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人打南锣鼓巷北口出来,脚底下没停,奔着鼓楼东大街就往东扎。
按说去地坛,打这儿绕到安定门内大街是正路子,拢共才两公里出头,
腿脚麻利点儿的,半个来钟头准能到,板上钉钉的事儿!
刚拐过胡同口,就见前头几个年轻人背着帆布包,里头鼓鼓囊囊的,
八成是揣着庙会要吃的零嘴儿,正撒丫子往前赶,嘴里还哼着革命歌曲。
可今儿这调子,透着股子松快劲儿,跟往年那紧绷绷的模样,那差别可大了去了!
“嘿!你们瞅瞅这帮年轻人,精气神儿多足!”
薛小凤往那几人身上斜了斜眼,咂着嘴儿,手指头还轻轻点了点,
“搁往年过年,哪有这股子活泛劲儿?一个个都绷着张脸,大气儿不敢出,
生怕说错话、做错事,那叫一个憋屈!”
说着,她扭头冲陶小蝶扬了扬下巴,嗓门亮堂了些:“对了婶儿,
咱今儿是溜达着去,还是等 124 路电车啊?这 124 路打宝钞胡同站上车,
直接能到安定门,下来走两步就进地坛了,多省事!”
陶小蝶抱着孩子,胳膊肘轻轻颠了颠,脸上堆着笑,摆了摆手:
“等啥电车啊?别介!人挤人的,还得傻等半天,劳驾不起那劲儿!
这路多好走啊,打咱这儿穿鼓楼东大街,再往北顺安定门内大街走,
两公里不到的道儿,走着去多舒坦!”
她伸手指了指前头的胡同,脚步没停:“你瞧这路平平整整的,
边溜达边逗闷子,比挤在电车里强百倍,孩子们也能撒撒欢儿,多好!”
于丽往那方向瞥了眼,连连点头,嘴角带着笑:“可不是咋的!咱这一行人,
老的老小的小,挤电车多不方便?走着去正好,权当遛弯儿了,累不着!”
娄晓娥赶紧接话,拍了拍裤腿上的灰:“陶婶儿说的在理,走着去舒坦!
这 124 路电车是打南锣鼓巷这边过,可去庙会的指定不止咱这波人,
挤上去都得成相片儿!就两公里的路,咱慢慢溜达,
也就一碗茶的工夫,正好还能多唠两句嗑,多好!”
秦淮茹也笑着接话:“嘿!这有啥好想的?咱就走着去!麻利儿的,别磨叽!”
于晨阳拎着布兜跟在旁边,插了句嘴,脸上带着笃定的神情:
“打咱南锣鼓巷到地坛,走鼓楼东大街、安定门内大街这条道儿最顺,
不用绕弯子,比走别的胡同近多了,错不了!”
“晨阳说的对,这条道是顺当。” 一旁的何雨水拢了拢衣领,笑着接话,
“咱正好瞧瞧街上的新鲜景儿,平时上班忙得脚不沾地,哪儿有功夫瞅这些?
反正两公里路也不算远,指定累不着!”
“可不是嘛!” 刘红燕跟着附和,脚步加快了些,“这条道咱都熟得不能再熟了,
顺着鼓楼东大街往东,过了交道口,再往北拐,没多远就到安定门了。
地坛就在安定门北边,到时候一眼就能瞅见那牌楼,甭提多显眼了!”
抱着孩子往前走的刘春燕,突然停下脚步,眼睛亮了亮,扭头问大伙儿:
“欸!你们最近看电影了吗?前阵子电影院都开始放《桃花扇》《阿诗玛》了,
票紧俏得很,不好买!”
“春燕姐,您可别逗了!” 气色已经养回来的贾当接了话,脸上带着点无奈,
“我们哪儿有那闲功夫看电影啊?在家能看看电视,就挺知足的了,甭提别的!”
“新鲜了欸!” 薛小凤挑了挑眉,笑着打趣问:“也不知道昨儿,是谁跟我念叨,
说攒了俩礼拜工资,非得去看《阿诗玛》,还说要给我带爆米花的?”
贾当脸微微一红,伸手推了薛小凤一把,语气里带着娇嗔:“妈,您是我亲妈吗?
哪有像您这么揭自家闺女老底的?您这嘴也太快了!”
“哈哈哈……” 这一出,惹得一群人都畅快地笑了起来,连路边卖糖葫芦的大爷都跟着乐。
“劳驾,让让啊!借过借过!” 正笑着,身后有人推着自行车过来,
车后座还驮着俩大包袱,大伙儿赶紧往旁边挪了挪。
刘红燕回头瞅了眼,笑着说:“您瞧这街上,人是越来越多了,
敢情都是奔着庙会去的?得亏咱选了走着去,不然等电车,指不定得等到猴年马月!”
“可不是嘛!” 于丽叹了口气,又笑着点头,“往年这时候,街上哪有这么热闹?
都是蔫蔫的,没点儿精气神。今年是真不一样了,瞧着就舒坦!”
陶小蝶怀里的孩子伸着小手想要抓路边挂着的红灯笼,小手扑腾得欢,
她赶紧按住孩子的手,笑着哄:“别瞎伸手啊,这儿人多,留神碰着。
等咱到了地坛,让你撒欢儿玩个够,那儿的灯笼比这儿还多呢!”
刘春燕往前走了两步,又开口:“说真的,现在日子是越来越有奔头了,
电影院也放老片子了,街上也热闹了,搁以前,想都不敢想!”
“嗨!那可不咋的!” 娄晓娥点点头,拢了拢头发,“以前哪有这闲心逗闷子、看电影?
能把日子过明白,让孩子吃饱穿暖就不错了。
如今好了,想吃啥有啥,想玩啥也有地方去,这日子啊,总算熬出头了!”
走在最前面的贾槐花,突然回头喊:“我说大伙儿,咱再唠下去,太阳都该落山了,
地坛庙会的糖画儿都该收摊了!麻利儿走,别耽误了赶热闹!”
“走了走了,抓紧走!” 大伙儿应着,脚步都加快了些,顺着鼓楼东大街往东走。
街上的人越来越多,有挎着布兜的老人,有撒丫子跑的孩子,
还有穿着新衣裳的小年轻,说说笑笑的,满街都是烟火气,甭提多热闹了。
她们顺着鼓楼东大街往东,过了交道口再往北拐,没多大会儿,刘红燕就抬手一指:
“嚯!瞧见没?前头那大牌坊,可不就是地坛到了!”
大伙儿顺着她指的方向一看,就见一座三门四柱的木牌坊立在路北,
虽然不算崭新,可靛青琉璃瓦顶擦得锃亮,正面 “地坛” 俩字苍劲有力,
背面 “广厚街” 的匾额透着老辈儿的讲究。
走到西大门跟前,更显热闹 —— 单檐歇山顶的大门开着三座方门洞,
门口挤着不少人,有挎着军绿色布兜的,有抱着孩子的,还有几个小伙子推着自行车。
看门的师傅穿着蓝色干部服,手里拿着检票钳,挨个核对门票,嘴里还念叨着:
“麻利儿着啊,别堵在门口!”
薛小凤捏着门票递过去,笑着搭话:“师傅,您这儿今儿人可真不少!”
师傅抬眼一笑:“可不是嘛!开春头回这么热闹,附近的人都往这儿奔呢!”
门票两毛钱一张,可真不算便宜。
按说去地坛,打这儿绕到安定门内大街是正路子,拢共才两公里出头,
腿脚麻利点儿的,半个来钟头准能到,板上钉钉的事儿!
刚拐过胡同口,就见前头几个年轻人背着帆布包,里头鼓鼓囊囊的,
八成是揣着庙会要吃的零嘴儿,正撒丫子往前赶,嘴里还哼着革命歌曲。
可今儿这调子,透着股子松快劲儿,跟往年那紧绷绷的模样,那差别可大了去了!
“嘿!你们瞅瞅这帮年轻人,精气神儿多足!”
薛小凤往那几人身上斜了斜眼,咂着嘴儿,手指头还轻轻点了点,
“搁往年过年,哪有这股子活泛劲儿?一个个都绷着张脸,大气儿不敢出,
生怕说错话、做错事,那叫一个憋屈!”
说着,她扭头冲陶小蝶扬了扬下巴,嗓门亮堂了些:“对了婶儿,
咱今儿是溜达着去,还是等 124 路电车啊?这 124 路打宝钞胡同站上车,
直接能到安定门,下来走两步就进地坛了,多省事!”
陶小蝶抱着孩子,胳膊肘轻轻颠了颠,脸上堆着笑,摆了摆手:
“等啥电车啊?别介!人挤人的,还得傻等半天,劳驾不起那劲儿!
这路多好走啊,打咱这儿穿鼓楼东大街,再往北顺安定门内大街走,
两公里不到的道儿,走着去多舒坦!”
她伸手指了指前头的胡同,脚步没停:“你瞧这路平平整整的,
边溜达边逗闷子,比挤在电车里强百倍,孩子们也能撒撒欢儿,多好!”
于丽往那方向瞥了眼,连连点头,嘴角带着笑:“可不是咋的!咱这一行人,
老的老小的小,挤电车多不方便?走着去正好,权当遛弯儿了,累不着!”
娄晓娥赶紧接话,拍了拍裤腿上的灰:“陶婶儿说的在理,走着去舒坦!
这 124 路电车是打南锣鼓巷这边过,可去庙会的指定不止咱这波人,
挤上去都得成相片儿!就两公里的路,咱慢慢溜达,
也就一碗茶的工夫,正好还能多唠两句嗑,多好!”
秦淮茹也笑着接话:“嘿!这有啥好想的?咱就走着去!麻利儿的,别磨叽!”
于晨阳拎着布兜跟在旁边,插了句嘴,脸上带着笃定的神情:
“打咱南锣鼓巷到地坛,走鼓楼东大街、安定门内大街这条道儿最顺,
不用绕弯子,比走别的胡同近多了,错不了!”
“晨阳说的对,这条道是顺当。” 一旁的何雨水拢了拢衣领,笑着接话,
“咱正好瞧瞧街上的新鲜景儿,平时上班忙得脚不沾地,哪儿有功夫瞅这些?
反正两公里路也不算远,指定累不着!”
“可不是嘛!” 刘红燕跟着附和,脚步加快了些,“这条道咱都熟得不能再熟了,
顺着鼓楼东大街往东,过了交道口,再往北拐,没多远就到安定门了。
地坛就在安定门北边,到时候一眼就能瞅见那牌楼,甭提多显眼了!”
抱着孩子往前走的刘春燕,突然停下脚步,眼睛亮了亮,扭头问大伙儿:
“欸!你们最近看电影了吗?前阵子电影院都开始放《桃花扇》《阿诗玛》了,
票紧俏得很,不好买!”
“春燕姐,您可别逗了!” 气色已经养回来的贾当接了话,脸上带着点无奈,
“我们哪儿有那闲功夫看电影啊?在家能看看电视,就挺知足的了,甭提别的!”
“新鲜了欸!” 薛小凤挑了挑眉,笑着打趣问:“也不知道昨儿,是谁跟我念叨,
说攒了俩礼拜工资,非得去看《阿诗玛》,还说要给我带爆米花的?”
贾当脸微微一红,伸手推了薛小凤一把,语气里带着娇嗔:“妈,您是我亲妈吗?
哪有像您这么揭自家闺女老底的?您这嘴也太快了!”
“哈哈哈……” 这一出,惹得一群人都畅快地笑了起来,连路边卖糖葫芦的大爷都跟着乐。
“劳驾,让让啊!借过借过!” 正笑着,身后有人推着自行车过来,
车后座还驮着俩大包袱,大伙儿赶紧往旁边挪了挪。
刘红燕回头瞅了眼,笑着说:“您瞧这街上,人是越来越多了,
敢情都是奔着庙会去的?得亏咱选了走着去,不然等电车,指不定得等到猴年马月!”
“可不是嘛!” 于丽叹了口气,又笑着点头,“往年这时候,街上哪有这么热闹?
都是蔫蔫的,没点儿精气神。今年是真不一样了,瞧着就舒坦!”
陶小蝶怀里的孩子伸着小手想要抓路边挂着的红灯笼,小手扑腾得欢,
她赶紧按住孩子的手,笑着哄:“别瞎伸手啊,这儿人多,留神碰着。
等咱到了地坛,让你撒欢儿玩个够,那儿的灯笼比这儿还多呢!”
刘春燕往前走了两步,又开口:“说真的,现在日子是越来越有奔头了,
电影院也放老片子了,街上也热闹了,搁以前,想都不敢想!”
“嗨!那可不咋的!” 娄晓娥点点头,拢了拢头发,“以前哪有这闲心逗闷子、看电影?
能把日子过明白,让孩子吃饱穿暖就不错了。
如今好了,想吃啥有啥,想玩啥也有地方去,这日子啊,总算熬出头了!”
走在最前面的贾槐花,突然回头喊:“我说大伙儿,咱再唠下去,太阳都该落山了,
地坛庙会的糖画儿都该收摊了!麻利儿走,别耽误了赶热闹!”
“走了走了,抓紧走!” 大伙儿应着,脚步都加快了些,顺着鼓楼东大街往东走。
街上的人越来越多,有挎着布兜的老人,有撒丫子跑的孩子,
还有穿着新衣裳的小年轻,说说笑笑的,满街都是烟火气,甭提多热闹了。
她们顺着鼓楼东大街往东,过了交道口再往北拐,没多大会儿,刘红燕就抬手一指:
“嚯!瞧见没?前头那大牌坊,可不就是地坛到了!”
大伙儿顺着她指的方向一看,就见一座三门四柱的木牌坊立在路北,
虽然不算崭新,可靛青琉璃瓦顶擦得锃亮,正面 “地坛” 俩字苍劲有力,
背面 “广厚街” 的匾额透着老辈儿的讲究。
走到西大门跟前,更显热闹 —— 单檐歇山顶的大门开着三座方门洞,
门口挤着不少人,有挎着军绿色布兜的,有抱着孩子的,还有几个小伙子推着自行车。
看门的师傅穿着蓝色干部服,手里拿着检票钳,挨个核对门票,嘴里还念叨着:
“麻利儿着啊,别堵在门口!”
薛小凤捏着门票递过去,笑着搭话:“师傅,您这儿今儿人可真不少!”
师傅抬眼一笑:“可不是嘛!开春头回这么热闹,附近的人都往这儿奔呢!”
门票两毛钱一张,可真不算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