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5章 是的,她没有走。-《我在长安做妇产科医生的日子》

  (感谢书友支持200点。)

  玉门关,终究是开关了!

  在一片谨慎又期盼的气氛中,玉门关的大门终于是重新开启了!

  算起来,其实在李三娘同意开关后,又过了要有近半年的功夫,这玉门关才算真正的开了关。

  不过短短三月,这处向西可通往西域诸国,向东可去长安的商道,就总算是有了些许人流。

  但哪怕人少了,这过关的队伍仍旧是要在关口外排成长龙的。

  这是因着所有过关而来的人,都需经过严格的检查和漫长的等待。

  起初那些胡人还有些怨言,但当人们看到关卡旁那立起的高高的刻满了名字的石碑后,就便都默默的接受了这必要的繁琐。

  这巨大石碑的四面,写满了因为疫病而死在玉门关,被丢入巨大的尸坑之中烧去了尸身之人的名字。

  在其上,有汉人的名字,但也有更多的异族之人的名字。

  当初,李三娘提议要修建这么一座记录死人名字的石碑时,玉门关上下内外,几户没有人同意她的提议。

  她拿出了几箱子的病案记录,指着上头那些用汉字音译过来的名字和众人说:“他们满怀期待的来到大唐,只为见见这世上最繁华的地方是什么样子,挣些钱财用来养家糊口;

  可他们的运气着实不好,把性命留在了这玉门关上。

  我们想要救他们,可没有救活。

  尸身已经被烧,埋在了那巨大的坑里,同旁人在一处去了。

  你我都有亲族,他们亦有!

  立起此碑,终归是要给他们的亲族一个祭拜的地方!

  同时,此碑可提醒我们所有人!

  绝不可轻易放下防疫之心!

  必得年年月月时时刻刻的把防疫之法落实到位!

  若不然,来日,说不得就是你我入那尸坑里头去了!”

  李三娘最后的这番话,终是让瓜州刺史点了头。

  如此,这刻满亡者名字的石碑就高高耸立在了玉门关的关口旁。

  玉门关开了,李三娘她却没有走。

  是的,她没有走。

  “疫病虽暂退,但根除非一日之功。

  防疫之法,需人执行。

  我欲暂留玉门关,确保防疫体系运转顺畅,为当地培养一批熟谙防疫的医师,将此事彻底落到实处。

  否则,我寝食难安!

  我害怕我走之后,你们或是懈怠了我交待的事;

  或是过关的胡商汉商,又带来了疫病;

  也可能是玉门关内,或是瓜州哪一处,潜藏的病人又冒了出来;

  到时候,好不容易开的关,怕不是就又得关上了不说,还会让更多的人死去!

  我会和长安那边说,暂留玉门关,直到我觉得自己可以走了,我自是会走。”

  李三娘这决定,让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很是动容。

  龚向武就对李三娘抱拳,深深一礼:“李医正高义!玉门关上下,感激不尽!”

  金珍宝立刻道:“师傅不走,我也不走!”

  何立春等太医署分署的众医师也都一一站起,他们未有一言,但都默默支持李三娘的决定。

  秋香和老十对视一眼,两人也跟着说:“三娘子在哪儿,我们就在哪儿。”

  倒是邵阳小师兄只站起身于李三娘身后,什么都没说,但这样子也是表示支持她的话。

  如此,李三娘等人便在玉门关留了下来。

  玉门关开关之后,李三娘她就变得更忙了。

  她不仅要督导检疫营的活计,更是将全部心血投入到培养当地医师上去。

  玉门关终究是地处西北偏远之地,离着长安要有近四千里路。

  长安城里的太医署总署里的医师,尽皆都是大唐各地优中选优的具有天赋的医师;

  就是李三娘开办不过数年的妇产堂,那也是长安城里的妇产堂总堂里头的医师是最有能耐的。

  说句实话,长安城里,就是李父那般开了个自己个儿的医堂的医师,怕不是都比玉门关这偏远之地的医师要更有水平,医术更加高明来的。

  而且,此地离长安属实太远,有些消息总是没办法及时的知晓。

  就好比,不喝生水这事儿,现如今长安城内,哪怕就是外三城和长安城外那些乡下地方的平民,不知道的就也是少的了。

  而之前,李三娘在防疫之初,要求找衙役告知平民百姓必须得喝煮沸过的水,不可喝生水这事,可是让太医署分署中的医师给质疑了呢。

  所以,培养此地的医师,是李三娘留下来的主要目的。

  她将自己这一年多于玉门关防治疫病的经验、改良的药方、绘制的疫情图谱、编写的防疫手册,毫无保留的对所有的医师倾囊相授。

  她还在此地开设了讲堂,从最基本的卫生习惯讲到复杂的疫情研判,从针灸用药讲到如何应对不同病患时该如何说话问诊。

  她还写下了一本厚厚的《玉门关防疫实录》,在书中,她事无巨细,图文并茂的把自己的经验全都放开了给所有人看。

  这本书最后都成为了当地医署,乃至日后整个河西走廊的将官百姓医师等人应对类似疫情的宝典。

  她挑选出聪慧踏实的年轻人,无论是汉人还是略通汉话的胡人,只要有心学医,她都一视同仁,耐心教导。

  夜深人静时,她依旧会对着系统面板上缓慢增长的数字发呆。

  五万、六万、七万……距离百万依旧遥远。

  但当李三娘白日里看到那些出师了的医师能独立处理病患;

  看到百姓们开始自觉喝开水、注意清洁;

  看到集市上再也见不到老鼠乱窜时;

  她便觉得,那些冰冷的数字似乎也有了温度。

  她救治的,不仅仅是眼前的病人,更是一种应对疫病的方法和希望。

  这种影响,应是在未来会绵延很久,很久。

  这一日,她带着几个新收的学徒在隔离区的院子里头识别药材,一个曾经被李三娘救治过的粟特商人激动的跑过来,指着远处地平线上出现的一支庞大驼队,用生硬的汉话喊着:“李医正!

  看!

  是大商队!

  大商队来了!”

  李三娘直起身,向着那西边望去。

  夕阳如血,染红了天际,也给那支蜿蜒而来的驼队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

  悠长的驼铃声随着风沙传来,清脆、富有生机,仿佛在宣告着这片土地历经磨难后的重生。

  卷着砂砾的风拂过李三娘的鬓角,带来了干燥而温暖的气息。

  她缓缓吐出一口浊气,一直紧绷的肩膀,终于微微放松了一些。

  李三娘她知道,这场战斗,她还没有完全胜利;

  但至少,现在,她为这扇通往西域的门户,夺回了一份宝贵的秩序与安宁。

  她低下头,对身边眼中充满好奇与敬仰的学徒们温和一笑:“走吧,回药房,我教你们如何调配更有效的驱鼠药。”

  玉门关的风,依旧在吹,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属于生机的湿润,让人对未来充满希望!

  ? ?感谢书友支持200点。

  ?

  十分高兴能够再次收到你的消息!

  ?

  十分感谢你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