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环叩响的余波还在青砖墙上震颤,青鸟的声音便裹着湿冷的雨气挤了进来:\"先生,是我。\"
顾承砚反手拔下门闩,青年轻轻一闪身,水珠子顺着油布雨衣的帽檐成串砸在青石板上。
他怀里紧抱着个牛皮纸包,雨水在包角洇出深褐的晕,却始终没让包底沾到地面——那是方才从码头狂奔来顾家的证据。
\"山本昨夜入住礼查饭店。\"青鸟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喉结随着急促的呼吸上下滚动,\"黑箱由两名宪兵贴身护送,没走海关申报。\"他解开水手结,露出包内的手绘草图:箱体厚三寸,内衬铅层的纹路用红笔标得极细,\"眼线贴着墙根听了半宿,滴答声每十五秒一响,像老式机械钟......\"
话音未落,苏若雪手中的煤油灯突然晃了晃。
暖黄的光晕里,她盯着草图上那个烙着顾家阳纹的箱盖,指尖无意识地抠着蓝布包的边缘——那包着《江南织谱》残页和父亲账本的蓝布,此刻被攥得发皱。
\"铅层。\"顾承砚重复这两个字,指节抵着下颌。
密室里刚燃起来的炭盆噼啪作响,他却觉得后颈发凉。
铅能隔绝声波,可山本偏要让这滴答声漏出来,十五秒一次的规律,像在给所有人的神经上弦。
他想起方才整理《砚盟章程》时撞翻的砚台,墨汁晕开的痕迹,倒像极了被铅层切割的声波图。
\"若雪。\"他突然转头,目光灼灼,\"你父亲账本里,可记过'癸亥冬'前后与东洋织材行的往来?\"
苏若雪没答话,直接解开衣襟。
贴身的月白小衣里,一本包着油布的《账册汇编》被她小心取出——这是她从苏府旧宅墙缝里掏出来的,跟着她搬过三次家,边角磨得发亮。
\"癸亥年冬月廿三。\"她翻到第三册,食指在某行墨迹上顿住,\"蜡料补购,金额比往年高五成。
收货人签名是'陈师弟代签'。\"她抬头时,眼尾泛红,\"残页里那个'假弟',父亲总说他手稳心浮,没想到......\"
顾承砚凑过去。
账本上的小楷带着苏父特有的顿笔,\"陈师弟\"三个字的提手旁却抖得厉害,像是被人攥着手腕硬写的。
他又摸出青鸟带来的草图,箱盖上那个被熔过又重刻的阳纹,纹路间竟有半道极细的裂痕——和苏父当年送他的印胚底纹,分毫不差。
\"他不是来归还,是来炫耀。\"顾承砚将草图按在账本上,指腹碾过那道裂痕,\"当年'假弟'偷了印模,山本熔了真印重刻,现在带着赝品来,是要告诉我们......\"他喉结动了动,\"他们能毁,就能造。\"
苏若雪突然握住他的手。
她的掌心还带着煤油灯的温度,却比他的更烫:\"可父亲把真谱藏进了嫁妆,把针法刻进了我们的骨血。\"她指腹蹭过他虎口的茧——那是他跟着织工学了半月才磨出来的,\"他们偷得走印,偷不走人心。\"
院外传来雄鸡打鸣。
顾承砚这才发现,炭盆里的火星不知何时灭了,密室四角的烛台燃到了底,在青铜灯座上堆成蜡山。
\"青鸟。\"他突然起身,扯过搭在椅背上的藏青长衫,\"去礼查饭店周边查电话线工单。\"见青鸟愣神,他笑了笑,\"山本若真想谈合作,早该架专线连东京;若只是要我们听滴答声......\"他叩了叩桌上的草图,\"自然不用费那心思。\"
青鸟领命而去时,天刚蒙蒙亮。
苏若雪替顾承砚系好第二粒盘扣,指尖在他锁骨处顿了顿:\"要我做什么?\"
\"以商会稽核的名义。\"顾承砚从抽匣里摸出张《申报》旧报,在\"守纹会认证图失窃案\"几个字上画了圈,\"给各大报馆递张纸条,就说'东纺总裁携失传印胚来沪,或与失窃案有关'。\"他望着苏若雪眼里的疑惑,补充道:\"山本要的是我们慌,我们偏要让他急——他越急着证明自己清白,就越得打开那黑箱。\"
午后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斜斜切进密室时,青鸟举着份刚印的《申报》冲了进来,报头湿淋淋的,显然是从报童手里抢来的:\"先生!
快看!\"
头版右下角,\"日商山本谦三抵沪\"的标题下,配着张模糊的照片:穿西装的山本站在礼查饭店门口,身侧两个宪兵抬着黑箱,箱盖上的阳纹被记者特意放大。
正文最后一句刺得人眼睛疼:\"山本先生表示,愿将此印捐入民族技术博物馆,以证中日商谊。\"
\"他开了。\"顾承砚捏着报纸的手松了又紧,\"黑箱里的滴答声,现在成了全上海的耳报神。\"
苏若雪凑过来看,突然笑出声。
她的笑声清凌凌的,像春天第一口融雪:\"你猜,当全上海的人都听见那滴答声,会怎么想?\"
顾承砚也笑了。
他走到书案前,拿起那方被墨汁染脏的《砚盟章程》,蘸着新研的墨在末页添了行字:\"声可怖,心不可摧。\"
窗外传来黄包车铃铛的脆响。
青鸟扒着窗沿喊:\"七家商会的当家人都派人来问了,说听候先生安排!\"
顾承砚将章程卷好,用红绸扎紧。
他望着苏若雪,目光像浸在酒里的琥珀:\"去把天蟾舞台的场子订下。\"他转头对青鸟道,\"三日后,我们要让全上海的人都知道——\"
他的声音突然低了下去,却比任何时候都清晰:\"滴答声里,藏着的不是倒计时。\"
是战鼓。
门环叩响的余韵还在青砖缝里打着旋儿,顾承砚的指尖已按上了腰间那枚雕花镇纸——这是方才苏若雪替他别上的,说是\"文人也要有个压阵的物件\"。
他侧头看苏若雪,她正将《江南织谱》残页往蓝布里裹,动作比往日快了三分,发梢却纹丝不乱,像株被风拂过的竹。
\"我去。\"青鸟的声音从耳后擦过。
他脱了油布雨衣搭在廊柱上,露出里面紧绷的短打,腰间鼓囊囊的——顾承砚知道,那是他藏了三年的勃朗宁。
门闩拉开的瞬间,穿灰布长衫的身影被风卷进来半片。
顾承砚一眼认出是福源米行的陈掌柜,额角还沾着星子雨,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纸条:\"顾先生,刚在柜台上拾的,送报的小赤佬说'给顾家绸庄的急信'。\"
苏若雪接过纸条时,顾承砚已瞥见上面的钢笔字:\"礼查饭店308,今夜子时。\"字迹歪扭,像是左手写的,末尾压着半枚樱花纹章。
\"山本的请帖。\"顾承砚将纸条折成小方块,塞进袖扣暗格里,\"他等不及了。\"
陈掌柜搓着青灰色袖口:\"方才在茶馆听人说,东洋纺织行的伙计满街发糖,说'顾先生要给山本先生办接风宴'。\"他浑浊的眼珠突然亮起来,\"您昨儿让若雪姑娘递的条子,报馆都登了,现在码头上挑夫都在说'东洋人造假'!\"
顾承砚望着陈掌柜后领上磨破的线头,那是他蹲在米堆里记账时蹭的。
他突然想起现代课堂上,学生们总问\"商战的关键是什么\",此刻倒有了答案——是这些会在茶馆里嚼舌根的掌柜,会把报纸垫在米筐底的挑夫,是所有被\"滴答声\"搅得睡不着的普通人。
\"陈叔。\"他伸手按住对方肩膀,\"劳烦您跑趟四马路,把七家商会的当家人都请来。
就说'顾某有要紧事相商,戌时三刻,顾家祠堂'。\"
陈掌柜走时,雨丝已经密了。
苏若雪替顾承砚系好斗篷带子,指尖在他喉结处停了停:\"要我跟去码头?\"
\"你守着织谱。\"顾承砚捏了捏她发冷的手背,\"山本要的是我乱,可我偏要让他看——顾家的账房先生,比绸庄的织机还稳当。\"
戌时三刻的祠堂飘着沉水香。
七家商会的当家人挤在长条凳上,茶盏碰得叮当响。
福源米行的陈掌柜、大达轮船的周老板、恒源祥的刘东家......顾承砚数了数,连最孤僻的锦云斋绣娘都来了,发间别着半朵蔫了的珠花。
\"三日后,天蟾舞台。\"顾承砚站在祖先牌位前,烛火在他镜片上跳着,\"我要请山本谦三当众开那个黑箱。\"
周老板的茶盏\"当啷\"掉在地上。
他是跑长江航运的,嗓门比汽笛还响:\"顾少!
那箱子里要是炸弹?
去年虹口纱厂就......\"
\"所以我让青鸟去了法租界。\"顾承砚从袖中抽出张纸,是青鸟刚送来的巡捕房回函,\"工部局答应派机械师到场,就说'可疑爆炸物需专业查验'。
山本若真敢放炸子儿,巡捕房第一个掀了他的礼查饭店。\"
刘东家捻着山羊胡:\"可山本说要'归还信物',我们若硬要验,岂不落个'疑邻盗斧'的名声?\"
\"他要的就是我们疑。\"顾承砚指节敲了敲供桌,\"这半个月,全上海的耳朵都被那滴答声攥着——听声不如见物,见物不如验心。
等他开了箱子,是真归还还是作秀,一目了然。\"
众人交头接耳时,顾承砚瞥见陈掌柜在桌下给锦云斋绣娘使眼色。
那绣娘突然站起,珠花颤得厉害:\"顾先生,我信你。
当年我男人被东洋布庄挤得跳黄浦江,是您父亲送了十车蚕丝,说'绣娘的针脚,比黄金金贵'。\"她抹了把眼睛,\"今儿您说开箱子,我锦云斋出五十个绣娘,把舞台围得水泄不通!\"
祠堂里突然静了。
周老板弯腰捡起茶盏,往地上一磕:\"我大达轮船调三艘汽艇,把外滩的记者都接来!\"陈掌柜拍着胸脯:\"福源米行出两百口袋米,给守夜的百姓当宵夜!\"
顾承砚望着这些被生活磨得粗糙的脸,突然想起穿越前夜,他在图书馆翻到的《上海工商志》——上面写着\"民国廿五年,顾氏绸庄联合七商,以织印为旗,破东洋诡计\"。
原来史书上的浓墨重彩,不过是眼前这些人,愿意为一句\"信你\",把家底都掏出来。
仪式前夜的顾家密室飘着墨香。
苏若雪跪坐在蒲团上,面前摊开《江南织谱》残页,旁边是父亲临终前写的\"雪儿勤学\"手札。
她的指尖在残页\"出锋七分\"的笔锋上反复摩挲,又移到手札的\"勤\"字——那个\"力\"部的回锋顿笔,竟和残页里\"织\"字的尾笔,像同一个模子刻的。
\"父亲......\"她喉咙发紧,从妆匣里摸出枚铜顶针,那是父亲教她打算盘时套在食指上的,\"您总说'假作真时真亦假',难道这残页......\"
烛火突然晃了晃。
她抬头,见顾承砚倚在门框上,手里捧着个粗陶碗:\"喝口桂圆汤,手都凉透了。\"
苏若雪接过碗,却没喝。
她把残页和手札推到他面前:\"你看这两处笔锋。\"
顾承砚凑近,镜片上蒙了层雾气。
他想起现代书法课上,教授说\"每个人的运笔习惯,比指纹还难改\"。
此刻残页的\"织\"与手札的\"勤\",那抹藏在笔锋里的弧度,确实像同一双手,在病榻上颤抖着写的。
\"你是说......\"他声音发哑。
\"父亲可能根本没丢印。\"苏若雪的指尖抚过残页边缘的焦痕,\"他烧了半本织谱,刻了假残页,就是要让偷印的人以为'真谱随印丢了'。
可真正的织谱......\"她突然掀开蓝布,露出下面另一本用油纸裹着的册子,\"在我陪嫁的妆匣最底层,父亲用苏府的地契包着。\"
顾承砚的呼吸陡然一重。
他想起三天前山本开箱时,自己故意说的\"真印曾藏火\"——那是苏父当年为防印被盗,在印槽里藏了磷粉,点火即燃。
此刻再看苏若雪眼里的光,他突然明白:山本偷的从来不是印,是他们以为\"偷到了关键\"的错觉。
天蟾舞台的穹顶灯在正午十二点准时亮起。
顾承砚站在后台,透过纱帘望着台下——中外记者的镜头闪成一片,法租界巡捕房的机械师抱着工具箱坐在第一排,山本谦三穿着藏青西装,正对着镜子整理领结。
\"顾先生,该上台了。\"青鸟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手里提着个檀木匣,\"苏姑娘让我把这个给您。\"
匣子里躺着枚阳纹印胚,与山本的黑箱里那枚一模一样。
顾承砚摸了摸印背的内槽,指尖沾了点磷粉——这是苏若雪连夜用父亲留下的秘方调的,遇热即显淡蓝火焰。
\"山本先生。\"顾承砚的声音通过留声机扩散到全场,\"听说您要归还顾家印胚?\"
山本的笑容像抹了层蜜:\"正是。
此印在敝处存放多年,今日物归原主。\"他示意宪兵打开黑箱。
丝绒托上的印胚泛着幽光,底部那枚金属簧片还在\"滴答\"作响——原来所谓的计时声,不过是西洋钟表行常见的装饰簧片。
全场松了口气。有记者喊:\"顾先生,您看这印可真?\"
顾承砚接过印胚,对着阳光举起。
印背的内槽在光下泛着冷白,没有半星磷火残留。
他转头看向山本:\"山本先生,您归还的,是赝品。\"
台下炸开一片抽气声。
山本的太阳穴突突直跳:\"顾先生何出此言?\"
\"真印的内槽,曾藏过磷火。\"顾承砚从檀木匣里取出另一枚印胚,\"当年我岳父怕印被盗,在槽里涂了磷粉,遇热即燃。
您看——\"他掏出怀表,用表盖摩擦印背,淡蓝火焰应声而起,\"而您这枚......\"他晃了晃山本的印胚,\"洁净如新。\"
山本的脸白得像戏台的幕布。
顾承砚却转身面向观众,将两枚印胚举过头顶:\"真正的阳纹印,从来不在箱子里。
它在苏先生的织谱里,在顾氏绸庄的机杼声里,在每一个不肯低头的手艺人骨血里——\"他的声音突然拔高,\"它,从未丢失!\"
掌声如潮水般涌来。
顾承砚望着台下红了眼的陈掌柜、周老板,还有躲在后排抹眼泪的锦云斋绣娘,突然想起苏若雪昨夜说的话:\"他们偷得走印,偷不走人心。\"
散场时,青鸟凑过来,手里捏着张极薄的油纸:\"先生,黑箱夹层里发现的。\"
油纸上的字被岁月浸得发黄:\"印可仿,谱不可替——癸亥冬,父字。\"
顾承砚的指尖在\"父字\"上顿住。
那笔锋的弧度,和苏若雪昨夜给他看的残页,分毫不差。
顾承砚反手拔下门闩,青年轻轻一闪身,水珠子顺着油布雨衣的帽檐成串砸在青石板上。
他怀里紧抱着个牛皮纸包,雨水在包角洇出深褐的晕,却始终没让包底沾到地面——那是方才从码头狂奔来顾家的证据。
\"山本昨夜入住礼查饭店。\"青鸟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喉结随着急促的呼吸上下滚动,\"黑箱由两名宪兵贴身护送,没走海关申报。\"他解开水手结,露出包内的手绘草图:箱体厚三寸,内衬铅层的纹路用红笔标得极细,\"眼线贴着墙根听了半宿,滴答声每十五秒一响,像老式机械钟......\"
话音未落,苏若雪手中的煤油灯突然晃了晃。
暖黄的光晕里,她盯着草图上那个烙着顾家阳纹的箱盖,指尖无意识地抠着蓝布包的边缘——那包着《江南织谱》残页和父亲账本的蓝布,此刻被攥得发皱。
\"铅层。\"顾承砚重复这两个字,指节抵着下颌。
密室里刚燃起来的炭盆噼啪作响,他却觉得后颈发凉。
铅能隔绝声波,可山本偏要让这滴答声漏出来,十五秒一次的规律,像在给所有人的神经上弦。
他想起方才整理《砚盟章程》时撞翻的砚台,墨汁晕开的痕迹,倒像极了被铅层切割的声波图。
\"若雪。\"他突然转头,目光灼灼,\"你父亲账本里,可记过'癸亥冬'前后与东洋织材行的往来?\"
苏若雪没答话,直接解开衣襟。
贴身的月白小衣里,一本包着油布的《账册汇编》被她小心取出——这是她从苏府旧宅墙缝里掏出来的,跟着她搬过三次家,边角磨得发亮。
\"癸亥年冬月廿三。\"她翻到第三册,食指在某行墨迹上顿住,\"蜡料补购,金额比往年高五成。
收货人签名是'陈师弟代签'。\"她抬头时,眼尾泛红,\"残页里那个'假弟',父亲总说他手稳心浮,没想到......\"
顾承砚凑过去。
账本上的小楷带着苏父特有的顿笔,\"陈师弟\"三个字的提手旁却抖得厉害,像是被人攥着手腕硬写的。
他又摸出青鸟带来的草图,箱盖上那个被熔过又重刻的阳纹,纹路间竟有半道极细的裂痕——和苏父当年送他的印胚底纹,分毫不差。
\"他不是来归还,是来炫耀。\"顾承砚将草图按在账本上,指腹碾过那道裂痕,\"当年'假弟'偷了印模,山本熔了真印重刻,现在带着赝品来,是要告诉我们......\"他喉结动了动,\"他们能毁,就能造。\"
苏若雪突然握住他的手。
她的掌心还带着煤油灯的温度,却比他的更烫:\"可父亲把真谱藏进了嫁妆,把针法刻进了我们的骨血。\"她指腹蹭过他虎口的茧——那是他跟着织工学了半月才磨出来的,\"他们偷得走印,偷不走人心。\"
院外传来雄鸡打鸣。
顾承砚这才发现,炭盆里的火星不知何时灭了,密室四角的烛台燃到了底,在青铜灯座上堆成蜡山。
\"青鸟。\"他突然起身,扯过搭在椅背上的藏青长衫,\"去礼查饭店周边查电话线工单。\"见青鸟愣神,他笑了笑,\"山本若真想谈合作,早该架专线连东京;若只是要我们听滴答声......\"他叩了叩桌上的草图,\"自然不用费那心思。\"
青鸟领命而去时,天刚蒙蒙亮。
苏若雪替顾承砚系好第二粒盘扣,指尖在他锁骨处顿了顿:\"要我做什么?\"
\"以商会稽核的名义。\"顾承砚从抽匣里摸出张《申报》旧报,在\"守纹会认证图失窃案\"几个字上画了圈,\"给各大报馆递张纸条,就说'东纺总裁携失传印胚来沪,或与失窃案有关'。\"他望着苏若雪眼里的疑惑,补充道:\"山本要的是我们慌,我们偏要让他急——他越急着证明自己清白,就越得打开那黑箱。\"
午后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斜斜切进密室时,青鸟举着份刚印的《申报》冲了进来,报头湿淋淋的,显然是从报童手里抢来的:\"先生!
快看!\"
头版右下角,\"日商山本谦三抵沪\"的标题下,配着张模糊的照片:穿西装的山本站在礼查饭店门口,身侧两个宪兵抬着黑箱,箱盖上的阳纹被记者特意放大。
正文最后一句刺得人眼睛疼:\"山本先生表示,愿将此印捐入民族技术博物馆,以证中日商谊。\"
\"他开了。\"顾承砚捏着报纸的手松了又紧,\"黑箱里的滴答声,现在成了全上海的耳报神。\"
苏若雪凑过来看,突然笑出声。
她的笑声清凌凌的,像春天第一口融雪:\"你猜,当全上海的人都听见那滴答声,会怎么想?\"
顾承砚也笑了。
他走到书案前,拿起那方被墨汁染脏的《砚盟章程》,蘸着新研的墨在末页添了行字:\"声可怖,心不可摧。\"
窗外传来黄包车铃铛的脆响。
青鸟扒着窗沿喊:\"七家商会的当家人都派人来问了,说听候先生安排!\"
顾承砚将章程卷好,用红绸扎紧。
他望着苏若雪,目光像浸在酒里的琥珀:\"去把天蟾舞台的场子订下。\"他转头对青鸟道,\"三日后,我们要让全上海的人都知道——\"
他的声音突然低了下去,却比任何时候都清晰:\"滴答声里,藏着的不是倒计时。\"
是战鼓。
门环叩响的余韵还在青砖缝里打着旋儿,顾承砚的指尖已按上了腰间那枚雕花镇纸——这是方才苏若雪替他别上的,说是\"文人也要有个压阵的物件\"。
他侧头看苏若雪,她正将《江南织谱》残页往蓝布里裹,动作比往日快了三分,发梢却纹丝不乱,像株被风拂过的竹。
\"我去。\"青鸟的声音从耳后擦过。
他脱了油布雨衣搭在廊柱上,露出里面紧绷的短打,腰间鼓囊囊的——顾承砚知道,那是他藏了三年的勃朗宁。
门闩拉开的瞬间,穿灰布长衫的身影被风卷进来半片。
顾承砚一眼认出是福源米行的陈掌柜,额角还沾着星子雨,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纸条:\"顾先生,刚在柜台上拾的,送报的小赤佬说'给顾家绸庄的急信'。\"
苏若雪接过纸条时,顾承砚已瞥见上面的钢笔字:\"礼查饭店308,今夜子时。\"字迹歪扭,像是左手写的,末尾压着半枚樱花纹章。
\"山本的请帖。\"顾承砚将纸条折成小方块,塞进袖扣暗格里,\"他等不及了。\"
陈掌柜搓着青灰色袖口:\"方才在茶馆听人说,东洋纺织行的伙计满街发糖,说'顾先生要给山本先生办接风宴'。\"他浑浊的眼珠突然亮起来,\"您昨儿让若雪姑娘递的条子,报馆都登了,现在码头上挑夫都在说'东洋人造假'!\"
顾承砚望着陈掌柜后领上磨破的线头,那是他蹲在米堆里记账时蹭的。
他突然想起现代课堂上,学生们总问\"商战的关键是什么\",此刻倒有了答案——是这些会在茶馆里嚼舌根的掌柜,会把报纸垫在米筐底的挑夫,是所有被\"滴答声\"搅得睡不着的普通人。
\"陈叔。\"他伸手按住对方肩膀,\"劳烦您跑趟四马路,把七家商会的当家人都请来。
就说'顾某有要紧事相商,戌时三刻,顾家祠堂'。\"
陈掌柜走时,雨丝已经密了。
苏若雪替顾承砚系好斗篷带子,指尖在他喉结处停了停:\"要我跟去码头?\"
\"你守着织谱。\"顾承砚捏了捏她发冷的手背,\"山本要的是我乱,可我偏要让他看——顾家的账房先生,比绸庄的织机还稳当。\"
戌时三刻的祠堂飘着沉水香。
七家商会的当家人挤在长条凳上,茶盏碰得叮当响。
福源米行的陈掌柜、大达轮船的周老板、恒源祥的刘东家......顾承砚数了数,连最孤僻的锦云斋绣娘都来了,发间别着半朵蔫了的珠花。
\"三日后,天蟾舞台。\"顾承砚站在祖先牌位前,烛火在他镜片上跳着,\"我要请山本谦三当众开那个黑箱。\"
周老板的茶盏\"当啷\"掉在地上。
他是跑长江航运的,嗓门比汽笛还响:\"顾少!
那箱子里要是炸弹?
去年虹口纱厂就......\"
\"所以我让青鸟去了法租界。\"顾承砚从袖中抽出张纸,是青鸟刚送来的巡捕房回函,\"工部局答应派机械师到场,就说'可疑爆炸物需专业查验'。
山本若真敢放炸子儿,巡捕房第一个掀了他的礼查饭店。\"
刘东家捻着山羊胡:\"可山本说要'归还信物',我们若硬要验,岂不落个'疑邻盗斧'的名声?\"
\"他要的就是我们疑。\"顾承砚指节敲了敲供桌,\"这半个月,全上海的耳朵都被那滴答声攥着——听声不如见物,见物不如验心。
等他开了箱子,是真归还还是作秀,一目了然。\"
众人交头接耳时,顾承砚瞥见陈掌柜在桌下给锦云斋绣娘使眼色。
那绣娘突然站起,珠花颤得厉害:\"顾先生,我信你。
当年我男人被东洋布庄挤得跳黄浦江,是您父亲送了十车蚕丝,说'绣娘的针脚,比黄金金贵'。\"她抹了把眼睛,\"今儿您说开箱子,我锦云斋出五十个绣娘,把舞台围得水泄不通!\"
祠堂里突然静了。
周老板弯腰捡起茶盏,往地上一磕:\"我大达轮船调三艘汽艇,把外滩的记者都接来!\"陈掌柜拍着胸脯:\"福源米行出两百口袋米,给守夜的百姓当宵夜!\"
顾承砚望着这些被生活磨得粗糙的脸,突然想起穿越前夜,他在图书馆翻到的《上海工商志》——上面写着\"民国廿五年,顾氏绸庄联合七商,以织印为旗,破东洋诡计\"。
原来史书上的浓墨重彩,不过是眼前这些人,愿意为一句\"信你\",把家底都掏出来。
仪式前夜的顾家密室飘着墨香。
苏若雪跪坐在蒲团上,面前摊开《江南织谱》残页,旁边是父亲临终前写的\"雪儿勤学\"手札。
她的指尖在残页\"出锋七分\"的笔锋上反复摩挲,又移到手札的\"勤\"字——那个\"力\"部的回锋顿笔,竟和残页里\"织\"字的尾笔,像同一个模子刻的。
\"父亲......\"她喉咙发紧,从妆匣里摸出枚铜顶针,那是父亲教她打算盘时套在食指上的,\"您总说'假作真时真亦假',难道这残页......\"
烛火突然晃了晃。
她抬头,见顾承砚倚在门框上,手里捧着个粗陶碗:\"喝口桂圆汤,手都凉透了。\"
苏若雪接过碗,却没喝。
她把残页和手札推到他面前:\"你看这两处笔锋。\"
顾承砚凑近,镜片上蒙了层雾气。
他想起现代书法课上,教授说\"每个人的运笔习惯,比指纹还难改\"。
此刻残页的\"织\"与手札的\"勤\",那抹藏在笔锋里的弧度,确实像同一双手,在病榻上颤抖着写的。
\"你是说......\"他声音发哑。
\"父亲可能根本没丢印。\"苏若雪的指尖抚过残页边缘的焦痕,\"他烧了半本织谱,刻了假残页,就是要让偷印的人以为'真谱随印丢了'。
可真正的织谱......\"她突然掀开蓝布,露出下面另一本用油纸裹着的册子,\"在我陪嫁的妆匣最底层,父亲用苏府的地契包着。\"
顾承砚的呼吸陡然一重。
他想起三天前山本开箱时,自己故意说的\"真印曾藏火\"——那是苏父当年为防印被盗,在印槽里藏了磷粉,点火即燃。
此刻再看苏若雪眼里的光,他突然明白:山本偷的从来不是印,是他们以为\"偷到了关键\"的错觉。
天蟾舞台的穹顶灯在正午十二点准时亮起。
顾承砚站在后台,透过纱帘望着台下——中外记者的镜头闪成一片,法租界巡捕房的机械师抱着工具箱坐在第一排,山本谦三穿着藏青西装,正对着镜子整理领结。
\"顾先生,该上台了。\"青鸟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手里提着个檀木匣,\"苏姑娘让我把这个给您。\"
匣子里躺着枚阳纹印胚,与山本的黑箱里那枚一模一样。
顾承砚摸了摸印背的内槽,指尖沾了点磷粉——这是苏若雪连夜用父亲留下的秘方调的,遇热即显淡蓝火焰。
\"山本先生。\"顾承砚的声音通过留声机扩散到全场,\"听说您要归还顾家印胚?\"
山本的笑容像抹了层蜜:\"正是。
此印在敝处存放多年,今日物归原主。\"他示意宪兵打开黑箱。
丝绒托上的印胚泛着幽光,底部那枚金属簧片还在\"滴答\"作响——原来所谓的计时声,不过是西洋钟表行常见的装饰簧片。
全场松了口气。有记者喊:\"顾先生,您看这印可真?\"
顾承砚接过印胚,对着阳光举起。
印背的内槽在光下泛着冷白,没有半星磷火残留。
他转头看向山本:\"山本先生,您归还的,是赝品。\"
台下炸开一片抽气声。
山本的太阳穴突突直跳:\"顾先生何出此言?\"
\"真印的内槽,曾藏过磷火。\"顾承砚从檀木匣里取出另一枚印胚,\"当年我岳父怕印被盗,在槽里涂了磷粉,遇热即燃。
您看——\"他掏出怀表,用表盖摩擦印背,淡蓝火焰应声而起,\"而您这枚......\"他晃了晃山本的印胚,\"洁净如新。\"
山本的脸白得像戏台的幕布。
顾承砚却转身面向观众,将两枚印胚举过头顶:\"真正的阳纹印,从来不在箱子里。
它在苏先生的织谱里,在顾氏绸庄的机杼声里,在每一个不肯低头的手艺人骨血里——\"他的声音突然拔高,\"它,从未丢失!\"
掌声如潮水般涌来。
顾承砚望着台下红了眼的陈掌柜、周老板,还有躲在后排抹眼泪的锦云斋绣娘,突然想起苏若雪昨夜说的话:\"他们偷得走印,偷不走人心。\"
散场时,青鸟凑过来,手里捏着张极薄的油纸:\"先生,黑箱夹层里发现的。\"
油纸上的字被岁月浸得发黄:\"印可仿,谱不可替——癸亥冬,父字。\"
顾承砚的指尖在\"父字\"上顿住。
那笔锋的弧度,和苏若雪昨夜给他看的残页,分毫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