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出征-《北周崛起:杨坚你休想篡朕的皇位》

  此前,五王就藩。

  从此远离大周权力中心,只能做一辈子的富贵王爷了。

  把自己的亲叔叔们统统清理出局,而后把堂兄弟这一脉推到台前。

  说到底也是宣帝为了巩固自身皇权做出的重大决策。

  至于为何做此抉择,是他对这一脉抱有同情心?

  还是认为宇文贤、宇文贞兄弟相对平庸,有绝对把握掌控他们?

  或是还有其他原因?

  那就只有宇文赟本人才清楚了。

  这天。

  郧国公韦孝宽突然出现在正阳宫,求见小皇帝。

  “老臣参见陛下!”

  “郧国公何时回京的,数月不见,一切安好?”

  宇文衍也没想到这个老将军突然回来了,现在也不是述职的时候啊。

  “谢陛下挂念,臣一切都好。”

  “几月不见,陛下长高了,也更加壮实了……”

  韦孝宽问候过后,便为小皇帝大婚未能回京道贺向他请罪。

  宇文衍摆了摆手,不以为意。

  君臣落座,侍女奉茶后退下。

  “郧国公此时回京,莫非父皇真的要对南边用兵?”

  小皇帝浅尝了一口香茶,轻声问道。

  不久前,颜之仪稍微提过一下,说太上皇有意征讨南陈。

  一个宁愿嫁公主和亲,也不肯与突厥开战的皇帝,怎么又要对南朝用兵呢?

  难道与突厥和亲,是为了让讨伐南陈时有个稳定的大后方?

  可这与其沉迷酒色,昏庸无道,不理朝政的人设完全不符啊。

  从宣帝的所作所为来看,虽然私德方面差了些,但在国事方面并不是一无是处。

  韦孝宽点了点头,表情很是淡然。

  如今的南陈在大周面前已经讨不到什么好处了。

  对于他这种身经百战的将军,对南陈用兵也算不得什么。

  君臣一番交谈。

  宇文衍才知道长江北有些州郡还处于南陈的控制之下。

  这次用兵的目的并不是灭陈,而是冲着这些地方去的。

  “郧国公,此次出征能否帮朕一个忙?”

  “陛下但说无妨。”

  宇文衍看着韦孝宽,心中突然有了一个想法。

  “希望郧国公能帮朕带三十几人出去长长见识……”

  小皇帝想趁此机会,让三十名暗卫到战场上去历练一下。

  顺便让王鹰和元氏兄弟去捞点军功。

  “陛下,区区数十人,放在老臣中军便可。”

  听小皇帝说也就三十几人,韦孝宽毫不犹豫便答应了下来。

  “那就拜托郧国公了,还望您有机会时稍加提点一二!”

  自从上次君臣二人推心置腹地交谈后,韦孝宽已然把他当成了大周未来的中兴之主。

  二人再次长谈了一个多时辰。

  越谈越投机,颇有几分忘年交的感觉。

  最后小皇帝留他吃了一顿火锅,这才让其离开。

  尽管韦孝宽已经表明了态度,但宇文衍还是不放过任何拉近关系的机会。

  正阳宫议事殿。

  “子昌,元胄,元威,到时你们三人还有三十暗卫随郧国公出征……”

  “记住,别逞强,活着回来。”

  “多学多看,看看郧国公是怎么带兵打仗的!”

  小皇帝看着三人,认真吩咐道。

  “陛下,未将三人都去了,那谁来负责您的安全!”

  “是啊,陛下,让王将军去吧,我们兄弟二人留下。”

  王鹰和元氏兄弟也知道小皇帝让他们随军的用意,但是又为他的安全担心。

  “不是有左右羽林率护卫么,实在不行,那就把亲军驻地的三位左武伯调来……”

  看到宇文衍早就有了安排,三人心中都很是感动。

  “陛下,能不能让我随军?”

  这时,李药师说话了。

  “药师啊,别闹,出征可不是好玩的。”

  “就是,好好跟着陛下学习、训练……”

  “药师倒是有志气,但想要行军打仗也要等你长大些才行。”

  小李靖话音刚落,王轨,乐运,颜之仪便出言劝止。

  “你真想随军?”

  小皇帝直直地盯着他的眼睛问道。

  “是的,陛下,让我去吧!”

  李药师目光坚定,看样子不像是说着玩。

  “若是你祖父同意,那朕便不加阻拦,如何?”

  宇文衍知道此次出征危险性不大,如果能随军,对于他来说无疑是增长见识的大好机会。

  “太好了,我一定说服祖父!”

  小李靖挥舞着拳头,双眼露出炽热的光芒。

  见小皇帝都这样说了,王轨三人也没再劝阻。

  九月底。

  天元皇帝下诏:

  命上柱国、郧国公韦孝宽为行军元帅。

  杞国公宇文亮、郕国公梁士彦为行军总管,率军讨伐陈国。

  李药师说服了他的祖父李崇义,同王鹰,元氏兄弟一起,随军出征。

  身边一下子少了四个人,又不用到暗卫大院训练、教学。

  一开始还真有些不习惯。

  不过好在还有亲军驻地,军坊,冶铸作坊这些地方可以溜达。

  经过一个多月时间,冶铸作坊主体完工了,綦毋怀文已经着手安排试产。

  宇文衍为了低调行事,要求不能动用太多民力。

  要不然以宇文恺的能力,怕是二十来天便能建好。

  作坊占地数千亩,远远便能看到三座耸立的高炉。

  “陛下,成啦,成啦……”

  小皇帝刚刚走进作坊,迎面碰到綦毋怀文手拿一块金属,一脸激动地说道。

  “前辈,真成了?”

  宇文衍也很激动,钢对于大周来说太重要了。

  “成了,陛下请看,这便是按照您所述之灌钢法炼出的精钢……”

  “测试过了,其品质比小民之前所炼要好数倍不止!”

  綦毋怀文两眼放着精光,双手不停摩挲着手中的钢材,笑得合不拢嘴。

  “太好了,前辈。”

  “高炉呢,大概一次能出铁多少?”

  “陛下,据老朽估算,一炉至少能出铁四万斤。”

  綦毋怀文稍微靠近宇文衍,极其小声地说道,生怕被人听了去。

  宇文衍绘制的是小型炼铁高炉,也就一百多立方。

  放在后世一炉大概能出铁十万市斤(50吨)。

  不过放在当下,哪怕如綦毋怀文所说,一炉出铁四万斤(约25吨),那也是吓人的。

  (当下一斤是十五两,相当于后世640克)

  哪怕一天只能炼一炉,一个月便能出铁一百二十万斤(750吨)。

  一年下来。

  一个高炉便能出铁一千四百四十万斤(9000吨)

  要知道,历史上盛唐时期,全年的炼铁产量也才不到两千万斤。

  一个高炉便能顶上盛唐时期全年的产量。

  以当下大周的产铁量,一个高炉或许能抵几年的产量了。

  要是建十个炉,一百个炉,一千个炉呢……

  只要矿石供应能跟上,那生铁产量将海了去了。

  难怪綦毋怀文一脸讳莫如深的样子!

  喜欢北周崛起:杨坚你休想篡朕的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