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灰吹法-《北周崛起:杨坚你休想篡朕的皇位》

  天元十七年。

  元宵过后。

  沟通淮河、黄河的通济渠大运河工地继续开工。

  此前。

  在近五十万百济、倭国俘虏役力的赶工下。

  连通淮河与长江的邗沟运河。

  以及连通长江,太湖,钱塘江的江南河。

  仅用了一年半时间,就已全线贯通。

  因为这两段都是在古运河的基础上进行拓宽、疏浚、挖深。

  工程量相对要小许多。

  加上挖泥船,独轮车,铁制工具的加持。

  施工进度得到极大提升。

  如今只剩两岸护坡以及沿途一众码头还在建设当中。

  通济渠连通黄河与淮河。

  在鸿沟,汴水,泗水等古运河和自然河道的基础上开凿。

  为了满足大型船只的通航要求。

  需要全线进行大量的取直,拓宽,挖深作业。

  工程量巨大,是邗沟和江南河的数倍不止。

  这个时候。

  用于开山采矿用的管状炸药派上了用场。

  通过钻孔深埋引爆。

  将坚硬的地层炸松,再用人工把土方移走。

  相比人工挖掘,效率提升十数倍不止。

  看得一众俘虏役力目瞪口呆,惊为天人。

  宇文恺虽然对这些“蕃夷”颇为严厉。

  却也没有让他们饿着肚子干体力活。

  他认为陛下说的那句话很有道理。

  想要马儿跑,就得让马吃草!

  在有饱饭吃的前提下,这些役力的折损率不高。

  贯通邗沟和江南河,减员十之二三。

  倒下的役力,大多都是身体有疾或水土不服之人。

  从洛阳至淮河北岸泗州盱眙。

  全线近2000里。

  分成近百段工地,同时施工。

  在大周工匠带动下,这些俘虏役力也学会了简单的官话。

  喊起了号子,唱起了民乐。

  运河工地人头攒动,号子震天,气氛相当不错。

  大部分俘虏已然接受了眼下的既定事实。

  不过。

  为了防止役力哗变。

  沿途调派了府兵巡视。

  每处工地还有数十名监工,随时关注役力的动态。

  一旦有人妄图逃跑,或是闹事。

  马上就有府兵进行抓捕,镇压。

  并且当场处以极刑,杀鸡儆猴。

  开春后。

  华夏商行的船队满载农资和移民,再次北上前往倭奴道。

  那里还百来万的人口,全部都得迁走。

  十个船队,得六、七个回来,才能运完。

  整个移民过程,可能会耗时两三年。

  这些倭人不是说迁至中原就完事了,还得妥善安排好。

  不能让他们吃干饭。

  得为朝廷的赋税收入发挥出作用来。

  倭奴道。

  荆王宇文元选定了治所建城之地。

  那便是本州岛东部的星汉平原。

  后世倭国的都城就是设在这里。

  荆王,新任总管张须陀,刺史尹东臣。

  待朝廷派遣的工匠抵达后。

  便可着手进行治所城池以及王府、部衙建设事宜。

  他们也在等移民,以及朝廷任命的各级官员到来。

  得先把地方官府的架构搭建起来。

  才能有效地推行政令,开展治理。

  李靖,杨素,尉迟顺,鱼俱罗,麦铁杖几人。

  则率军在不停地往港口押送倭人。

  先把青壮年役力送到运河工地。

  再迁妇孺。

  至于那些老弱且不愿离开者,可以留下。

  得其一国之地及财富。

  给一口饭吃,直至终老也不是不可以。

  主要是这些人就算留下,也不会对朝廷的统辖带来任何威胁。

  而且,很快就会老死,病死。

  只需挖个坑一埋。

  尘归尘,土归土,一了百了!

  石见银山。

  经过半年的前期准备。

  已经探明数条矿脉,并确定了三处矿口。

  年后便正式开矿了。

  有关银矿的筛选,冶炼,提纯等配套设施也已完工。

  针对白银提纯,宇文衍给了记忆中的“灰吹法”。

  “灰吹法”主要利用银铅互熔,使银溶于铅中。

  铅熔化后,将烧结的矿石团置入。

  利用铅银互熔且熔点、沸点以及元素活跃性的不同。

  通过加热升温,让矿石团中的铅熔融氧化下沉形成氧化铅。

  而后降温。

  使之冷凝成得到粗制银,和可以进一步提纯的银铅合金。

  “灰吹法”还可用作金银伴生矿的分离提纯。

  是一种传统的冶金术。

  当下华夏工匠就已经掌握了这门技术。

  只不过,宇文衍提供是经过千余年的生产实践,逐步改进后的“灰吹法”。

  明朝时期,倭国大量开采石见银矿时。

  所用的正是中原不断改进后的“灰吹法”冶矿。

  大大提升了银山的白银产量。

  大周朝廷自从发行金银币后。

  对于金银的需求量大增。

  石见银山的开采,正好赶上这个节点。

  必将助力华夏对外商贸迅速腾飞。

  随着商贸规模和范围的扩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一旦大周金银币成为天下邦国认可的贸易货币。

  华夏在对外商贸中,将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并且以此带动华夏文化的传播。

  为宇文衍开疆拓土,走向世界的宏愿增筹添码。

  ……

  百济旧地。

  真番郡。

  朝廷任命的太守,县令,以及其他属官。

  包括部分中原移民。

  年前便已经乘船抵达。

  泗沘城改名汉江城,为真番郡治所。

  历史上,此地后来称之为汉城。

  但宇文衍认为它不配,故而赐名汉江城。

  年后,又有大批移民登陆半岛。

  秦王宇文贽配合太守,地方官府把移民妥善安置。

  推行均田令,给移民分配山川田地。

  朝廷给这些移民过来自耕农免除了十年赋税。

  并且每户提供十到百贯,十年免息的借贷额度。

  用于购置耕牛和一应农具。

  待到春耕春播后。

  开始逐步完善相应水利灌溉设施。

  筒车,水排,抽水机,水轮泵,蓄水围堰,水渠等。

  都将陆续出现在光复的这片土地上。

  随之。

  郡衙将展开钱庄,官学,驿站,衙署官舍的工程建设。

  待官府机构通畅运行后。

  还会设立军府,招募府兵,守土安民。

  秦王宇文贽接受皇帝诏令,担任起军事镇守之职。

  以后。

  陆续还会有移民落户。

  覆灭百济,既是一次光复故土的出征。

  也是专为高句丽开辟的一块踏板。

  当龟缩鸭绿江以南的高句丽。

  南北面临的大周军队,都稳固的大后方时。

  试问。

  高阳成那老小子还有何底气与中原王朝武力相向?

  喜欢北周崛起:杨坚你休想篡朕的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