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1章 一年又一年-《北周崛起:杨坚你休想篡朕的皇位》

  中成药的研制极大促进了华夏医药的发展。

  使得传承数千年的经典药方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这也是得益于当朝皇帝的重视。

  隶属于商业司,由太医署提供药方、技术支持的中成药工坊蓬勃发展,蒸蒸日上。

  如今已经发展成数万人的规模。

  形成了从药材收购,到加工、售卖的完整产业链。

  造福于民的同时,还增加了国库的收入。

  另外。

  太医署招收医药学子的人数也超过万人以上。

  在宇文衍的提议下,朝廷设立了“大周皇家医药学院”。

  专门用于培养专业的医师,以及医药从业人员。

  最令宇文衍欣慰的是手术堂的发展。

  特别是针对剖腹产。

  太医署已经培养出上百名熟练执刀的女子医官。

  并在京城成立了首家“妇产医馆”,专门接待生产孕妇。

  在皇帝的极力关注下。

  太医署秉承“救死扶伤,生命至上”的宗旨,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

  也得到京城,乃至天下所有百姓的交口称赞。

  青霉素的问世。

  更是把华夏医药推上一个新台阶。

  而且,甄权还奏报皇帝。

  太医署对于牛痘接种取得重大进展。

  令人闻之色变的天花即将就此得到防治,拯救成千上万的性命。

  宇文衍闻之实在是太开心了。

  吩咐墨言准备几道精美的下酒菜,留下太医令一起用膳。

  可能是心情愉悦的缘故。

  皇帝和甄权两人,喝掉了整整一坛五斤装的“十八珍”。

  酒足饭饱后。

  有些上头的宇文衍挥毫泼墨,笔走龙蛇。

  为太医署写下“华夏医药,天下无双”的墨宝。

  甄权大喜,躬身谢恩后珍重地收好。

  打算回去后,制成牌匾,悬挂于太医署正堂之上。

  ……

  又是一年腊月。

  天元二十八年来到了尾声。

  神州大地自从南北统一后。

  安定的社会环境使得大周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时代。

  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朝廷大力推行开荒垦田,耕地得以大量增加。

  均田制下自耕农解决了温饱问题。

  加上朝廷对农业的重视,粮食产量成倍增长。

  此外。

  在朝廷支持商业贸易的背景下,百工百业如火如荼,兴旺发达。

  极大地丰富了社会物资,提升天下百姓的生活水平。

  而且,近十几年来。

  通过驿路改造,水道疏浚,开凿大运河。

  各郡县的交通状况呈现翻天覆地的变化。

  想要富,先修路!

  四通八达的驿路、水道,使得大江南北连成一片。

  各地的商品特产能够销往外地,增加地方收入。

  有些精美好物还走上了丝绸之路,远销海外诸国。

  社会安定,朝政稳固。

  华夏百姓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各行各业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

  最令宇文衍欣喜的就是人口的增长。

  他要开拓海外,传扬华夏文化,需要大量的人口。

  所谓打江山易,守江山难。

  武力征服只需要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即可。

  比如历史上雄霸一时的草原游牧势力——蒙古帝国。

  在一代雄主成吉思汗的统领下。

  蒙古铁骑武力征服天下,一直打到了北西洲。

  几乎将整个“中洲”纳入其统治版图。

  然而。

  蒙古在西域建立的几个汗国,经历几代后便被当地势力推翻。

  波澜壮阔的开疆拓土,几十上百年后又归于原点。

  宇文衍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移民,大量的移民。

  把华夏百姓成批的播洒出去。

  朝廷驻兵屯田,设军府,练府兵,守土卫国。

  就像是文明的种子,在海外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神州大地人口增长越快,他就越开心。

  朝廷已经制定了长期的,有计划的移民之策。

  源源不断地往海外领地迁徙百姓,移民实边。

  宇文衍坚信。

  通过几十年,上百年的移民。

  华夏百姓在海外的人口就能占据主体,加上先进的文明。

  必然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

  如此一来。

  海外土着就算是不情不愿,也会不自觉得融合进华夏文化圈来。

  到了这一步,宇文衍的设想就算是初步达成了。

  年关将近。

  长安城热闹非凡,喜气盈盈。

  东、西两市,以及各坊小市是最为热闹的地方。

  随着陆、海丝绸之路的繁盛,贸易规模越来越大。

  沿着丝路来到东方的域外商贾与日俱增。

  特别是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登州这些港口之城。

  随处可见海外面孔,操着一口生硬的中原官话进行贸易活动。

  甚至有不少人携家带口,定居大周。

  除了商贾,还有很多年轻的游学之人慕名而来。

  朝廷也为此制订相应政策,满足这些心怀朝拜之心的海外有志之士。

  国子监和大周皇家学院都开设了专门的“留学馆”。

  向海外学子教授大周礼仪,官话,拼音,书法,诗词歌赋等。

  这些人接受华夏文化的熏陶后,整个人的思想境界得到质的升华。

  京城的巍峨与大气,皇宫的威严和高贵。

  四轮公交马车,人力黄包车,自行车,抽水机,热气球等等。

  加上游历神州大地所见所闻。

  来自天下各地的海外游子眸眼发亮,心生羡慕与膜拜。

  心境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改变,文化认同油然而生。

  返回各自家乡后,开始宣扬东方所见所闻。

  化身留学大儒,为华夏大周辩经。

  对于这些海外学子,宇文衍肯定会让朝廷好生利用。

  为华夏文明的传播贡献一份力。

  对于定居大周的海外人士,朝廷也制订了详细的安置之策。

  基调是:

  不聚居,不传教,不养兵,不入朝,不做官。

  只要不触及朝廷划下的红线,遵纪守法,友爱四邻。

  每一位海外人士都可以在神州大地正常生活。

  宇文衍时常对朝中文武百官言:

  泱泱华夏,天朝上国,强大但不能自大。

  所谓客随主便。

  朝廷制定了相关政策,海外人士自然是遵循行事,不敢胡作非为。

  不论你是使馆人员,富得流油的商贾,还是留学游子。

  想胡作非为?

  不可能的事,一有苗头就把你灭了。

  想超国民待遇?

  白日做梦。

  就算是四夷诸国的王来了,也要夹起尾巴做人。

  哪怕是华夏民族普通百姓。

  那也是高人一等的——“圣炎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