年,但是他是个闲不住的,就喜欢和人唠嗑,喜欢待在人多的地方,家里孩子忙,便挑了这么个营生。
“锦衣卫的消息能跟你说?怕不是你自己编的吧?”
“才不是!”小子梗着脖子,把糖人举得高高的,显然小屁孩比较犟。“我爹还说,后金的贝勒,那可是大官都被打死好几个了!等军报送到宫里,皇上肯定要大赦天下,到时候说不定还能赏咱们些米粮呢!”
这话逗得众人都笑了起来,刚才那点沉重的气氛也消散了不少。卖菜的妇人笑着说:“要是真能赏米粮,我就多给我家娃蒸俩馒头,这阵子他总喊饿。”
“何止赏米粮啊!”行商捋着下巴上的短须,眼睛发亮,“要是辽东能稳住,咱们去关外做生意就安全多了!我前几年在开原收山参,一趟能赚不少,后来那边打仗,就再没敢去过,要是真太平了,这生意就能捡起来了!”
“可不是嘛!”李婶也跟着点头,“我那口子的二舅要是能平安回来,就该给他说门亲事了,别看他辈分大但年纪小,隔壁胡同的赵家姑娘,人长得俊,手也巧,正合适呢!”
议论声越来越热闹,从战局聊到家常,从米粮聊到亲事,仿佛这“辽东大捷”的消息已经驱散了笼罩在京师上空的阴霾,连带着天上的太阳都亮堂了几分。有人跑回铺子里,把这个消息告诉还不知道的客人;有人站在路口,朝着传令兵远去的方向张望,想再听听有没有更多的消息;还有几个老者,捋着胡须,望着皇宫的方向,喃喃自语着“天佑大明”。
那传令兵此刻已经穿过了三条街,马蹄声在宽阔的大街上回荡,像在敲打着每个人的心弦。他的嗓子已经喊得有些沙哑,可“辽东大捷”四个字,还是喊得字字清晰。路过棋盘街时,几个正在下棋的官员都停了手,惊愕地看着他飞驰而过,其中一个穿着五品官服的中年人,猛地站起身,朝他喊道:“军士!可有详细战报?伤亡如何?”
传令兵头也不回,只扬了扬手里的军报:“军报在此!呈给皇上的!徐督师正处理后续,不日便有详文,请诸位大人稍等!”
“好!好!”那官员激动得直搓手,转身就对同伴说,“快!咱们去午门外等着,说不定能先听着点信儿,这可是好消息!”
“对,辽东收复,各地民政早已被后金摧毁,所需大量官员,我等与其在此,不如外放还能做一番事业。”
“好啊!我们同去。”
像他们这种六、七品的小官,又不在权力部门,在京师师可谓毫无权利,若是没人孝敬,光凭那微薄的俸禄,过的可不怎么好。
还不如外放来的痛快,各地官员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他们想去也没地方,现在辽东收复自然有大量的官职空缺,说不定还能混个一官半职。
周围的百姓见官员都动了,更是兴奋,有人干脆跟在传令兵后面小跑起来,想跟着去皇宫附近看看热闹,说不定皇帝一喜还能赏他们点赏钱。
一时间,街上的人越聚越多,脚步声、议论声、孩子的嬉笑声混在一起,竟比平日里庙会还要热闹几分。
传令兵骑着枣红马,在人群中穿行,他能感觉到那些落在自己身上的目光,有急切,有期盼,还有藏不住的喜悦。他想起出发前,徐天爵拍着他的肩膀说:“把这消息送到京师,让皇上安心,让百姓安心。”那会儿他还没太明白“安心”两个字的分量,可此刻看着街上这些百姓的样子,他突然懂了。
这些日子赶路的辛苦,身上的伤痛,仿佛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了。他挺直了腰板,再次扯着嗓子高喊起来,声音虽然沙哑,却带着前所未有的力量:
“辽东大捷——我大明军威赫赫——”
这声音顺着风,传遍了京师的大街小巷,也传到了那些翘首以盼的百姓心里。阳光穿过云层,洒在青石板路上,映出一片温暖的光晕,仿佛连空气里,都飘着几分希望的味道。
这话一出,周围的议论声顿时低了几分。谁都记得萨尔浒战败的消息传到京师时的情景,那会儿街上的铺子关了大半,家家户户门口挂着白幡,哭声响彻几条街。
毕竟,那一战死了不少人,而且有不少是京营的人。
有亲戚在辽东当兵的,更是整宿整宿地守在城门口,就盼着能传来点好消息,可等来的,往往是更坏的消息。
“也是. . . . . .。”张皮匠的声音也低了下去,他摸了摸怀里的铜烟袋,“能有个‘大捷’的信儿,总比天天揪心强。说不定. . . . . .说不定真的打胜了呢?”
“肯定是打赢了!”一个半大的小子突然蹦了出来,他手里还攥着个没吃完的糖人,“我爹在锦衣卫当差,昨儿晚上他偷偷跟我娘说,辽东那边有密报过来,说徐大督师设了个什么计,把后金的兵引到了包围圈里,杀得他们片甲不留!”
“你个小屁孩懂啥,说的有鼻子有眼的,小心回去,你爹揍你!”王老汉笑着拍了拍他的脑袋,虽说这小孩儿有个当锦衣卫的爹,但王老汉也有在锦衣卫当差的儿子,侄子,所以地位上也是相当。
打趣几句自然也是正常,他这个年纪本来可以在家里呆着,安享晚年,但是他是个闲不住的,就喜欢和人唠嗑,喜欢待在人多的地方,家里孩子忙,便挑了这么个营生。
“锦衣卫的消息能跟你说?怕不是你自己编的吧?”
“才不是!”小子梗着脖子,把糖人举得高高的,显然小屁孩比较犟。“我爹还说,后金的贝勒,那可是大官都被打死好几个了!等军报送到宫里,皇上肯定要大赦天下,到时候说不定还能赏咱们些米粮呢!”
这话逗得众人都笑了起来,刚才那点沉重的气氛也消散了不少。卖菜的妇人笑着说:“要是真能赏米粮,我就多给我家娃蒸俩馒头,这阵子他总喊饿。”
“何止赏米粮啊!”行商捋着下巴上的短须,眼睛发亮,“要是辽东能稳住,咱们去关外做生意就安全多了!我前几年在开原收山参,一趟能赚不少,后来那边打仗,就再没敢去过,要是真太平了,这生意就能捡起来了!”
“可不是嘛!”李婶也跟着点头,“我那口子的二舅要是能平安回来,就该给他说门亲事了,别看他辈分大但年纪小,隔壁胡同的赵家姑娘,人长得俊,手也巧,正合适呢!”
议论声越来越热闹,从战局聊到家常,从米粮聊到亲事,仿佛这“辽东大捷”的消息已经驱散了笼罩在京师上空的阴霾,连带着天上的太阳都亮堂了几分。有人跑回铺子里,把这个消息告诉还不知道的客人;有人站在路口,朝着传令兵远去的方向张望,想再听听有没有更多的消息;还有几个老者,捋着胡须,望着皇宫的方向,喃喃自语着“天佑大明”。
那传令兵此刻已经穿过了三条街,马蹄声在宽阔的大街上回荡,像在敲打着每个人的心弦。他的嗓子已经喊得有些沙哑,可“辽东大捷”四个字,还是喊得字字清晰。路过棋盘街时,几个正在下棋的官员都停了手,惊愕地看着他飞驰而过,其中一个穿着五品官服的中年人,猛地站起身,朝他喊道:“军士!可有详细战报?伤亡如何?”
传令兵头也不回,只扬了扬手里的军报:“军报在此!呈给皇上的!徐督师正处理后续,不日便有详文,请诸位大人稍等!”
“好!好!”那官员激动得直搓手,转身就对同伴说,“快!咱们去午门外等着,说不定能先听着点信儿,这可是好消息!”
“对,辽东收复,各地民政早已被后金摧毁,所需大量官员,我等与其在此,不如外放还能做一番事业。”
“好啊!我们同去。”
像他们这种六、七品的小官,又不在权力部门,在京师师可谓毫无权利,若是没人孝敬,光凭那微薄的俸禄,过的可不怎么好。
还不如外放来的痛快,各地官员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他们想去也没地方,现在辽东收复自然有大量的官职空缺,说不定还能混个一官半职。
周围的百姓见官员都动了,更是兴奋,有人干脆跟在传令兵后面小跑起来,想跟着去皇宫附近看看热闹,说不定皇帝一喜还能赏他们点赏钱。
一时间,街上的人越聚越多,脚步声、议论声、孩子的嬉笑声混在一起,竟比平日里庙会还要热闹几分。
传令兵骑着枣红马,在人群中穿行,他能感觉到那些落在自己身上的目光,有急切,有期盼,还有藏不住的喜悦。他想起出发前,徐天爵拍着他的肩膀说:“把这消息送到京师,让皇上安心,让百姓安心。”那会儿他还没太明白“安心”两个字的分量,可此刻看着街上这些百姓的样子,他突然懂了。
这些日子赶路的辛苦,身上的伤痛,仿佛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了。他挺直了腰板,再次扯着嗓子高喊起来,声音虽然沙哑,却带着前所未有的力量:
“辽东大捷——我大明军威赫赫——”
这声音顺着风,传遍了京师的大街小巷,也传到了那些翘首以盼的百姓心里。阳光穿过云层,洒在青石板路上,映出一片温暖的光晕,仿佛连空气里,都飘着几分希望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