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饭食如何?-《北周崛起:杨坚你休想篡朕的皇位》

  麟趾塬东侧。

  南北方向,也是一道深深的沟壑,名叫远望沟。

  陡峭的崖壁使得车马根本无法从远望沟上到麟趾塬。

  几人沿着东侧峭壁的边缘一直向南,走了大概四里地。

  塬上出现一条横贯东西的小谷,能够连通麟趾塬两侧的远望沟和金沟。

  看到小谷通向沟底的坡口营建了关寨,宇文衍也是暗点头。

  看来历史上这条通道在南北朝的时候就已经能够通行了,只不过到了隋炀帝时才在此建造关城。

  有了此道,东西往来的行人就可利用小谷沟通远望沟和金沟,从而绕过麟趾塬上的潼关。

  “此道何时起可以通行的?”

  “回陛下,此处名为坑兽槛谷,东有小官坡可下到远望沟,西有瓦窑坡连接金沟。”

  “据当地乡老说,从他祖父辈起就已经有人由此去往两边的沟里狩猎捕兽了。”

  宇文忻听小皇帝问话,当即答道。

  看来百年前此道就已经能沟通麟趾塬东西两侧的沟谷了。

  “陛下,此道崎岖难行,只能步行,骑马都艰难,更不能行车。”

  “五十年前,高欢的部将窦泰领兵攻打潼关,太祖亲率一支奇兵出此小关,如神兵天降般经远望谷杀出。”

  “窦泰被两面夹击,顿时军心大乱,兵败如山倒,最后引颈自戮了!”

  韦孝宽明白小皇帝担心的是什么,当即解释道。

  小皇帝还真不知道宇文泰竟然利用此道打败过敌军。

  他融合的记忆里没有这方面信息,毕竟太小了,七岁以前肯定也没人和他说这些。

  “潼关太重要了,容不得半点闪失。”

  “郧国公,你说在此建一座关城,与潼关城连为一体,相互拱卫,如何?”

  宇文衍深知,潼关一旦失守,关中必然保不住。

  “陛下,能修坚固的关城那自然好啊。”

  “太祖和高祖也曾想过,最终都没能建成,便用土木垒了当下这个小关,派兵驻守。”

  宇文泰和宇文邕都是眼光高远,韬略过人,文治武功的雄主,必然也知道潼关的重要性。

  只不过,此道不容大军通行,设下小关,驻些兵马防止敌人偷袭即可。

  毕竟,这里离潼关城也就四五里。

  西面还有十二连城,以及沟谷里的数道关卡,想要轻易绕过潼关进入关中平原也没那么容易。

  小皇帝猜测,两位先贤指不定是抱着能省则省的想法。

  太祖创下的基业可是在兵少粮缺的清苦环境中慢慢成长起来的。

  每粒粮食,每个铜板都恨不得掰成两半来使。

  韦孝宽很清楚如今国库充盈,小皇帝是不差钱的主。

  宇文衍有在此建关城的想法,他也表示支持。

  “仲乐,你以正常章程上奏,于此处请建关城,政事堂自会处理。”

  此事非特别紧急要务,按常规流程走就行了。

  “臣遵命!”

  作为驻守关城的将军,朝廷能提升潼关防御体系的强度,他肯定是乐见其成。

  一行人返回潼关,入城稍作歇息,准备吃些东西再继续赶路。

  “守关将士一日几餐,可有肉食?”

  坐定后,梅兰竹菊当即奉上沏泡好的盖碗茶。

  小皇帝端起喝了一口,问起了守关士卒的餐食。

  “回陛下,以前是两顿,十日吃一次肉。”

  “自天元二年起,一日三餐,主食为粟米,五日吃一次肉……”

  宇文衍亲政后,便着手改善戍边、守关将士的生活条件和福利待遇。

  粟米也就是小米,黄澄澄的,可熬煮小米粥,也可磨成粉做成窝头,馍馍。

  如今也种植小麦了,但比粟米要贵不少,普通老百姓肯定是舍不得吃。

  就算吃,也不可能做成包子,白面馍馍,都是掺上大量蔬菜或野菜一起蒸熟,做成麦饭。

  “五天才吃一次肉,看来朕做得还不够好啊,让将士们受苦了!”

  “陛下体恤军士,这已经很好了,数十年前,一天一顿,一年到头几乎沾不到荤腥……”

  韦孝宽见小皇帝一脸自责,知道他说的是真心话。

  在宇文衍的后世灵魂看来,这样的伙食确实谈不上好。

  “郧国公所言甚是,将士们已经很满意了,对您更是感恩戴德,拥护有加。”

  宇文忻也附和了一句。

  小皇帝清楚他们所言不假。

  这也说明在战乱年代,士卒就是纯粹的战争工具,有时候甚至连一口饱饭都吃不上。

  “小言子,让易太仲别做午膳了,朕要去尝尝军士们的饭食。”

  “陛下,不好吧,您怎么可以吃这样的膳食呢!”

  “将士们能吃,朕为何吃不得?”

  宇文衍说着便起身往外走。

  “听陛下的!”

  看宇文忻有些手足无措的样子,韦孝宽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道。

  几人跟了上去,把小皇帝领到一固定的埋锅造饭之所。

  军士们正拿着碗筷排队打饭。

  每人一碗小米粥,一个窝头,一个黄馍,还有一勺大锅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打了饭的,三三两两随便找个地方一蹲,一边吃一边拉话。

  “将军来了,立正!”

  有人看到宇文忻,立即起身站直身体见礼。

  “莫事,莫事,好好吃你们的饭。”

  宇文忻摆了摆手,示意大家随意。

  众人又蹲下继续吃饭,不过却对将军身边的少年多看了几眼。

  他们知道皇帝要御驾亲征,可谁都没有见过本尊。

  而且。

  远征大军长长的行军队伍一直都在过关,谁也不知道御驾过去了没有。

  “这是谁家小公爷,这么年轻就上战场了。”

  “肯定是京城哪个世家公子,你没见将军在他面前笑得那么灿烂么?”

  “这有啥了不起的,不就是去战场上捞战功么,回京后好封官加爵……”

  “窝瓜,闭嘴,你不要命啦!”

  “别说了,过来了,过来了……”

  宇文衍从墨言手里接过一碗小米粥,一手抓着个窝头和黄馍。

  咬了一口窝头,软软的,口感还行。

  又尝了下粥碗里的大锅菜,味道也还可以。

  这也是小皇帝要求的,就算没肉,但至少要把味调好。

  要保证盐、油、醋、酱油这些调料的供应。

  “几位好啊,这饭食还过得去不?”

  宇文衍四下打量,便朝刚刚说话的那几人走了过去。

  那里堆了几根圆木,刚好可以坐在上面。

  见之前大家议论的小公爷竟然和他们吃一样的饭,看样子还吃得挺香,不像是在做样子。

  还很自然地一屁股坐在他们旁边的圆木上。

  “回公子话,这饭食顶呱呱,在家可没条件顿顿这样吃。”

  “是啊,这都是托皇上洪福,我们这些府兵才有这等吃食。”

  “对,对,当朝天子不仅让我等番上时吃好,也让我们的家人能吃上一口饱饭了……”

  ……

  这些都是自耕农家庭的府兵。

  这几年朝廷实行的开荒垦田,减免赋税,无息贷款等一系列惠农之策,受益最大的正是他们。

  因而。

  在说起皇帝时,几人都是满脸恭敬,感激之色。

  喜欢北周崛起:杨坚你休想篡朕的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