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伊安帝国风雨飘摇,定国神针山塔去世,民众对未来担忧-《历史风口,我率领军队统一全球》

  在刘汤看来,如果身处平日省,是不能造反的,但在关外,却未必不行。

  一是移民过来的关外人口,本来就是冲着伊安帝国的户口来的。

  可惜政策让他们这一代人获得户口无望,所以心中对伊安帝国的决策层是有怒气的。

  第二,伊安帝国的军队从来没有在严寒的天气战斗过,所以环境是对伊安帝国的士兵是一大考验。

  第三,就是国际上形势对他们有利,没有一个大国不希望看到伊安帝国倒霉。

  张刚听到了刘汤的分析,沉思了一会,觉得刘汤的分析有些道理。

  之所以起事,张刚是觉得留给皇室的时间不多了。

  自从伊安帝国扶决定扶持张义上位,并成立议事会,一些聪明的皇子便感觉到,这些重臣要瓜分皇帝的权力。

  如果他们不采取行动,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室的号召力在民间将会大大减弱。

  现代社会,对帝制的排斥声音始终存在,总觉得帝制是一种封建落后的制度。

  他若不趁着父亲的影响还在的时候起事,恐怕将来就更没有机会了。

  权衡利弊后,张刚觉得这是他的一个机会,也许是最后的机会。

  所以,便答应了张仁的要求。

  但他比张仁的慎重的多,下定决心后,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便联系了毛熊和兔子国,请求援助。

  第二件事知道正面军队是对抗不了伊安中央军的,便将刘汤所属的部队化整为零,打游击战。

  第三件事就是给自己寻找退路,如果失败,那就在兔子国潜伏下来。

  三件事做妥之后,张刚在国际上公开宣布,建立大威国。

  并将武器散发到民间,化整为零,打算和伊安帝国打一场长期游击战争。

  要说张刚皇子也算是继承了张角的狠劲,加上适应了关外的天气,因为身份问题憋了一股劲。

  居然和关外的百姓做到了同吃苦,共耐劳。

  伊安帝国的军队很快就占据了关外的新华城和新夏城。

  这是关外的两个大城,张角在时,为了投资关外,硬生生的撒钱在此平地建了两个大城。

  不过,张刚和刘汤在撤离时,早就将两个城市的供暖系统给炸毁。

  所以帝国的军队虽然占领了两个城市,但也只能在城里不敢出来。

  只要一出城,便会受到小股部队的袭击。

  而此时的严寒又让习惯热带的伊安帝国士兵水土不服,很快,非战斗减员的数量就达到惊人的百分之十。

  虽然伊安帝国宣称收复了关外,但关外的局势并未彻底平息下来,关键是随着赵长年被处死,他的三个儿子铁心要反对伊安帝国。

  给张刚的游击队提供了大笔的资金支持,用来购买武器和设备。

  伊安帝国的军队只能在关外耗着。

  战争可是燃钱巨兽,而且伊安帝国目前还承受着两场战争。

  中东方面,在联军的狂轰乱炸下,虽然将大伊的军队赶出了小伊国,但大伊国并没有被打服,依然袭击着伊安帝国在中东的设施和船只。

  同时,圣城国对撒冷国土地的侵占引起了中东阿拉伯国家的普遍不满,把责任归结到伊安帝国身上,认为当初伊安帝国就不应该答应圣城国以保证金的形式换取定居点冻结。

  事实上,圣城国在交了保证金后,定居点建设根本就没停过。

  而此时,伊安帝国随着大批资金投入战争之中,财政状况开始恶化。

  但让议事会苦恼的是,两场战争还都不能停,帝国的架子是不能倒的。

  如果倒了,那么对伊安帝国的影响更大。

  既然要维持两场战争,那么就要承担巨额的战争支出。

  伊安帝国被迫开始将预期项目砍掉三分之一,资金全都挪来支付战争。

  到了1998年初春,原本资金充裕的伊安帝国转向了赤字财政。

  被迫开始发行债券来支付战争。

  而且还截留本来应该返还各省的税款,这让诸省对中央政府更加的不满。

  纷纷开始质疑议事会的执政能力。

  议事会没奈何,只好将张义推出来顶雷,张义被迫向全国人民下了一份罪已诏。

  各省的头头可不吃议事会这一套,提出了财政自理的口号。

  议事会也觉得战争不能继续打下去了,但是关于先停掉内战和外战引起了分岐。

  有的认为先停外战,毕竟花费的大头都在外战上。

  有的认为先停掉内战,如果外战不打出威势,那么会对伊安帝国的国际贸易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伊安帝国在各国的特权将会削弱。

  商量来商量去,最终还是决定先停掉外战,毕竟若是任由关外独立,对伊安帝国的伤害更大。

  在对大伊的城市进行一番狂轰乱炸后,议事会开始派人频繁接触梅尼,对停战进行了谈判。

  结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以庞潜撤出黎巴嫩为代价签署了停战协议。

  大伊的什派之孤终于彻底成型。

  不过,在签署的当天,一个不幸的消息再次传来,帝国的稳定石,袋鼠国的镇山王---山塔不幸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