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论语?乡党》中的这句箴言,如同被时光打磨得温润如玉的器物,静静躺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河里。两千多年来,它没有因朝代更迭而褪色,也没有因岁月流转而黯淡,反而在不同时代的生活土壤中,生长出各具特色的精神枝芽。当我们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停下脚步,重新品读这句话,会发现它所蕴含的不仅是古人对饮食的态度,更是一种对生命、对自然、对文化的深度敬畏。这种敬畏,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而是融入柴米油盐的日常,是藏在一粥一饭、一瓜一果里的生活哲学,是刻在民族基因里的文化密码,在代代相传中,指引着人们如何与自然相处、与生活对话、与生命共鸣。
一、记忆里的烟火气:外婆的餐桌与 “瓜祭” 的传承
我的童年记忆,大多与乡下外婆家的厨房和庭院有关。那是一座青砖黛瓦的老房子,黛瓦上偶尔还会落着几只麻雀,叽叽喳喳地叫着,为寂静的院子添了几分生机。院子中央,种着一棵粗壮的柿子树,树干上布满了岁月的纹路,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守护着这个家。树下放着一张青石板桌,石板表面被常年的摩挲磨得光滑,边缘却还保留着自然的粗糙感,旁边是外婆开垦的小菜园,用竹篱笆围着,篱笆上还爬着几株牵牛花,红的、紫的,开得热闹。
每当晨雾还未散尽,天地间还笼罩着一层朦胧的白纱时,外婆就会提着那只边缘有些磨损的竹篮,踩着沾着露水的泥土走进菜园。泥土的清香混着露水的湿润,扑面而来,让人瞬间清醒。她的动作很慢,却格外认真,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 —— 掐青菜要避开菜心,留着让它继续生长,仿佛在与蔬菜进行一场温柔的约定;拔萝卜要顺着根部轻轻用力,手指小心翼翼地扒开周围的泥土,避免折断须根,那细致的模样,像是在呵护一件珍贵的宝物;摘豆角要一根一根仔细挑选,只留下饱满鲜嫩的,对于那些干瘪、有虫眼的,她会轻轻捏掉,嘴里还念叨着:“可惜了,下次要好好照看。”
回到厨房,厨房是土坯墙,墙上挂着几串干辣椒和玉米,阳光透过小窗户照进来,在墙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她会把蔬菜放在竹筐里,用井水洗上三遍,井水冰凉,洗过的蔬菜带着一丝清爽的凉意,直到每一片叶子都干干净净,没有一丝泥土。洗好的蔬菜码在案板上,青的、绿的、红的,像一幅色彩鲜艳的画。
那时的日子过得很慢,慢到可以清晰地听见阳光洒在院子里的声音,三餐是生活里最重要的节点,每一顿饭都像是一场小小的庆典。早饭通常是玉米粥配咸菜,玉米粥是外婆用自家种的玉米磨成粉熬的,熬好后盛在粗瓷碗里,冒着热气,散发着浓郁的玉米清香;咸菜是外婆自己腌的,萝卜干、芥菜丝,脆爽可口,配着玉米粥,简单却暖心。午饭是红薯饭加清炒时蔬,红薯是从地窖里拿出来的,带着泥土的气息,蒸好后软糯香甜,咬一口,满满的幸福感;清炒时蔬是菜园里刚摘的,简单翻炒几下,保留着蔬菜最原始的味道。晚饭则简单些,有时是小米粥,有时是南瓜汤,小米粥熬得黏黏的,南瓜汤甜丝丝的,喝上一碗,浑身都暖和。
即便如此,外婆对待每一餐都毫不马虎。熬玉米粥时,她会守在灶台边,灶台是土灶,烧的是柴火,火苗跳动着,映着外婆的脸庞。她用长柄勺子不停地搅拌,勺子与锅底碰撞,发出 “哗啦哗啦” 的声音,防止糊底,直到粥熬得浓稠绵密,用勺子舀起来,能拉出细细的丝,才肯关火;炒青菜时,她会先把铁锅烧得通红,再倒入少量菜籽油,菜籽油是自家榨的,带着独特的香气,等油冒烟了,才把青菜放进去,“刺啦” 一声,香气瞬间弥漫开来,她快速翻炒几下,手腕灵活地转动,让每一片青菜都均匀受热,撒上一点盐,盐是粗盐,颗粒分明,起锅时还要滴几滴香油,香油的香气让简单的青菜也变得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最让我难忘的,是外婆吃瓜果时的 “仪式”。每年夏天,菜园里的西瓜成熟了,藤蔓上挂满了圆滚滚的西瓜,像一个个绿色的小皮球。外婆会挑一个纹路清晰、敲起来声音清脆的西瓜,她的手在西瓜上轻轻拍打,“咚咚咚” 的声音,像是在与西瓜对话,确认它是否成熟。然后她抱着西瓜,脚步缓慢地走回院子里。她不会立刻切开,而是先在青石板桌上铺一块干净的粗布,粗布是用自家织的棉布做的,洗得发白,却格外干净,把西瓜放在上面,然后从厨房里拿出一把小刀,小刀是黄铜柄的,刀刃锋利,她先切下一小块西瓜皮,西瓜皮翠绿,带着红色的果肉,放在石板桌的一角,嘴里轻声念叨:“土地爷,谢谢您滋养,让瓜儿长得这么甜。” 声音很轻,却充满了虔诚,仿佛在与土地神进行一场私密的对话。
接着,她会把西瓜切成均匀的小块,每一块都大小适中,方便拿取。她先给家里的老人递一块,老人接过西瓜,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再给我们这些孩子分,我们接过西瓜,迫不及待地咬一口,甜美的汁水在嘴里流淌,冰凉解渴,暑气瞬间消散;最后自己才拿起一块慢慢吃,她吃得很慢,细细品味着西瓜的香甜,眼神里满是满足。
吃柿子也是如此,秋天柿子熟了,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好看极了。外婆会搬来梯子,小心翼翼地爬上梯子,手里拿着竹篮,把柿子一个一个摘下来,生怕碰坏了。摘下来的柿子放在竹篮里,晾在院子里的绳子上,等柿子变软了,才拿出来吃。每次吃之前,她都会切下一小块,放在石板桌上,对着院子里的土地鞠躬,腰弯得很低,态度恭敬,嘴里依旧是那句熟悉的话:“感谢土地,感谢老天。”
小时候的我,总是觉得外婆太 “啰嗦”,不明白为什么吃个瓜果还要这么麻烦,觉得这是多余的步骤。直到后来在课本里读到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老师在讲台上详细讲解这句话的含义,我才恍然大悟,外婆的那些举动,不就是古人所说的 “瓜祭” 吗?她没有读过多少书,不知道《论语》里的句子,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她用最朴素的行动,把对自然的感恩、对食物的敬畏,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了下来。这种传承,不是通过文字,而是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融入了血脉,刻进了骨子里,成为家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后来我长大了,离开乡下,去城市里读书、工作。城市里的生活节奏很快,快到让人喘不过气,高楼大厦林立,车水马龙,喧嚣不断。超市里的瓜果一年四季都有,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水果,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外卖平台上的美食随时可以点,手指轻轻一点,不到半个小时,热气腾腾的饭菜就送到了家门口。我渐渐淡忘了外婆的 “瓜祭”,也渐渐失去了对食物的敬畏。我开始随意对待每一餐,有时为了赶时间,在路上随便买个包子就解决了;有时觉得饭菜不合口味,吃几口就扔掉。
直到有一次,我因为工作忙,加班到很晚,回到家后,点了一份外卖,是一份红烧肉盖饭。吃了几口,觉得红烧肉太油腻,米饭也有些生硬,就随手扔进了垃圾桶。母亲正好来我家看望我,看到了这一幕,她没有骂我,只是叹了口气说:“你外婆要是还在,肯定会骂你的。她一辈子都舍不得浪费一粒粮食,你倒好,这么好的饭菜说扔就扔。” 母亲的话像一记警钟,在我耳边响起,让我瞬间想起了外婆,想起了她在灶台边忙碌的身影,想起了她在青石板桌上放瓜果的样子,想起了她常说的 “粮食来之不易,不能浪费”。那一刻,我才明白,外婆的 “瓜祭” 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 —— 无论贫穷还是富裕,无论简单还是丰盛,都要珍惜每一份食物,尊重每一份付出,因为每一份食物背后,都藏着无数人的努力和自然的馈赠。
二、历史长河中的饮食敬畏:从古人到今人的文化传承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孔子的这句话,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古人对饮食的重视和对自然的敬畏,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生活智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主要依靠手工劳动进行农业生产,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种植庄稼全靠人力、畜力,还要看天吃饭,遇到自然灾害,就可能颗粒无收。因此,食物来之不易,人们深知 “粒粒皆辛苦” 的道理,对食物有着天然的敬畏之心。这种敬畏之心,不仅体现在日常饮食中,还融入了礼仪制度和文化传统,成为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周代,饮食礼仪已经非常完善,成为 “礼” 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各个阶层的饮食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体现了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周礼》中记载,周天子的饮食有严格的规定,从食材的选择、烹饪的方法,到餐具的使用、用餐的流程,都有详细的要求。食材的选择上,周天子食用的粮食必须是上等的,肉类必须是新鲜的,水果必须是成熟的;烹饪的方法上,有专人负责,根据不同的食材采用不同的烹饪方式,力求达到最好的口感和营养;餐具的使用上,周天子使用的餐具是青铜制成的,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象征着权力和地位;用餐的流程上,有严格的先后顺序,要先祭祀祖先,再请宾客用餐,最后自己才用餐。
即便是普通百姓,也有着自己的饮食礼仪,这些礼仪虽然没有周天子的那么繁琐,却也体现了对食物和他人的尊重。比如,吃饭时要 “食不言,寝不语”,这是为了保证用餐时的专注,更好地品味食物的味道,也是对他人的尊重,不打扰他人用餐;要双手端碗,这是对食物的尊重,也是一种礼貌的表现;要尊敬长辈,吃饭时要先请长辈动筷,给长辈盛饭、夹菜,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要珍惜粮食,不随意浪费,吃多少盛多少,剩下的饭菜要妥善保存,留到下一餐再吃。这些礼仪,看似繁琐,实则是对食物的尊重,对他人的尊重,对生活的尊重,是古人生活智慧的体现。
“瓜祭” 作为饮食礼仪的一部分,在古代社会非常普遍,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会进行 “瓜祭”。所谓 “瓜祭”,就是在吃瓜果之前,先切下一小块,祭祀土地神和谷神,感谢他们的滋养。土地神掌管着土地,谷神掌管着谷物,是古人心中重要的神灵,人们认为,是土地神和谷神的保佑,才能让庄稼丰收,才能有充足的食物。这种仪式虽然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提醒人们,食物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农民辛勤劳动的成果。因此,人们在享受食物的同时,也要心怀感恩,敬畏自然,不能随意浪费食物,不能破坏自然环境。
除了 “瓜祭”,古人还有很多与饮食相关的礼仪和习俗,都体现了对食物的敬畏。比如,祭祀祖先时,要准备丰盛的食物,摆放整齐,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根据祖先的喜好和祭祀的规模来准备。摆放食物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先摆放主食,再摆放副食,最后摆放水果和点心。祭祀时,要点燃香烛,跪拜祖先,嘴里念着祈祷的话语,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通过祭祀祖先,人们不仅表达了对祖先的思念,也传承了对食物的敬畏之心。
过年时要吃饺子,饺子的形状像元宝,象征着财富,同时也寓意着团圆和吉祥。包饺子时,一家人围在一起,分工合作,有的和面,有的擀皮,有的包馅,欢声笑语不断,营造出温馨团圆的氛围。饺子里还会包上硬币,谁吃到包有硬币的饺子,就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会财源滚滚,好运连连。吃饺子时,要一家人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分享着新年的喜悦,也感受着食物带来的幸福。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他投江自尽后,百姓们为了不让鱼虾吃掉他的身体,就往江里扔粽子。后来,端午节吃粽子就成为了一种习俗。粽子的种类很多,有甜粽、咸粽、肉粽等,不同地区的粽子有着不同的特色。包粽子时,要用芦苇叶或竹叶包裹糯米,再加上各种馅料,煮熟后,粽子散发着淡淡的叶子清香和糯米的香甜,让人回味无穷。吃粽子时,人们不仅纪念了屈原,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了对食物的敬畏之心。
这些礼仪和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始终保持着对食物的敬畏之心。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食物变得越来越丰富,人们对食物的敬畏之心却渐渐淡化。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越来越注重饮食的便捷和口感,却忽视了食物背后的意义。
比如,很多人吃饭时喜欢边吃边看手机,手机屏幕的光亮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无法专注于食物,感受不到食物的味道,也无法与家人朋友进行交流,失去了用餐的意义;有些人点餐时不考虑自己的食量,受到商家促销活动的影响,或者为了面子,点了很多菜,吃不完就随意丢弃,造成了严重的浪费,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浪费的食物背后,是农民辛勤的劳动和自然资源的消耗;还有些人追求新奇的食物,不惜破坏自然环境,捕杀野生动物,比如吃穿山甲、果子狸等,这些行为不仅危害了野生动物的生命,也破坏了生态平衡,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比如新冠疫情的爆发,就与食用野生动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是对食物的不尊重,更是对自然的不敬畏,对生命的不尊重。其实,无论时代如何发展,食物始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我们应该像古人一样,保持对食物的敬畏之心,珍惜每一份食物,尊重每一份付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让中华文化中的饮食礼仪和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和发扬,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敬畏之心的多样表达
中国地大物博,疆域辽阔,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历史文化,这也造就了不同地域独特的饮食文化。但无论在哪个地方,对食物的敬畏之心都是相通的,只是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每一种表达方式都承载着当地人民对自然的感恩、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化的传承。
在东北农村,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炎热,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东北人豪爽、热情的性格,也形成了他们独特的饮食文化。每到秋收时节,田野里一片金黄,玉米、高粱、大豆等庄稼成熟了,农民们忙碌地收割着庄稼,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此时,他们都会举行 “祭仓神” 的仪式,仓神是掌管粮仓的神灵,农民们认为,仓神的保佑能让粮食得到妥善的储存,不会受潮、发霉,也不会被老鼠等害虫破坏。
他们会在粮仓里摆放水果、点心等食物,水果通常是苹果、梨等,象征着平安、顺利;点心是自家做的饼干、糖果等,代表着甜蜜的生活。然后点燃香烛,香烛的烟雾袅袅升起,弥漫在粮仓里,农民们对着粮仓磕头,磕三个响头,态度恭敬,嘴里念着:“仓神爷爷,谢谢您保佑我们今年粮食丰收,希望您继续保佑我们的粮食平安储存,明年还有好收成。” 这种仪式虽然简单,却体现了农民对粮食的重视和敬畏,也表达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
在东北人的餐桌上,也有着很多与饮食相关的习俗,这些习俗融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比如,吃饭时要先给长辈盛饭,盛饭时要把碗盛满,不能只盛半碗,这是对长辈的尊重,也是对粮食的珍惜;要等长辈动筷后才能开始吃,长辈不动筷,晚辈不能先吃,这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不能浪费粮食,吃多少盛多少,剩下的饭菜要放在冰箱里,留到下一餐再吃,东北人常说:“浪费粮食就是败家子,要遭天谴的”;不能用筷子敲碗,因为在古代,只有乞丐才会用筷子敲碗乞讨,用筷子敲碗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行为,会让人觉得没教养;吃饭时不能把筷子插在米饭上,因为这像给死人上香,是对他人的不尊重。这些习俗虽然看似琐碎,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东北人对食物的敬畏之心,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始终保持着对粮食的珍惜和对他人的尊重。
江南水乡,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江南人温婉、细腻的性格,也孕育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江南人对饮食的敬畏,更多体现在对食材新鲜度的极致追求和对烹饪技艺的精益求精上。
在江南,清晨的菜市场总是格外热闹,菜农们挑着装满新鲜蔬菜的担子,渔民们提着刚从河里捕捞上来的鱼虾,早早地来到市场上售卖。江南人买菜有个习惯,喜欢挑最新鲜的食材,蔬菜要选带着露水、叶片翠绿的,鱼虾要选活蹦乱跳、眼神明亮的。他们认为,只有新鲜的食材,才能做出最鲜美的味道,也才能不辜负自然的馈赠。
就拿江南人最爱的螃蟹来说,每到秋天,螃蟹成熟的季节,江南人就会忙着选购螃蟹。他们选螃蟹有一套独特的方法,要看螃蟹的外壳是否坚硬、颜色是否鲜亮,要掂螃蟹的重量是否够重,要捏螃蟹的腿部是否有力。选好螃蟹后,他们会用绳子把螃蟹捆起来,带回家后,不是立刻烹饪,而是先把螃蟹放在清水里养上一段时间,让螃蟹吐出肚子里的泥沙,这样烹饪出来的螃蟹才会更加鲜美。
烹饪螃蟹时,江南人也有着严格的要求。他们通常会采用清蒸的方式,因为清蒸能最大限度地保留螃蟹的原汁原味。蒸螃蟹时,要在锅底放一些姜片和葱段,用来去除螃蟹的腥味;要控制好火候和时间,火候太大,螃蟹会蒸老,口感变差,火候太小,螃蟹蒸不熟,会有细菌;时间太长,螃蟹的肉会变得松散,时间太短,螃蟹没熟透,不能食用。蒸好的螃蟹,揭开蟹壳,金黄的蟹黄和雪白的蟹肉映入眼帘,让人垂涎欲滴,蘸上一点用醋、姜末和白糖调成的蘸料,味道鲜美无比。
江南人对饮食的敬畏,还体现在对时令食材的重视上。他们认为,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时令食材,这些食材是大自然根据季节变化精心孕育的,有着最丰富的营养和最独特的味道。因此,江南人会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饮食,春天吃春笋、荠菜,夏天吃莲藕、菱角,秋天吃螃蟹、橘子,冬天吃萝卜、白菜。
春天,春笋刚刚破土而出,鲜嫩可口,江南人会用春笋做各种美食,比如春笋炒肉、春笋排骨汤、油焖春笋等。荠菜也是春天的时令蔬菜,江南人会用荠菜包饺子、包馄饨,或者用荠菜做荠菜豆腐羹,味道清香可口。夏天,莲藕成熟了,江南人会用莲藕做凉拌莲藕、莲藕排骨汤,菱角则可以直接生吃,或者煮熟后剥壳食用,味道清甜。秋天,螃蟹和橘子是必不可少的美食,螃蟹鲜美,橘子酸甜,深受江南人的喜爱。冬天,萝卜和白菜是餐桌上的常客,萝卜可以做萝卜炖排骨、萝卜丝丸子,白菜可以做白菜豆腐汤、醋溜白菜,简单却暖心。
西南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不同的少数民族有着不同的饮食文化和对食物的敬畏方式,这些饮食文化和敬畏方式,反映了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智慧。
彝族是西南地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和对食物的敬畏之心。彝族人民非常喜欢吃羊肉,他们认为羊肉是滋补身体的佳品,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吃一碗羊肉汤,能让人浑身暖和。但彝族人民在杀羊之前,会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他们会在羊的面前放上一些粮食和水,然后对着羊鞠躬,嘴里念着:“羊啊羊,感谢你为我们提供食物,希望你能早日转世,来生有个好归宿。” 这个仪式虽然简单,却体现了彝族人民对羊的尊重和对食物的敬畏。
彝族的 “坨坨肉” 是一道非常有名的美食,制作 “坨坨肉” 时,彝族人民会选择新鲜的猪肉,切成大块,然后放在锅里煮,煮到猪肉熟透后,捞出来,撒上盐和辣椒面,就可以食用了。彝族人民认为,“坨坨肉” 是对客人的尊重,也是对猪肉的珍惜,因此在吃 “坨坨肉” 时,要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表达对食物的喜爱和对客人的热情。
藏族人民生活在青藏高原上,那里海拔高,气候寒冷,青稞是藏族人民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他们最喜爱的食物之一。藏族人民对青稞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特殊的敬畏之心,他们认为青稞是上天赐予的礼物,是藏族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每年青稞成熟的季节,藏族人民都会举行 “望果节”,这是藏族人民庆祝青稞丰收的传统节日。在 “望果节” 这一天,藏族人民会穿着节日的盛装,手持青稞穗,围着农田唱歌跳舞,祈求青稞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他们还会把青稞穗挂在自家的门口和屋顶上,象征着丰收和吉祥。
藏族人民用青稞制作的糌粑,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制作糌粑时,藏族人民会把青稞炒熟,然后用石磨磨成粉,再加入酥油茶,用手揉成面团,就可以食用了。藏族人民认为,糌粑不仅能填饱肚子,还能让人身体强壮,精神饱满。在吃糌粑时,藏族人民会先捏一小团糌粑,敬给上天和祖先,感谢他们的保佑和馈赠,然后才自己吃。
除了彝族和藏族,西南地区的其他少数民族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和对食物的敬畏方式。比如,傣族人民喜欢吃竹筒饭,他们会把糯米和各种馅料放进竹筒里,然后放在火上烤,烤好的竹筒饭散发着竹子的清香和糯米的香甜,非常美味。傣族人民在制作竹筒饭之前,会选择新鲜的竹子,并且会对竹子进行简单的祭祀,感谢竹子为他们提供了制作竹筒饭的容器。
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蕴含着对食物的敬畏之心,这种敬畏之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尊重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学习他们对食物的敬畏之心,让这种精神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和发扬。
四、现代社会的饮食反思:重拾敬畏之心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前的 “吃不饱” 到现在的 “吃不愁”,从以前的 “粗茶淡饭” 到现在的 “山珍海味”,人们的饮食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与此同时,一些不良的饮食现象也随之出现,这些现象不仅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也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让人们逐渐失去了对食物的敬畏之心。
在餐厅里,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朋友聚会、家庭聚餐时,为了面子和排场,人们会点很多菜,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美食,但最后很多菜都没有吃完,被服务员倒进了垃圾桶。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 3500 万吨,相当于全国人民一个月的口粮,这些浪费的粮食,不仅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是对农民辛勤劳动的不尊重。
在家庭里,一些家长因为溺爱孩子,孩子不爱吃的饭菜就随意扔掉,没有教育孩子要珍惜粮食。久而久之,孩子也养成了浪费粮食的习惯,不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在食品生产领域,一些商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惜使用劣质食材、添加非法添加剂,生产出不合格的食品。这些食品不仅口感差,还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比如,一些商家为了让猪肉看起来更鲜艳,会在猪肉里添加瘦肉精;为了让馒头更白,会在馒头里添加增白剂;为了让蔬菜长得更快,会使用过量的农药和化肥。这些行为,不仅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也是对食物的不尊重,更是对生命的漠视。
此外,一些人追求新奇、刺激的饮食体验,不惜破坏自然环境,捕杀野生动物。比如,一些人认为吃野生动物能滋补身体,就大量捕杀穿山甲、果子狸、眼镜蛇等野生动物。这些行为不仅导致野生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破坏了生态平衡,还可能导致疾病的传播。比如,新冠疫情的爆发,就与食用野生动物有着密切的关系,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这些不良饮食现象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对食物的敬畏之心已经逐渐淡化,也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重拾对食物的敬畏之心刻不容缓。
重拾对食物的敬畏之心,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认识到食物的来之不易。每一粒粮食、每一棵蔬菜、每一块肉,都凝结着农民的辛勤劳动和自然的馈赠。从播种到收获,从养殖到加工,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人们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份食物,不随意浪费,不随意丢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吃饭时按需点餐,不暴饮暴食,不浪费粮食;在家做饭时,根据家人的食量准备饭菜,避免剩饭剩菜;看到别人浪费粮食时,要及时提醒,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珍惜粮食的重要性。
其次,要尊重食材的本性,注重饮食健康。每种食材都有自己独特的营养成分和口感,我们应该根据食材的本性进行烹饪,最大限度地保留食材的营养和味道,而不是过度加工,破坏食材的营养。同时,我们要选择新鲜、健康、安全的食材,避免食用过期、变质、含有非法添加剂的食品。
在选择食材时,我们可以选择有机蔬菜、绿色食品,这些食材在种植和生产过程中,不使用过量的农药和化肥,不添加非法添加剂,更加健康、安全。在烹饪食材时,我们可以采用清蒸、水煮、烤等简单的烹饪方式,避免油炸、红烧等过度烹饪方式,减少油脂和盐分的摄入,保持身体健康。
最后,要传承和发扬传统饮食文化,让传统饮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传统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饮食智慧和对食物的敬畏之心。我们应该学习传统饮食文化中的精华,比如饮食礼仪、烹饪技巧、食材选择等,让传统饮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比如,我们可以学习古人的 “瓜祭” 仪式,在吃瓜果之前,先心怀感恩,感谢自然的馈赠;我们可以学习传统的饮食礼仪,吃饭时 “食不言,寝不语”,尊重他人,珍惜食物;我们可以学习传统的烹饪技巧,用简单的食材做出美味的饭菜,感受食物的本真味道。
同时,我们也要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创新传统饮食文化。比如,我们可以将传统饮食文化与现代健康理念相结合,开发出更加健康、营养的食品;我们可以将传统饮食文化与旅游文化相结合,举办美食节、饮食文化展览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饮食文化。
五、饮食与人生:从敬畏食物到敬畏生命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孔子的这句话,不仅告诉我们要敬畏食物,更蕴含着对生命的敬畏。食物是生命的源泉,没有食物,生命就无法延续;生命是食物的归宿,食物因为滋养生命而具有了更重要的意义。因此,敬畏食物,就是敬畏生命;珍惜食物,就是珍惜生命。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境遇,有顺境也有逆境,有富裕也有贫穷,就像饮食中有山珍海味也有疏食菜羹。但无论身处何种境遇,我们都应该保持对食物的敬畏之心,保持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历经坎坷,常常处于 “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的困境,但他始终保持着 “乐亦在其中矣” 的豁达心态。这种心态,正是源于他对食物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他认为,即使生活简单,只要有食物能够滋养生命,有内心的坚守和追求,就是一种幸福。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因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忽视了自己的身体健康,经常熬夜、暴饮暴食、不规律饮食。他们认为,只要能满足口腹之欲,只要能应对工作和生活,就可以不顾及身体的感受。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我们应该像敬畏食物一样敬畏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基础,我们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保证营养均衡;适量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我们要坚持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规律作息是保持身体健康的保障,我们要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避免熬夜,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
同时,我们也要敬畏他人的生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尊重他人的饮食习惯和文化传统,不歧视他人,不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饮食观念。在社会中,我们要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为他人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比如,在餐厅里,我们要尊重服务员的劳动,不随意刁难服务员;在马路上,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不超速行驶,保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在公共场所,我们要保持环境整洁,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为他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敬畏生命,还要敬畏自然。自然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不破坏自然生态,不捕杀野生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
比如,我们要节约水资源,不随意浪费水;我们要节约用电,不随意浪费电;我们要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保护土壤和海洋环境;我们要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空气质量。
“疏食瓜祭间,藏着生命的敬畏”,这句话不仅是对古人饮食态度的总结,更是对现代人生活的启示。在今后的生活中,让我们牢记这句话,保持对食物的敬畏之心,珍惜每一份食物,尊重每一份付出;保持对生命的敬畏之心,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
从外婆的青石板桌到古代的饮食礼仪,从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到现代社会的饮食反思,我们可以看到,对食物的敬畏之心始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要把这种敬畏之心传承下去,让它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我们人生的指南。让我们在疏食菜羹中品味生活的真谛,在瓜祭的仪式中感受生命的敬畏,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让我们的文化更加灿烂。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论语?乡党》中的这句箴言,如同被时光打磨得温润如玉的器物,静静躺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河里。两千多年来,它没有因朝代更迭而褪色,也没有因岁月流转而黯淡,反而在不同时代的生活土壤中,生长出各具特色的精神枝芽。当我们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停下脚步,重新品读这句话,会发现它所蕴含的不仅是古人对饮食的态度,更是一种对生命、对自然、对文化的深度敬畏。这种敬畏,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而是融入柴米油盐的日常,是藏在一粥一饭、一瓜一果里的生活哲学,是刻在民族基因里的文化密码,在代代相传中,指引着人们如何与自然相处、与生活对话、与生命共鸣。
一、记忆里的烟火气:外婆的餐桌与 “瓜祭” 的传承
我的童年记忆,大多与乡下外婆家的厨房和庭院有关。那是一座青砖黛瓦的老房子,黛瓦上偶尔还会落着几只麻雀,叽叽喳喳地叫着,为寂静的院子添了几分生机。院子中央,种着一棵粗壮的柿子树,树干上布满了岁月的纹路,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守护着这个家。树下放着一张青石板桌,石板表面被常年的摩挲磨得光滑,边缘却还保留着自然的粗糙感,旁边是外婆开垦的小菜园,用竹篱笆围着,篱笆上还爬着几株牵牛花,红的、紫的,开得热闹。
每当晨雾还未散尽,天地间还笼罩着一层朦胧的白纱时,外婆就会提着那只边缘有些磨损的竹篮,踩着沾着露水的泥土走进菜园。泥土的清香混着露水的湿润,扑面而来,让人瞬间清醒。她的动作很慢,却格外认真,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 —— 掐青菜要避开菜心,留着让它继续生长,仿佛在与蔬菜进行一场温柔的约定;拔萝卜要顺着根部轻轻用力,手指小心翼翼地扒开周围的泥土,避免折断须根,那细致的模样,像是在呵护一件珍贵的宝物;摘豆角要一根一根仔细挑选,只留下饱满鲜嫩的,对于那些干瘪、有虫眼的,她会轻轻捏掉,嘴里还念叨着:“可惜了,下次要好好照看。”
回到厨房,厨房是土坯墙,墙上挂着几串干辣椒和玉米,阳光透过小窗户照进来,在墙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她会把蔬菜放在竹筐里,用井水洗上三遍,井水冰凉,洗过的蔬菜带着一丝清爽的凉意,直到每一片叶子都干干净净,没有一丝泥土。洗好的蔬菜码在案板上,青的、绿的、红的,像一幅色彩鲜艳的画。
那时的日子过得很慢,慢到可以清晰地听见阳光洒在院子里的声音,三餐是生活里最重要的节点,每一顿饭都像是一场小小的庆典。早饭通常是玉米粥配咸菜,玉米粥是外婆用自家种的玉米磨成粉熬的,熬好后盛在粗瓷碗里,冒着热气,散发着浓郁的玉米清香;咸菜是外婆自己腌的,萝卜干、芥菜丝,脆爽可口,配着玉米粥,简单却暖心。午饭是红薯饭加清炒时蔬,红薯是从地窖里拿出来的,带着泥土的气息,蒸好后软糯香甜,咬一口,满满的幸福感;清炒时蔬是菜园里刚摘的,简单翻炒几下,保留着蔬菜最原始的味道。晚饭则简单些,有时是小米粥,有时是南瓜汤,小米粥熬得黏黏的,南瓜汤甜丝丝的,喝上一碗,浑身都暖和。
即便如此,外婆对待每一餐都毫不马虎。熬玉米粥时,她会守在灶台边,灶台是土灶,烧的是柴火,火苗跳动着,映着外婆的脸庞。她用长柄勺子不停地搅拌,勺子与锅底碰撞,发出 “哗啦哗啦” 的声音,防止糊底,直到粥熬得浓稠绵密,用勺子舀起来,能拉出细细的丝,才肯关火;炒青菜时,她会先把铁锅烧得通红,再倒入少量菜籽油,菜籽油是自家榨的,带着独特的香气,等油冒烟了,才把青菜放进去,“刺啦” 一声,香气瞬间弥漫开来,她快速翻炒几下,手腕灵活地转动,让每一片青菜都均匀受热,撒上一点盐,盐是粗盐,颗粒分明,起锅时还要滴几滴香油,香油的香气让简单的青菜也变得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最让我难忘的,是外婆吃瓜果时的 “仪式”。每年夏天,菜园里的西瓜成熟了,藤蔓上挂满了圆滚滚的西瓜,像一个个绿色的小皮球。外婆会挑一个纹路清晰、敲起来声音清脆的西瓜,她的手在西瓜上轻轻拍打,“咚咚咚” 的声音,像是在与西瓜对话,确认它是否成熟。然后她抱着西瓜,脚步缓慢地走回院子里。她不会立刻切开,而是先在青石板桌上铺一块干净的粗布,粗布是用自家织的棉布做的,洗得发白,却格外干净,把西瓜放在上面,然后从厨房里拿出一把小刀,小刀是黄铜柄的,刀刃锋利,她先切下一小块西瓜皮,西瓜皮翠绿,带着红色的果肉,放在石板桌的一角,嘴里轻声念叨:“土地爷,谢谢您滋养,让瓜儿长得这么甜。” 声音很轻,却充满了虔诚,仿佛在与土地神进行一场私密的对话。
接着,她会把西瓜切成均匀的小块,每一块都大小适中,方便拿取。她先给家里的老人递一块,老人接过西瓜,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再给我们这些孩子分,我们接过西瓜,迫不及待地咬一口,甜美的汁水在嘴里流淌,冰凉解渴,暑气瞬间消散;最后自己才拿起一块慢慢吃,她吃得很慢,细细品味着西瓜的香甜,眼神里满是满足。
吃柿子也是如此,秋天柿子熟了,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好看极了。外婆会搬来梯子,小心翼翼地爬上梯子,手里拿着竹篮,把柿子一个一个摘下来,生怕碰坏了。摘下来的柿子放在竹篮里,晾在院子里的绳子上,等柿子变软了,才拿出来吃。每次吃之前,她都会切下一小块,放在石板桌上,对着院子里的土地鞠躬,腰弯得很低,态度恭敬,嘴里依旧是那句熟悉的话:“感谢土地,感谢老天。”
小时候的我,总是觉得外婆太 “啰嗦”,不明白为什么吃个瓜果还要这么麻烦,觉得这是多余的步骤。直到后来在课本里读到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老师在讲台上详细讲解这句话的含义,我才恍然大悟,外婆的那些举动,不就是古人所说的 “瓜祭” 吗?她没有读过多少书,不知道《论语》里的句子,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她用最朴素的行动,把对自然的感恩、对食物的敬畏,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了下来。这种传承,不是通过文字,而是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融入了血脉,刻进了骨子里,成为家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后来我长大了,离开乡下,去城市里读书、工作。城市里的生活节奏很快,快到让人喘不过气,高楼大厦林立,车水马龙,喧嚣不断。超市里的瓜果一年四季都有,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水果,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外卖平台上的美食随时可以点,手指轻轻一点,不到半个小时,热气腾腾的饭菜就送到了家门口。我渐渐淡忘了外婆的 “瓜祭”,也渐渐失去了对食物的敬畏。我开始随意对待每一餐,有时为了赶时间,在路上随便买个包子就解决了;有时觉得饭菜不合口味,吃几口就扔掉。
直到有一次,我因为工作忙,加班到很晚,回到家后,点了一份外卖,是一份红烧肉盖饭。吃了几口,觉得红烧肉太油腻,米饭也有些生硬,就随手扔进了垃圾桶。母亲正好来我家看望我,看到了这一幕,她没有骂我,只是叹了口气说:“你外婆要是还在,肯定会骂你的。她一辈子都舍不得浪费一粒粮食,你倒好,这么好的饭菜说扔就扔。” 母亲的话像一记警钟,在我耳边响起,让我瞬间想起了外婆,想起了她在灶台边忙碌的身影,想起了她在青石板桌上放瓜果的样子,想起了她常说的 “粮食来之不易,不能浪费”。那一刻,我才明白,外婆的 “瓜祭” 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 —— 无论贫穷还是富裕,无论简单还是丰盛,都要珍惜每一份食物,尊重每一份付出,因为每一份食物背后,都藏着无数人的努力和自然的馈赠。
二、历史长河中的饮食敬畏:从古人到今人的文化传承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孔子的这句话,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古人对饮食的重视和对自然的敬畏,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生活智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主要依靠手工劳动进行农业生产,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种植庄稼全靠人力、畜力,还要看天吃饭,遇到自然灾害,就可能颗粒无收。因此,食物来之不易,人们深知 “粒粒皆辛苦” 的道理,对食物有着天然的敬畏之心。这种敬畏之心,不仅体现在日常饮食中,还融入了礼仪制度和文化传统,成为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周代,饮食礼仪已经非常完善,成为 “礼” 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各个阶层的饮食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体现了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周礼》中记载,周天子的饮食有严格的规定,从食材的选择、烹饪的方法,到餐具的使用、用餐的流程,都有详细的要求。食材的选择上,周天子食用的粮食必须是上等的,肉类必须是新鲜的,水果必须是成熟的;烹饪的方法上,有专人负责,根据不同的食材采用不同的烹饪方式,力求达到最好的口感和营养;餐具的使用上,周天子使用的餐具是青铜制成的,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象征着权力和地位;用餐的流程上,有严格的先后顺序,要先祭祀祖先,再请宾客用餐,最后自己才用餐。
即便是普通百姓,也有着自己的饮食礼仪,这些礼仪虽然没有周天子的那么繁琐,却也体现了对食物和他人的尊重。比如,吃饭时要 “食不言,寝不语”,这是为了保证用餐时的专注,更好地品味食物的味道,也是对他人的尊重,不打扰他人用餐;要双手端碗,这是对食物的尊重,也是一种礼貌的表现;要尊敬长辈,吃饭时要先请长辈动筷,给长辈盛饭、夹菜,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要珍惜粮食,不随意浪费,吃多少盛多少,剩下的饭菜要妥善保存,留到下一餐再吃。这些礼仪,看似繁琐,实则是对食物的尊重,对他人的尊重,对生活的尊重,是古人生活智慧的体现。
“瓜祭” 作为饮食礼仪的一部分,在古代社会非常普遍,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会进行 “瓜祭”。所谓 “瓜祭”,就是在吃瓜果之前,先切下一小块,祭祀土地神和谷神,感谢他们的滋养。土地神掌管着土地,谷神掌管着谷物,是古人心中重要的神灵,人们认为,是土地神和谷神的保佑,才能让庄稼丰收,才能有充足的食物。这种仪式虽然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提醒人们,食物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农民辛勤劳动的成果。因此,人们在享受食物的同时,也要心怀感恩,敬畏自然,不能随意浪费食物,不能破坏自然环境。
除了 “瓜祭”,古人还有很多与饮食相关的礼仪和习俗,都体现了对食物的敬畏。比如,祭祀祖先时,要准备丰盛的食物,摆放整齐,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根据祖先的喜好和祭祀的规模来准备。摆放食物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先摆放主食,再摆放副食,最后摆放水果和点心。祭祀时,要点燃香烛,跪拜祖先,嘴里念着祈祷的话语,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通过祭祀祖先,人们不仅表达了对祖先的思念,也传承了对食物的敬畏之心。
过年时要吃饺子,饺子的形状像元宝,象征着财富,同时也寓意着团圆和吉祥。包饺子时,一家人围在一起,分工合作,有的和面,有的擀皮,有的包馅,欢声笑语不断,营造出温馨团圆的氛围。饺子里还会包上硬币,谁吃到包有硬币的饺子,就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会财源滚滚,好运连连。吃饺子时,要一家人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分享着新年的喜悦,也感受着食物带来的幸福。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他投江自尽后,百姓们为了不让鱼虾吃掉他的身体,就往江里扔粽子。后来,端午节吃粽子就成为了一种习俗。粽子的种类很多,有甜粽、咸粽、肉粽等,不同地区的粽子有着不同的特色。包粽子时,要用芦苇叶或竹叶包裹糯米,再加上各种馅料,煮熟后,粽子散发着淡淡的叶子清香和糯米的香甜,让人回味无穷。吃粽子时,人们不仅纪念了屈原,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了对食物的敬畏之心。
这些礼仪和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始终保持着对食物的敬畏之心。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食物变得越来越丰富,人们对食物的敬畏之心却渐渐淡化。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越来越注重饮食的便捷和口感,却忽视了食物背后的意义。
比如,很多人吃饭时喜欢边吃边看手机,手机屏幕的光亮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无法专注于食物,感受不到食物的味道,也无法与家人朋友进行交流,失去了用餐的意义;有些人点餐时不考虑自己的食量,受到商家促销活动的影响,或者为了面子,点了很多菜,吃不完就随意丢弃,造成了严重的浪费,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浪费的食物背后,是农民辛勤的劳动和自然资源的消耗;还有些人追求新奇的食物,不惜破坏自然环境,捕杀野生动物,比如吃穿山甲、果子狸等,这些行为不仅危害了野生动物的生命,也破坏了生态平衡,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比如新冠疫情的爆发,就与食用野生动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是对食物的不尊重,更是对自然的不敬畏,对生命的不尊重。其实,无论时代如何发展,食物始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我们应该像古人一样,保持对食物的敬畏之心,珍惜每一份食物,尊重每一份付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让中华文化中的饮食礼仪和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和发扬,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敬畏之心的多样表达
中国地大物博,疆域辽阔,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历史文化,这也造就了不同地域独特的饮食文化。但无论在哪个地方,对食物的敬畏之心都是相通的,只是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每一种表达方式都承载着当地人民对自然的感恩、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化的传承。
在东北农村,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炎热,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东北人豪爽、热情的性格,也形成了他们独特的饮食文化。每到秋收时节,田野里一片金黄,玉米、高粱、大豆等庄稼成熟了,农民们忙碌地收割着庄稼,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此时,他们都会举行 “祭仓神” 的仪式,仓神是掌管粮仓的神灵,农民们认为,仓神的保佑能让粮食得到妥善的储存,不会受潮、发霉,也不会被老鼠等害虫破坏。
他们会在粮仓里摆放水果、点心等食物,水果通常是苹果、梨等,象征着平安、顺利;点心是自家做的饼干、糖果等,代表着甜蜜的生活。然后点燃香烛,香烛的烟雾袅袅升起,弥漫在粮仓里,农民们对着粮仓磕头,磕三个响头,态度恭敬,嘴里念着:“仓神爷爷,谢谢您保佑我们今年粮食丰收,希望您继续保佑我们的粮食平安储存,明年还有好收成。” 这种仪式虽然简单,却体现了农民对粮食的重视和敬畏,也表达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
在东北人的餐桌上,也有着很多与饮食相关的习俗,这些习俗融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比如,吃饭时要先给长辈盛饭,盛饭时要把碗盛满,不能只盛半碗,这是对长辈的尊重,也是对粮食的珍惜;要等长辈动筷后才能开始吃,长辈不动筷,晚辈不能先吃,这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不能浪费粮食,吃多少盛多少,剩下的饭菜要放在冰箱里,留到下一餐再吃,东北人常说:“浪费粮食就是败家子,要遭天谴的”;不能用筷子敲碗,因为在古代,只有乞丐才会用筷子敲碗乞讨,用筷子敲碗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行为,会让人觉得没教养;吃饭时不能把筷子插在米饭上,因为这像给死人上香,是对他人的不尊重。这些习俗虽然看似琐碎,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东北人对食物的敬畏之心,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始终保持着对粮食的珍惜和对他人的尊重。
江南水乡,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江南人温婉、细腻的性格,也孕育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江南人对饮食的敬畏,更多体现在对食材新鲜度的极致追求和对烹饪技艺的精益求精上。
在江南,清晨的菜市场总是格外热闹,菜农们挑着装满新鲜蔬菜的担子,渔民们提着刚从河里捕捞上来的鱼虾,早早地来到市场上售卖。江南人买菜有个习惯,喜欢挑最新鲜的食材,蔬菜要选带着露水、叶片翠绿的,鱼虾要选活蹦乱跳、眼神明亮的。他们认为,只有新鲜的食材,才能做出最鲜美的味道,也才能不辜负自然的馈赠。
就拿江南人最爱的螃蟹来说,每到秋天,螃蟹成熟的季节,江南人就会忙着选购螃蟹。他们选螃蟹有一套独特的方法,要看螃蟹的外壳是否坚硬、颜色是否鲜亮,要掂螃蟹的重量是否够重,要捏螃蟹的腿部是否有力。选好螃蟹后,他们会用绳子把螃蟹捆起来,带回家后,不是立刻烹饪,而是先把螃蟹放在清水里养上一段时间,让螃蟹吐出肚子里的泥沙,这样烹饪出来的螃蟹才会更加鲜美。
烹饪螃蟹时,江南人也有着严格的要求。他们通常会采用清蒸的方式,因为清蒸能最大限度地保留螃蟹的原汁原味。蒸螃蟹时,要在锅底放一些姜片和葱段,用来去除螃蟹的腥味;要控制好火候和时间,火候太大,螃蟹会蒸老,口感变差,火候太小,螃蟹蒸不熟,会有细菌;时间太长,螃蟹的肉会变得松散,时间太短,螃蟹没熟透,不能食用。蒸好的螃蟹,揭开蟹壳,金黄的蟹黄和雪白的蟹肉映入眼帘,让人垂涎欲滴,蘸上一点用醋、姜末和白糖调成的蘸料,味道鲜美无比。
江南人对饮食的敬畏,还体现在对时令食材的重视上。他们认为,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时令食材,这些食材是大自然根据季节变化精心孕育的,有着最丰富的营养和最独特的味道。因此,江南人会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饮食,春天吃春笋、荠菜,夏天吃莲藕、菱角,秋天吃螃蟹、橘子,冬天吃萝卜、白菜。
春天,春笋刚刚破土而出,鲜嫩可口,江南人会用春笋做各种美食,比如春笋炒肉、春笋排骨汤、油焖春笋等。荠菜也是春天的时令蔬菜,江南人会用荠菜包饺子、包馄饨,或者用荠菜做荠菜豆腐羹,味道清香可口。夏天,莲藕成熟了,江南人会用莲藕做凉拌莲藕、莲藕排骨汤,菱角则可以直接生吃,或者煮熟后剥壳食用,味道清甜。秋天,螃蟹和橘子是必不可少的美食,螃蟹鲜美,橘子酸甜,深受江南人的喜爱。冬天,萝卜和白菜是餐桌上的常客,萝卜可以做萝卜炖排骨、萝卜丝丸子,白菜可以做白菜豆腐汤、醋溜白菜,简单却暖心。
西南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不同的少数民族有着不同的饮食文化和对食物的敬畏方式,这些饮食文化和敬畏方式,反映了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智慧。
彝族是西南地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和对食物的敬畏之心。彝族人民非常喜欢吃羊肉,他们认为羊肉是滋补身体的佳品,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吃一碗羊肉汤,能让人浑身暖和。但彝族人民在杀羊之前,会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他们会在羊的面前放上一些粮食和水,然后对着羊鞠躬,嘴里念着:“羊啊羊,感谢你为我们提供食物,希望你能早日转世,来生有个好归宿。” 这个仪式虽然简单,却体现了彝族人民对羊的尊重和对食物的敬畏。
彝族的 “坨坨肉” 是一道非常有名的美食,制作 “坨坨肉” 时,彝族人民会选择新鲜的猪肉,切成大块,然后放在锅里煮,煮到猪肉熟透后,捞出来,撒上盐和辣椒面,就可以食用了。彝族人民认为,“坨坨肉” 是对客人的尊重,也是对猪肉的珍惜,因此在吃 “坨坨肉” 时,要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表达对食物的喜爱和对客人的热情。
藏族人民生活在青藏高原上,那里海拔高,气候寒冷,青稞是藏族人民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他们最喜爱的食物之一。藏族人民对青稞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特殊的敬畏之心,他们认为青稞是上天赐予的礼物,是藏族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每年青稞成熟的季节,藏族人民都会举行 “望果节”,这是藏族人民庆祝青稞丰收的传统节日。在 “望果节” 这一天,藏族人民会穿着节日的盛装,手持青稞穗,围着农田唱歌跳舞,祈求青稞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他们还会把青稞穗挂在自家的门口和屋顶上,象征着丰收和吉祥。
藏族人民用青稞制作的糌粑,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制作糌粑时,藏族人民会把青稞炒熟,然后用石磨磨成粉,再加入酥油茶,用手揉成面团,就可以食用了。藏族人民认为,糌粑不仅能填饱肚子,还能让人身体强壮,精神饱满。在吃糌粑时,藏族人民会先捏一小团糌粑,敬给上天和祖先,感谢他们的保佑和馈赠,然后才自己吃。
除了彝族和藏族,西南地区的其他少数民族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和对食物的敬畏方式。比如,傣族人民喜欢吃竹筒饭,他们会把糯米和各种馅料放进竹筒里,然后放在火上烤,烤好的竹筒饭散发着竹子的清香和糯米的香甜,非常美味。傣族人民在制作竹筒饭之前,会选择新鲜的竹子,并且会对竹子进行简单的祭祀,感谢竹子为他们提供了制作竹筒饭的容器。
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蕴含着对食物的敬畏之心,这种敬畏之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尊重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学习他们对食物的敬畏之心,让这种精神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和发扬。
四、现代社会的饮食反思:重拾敬畏之心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前的 “吃不饱” 到现在的 “吃不愁”,从以前的 “粗茶淡饭” 到现在的 “山珍海味”,人们的饮食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与此同时,一些不良的饮食现象也随之出现,这些现象不仅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也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让人们逐渐失去了对食物的敬畏之心。
在餐厅里,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朋友聚会、家庭聚餐时,为了面子和排场,人们会点很多菜,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美食,但最后很多菜都没有吃完,被服务员倒进了垃圾桶。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 3500 万吨,相当于全国人民一个月的口粮,这些浪费的粮食,不仅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是对农民辛勤劳动的不尊重。
在家庭里,一些家长因为溺爱孩子,孩子不爱吃的饭菜就随意扔掉,没有教育孩子要珍惜粮食。久而久之,孩子也养成了浪费粮食的习惯,不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在食品生产领域,一些商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惜使用劣质食材、添加非法添加剂,生产出不合格的食品。这些食品不仅口感差,还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比如,一些商家为了让猪肉看起来更鲜艳,会在猪肉里添加瘦肉精;为了让馒头更白,会在馒头里添加增白剂;为了让蔬菜长得更快,会使用过量的农药和化肥。这些行为,不仅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也是对食物的不尊重,更是对生命的漠视。
此外,一些人追求新奇、刺激的饮食体验,不惜破坏自然环境,捕杀野生动物。比如,一些人认为吃野生动物能滋补身体,就大量捕杀穿山甲、果子狸、眼镜蛇等野生动物。这些行为不仅导致野生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破坏了生态平衡,还可能导致疾病的传播。比如,新冠疫情的爆发,就与食用野生动物有着密切的关系,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这些不良饮食现象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对食物的敬畏之心已经逐渐淡化,也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重拾对食物的敬畏之心刻不容缓。
重拾对食物的敬畏之心,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认识到食物的来之不易。每一粒粮食、每一棵蔬菜、每一块肉,都凝结着农民的辛勤劳动和自然的馈赠。从播种到收获,从养殖到加工,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人们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份食物,不随意浪费,不随意丢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吃饭时按需点餐,不暴饮暴食,不浪费粮食;在家做饭时,根据家人的食量准备饭菜,避免剩饭剩菜;看到别人浪费粮食时,要及时提醒,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珍惜粮食的重要性。
其次,要尊重食材的本性,注重饮食健康。每种食材都有自己独特的营养成分和口感,我们应该根据食材的本性进行烹饪,最大限度地保留食材的营养和味道,而不是过度加工,破坏食材的营养。同时,我们要选择新鲜、健康、安全的食材,避免食用过期、变质、含有非法添加剂的食品。
在选择食材时,我们可以选择有机蔬菜、绿色食品,这些食材在种植和生产过程中,不使用过量的农药和化肥,不添加非法添加剂,更加健康、安全。在烹饪食材时,我们可以采用清蒸、水煮、烤等简单的烹饪方式,避免油炸、红烧等过度烹饪方式,减少油脂和盐分的摄入,保持身体健康。
最后,要传承和发扬传统饮食文化,让传统饮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传统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饮食智慧和对食物的敬畏之心。我们应该学习传统饮食文化中的精华,比如饮食礼仪、烹饪技巧、食材选择等,让传统饮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比如,我们可以学习古人的 “瓜祭” 仪式,在吃瓜果之前,先心怀感恩,感谢自然的馈赠;我们可以学习传统的饮食礼仪,吃饭时 “食不言,寝不语”,尊重他人,珍惜食物;我们可以学习传统的烹饪技巧,用简单的食材做出美味的饭菜,感受食物的本真味道。
同时,我们也要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创新传统饮食文化。比如,我们可以将传统饮食文化与现代健康理念相结合,开发出更加健康、营养的食品;我们可以将传统饮食文化与旅游文化相结合,举办美食节、饮食文化展览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饮食文化。
五、饮食与人生:从敬畏食物到敬畏生命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孔子的这句话,不仅告诉我们要敬畏食物,更蕴含着对生命的敬畏。食物是生命的源泉,没有食物,生命就无法延续;生命是食物的归宿,食物因为滋养生命而具有了更重要的意义。因此,敬畏食物,就是敬畏生命;珍惜食物,就是珍惜生命。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境遇,有顺境也有逆境,有富裕也有贫穷,就像饮食中有山珍海味也有疏食菜羹。但无论身处何种境遇,我们都应该保持对食物的敬畏之心,保持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历经坎坷,常常处于 “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的困境,但他始终保持着 “乐亦在其中矣” 的豁达心态。这种心态,正是源于他对食物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他认为,即使生活简单,只要有食物能够滋养生命,有内心的坚守和追求,就是一种幸福。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因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忽视了自己的身体健康,经常熬夜、暴饮暴食、不规律饮食。他们认为,只要能满足口腹之欲,只要能应对工作和生活,就可以不顾及身体的感受。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我们应该像敬畏食物一样敬畏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基础,我们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保证营养均衡;适量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我们要坚持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规律作息是保持身体健康的保障,我们要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避免熬夜,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
同时,我们也要敬畏他人的生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尊重他人的饮食习惯和文化传统,不歧视他人,不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饮食观念。在社会中,我们要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为他人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比如,在餐厅里,我们要尊重服务员的劳动,不随意刁难服务员;在马路上,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不超速行驶,保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在公共场所,我们要保持环境整洁,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为他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敬畏生命,还要敬畏自然。自然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不破坏自然生态,不捕杀野生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
比如,我们要节约水资源,不随意浪费水;我们要节约用电,不随意浪费电;我们要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保护土壤和海洋环境;我们要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空气质量。
“疏食瓜祭间,藏着生命的敬畏”,这句话不仅是对古人饮食态度的总结,更是对现代人生活的启示。在今后的生活中,让我们牢记这句话,保持对食物的敬畏之心,珍惜每一份食物,尊重每一份付出;保持对生命的敬畏之心,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
从外婆的青石板桌到古代的饮食礼仪,从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到现代社会的饮食反思,我们可以看到,对食物的敬畏之心始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要把这种敬畏之心传承下去,让它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我们人生的指南。让我们在疏食菜羹中品味生活的真谛,在瓜祭的仪式中感受生命的敬畏,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让我们的文化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