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将破晓,汨罗江畔薄雾如纱。李明衍一行人早早起身,在晨曦微露中整理衣冠,准备祭拜屈原。
"各位,"李明衍神色肃穆,"屈大夫虽已故去三十载,但其精神不朽。今日我等既来到此地,当以礼相祭。"
众人在江边寻了一处平整的高地,面向滔滔江水摆下简单的祭品。没有三牲五谷,只有从行囊中取出的清水、野果和几支山花,但众人的神情却格外虔诚。
李明衍率先跪拜,双手合十,朗声道:"屈子在天之灵,明衍后学,今日拜谒。大夫忠君爱国,才华绝世,虽身陷谗言,犹心系社稷。大夫所留《天问》,字字珠玑,既是哲思妙语,更藏治水良方。后学不才,愿承大夫遗志,破白起杀阵,护万民安康!"
说罢,深深三拜。身后众人亦随之跪拜,各自在心中默念着对这位先贤的敬意。
阿漓将采来的野花撒向江中,花瓣随波逐流,如同屈原的诗句在历史长河中永不消逝。彭越虽不善言辞,却也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响头,那份朴实的敬意反而更加动人。
祭拜完毕,李明衍站起身来,取出昨夜反复研读的屈原绝笔:"诸位,屈大夫在绝笔中提到,这巨型闸门虽是白起布局的终极武器,但真正的控制枢纽却另有所在。"
他指着绢帛上的一段文字:"大夫写道:'闸虽巨,机在微。千钧之力,发于毫末。欲寻其源,当观水之所趋。'"
周文若有所思:"矩子的意思是,控制这么大的闸门,必定有个精巧的机关系统?"
"正是,"李明衍点头,"按照水利原理,要控制如此巨大的闸门,不可能完全依靠人力。白起必定设计了一套借力打力的机关,而这套机关的控制中心,就是整个杀阵的阵眼。"
庄贾环视四周:"可是这里地势开阔,除了那闸门和屈大夫的石屋,似乎没有其他特殊之处。"
"所以我们要仔细寻找,"李明衍展开墨子的水系图,"根据水流的自然规律和白起一贯的设计风格,这个控制点应该在..."
他的手指在图上移动,最后停在汨罗江上游约三里处的一个河湾:"这里!河道在此处形成天然的回旋,水流缓慢,最适合设置控制机关。"
众人收拾行装,沿着江岸向上游进发。晨雾渐散,朝阳初升,将汨罗江染成一片金黄。江风习习,带着水汽的清新,若非心中装着沉重的使命,倒真像是一次惬意的郊游。
行至河湾处,果然看到地形特殊。江水在此处打了个大弯,形成一片开阔的滩地。滩地上长满了青青的水草,几棵老柳斜倚江边,随风摇曳。
"奇怪,"彭越蹲下身子,仔细观察着地面,"这里的石头排列很整齐,不像是天然形成的。"
李明衍也发现了异常。这片看似普通的河滩,地面的鹅卵石呈现出规律的纹路,隐隐形成某种图案。而那几棵老柳的位置也很蹊跷,恰好围成一个半圆。
正当众人仔细搜寻之际,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笛声。循声望去,只见河滩尽头的一片高地上,有个中年男子正倚树吹笛,身旁还有个少年在放羊。
那笛声清越悠远,曲调却带着几分哀婉,在江风中飘荡,竟让人生出无限感慨。
"有人,"韩谈本能地按住剑柄,"在这种地方遇到人,需要小心。"
李明衍抬手示意众人稍安勿躁,仔细打量着远处的两人。
那中年男子看起来四十余岁,身着粗布长衫,头戴葛巾,腰间系着一根草绳,脚下是寻常的草鞋,完全是山野村夫的打扮。但他倚树吹笛的姿态却透着一股说不出的从容,仿佛天地之大,尽在心中。
少年约莫十四五岁,同样是粗布衣衫,正专心地看着羊群。但李明衍注意到,这少年虽然衣着朴素,坐姿却异常端正,脊背挺直如松,双手自然地放在膝上,竟有几分大家子弟的仪态。
更奇特的是那群羊。寻常牧羊,羊群总是散乱地啃食青草,但这群羊却异常安静,整整齐齐地聚在一处,偶尔有羊走远了,少年只需轻轻一个手势,那羊便乖乖回到群中。
"走,过去看看,"李明衍做出决定,"既然在此相遇,总要打个招呼。"
众人缓步走向高地。那中年男子似乎早就察觉了他们的到来,却依旧自顾自地吹笛,直到一曲终了,才慢慢放下竹笛,转过身来。
这一转身,李明衍心中微微一震。
中年男子的相貌极其普通,属于丢进人群就找不出来的那种。但他的眼神却极不寻常——平静如水,深邃如渊,仿佛能看透人心,又仿佛什么都不在意。这种眼神,李明衍只在真正的智者身上见过。
"诸位早,"中年男子拱手为礼,声音温和,"在下子芳,这是小徒子正。不知诸位高姓大名,因何来到这偏僻之地?"
李明衍还礼道:"在下李明衍,乃是水工,这些都是我的弟子。我等游历至此,探访水利古迹,不想惊扰先生雅兴。"
"水工?"子芳微微一笑,"原来是同道中人。在下略通水利,正好可以交流一二。不过..."
他的目光在众人身上缓缓扫过,在周文、庄贾身上稍作停留:"方才见诸位在江边祭拜,不知所祭何人?"
李明衍坦然道:"我等祭拜的是三闾大夫屈原。大夫忠贞爱国,才华横溢,我等后学敬仰已久。此次探访云梦泽,发现大夫曾与秦将白起隔空斗智,在水利一道上留下诸多妙思,更是钦佩不已。"
"哦?"子芳的眼中闪过一丝异色,"诸位竟知道那段往事?"
"偶然发现一些遗迹,"李明衍谨慎地说道,"才知道当年还有这样一段隐秘。屈大夫以一己之力对抗白起的杀阵,虽功败垂成,但其智慧勇气,令人感佩。"
子芳沉默片刻,眼中似有波澜闪过,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诸位有心了。说来惭愧,在下正是屈大夫门客的后人。"
众人都露出惊讶之色。子芳继续道:"昔年屈大夫投江,门客四散。家父不忍大夫遗迹湮没,便在此地结庐而居,守护大夫昔日居所。在下承父志,与小徒在此牧羊为生,已有多年。"
他指了指那个少年:"子正也是门人之后,父母早亡,由在下抚养长大。"
李明衍闻言,再次仔细打量那少年。只见他虽然一直沉默不语,但眉宇间确有一股与众不同的气质——不是寻常农家子弟的木讷,而是一种天生的沉稳,仿佛心中自有主见,不为外物所动。
"原来如此,"李明衍恭敬地说道,"能在此遇到屈大夫的后人,实在是缘分。不知子芳先生可否为我等讲述一些大夫的往事?"
子芳微微一笑:"往事如烟,不提也罢。倒是诸位既然对水利有兴趣,不妨到寒舍小憩,在下正好有些心得可以分享。"
正说话间,卢敖悄悄凑到李明衍身边,压低声音道:"门主,这两人恐怕没那么简单。"
李明衍微微点头,示意他稍后再说。
卢敖继续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说道:"您想想,'子芳'、'子正',这两个名字..."
李明衍心中一动。确实,"芳"和"正"都是屈原作品中的常见意象。《离骚》中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名句,"芳"代表美好的品德;而"正"则常用来形容正直的品格。这两个名字,怎么看都像是特意选择的化名。
庄贾显然也想到了这一点,不动声色地靠近李明衍,轻声道:"矩子,需要小心。能在这种地方隐居,还如此熟悉屈原作品,这两人的身份绝不简单。"
"各位,"李明衍神色肃穆,"屈大夫虽已故去三十载,但其精神不朽。今日我等既来到此地,当以礼相祭。"
众人在江边寻了一处平整的高地,面向滔滔江水摆下简单的祭品。没有三牲五谷,只有从行囊中取出的清水、野果和几支山花,但众人的神情却格外虔诚。
李明衍率先跪拜,双手合十,朗声道:"屈子在天之灵,明衍后学,今日拜谒。大夫忠君爱国,才华绝世,虽身陷谗言,犹心系社稷。大夫所留《天问》,字字珠玑,既是哲思妙语,更藏治水良方。后学不才,愿承大夫遗志,破白起杀阵,护万民安康!"
说罢,深深三拜。身后众人亦随之跪拜,各自在心中默念着对这位先贤的敬意。
阿漓将采来的野花撒向江中,花瓣随波逐流,如同屈原的诗句在历史长河中永不消逝。彭越虽不善言辞,却也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响头,那份朴实的敬意反而更加动人。
祭拜完毕,李明衍站起身来,取出昨夜反复研读的屈原绝笔:"诸位,屈大夫在绝笔中提到,这巨型闸门虽是白起布局的终极武器,但真正的控制枢纽却另有所在。"
他指着绢帛上的一段文字:"大夫写道:'闸虽巨,机在微。千钧之力,发于毫末。欲寻其源,当观水之所趋。'"
周文若有所思:"矩子的意思是,控制这么大的闸门,必定有个精巧的机关系统?"
"正是,"李明衍点头,"按照水利原理,要控制如此巨大的闸门,不可能完全依靠人力。白起必定设计了一套借力打力的机关,而这套机关的控制中心,就是整个杀阵的阵眼。"
庄贾环视四周:"可是这里地势开阔,除了那闸门和屈大夫的石屋,似乎没有其他特殊之处。"
"所以我们要仔细寻找,"李明衍展开墨子的水系图,"根据水流的自然规律和白起一贯的设计风格,这个控制点应该在..."
他的手指在图上移动,最后停在汨罗江上游约三里处的一个河湾:"这里!河道在此处形成天然的回旋,水流缓慢,最适合设置控制机关。"
众人收拾行装,沿着江岸向上游进发。晨雾渐散,朝阳初升,将汨罗江染成一片金黄。江风习习,带着水汽的清新,若非心中装着沉重的使命,倒真像是一次惬意的郊游。
行至河湾处,果然看到地形特殊。江水在此处打了个大弯,形成一片开阔的滩地。滩地上长满了青青的水草,几棵老柳斜倚江边,随风摇曳。
"奇怪,"彭越蹲下身子,仔细观察着地面,"这里的石头排列很整齐,不像是天然形成的。"
李明衍也发现了异常。这片看似普通的河滩,地面的鹅卵石呈现出规律的纹路,隐隐形成某种图案。而那几棵老柳的位置也很蹊跷,恰好围成一个半圆。
正当众人仔细搜寻之际,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笛声。循声望去,只见河滩尽头的一片高地上,有个中年男子正倚树吹笛,身旁还有个少年在放羊。
那笛声清越悠远,曲调却带着几分哀婉,在江风中飘荡,竟让人生出无限感慨。
"有人,"韩谈本能地按住剑柄,"在这种地方遇到人,需要小心。"
李明衍抬手示意众人稍安勿躁,仔细打量着远处的两人。
那中年男子看起来四十余岁,身着粗布长衫,头戴葛巾,腰间系着一根草绳,脚下是寻常的草鞋,完全是山野村夫的打扮。但他倚树吹笛的姿态却透着一股说不出的从容,仿佛天地之大,尽在心中。
少年约莫十四五岁,同样是粗布衣衫,正专心地看着羊群。但李明衍注意到,这少年虽然衣着朴素,坐姿却异常端正,脊背挺直如松,双手自然地放在膝上,竟有几分大家子弟的仪态。
更奇特的是那群羊。寻常牧羊,羊群总是散乱地啃食青草,但这群羊却异常安静,整整齐齐地聚在一处,偶尔有羊走远了,少年只需轻轻一个手势,那羊便乖乖回到群中。
"走,过去看看,"李明衍做出决定,"既然在此相遇,总要打个招呼。"
众人缓步走向高地。那中年男子似乎早就察觉了他们的到来,却依旧自顾自地吹笛,直到一曲终了,才慢慢放下竹笛,转过身来。
这一转身,李明衍心中微微一震。
中年男子的相貌极其普通,属于丢进人群就找不出来的那种。但他的眼神却极不寻常——平静如水,深邃如渊,仿佛能看透人心,又仿佛什么都不在意。这种眼神,李明衍只在真正的智者身上见过。
"诸位早,"中年男子拱手为礼,声音温和,"在下子芳,这是小徒子正。不知诸位高姓大名,因何来到这偏僻之地?"
李明衍还礼道:"在下李明衍,乃是水工,这些都是我的弟子。我等游历至此,探访水利古迹,不想惊扰先生雅兴。"
"水工?"子芳微微一笑,"原来是同道中人。在下略通水利,正好可以交流一二。不过..."
他的目光在众人身上缓缓扫过,在周文、庄贾身上稍作停留:"方才见诸位在江边祭拜,不知所祭何人?"
李明衍坦然道:"我等祭拜的是三闾大夫屈原。大夫忠贞爱国,才华横溢,我等后学敬仰已久。此次探访云梦泽,发现大夫曾与秦将白起隔空斗智,在水利一道上留下诸多妙思,更是钦佩不已。"
"哦?"子芳的眼中闪过一丝异色,"诸位竟知道那段往事?"
"偶然发现一些遗迹,"李明衍谨慎地说道,"才知道当年还有这样一段隐秘。屈大夫以一己之力对抗白起的杀阵,虽功败垂成,但其智慧勇气,令人感佩。"
子芳沉默片刻,眼中似有波澜闪过,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诸位有心了。说来惭愧,在下正是屈大夫门客的后人。"
众人都露出惊讶之色。子芳继续道:"昔年屈大夫投江,门客四散。家父不忍大夫遗迹湮没,便在此地结庐而居,守护大夫昔日居所。在下承父志,与小徒在此牧羊为生,已有多年。"
他指了指那个少年:"子正也是门人之后,父母早亡,由在下抚养长大。"
李明衍闻言,再次仔细打量那少年。只见他虽然一直沉默不语,但眉宇间确有一股与众不同的气质——不是寻常农家子弟的木讷,而是一种天生的沉稳,仿佛心中自有主见,不为外物所动。
"原来如此,"李明衍恭敬地说道,"能在此遇到屈大夫的后人,实在是缘分。不知子芳先生可否为我等讲述一些大夫的往事?"
子芳微微一笑:"往事如烟,不提也罢。倒是诸位既然对水利有兴趣,不妨到寒舍小憩,在下正好有些心得可以分享。"
正说话间,卢敖悄悄凑到李明衍身边,压低声音道:"门主,这两人恐怕没那么简单。"
李明衍微微点头,示意他稍后再说。
卢敖继续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说道:"您想想,'子芳'、'子正',这两个名字..."
李明衍心中一动。确实,"芳"和"正"都是屈原作品中的常见意象。《离骚》中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名句,"芳"代表美好的品德;而"正"则常用来形容正直的品格。这两个名字,怎么看都像是特意选择的化名。
庄贾显然也想到了这一点,不动声色地靠近李明衍,轻声道:"矩子,需要小心。能在这种地方隐居,还如此熟悉屈原作品,这两人的身份绝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