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3章 大汉 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国之季汉演义》

  “一个都不能少 !”

  “把他们全都带到雍州去。”

  关彝最终拍板决定。

  听到关彝的话,马奉和司马楙的脸上都露出一丝为难之色。

  带他们走倒是容易,可这么多人。

  突然多出来的那么多的消耗,谁也不敢保证最后会有多少人能跟着他们一起回到雍州。

  “陛下让咱们来这里,本就是为了救幽州百姓而来的。”

  “如今这些百姓都愿意跟咱们走,咱们反而要抛下他们。”

  “这是何道理?”

  关彝开口说道,

  “以陛下的心思,就算是他亲自来这里,也肯定会做出这样的决断的。”

  “你们听我的就行了。”

  司马楙说道:

  “关将军,我和马将军并不是不想带这些百姓走。”

  “而是后勤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关彝说道:

  “这不是问题。”

  “我会立刻派人回去,把沿途的临时落脚点里的东西先运送过来供这些百姓用。”

  “再让陛下赶紧筹措一笔粮食供应。”

  “想来时间上是可以赶上的。”

  马奉和司马楙不由得面面相觑。

  筹措粮食,哪里是那么容易的。

  大汉要真是有这么多的粮食,拿下长安的第一时间就会开始攻打洛阳。

  而不是守住冯翊一线,和司马炎进入僵持的局面。

  而且现在是冬天,一切的消耗都是来自夏秋两季的储备。

  不过既然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两人也没法再继续劝了。

  况且两人也不忍心这么多百姓被饿杀、冻毙在这里。

  “好,既然如此,咱们就须早点出发。”

  “而且沿途的行进速度也要稍稍加快,能省下一顿的口粮,就是几千上万斤的粮食!”

  关彝点了点头,立刻命令邓珲几人骑快马沿着回程路线一级一级的传递自己的命令,并最终赶回长安把自己的想法告知陛下。

  等几人离开之后,关彝当着那些尚未离开的晋军的面开始打扫战场,以及搜刮城池。

  多了这么多的人口,先不说粮食的问题。

  沿途御寒都是个大问题。

  好在这些胡人是被自己杀退的,所有携带来的帐篷之类的物资全都没来得及带走。

  关彝命人将这些帐篷收拢起来,然后花了一些时间全都切割成能够包裹住人的大小。

  用以在路上御寒。

  又命人将城中的稻草之类的东西统统打包带走。

  别小看这些稻草,它可以极大程度的保证百姓们晚上睡觉的时候不因为过度失温而死。

  做完这一切之后,已经过了中午。

  看着这些裹着简陋御寒之物,满脸惶恐的百姓。

  关彝不由得微微一叹。

  今日大年初一,大汉的百姓各个都沉浸节日的氛围当中。

  而幽州百姓却要踏上生死未卜的前路。

  忽然,关彝的脸上感受到一丝凉意。

  抬头看去,却发现天上正在飘落一朵朵的雪花。

  关彝知道不能再耽搁了。

  “出发吧!”

  随着关彝的一声令下,两千无常军在前面开路。

  五千人分为两组护卫在左右。

  其余人则跟在后面,防止百姓掉队。

  一场将近十万人的迁徙正式拉开序幕。

  而另一边的长安,满朝文武却沉浸在一片欢声笑语之中。

  这是大汉稳定雍州局面后的第一个新年。

  从上到下所有人都无比重视,就连刘谌也没有再刻意奉行节俭之事。

  而是命陈寿等人大张旗鼓的宣扬这件喜事。

  以此来向百姓彰显大汉的实力。

  宴会之上,除了正常的饮宴以及对刘谌的歌功颂德外。

  所有人的心思都放在同一件事情上。

  那就是大汉的第五个三年计划。

  在前四个三年计划里,朝廷按部就班的完成了每一件事情。

  并且成功的夺取长安,使大汉的威名再次降临到这片土地上。

  如今这些既定目标全都已经完成。

  接下来的这个三年计划,很有可能会关系到天下一统的进程。

  所以当陈寿从袖子里掏出那份早就已经写好的计划书的时候。

  在场的众人都屏住了呼吸。

  “兴汉十二年,按照旧例再制订计划!”

  “奉上谕!”

  “大汉如今已经囊括天下五州之地,更兼新疆和安南都护府。”

  “土地面积比当初在益州之时翻了两倍不止。”

  “因此三年计划已经不再适合大汉。”

  “当改三年计划为五年计划。”

  “以五年为期,谋定国家大事!”

  听闻此言,在场众人并没有什么意外之色。

  其实早在三年前,制订第四个大汉三年计划的时候。

  就已经有人提出来这样的意见。

  大汉疆域的扩大,带来的必然是行政效率的降低,这是通讯条件所导致的。

  并不是靠努力就能解决的问题。

  所以三年计划对于实施起来就稍有那么一点仓促。

  如今大汉雄踞天下三分之二,这种矛盾也因此变得更加突出。

  比如新疆和安南,长安的消息从发出到到达这两个地方。

  就要好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够到达。

  三年的时间,光是路上都要浪费大半年甚至一年,真正留给地方的时间只有两年半左右。

  这会导致地方上的改革才刚刚开始,朝廷就有新的计划,根本改不过来。

  而对于两都周边的这些地方。

  随着国家越来越趋于平稳,已经不太适合当初那种激进的改革。

  三年的时间,对于百姓来说也是一种非常大的折腾。

  老子曾云,治大国若烹小鲜,急不得快不得。

  这个时候,把三年计划改成五年计划正合时宜。

  既能够避免那些比较边远的地方因为消息传达不畅而产生的滞后性。

  又能让近处的百姓在计划改革之后,能够得到一个足够长时间的平稳期。

  而且五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即便有什么问题,纠正起来也不算太麻烦。

  众人继续听陈寿接下来的话。

  “第一,以兴汉十三年为期。”

  “最迟要在兴汉十三年冬,正式迁都长安。”

  “国朝一应政务部门尽数迁至长安。”

  “废成都陪都之名。”

  “使正统重归长安!”

  这个消息一出,众人脸上露出一丝惊讶之色。

  但却不是惊讶于朝廷要正式迁都长安,而是陛下居然要直接废掉成都的陪都之名。

  朝廷要迁都长安的消息,从打下长安的时候就已经流传开来了。

  而且刘谌也放出明确的消息,自己会迁都长安。

  之所以没有直接这么做,还是为了给成都的那些人一点缓冲的时间。

  兴汉十年冬大汉重回长安,到计划书里的兴汉十三年冬。

  正好是陛下当初允诺的三年缓冲时间,所以在场的人没有丝毫意外。

  但是废除成都的陪都之名,倒是众人都没有想到的。

  从昭烈帝在成都登坛称帝开始算起。

  成都已经当了大汉五十年的国都,以及五年的陪都。

  而且这五年的时光,依然担负着国都的作用。

  五十五年,整整三代人,可以说成都作为大汉国都已经烙印到了几乎所有大汉百姓的心中。

  因此在众人的预想中,即便陛下要迁都长安,也会继续保留成都陪都的位置 。

  没想到陛下直接废掉了成都的陪都之位!

  刘谌看着台下众人的表情,顿时就猜到了他们的心思。

  也正是因为他们有这种心思,刘谌才有废掉成都陪都的想法。

  封建时代,素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的说法。

  就是因为川蜀这个地方的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易守难攻。

  更兼有益州沃野千里,可自成一体。

  远的不说,当初钟会就有锁剑阁咽喉,不失为刘备的想法。

  自己也是凭借着剑阁挡住魏军几十万大军,才有机会返回成都诛杀邓艾的机会。

  而且对于陪都来说,必然要留下一套和朝廷相当的行政班底。

  这套班底平时虽然看不出来什么,可一旦遇到什么麻烦。

  这套班子立刻就能投入使用,俗称割据一方!

  这可比汉末乱世,那些诸侯割据要恐怖的多。

  因为陪都也掌握有名分大义。

  所以即便是选陪都,也绝不可能选在成都这样完全可以自成一体的地方。

  在自己的几次针对中,益州的那些世家也没有被完全打散,只是默默的潜伏下来。

  世家的寿命要比自己想象的长的多,也比自己想象的能隐忍的多。

  刘谌不想给他们这个机会。

  刘谌知道,没有永恒的王朝,他也不指望大汉能万世一系。

  但是无论后来者是谁,他都决不允许这片土地变得四分五裂。

  所以他得提前把这个隐患清除掉,省得给后来人留下麻烦。

  众臣看着皇位上的刘谌面无表情的反应,就知道陛下心中主意已定。

  便压下自己想要提建议的心。

  “第二,自兴汉十二年起。”

  “朝廷开始在雍州和益州试推广安南高产稻种。”

  “并仿照益州先例,在大汉各地兴修水利工程。”

  “以此来提高各地粮食产量,富足民生。”

  “第三,自兴汉十二年起。”

  “在大汉全境全面推广学堂教育。”

  “包括新疆和安南都护府,使天下百姓共用一种语言,共书一种文字!”

  “第四,自兴汉十二年起。”

  “开始在已占土地上推行肉用牲畜养殖计划。”

  “使百姓大力养殖牲畜,不限于鸡、鸭、豚等可家养蛋禽、肉畜。”

  “用以改善百姓饮食。”

  陈寿接二连三的念出来几条即将推行的政策。

  第二条和第三条众人倒是没有什么意见。

  这都是当初在益州做熟了的事情。

  现在不过是把规模扩大了而已。

  况且这么做对于百姓来说,有利无害。

  但是对于第四条,众人就有点看不明白了。

  民间百姓自有养殖牲畜的习惯,又何须朝廷进行大力推广?

  而且以如今的生活条件,虽然比之前略有提高。

  可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吃得起肉的。

  一旦这些牲畜养起来,却又因为数量多而卖不上价钱,那之前的投入可就全都打了水漂了。

  这对于那些百姓来说,肯定是徒增负担的事情!

  刘谌抬手制止了众人的骚动。

  在此次五年计划的所有事情里。

  只有这一件是刘谌很清楚的知道步子迈的极大的一件事。

  以如今的农耕经济模式和土地产量来看,想要把这个计划推广下去。

  其中的难度已经不能用大来形容了。

  但刘谌依然要把这件事放到这次计划当中去。

  因为这是件可以从根本上刺激民生的事情。

  虽然养牲畜这件事自古以来就有之,但基本上仅限于自给自足,并没有多余的产出。

  这个年代的生产力也决定了不可能有太多的产出,毕竟粮食还是要第一时间满足自己的需求的。

  可刘谌依然要这么做,因为刘谌知道,随着天下一统的脚步推进。

  国家会进一步的趋于平稳,并且必然会迎来一个所谓的盛世。

  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贯朽栗腐。

  但钱财堆在库房里无法流动,粮食堆在仓库里任其腐朽。

  真的是因为老百姓的生活已经好到可以任由粮食浪费的地步吗?

  恰恰相反,这是因为社会无法消化掉这些多出来的东西。

  只能任由其浪费掉,毕竟人虽然需要吃粮食,却不能只吃粮食。

  可若是在这个时候,有一批牲畜消化掉这些多余的粮食。

  既避免粮食的浪费,又能够改善百姓的饮食结构,强壮国民素质。

  而且这其中必然伴随着经济的流通,使钱回归其本质。

  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肯定是一件好事。

  因为对于国家来说,只有流动起来的钱才叫钱,堆在那里的钱只不过是废品罢了。

  所以 即便知道 这件事会很难,刘谌也毅然决然的准备推行。

  “朕虽然把这件事放在这次的五年计划里。”

  “但却不要求一定要在五年内完成这个计划。”

  “众卿可以把这件事当做一个长远的,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五十年、一百年的计划来看。”

  “不必急于一时!”

  众人闻言心中稍定,既然不要求在五年内完全完成,那就不着急。

  国家在一点点的变好,到时候多养点牲畜也不是不可以。

  “第五,自兴汉十二年起,朝廷将主动出击,夺取洛阳。”

  “一统天下!”

  此言一出,满堂皆是欢呼之声。

  所有人都听到了自己最想要听到的消息。

  随着吴国向大汉称臣,名义上还没有收回来的土地就只有如今掌控中原的晋国。

  而攻取洛阳就是完成天下一统的最后一步。

  如今陛下将其放到五年计划书里,那就证明大汉距离重归一统已经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