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天子门生-《重生刘辩,掌汉末英豪》

  刘辩由衷的露出笑容,这样的朝廷,任何事都能办的轻松。

  他想到一人,看向荀彧位置。

  荀彧眉眼含笑极为开心。

  他不会因为有聪明者崭露锋芒而担心自己的地位。

  反而高兴有人能来和自己一起扛起担子。

  现在朝廷能扛担的人可不止杨修一个。

  赈灾及后续修缮河道之事,轻松敲定。

  刘辩继续和百官沟通起政事。

  这次轮到皇甫嵩奏事,“陛下,秋季已经接近尾声,征西军要回来了。”

  刘辩笑意收敛,又是一年要结束,袁绍曹操他们回来,将为大汉添上又一个实控州。

  “战况如何?”

  “回禀陛下,据半月前传来的信件说,氐王被擒获,凉州全境收复。”

  随便皇甫嵩的汇报,周围议论声渐起,刘辩皱眉问道:

  “既然半月前战事就停息,为何朕没听说有什么搬师的消息?”

  “征西军让于阗国给拖住了。”

  “于阗国?”

  不仅是刘辩,大部分新大臣对这个名字也没印象。

  王允倒是听说过,解释道:“老臣有所耳闻,这于阗国原本只是一小国,每年会向大汉纳贡,如今中止了。”

  “不错,”皇甫嵩点头:“据信中所说,于阗国接连吞并友邦,已发展成为大国。部分凉州叛贼败逃至其势力范围,袁绍担心其领兵来犯,目前正在与之斡旋,并请示朝廷多留驻军。”

  刘辩眉头皱的更深,这个于阗国不会是那个横跨一千多年历史,被唐朝打服后君王改姓李的那个吧?

  刘辩回神,问道:“太傅可还知道更多消息?”

  王允知道的也不多,“老臣大概就知道,五六十年前朝廷兵发于阗国打胜,于阗国于二十年前报复,朝廷再次发兵,将其几乎打到亡国……”

  刘辩正襟危坐,就是他印象里的那个。

  亡国?不存在的。

  此国吞并了十几个大小国家,重新崛起。

  直到北宋都还有于阗国的存在。

  刚收复完凉州,又和一个麻烦精接壤。

  打完全不在刘辩考虑范围,主要是耗不起。

  留些人马在凉州以防守为主,是朝廷目前的最优解。

  思考一阵后,刘辩道:“此事非同小可,午后到章德殿商议。”

  众臣并无意见,皇甫嵩退了回去。

  奏事继续,这次奏事的是荀彧,他呈上尚书台今后的章程给刘辩过目。

  里面的条目虽然简单,但规矩立的还不错。

  一个马马虎虎的内阁雏形,需要完善更改的地方挺多,但就目前来看,运转没问题。

  刘辩注意到其中一条,说什么两千石以上官吏奏疏,当天要送往章德殿,次日正午前要取回。

  刘辩笑问道:“连朕的行程都被荀令君安排了?”

  荀彧拱手道:“二千石以上为朝廷重臣,所书奏疏都是国家大事,不可拖延太久。”

  “嗯,说的好,朕允了,当日的加急奏疏,朕当日处理完。”

  刘辩当场答应,给群臣做个表率。

  有句话叫上行下效,他都这么努力了,臣子们总能受到些激励。

  今日早朝政事一直议论到中午都没能结束。

  刘辩嗓子都快哑了,大臣们依旧一个接一个走出来。

  三公九卿干活太认真也不好,以前官吏刻意避开当看不见的地方,现在的大臣主动往上凑将其翻出来办,事多了许多。

  刘辩让人给自己端杯水来,正要喝,就听台下的太尉道:

  “陛下,举孝廉已中止许久,此事朝廷需要尽早处理。”

  又一件大事被翻出来。

  刘辩匆匆润了嗓子,放下杯子,询问众臣:“诸卿是何意见?”

  “臣等以为,朝廷不能不招纳新官吏。”

  群臣的意见高度一致。

  刘辩明白他们的心情,轻咳一声,叹气道:

  “朕是在担心,举孝廉上来的人,万一尽是无能之辈,岂不是又要将朝廷搞的乌烟瘴气?”

  他这话说的很牵强,群臣一个接一个出来反驳。

  满宠也出声表态:“陛下放心,臣会尽好责任,约束好官吏。”

  刘辩板起脸,向众臣甩出问题:“为何只能等到无能之辈祸害完百姓,朝廷才站出来应对呢?”

  “这……”大臣们没能明白天子的意思。

  刘辩起身走下台阶,又问道:“诸卿想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能避免这一切?”

  王允提醒道:“举孝廉是大汉的根本所在,不可轻易变动。”

  他的话说保守了。

  其实可以激进点直接反驳天子。

  动举孝廉就等于自己谋自己的反。

  刘辩知道这事难办,但他有自己的过墙梯,他话音一转,转身面对众卿,问道:

  “朕打算将各州郡举孝廉人数翻十倍,不知诸卿以为如何?”

  哈?

  这是在玩什么名堂。

  王允觉得这一幕很熟悉,赶紧起身劝阻道:“陛下不可,老臣认为,若如此推行,新官吏会将朝廷给撑破,更何况,数量上来,质量必定下降。那时才是真正的无能之辈占据大多数。”

  “是啊。”

  刘辩摸着下巴满脸为难,群臣面面相觑,怎么天子想到一处是一处。

  突然,刘辩拳头砸在掌心,像是灵光乍现,惊喜道:

  “那这样不就好了,让举孝廉上来的人,都到洛阳来,朕出题考考他们,朕要觉得不错就留下,不行的就让他们回去。”

  “啊?”大臣们瞠目结舌。

  王允咂吧了一下嘴,迟疑道:“那得有多少人?陛下要一一亲自考校?”

  荀彧想起曾经天子考自己的那一幕,直接摇头道:

  “不可行,陛下是一国之君,哪有那么多时间去考举孝廉的官吏?”

  每年举那么多人,天子要像考自己那样去考他们,国事哪有空处理。

  刘辩假惺惺的表示赞同,说道:“是啊,朕初见荀令君时,拉着卿在章德殿考校了一夜,朕确实没那个精力……但是吧……”

  刘辩话音一转,“朕可以集中一起考他们,考完以后他们岂不都是天子门生?朕觉得甚好,举孝廉之人……今后就简称举人吧,让各州郡尽快举孝廉来洛阳见朕,士族们发发力,多出点人来让朕考校,朕很看好他们。”

  百官傻眼,总觉得哪里怪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