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三分归一统(下)-《川流不逝:我在古代修水利》

  甬道内的石室比众人想象的更加宏伟。当所有人都进入这个奇特的水下气室后,防水火把的光芒照亮了石壁上密密麻麻的古老文字和精细图案。整个石室呈圆形,高约三丈,周壁皆以青石砌成,每一块石材都经过精心打磨,缝隙之间严丝合缝。

  李明衍举起火把仔细观察,发现石壁上的文字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一部分是极其古老的文字,笔画简朴,应该是大禹时代留下的;另一些是可被阅读的当世文字,看来是墨子的手笔。

  "阿漓,你来看看这些古文字。"李明衍招呼道。

  她深吸一口气,开始解读墙上的文字。。

  "禹王在这里记录了什么?"李明衍关切地问道。

  阿漓的声音有些颤抖:"禹王说:'水性就下,不可逆而行之;地势有高下,当顺而导之。凿渠引流,非与天地争,乃与天地合。'"

  阿漓继续翻译着:"川流有高下,地势有缓急。欲通舟楫,当察其势,量其力,因其便,成其功。凡开河渠,先观水之所从来,所欲至,然后度地形,计工力..."

  "这是在讲运河的设计原理!"李明衍惊叹道。石壁上的图案与文字相互呼应,详细记录了如何根据地形测量结果,计算合适的河道宽度、深度。

  "你们看这里,"彭越指着一组特别复杂的图案,"这些好复杂的是啥呀..."

  "是船闸!"李明衍一眼就认出了,"这是最早的船闸设计图!"

  石壁上清晰地描绘着分级船闸的工作原理:当船只需要通过不同水位的河段时,可以利用闸门控制各段水位,让船只如同爬楼梯一般逐级上升或下降。

  周文和庄贾虽然不如李明衍那样精通水利,但作为墨家弟子,他们对机械原理有着敏锐的感知。看着这些精妙的设计,两人都露出了震撼的神色。

  阿漓停顿了一下,继续解读:"大禹说:'治水之道,非征服自然,乃与自然合作。水有其性,不可强改;地有其势,不可硬夺。唯有了解水之性情,顺应地之形势,方能成大功而不留后患。'"

  "但大禹也不是完全消极的,"阿漓继续解读,"他在这里还说:'人力虽有限,然配合得当,亦可移山倒海。关键在于找到自然与人工的平衡点——既不妄自改天换地,也不消极等待天命。'"

  庄贾点点头:"这就是墨家'非命'思想的源头啊。人定胜天,但这个'胜'不是征服,而是理解和合作。"

  李明衍听得入神。作为现代的水利工程师,他深知这种治水理念的先进性。在两千多年前,大禹就能提出如此超前的生态水利思想,确实令人震撼。

  随着阅读的深入,阿漓的神情越来越激动,最后竟至于眼中含泪,"禹王在这里明确提到,他的治水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不仅仅局限于中原地区。他的意思大意是说:'观山川地势,自北而南,水脉相连。北地已治,南地待开。然以吾之力,暂难南顾。后世若有贤者,当循遗踪,继续南治。'"

  她指着石壁上的一段特殊文字:"这里禹王特别标注:'南方百越之地,山高水急,别有机巧。吾已遣人勘察,留有指引,存于更南之地中。若北地有成,当以此法施于南土,必能福泽万民。'"

  听到这里,阿漓的眼泪终于流了下来:"矩子,禹王说的'更南之地',就是我们越族世代守护的那处古迹!我们的祖先一直传说,那里藏着与中原水利相连的大秘密,却不知道具体是什么。现在我终于明白了——那是禹王留给南方的治水指引!"

  李明衍心中涌起巨大的震撼。这意味着大禹的治水工程远比史书记载的更加宏大,他不仅治理了黄河长江,还为整个华夏大地的水利建设制定了总体规划。更重要的是,这个规划体现了"天下一家"的宏伟构想。

  周文和庄贾也被这个发现深深震撼。周文感叹道:"怪不得墨子先师如此推崇禹王。禹王的治水不仅仅是技术工程,更是天下大同的实践。"

  "不错,这正是你们墨子先师的石刻!"子彻在石室另一侧发现了墨子留下的石刻。相比于大禹古朴的文字,墨子的刻字显得更加工整规范,内容也更加丰富。

  "墨翟勘察云梦泽水系,记于此..."

  墨子在水系记录中写道:"余以三年之功,详勘云梦泽及周边水道。此泽实为长江中游之调节枢纽,上承汉水,下启湘江,东连长江干流,西纳澧沅诸水。春汛时蓄洪,秋冬时济枯,真乃天设之水库也。"

  周文一字一句地念着,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发颤。作为墨家弟子,能够见到先师的亲笔记录,那种感动难以言喻。

  "先师在这里记录了对整个云梦泽水系的详细勘察结果,"庄贾也凑过来仔细观看,"这些数据...太详细了!每条支流的流量,每个湖泊的容积,甚至连季节性的水位变化都有记录!"

  李明衍看着这些详细的水文数据,心中既敬佩又感慨。墨子不愧是古代的科学巨匠,他对云梦泽的勘察精度,即使放在现代也是相当专业的水准。

  "但是先师记录的不仅仅是数据,"周文继续读着下面的内容,声音渐渐变得沉重,"他在这里留下了一段深刻的感悟..."

  但更让人震撼的是墨子的哲学思考部分。他在石刻中写道:

  "吾观禹王遗迹,察其布局,验其功用,深感此非一地一时之工,乃跨越千里、协调九州之大业。北有巨野泽之调蓄,南有云梦泽之汇纳,更有传说中越地、蜀地之遗迹相呼应。此乃上古圣王一统天下、调配民力之明证也。"

  "然今日之世,周室衰微,诸侯争霸,各据一方,各怀私心。纵有禹王神技,亦难施于割据之世。盖水利大工,非一国之力所能独成,必得天下一心、万民协力,方可成就。"

  "吾尝以'兼爱非攻'之理说诸侯,然收效甚微。"

  "吾尝设想,天下大同必先经天下大乱,分久必合,此或天理耶!若有一君促天下大同,以禹王遗迹为蓝本,重整九州水脉,则旱涝可平,舟楫可通,万民可安。然以今日之势观之,此理想何其遥远!"

  "吾有生之年,已勘禹迹两处,知其精妙远胜想象。然九州之大,必有更多遗迹散布各地,吾已力不能及。后来有志者,当循吾之足迹,遍访九州,集禹王智慧于一体,为天下苍生造福。"

  "矩子,"周文试探性地问道,"你认为天下大统真的会实现吗?"

  李明衍望着石壁上墨子的遗训,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会的,而且比先师预想的还要早。统一不是梦想,而是历史的必然。我会为这个目标努力,也会尽力让这个过程不那么残酷。"

  彭越似懂非懂地问道:"先生,你是说我们要帮助那个统一天下的人?"

  “是帮助,也是校准,甚至是制衡。”他转向众人,语气变得更加严肃:"技术不应该只服务于战争,更应该服务于民生。当统一的那一天到来时,我希望我们掌握的技术能够真正福泽万民,而不是成为少数人的特权。"

  子彻突然问道:"可是矩子,如果那个统一天下的君主不接受我们的理念怎么办?如果他是个暴君,我们该怎么办呢?"

  这个尖锐的问题让气室内陷入了沉默。李明衍沉思了片刻,才缓缓回答:

  "我们若能辅则辅之,如若不能,天下也需要新的明主。"

  "不过,"李明衍的语气稍微缓和了一些,"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更需要智慧。我们不能急躁,一步步来。"

  周文和庄贾听到这番话,对李明衍的敬佩更加深了。他们意识到,眼前这位矩子不仅仅是技术专家,更是有着远大政治理想的贤者。

  "矩子,我们明白了。"周文郑重地说道,"墨家弟子愿意追随矩子,为天下大同的理想而努力。"

  庄贾也点头附和:"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会支持你的事业。"

  就在这时,庄贾在气室的最深处发现了一个特别的石龛。周文和庄贾仔细观察后,认出这是墨家特有的机关锁。

  会者不难,两位机关高手很快打开了石龛。里面装着数十块石板,每一块都刻满了细密的文字和图案。

  李明衍走过去,立即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这些石板上刻着极其精密的机关图纸,涵盖了从简单的杠杆原理到复杂的齿轮系统,从基础的滑轮组合到精妙的自动机关。

  "这是墨家机关术的全本!"周文声音颤抖地说道,"我们失传已久的技术,全都在这里!"

  庄贾仔细观察着这些图纸,脸上的表情从惊喜转为复杂:"但是师兄,你发现没有,这里很多技术,我们现在已经超越了。"

  周文点点头:"确实如此。先师虽然奠定了基础,但我们这些年的发展,也有很多创新。"

  李明衍在摆放着机关术石板的地方踱步:"禹王的水利技术,墨子的机关工艺,这些都是造福万民的知识。在统一的天下里,这些技术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要为那一天的到来做好准备。"

  李明衍环视众人,"我们要将今天的发现详细记录下来,包括禹工遗迹的技术细节、墨子的遗训,以及我们的新理念。这些都要留给后人,让知识的传承永不断绝。"

  众人齐声应道:"唯!"

  庄贾搬出所有石板后,在石龛的最深处摸到了一个硬物。他小心翼翼地取出,借着火光一看,顿时脸色大变。

  "这是...相里墨的矩子令?!"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庄贾手中的那块青铜令牌上。令牌呈六边形,正面刻着墨家的标志性图案。这是只有墨家矩子才能持有的最高权威象征。

  更令人震撼的是,令牌上还绑着一小片麻,上面用细小的字体写着几行字:

  "吾李硇,愧为墨家矩子,违背兼爱本意,有负同门先师。今以此令明志:我等当重归墨家一统。"

  周文接过令牌,双手颤抖地抚摸着上面的纹路,眼中既有愤怒,也有释然,更有深深的感动:

  "师叔他...他真的觉悟了。"

  李明衍郑重地从周文手中接过矩子令,感受着这块青铜的分量。。

  "诸位,"李明衍举起矩子令,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李硇最终认识到了墨家分裂的危害。现在,相里墨也用这块令牌表明了回归的心意。"

  他停顿了一下,语气变得更加庄严:

  "要想天下归一,墨家必须先归一。分裂的墨家无法承担起兼爱天下的使命,只有统一的墨家才能在即将到来的大时代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周文和庄贾对视一眼,同时向李明衍躬身行礼:

  "墨家归一,再无分派!"

  这一刻,气室内的其他墨家弟子也都跪了下来,齐声高呼:

  "拜见矩子!墨家归一,兼爱天下!"

  李明衍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涌起一阵暖流。从这些人的眼神中,他看到了绝对的忠诚和信任。这不是简单的服从,而是发自内心的认同。

  更重要的是,他们看到了一个更大的图景:在李明衍的领导下,墨家将再次成为那个影响天下的组织。

  他想起了自己刚刚穿越时的迷茫,想起了在都江堰工地上的艰辛,想起了在各国游历时的见闻。从一个单纯的水利工程师,到现在统领仙家和墨家两大组织的领袖,这个转变的意义远超他当初的想象。

  他现在手中握着两支精锐而忠诚的力量:仙家的"潜流"擅长情报和舆论,墨家的"堤坝"精于技术和守护。这两大组织相互配合,已经具备了在乱世中纵横捭阖的实力。

  当一行人从气室中出来,重新站在云梦泽畔时,已经是日落时分。夕阳西下,在水面上洒下一片金辉,整个泽区都被笼罩在一种神圣的光芒中。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邓起忽然开口问道:

  "先生,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邓起的脸上带着思索的神色,"白起为何要花如此大的力气改变这里的水势?仅仅是为了阻止墨家接近遗迹吗?以他的性格,直接毁掉遗迹岂不是更简单?"

  卢敖也在一旁附和道:

  "邓兄说得对。白起是个极其实用主义的人,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明确的军事目的。改造云梦泽的水系工程量巨大,耗费惊人,如果没有重大的战略价值,他不会这么做。白起在云梦泽待了十个月,动用那么多人力物力改变水道,怕是另有深意。"

  卢敖抚着胡须,眯起眼睛:

  "我总觉得,白起在云梦泽下面隐藏着什么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