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步步为营-《北周崛起:杨坚你休想篡朕的皇位》

  今年。

  棉花的种植面积再一次扩大。

  范围也扩展到整个大周适合种植的区域。

  去年西瓜试种成功。

  在小皇帝的授意下,选择关中平原的沙地,开始大量种植。

  辽西郡的那些高句丽百姓及俘虏到达中原地区。

  其中的刺头全部送往矿山,煤窑。

  甩个性,有的时候无疑就是催命符。

  中原有句古话说得很好:

  识时务者为俊杰!

  其他的士卒,少部分调派到边疆要塞。

  剩下的,不论是士卒还是百姓。

  全部分散安排到大周各地,成为自耕农。

  辽东郡。

  从中原迁徙过来的五万户百姓,全部到位。

  在太守的安排下。

  实行均田令,每户都能分到相应的田地。

  其他还没开发的地方,任由各家自行开荒垦田。

  这些田地仍然是五年内免收田租。

  有些原本不太情愿过来的百姓。

  看到这些肥沃的黑土地后,心中那一丝不快消失了。

  这里地多人少,大把的土地让他们耕种。

  不像在中原时,朝廷能分配的田地有限。

  每个家庭分到的田地都是不足份的。

  虽然冬天气候条件差了些。

  但只要能让全家人吃饱饭,冻一点又有何惧?

  贺若弼一边配合太守安顿百姓,建坊市,学堂。

  一边着手设立军府。

  并在辽东开采铁矿,辽东城建高炉,大力炼铁,打造兵器。

  大周百姓所到之处,便是军队的稳固后方。

  这正是小皇帝和贺若弼制定的“步步为营”战略。

  把后勤补给“大后方”,直接搬到敌人家门口。

  看你还如何施展拖延,诈降战术。

  历史上。

  高句丽面对中原大军,便是采用诱敌深入,分散抵抗,打持久战的策略。

  若是大军不能快速取胜,他们就和你死磕到底。

  拖到你弹尽粮绝,拖到天寒地冻。

  最后没办法,只能撤军。

  要是中原大军摧枯拉朽,颇有亡其国,灭其种之时。

  高句丽便施展诈降手段。

  杀一两个替死鬼,表示愿意臣服中原王朝,承诺年年纳贡。

  等到朝廷撤军,规矩不了几年,便又开始作死。

  说白了。

  人家就是看准了你鞭长莫及,明目张胆地跟你耍无赖。

  对于这种赖皮,就得在他头顶悬一把刀。

  要有随时拿捏他的手段。

  只要是中原百姓能种出庄稼的地方,就算十个高句丽也不够看。

  何况。

  小皇帝脑子里可没有什么朝贡体系和羁縻统治。

  赶巧遇上全球温湿的特定时期。

  北方很多原本不适合农耕的地区也能种植庄稼了。

  水稻在东北试种成功,恰好就是赶上天时之利。

  有人,有地,有技术。

  小小高句丽,拿什么跟大周斗?

  这就是小皇帝经营辽西,大量移民的目的所在!

  贺若弼到东北一年多后,已经习惯了那里的气候。

  并且。

  在去年的时候,把他的几位妻妾接到了辽西龙城。

  冬天大雪茫茫地时候。

  狗拉雪橇成了便利的出行工具。

  滑雪板也出现了。

  这些都是小皇帝和他书信往来时提出的一些东西。

  贺若弼召集一些工匠,把它变成了现实。

  有了这两样东西。

  哪怕是大雪封山,也能进山狩猎。

  让见识后的百姓啧啧称奇,直呼是个好玩意。

  开春以来。

  库莫奚、契丹、室韦、靺鞨部落,有不少人来到辽河平原地带。

  继辽西龙城后。

  辽东城也成了这些部落与中原交易的场所。

  也有一部分留在了辽东郡,定居下来。

  自打接受中原王朝册封后,各部与中原的交往愈加频繁了。

  各部首领也定时派出商队,到龙城和辽东城贸易。

  中原的铁器,纸墨,绢帛,陶瓷,烈酒等物品,都是他们所需之物。

  ……

  “陛下,东北那地方,冬天的时候真的冻到撒尿都要拿根棍子吗?”

  王鹰有些好奇地问道。

  “哈哈,你听谁胡说的?”

  “真那么冻的话,还敢野外撒尿么,直接把家伙什给冻掉了……”

  再恶劣的地方,都具备其特有的生存之道。

  就连北极,都有长期定居的因纽特人。

  而且,他们和中原人一样,都是黄种人。

  “臣也是听一些去过辽西的行商胡扯的。”

  王鹰讪讪一笑,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后脑勺。

  “你想呀,能种水稻的地方,就算冻那也就几个月时间。”

  “一年中,大多数时候都是暖和的。”

  这就是中原地区的人对东北的误解。

  总认为那是天寒地冻,鸟不拉屎的苦寒之地。

  “也是啊,连关中都不能大量种植水稻,但东北却可以。”

  想着只有南方能才种植的水稻,也能在东北生长。

  似乎那里一下子就从苦寒之地,变成了鱼米之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宇文衍放下手中的画笔。

  侍女竹竹用一张纸把上面的墨迹压干。

  兰兰和菊菊一人一头,把画拿了起来。

  “哇,好威武的战船!”

  “陛下,这就是杨将军他们打造的五牙战舰么?”

  墨言看着小皇帝绘制的这幅写实画作。

  脸上露出了赞叹之色。

  杨素二月间回京述职时,给皇帝详细描述了五牙战舰的模样。

  舰高五层,长约60米,宽15米,高30余米。

  能装载近千名军士。

  威风凛凛,威武霸气。

  六根长15米的拍竿系有数百斤的巨石,随时能给四面敌船给予毁灭性打击。

  “对,杨将军造的就是这种战舰。”

  看着大周工匠造出来的这等水上巨物。

  小皇帝对于打造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更加有信心了。

  任何一种新生技术,事物的出现。

  都是需要一定的社会基础和技术沉淀的。

  不可能突然间就从无到有,井喷式的出现。

  那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陛下,臣随郧国公南征时,见过长江上陈朝的战船。”

  “相比起这种五牙战舰来,简直逊色多了。”

  王鹰也是眼睛冒光,为大周拥有此等巨舰振奋不已。

  要知道,陈朝最为倚仗的就是水军。

  也是大周以后统一全国所面临的最大困难。

  有了这等战舰,将极大缩小与南朝水军的差距。

  大周获胜的概率又增加了几分。

  “就算没有五牙战舰,南陈一样没有丝毫胜算。”

  “这是大势所趋,无论如何,大周都将一统天下。”

  宇文衍盯着画作,一边淡然说道。

  言语间语气坚定,自信满满,霸气侧露。

  王鹰和墨言听着小皇帝的话语。

  一点也不觉得意外。

  陛下说南陈没有胜算,那就必定是没有胜算。

  用最平淡的语气,说最霸气的话。

  喜欢北周崛起:杨坚你休想篡朕的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