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王朝的落日余晖中,有一个家族如同一株历经千年风霜的古柏,根系深扎于经学沃土,枝叶却在乱世狂风中摇摇欲坠。
伏氏家族自西汉伏湛起便以儒学立身,七世传承,至汉献帝时期的伏完,已成为汉廷最后的外戚支柱。
这位生于名门、长于朝堂的士人,一生周旋于皇权与霸权之间,既背负着家族荣耀的重负,又承载着汉室存续的微光。
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人的生命轨迹,更是一部浓缩了东汉末年外戚群体命运的史诗——在忠诚与隐忍的撕扯中,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里,书写着一个时代的无奈与悲凉。
西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宫城册封一位重臣为阳都侯,食邑三千户。
这位重臣便是伏湛,他以《诗经》传家,在王莽之乱中坚守经学正统,最终成为东汉开国三公之一的大司徒。
伏氏家族的荣耀自此奠基,历经六世传承,到伏完这一代时,已形成“七世通经,家门荣耀”的显赫格局。
伏完的出生地阳都(今山东沂南),是齐鲁文化的核心区域。
这里曾孕育出诸葛亮等一代贤才,浓厚的儒学氛围深刻塑造了伏完的性格。
据《后汉书·伏湛列传》附载,伏完自幼“习《齐诗》,通大义,性沉厚,有容德”。这种沉厚包容的特质,既源于家族经学的熏陶,也与他少年时的经历有关——伏完十岁时,父亲伏质因病早逝,他以嫡长子身份主持家事,既要维系家族与地方官府的关系,又要督导弟妹学业,过早的责任锤炼出他谨小慎微的处世风格。
延熹元年(158年),二十岁的伏完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
当时的汉桓帝刘志正在选拔勋贵子弟入侍宫中,伏完凭借“伏氏七世名臣”的家世与自身“仪容端雅,应对得体”的表现,被选中担任侍中一职。
侍中虽秩仅比二千石,却能出入禁宫,参与机密,是汉代士人晋升的重要跳板。
这一职位让伏完得以近距离观察东汉政治的运作核心,也让他目睹了桓帝时期“党锢之祸”的惨烈——士大夫与宦官集团的血腥厮杀,让年轻的伏完深刻认识到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就在担任侍中的同一年,伏完迎娶了汉桓帝的长女阳安长公主刘华。
这场婚姻并非单纯的才子佳人结合,而是东汉中后期常见的政治联姻。
阳安长公主的生母是桓帝的贵人窦氏,窦氏家族在东汉中后期多次掌控朝政,伏氏与窦氏通过婚姻形成同盟,既巩固了伏家的外戚地位,也为窦氏增添了经学世家的支持。
婚后的伏完在官场稳步升迁,历任黄门侍郎、五官中郎将等职,始终游走于权力核心边缘,却从不主动卷入派系纷争。
史载他“在朝三十年,未尝言人过失,每有争议,辄引经义折中,时人谓之和事佬”,这种看似懦弱的处世之道,实则是他在宦官、外戚、士大夫三方角力中保全自身的智慧。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不成反被杀,袁绍、袁术率军入宫屠戮宦官,董卓趁机入京废立皇帝,东汉王朝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乱。
此时的伏完正担任屯骑校尉,掌管京城禁军之一的屯骑营。
面对董卓的专权,朝中大臣或奋起反抗(如袁绍、曹操),或消极避世(如刘表、刘焉),伏完却选择了一条中间道路——他既没有公开反对董卓,也拒绝为其效力,而是以“公主染疾,需亲侍汤药”为由,辞去官职,带着家眷回到阳都故里。
这次归隐持续了整整一年。
初平元年(190年),关东诸侯组成讨董联盟,天下局势更加动荡。
就在这一年,汉献帝刘协(时年十岁)在长安即位,由王允、吕布辅政。
为巩固皇权,汉献帝下诏征召各地宗室与勋贵入朝,伏完作为阳安长公主的丈夫,被重新起用为执金吾。
执金吾是汉代京城最高治安长官,秩中二千石,掌京师巡察、禁备水火等事,相当于后世的卫戍司令。
这一任命既体现了朝廷对伏氏家族的信任,也将伏完再次推到了政治前台。
更重要的转折发生在兴平二年(195年)。
这一年,汉献帝从长安东归洛阳,途中历经艰险,身边近臣或死或逃。
为稳定人心,也为延续汉室血脉,献帝下诏册封伏完的女儿伏寿为皇后。
伏寿时年十七岁,自幼随父亲在阳都长大,既继承了伏氏的经学素养,又有着皇室宗亲的血脉(其母阳安长公主是献帝的堂姑)。
她的册封,让伏完的身份从“公主之夫”升级为“皇后之父”,成为东汉末年最受瞩目的外戚。
按照东汉惯例,皇后之父通常会被授予大将军或骠骑将军等高职,掌控朝政。
但伏完却在此时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主动上书汉献帝,请求辞去执金吾一职,改任闲职中散大夫。
《后汉书·皇后纪》记载了他的奏言:“今宗社未定,贼臣环伺,臣以外戚居要职,恐招非议,愿避贤路,以安圣躬。”
表面上看,这是伏完的谦逊之举,实则暗藏深意——当时曹操已迎献帝定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格局初现,伏完深知曹操雄才大略,且对外戚干政极为警惕,此时若贪恋权位,必然成为曹操的眼中钉。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正式迁都许昌,开始全面掌控朝政。
他自任司空,任命荀彧为尚书令,郭嘉为军师祭酒,朝廷要害部门尽被曹氏集团掌控。
伏完进一步退让,主动将自己的封邑上缴一半,又将家中私兵编入朝廷禁军,以示“无觊觎之心”。
曹操对此颇为满意,表奏献帝封伏完为辅国将军,仪同三司。
但伏完坚辞不受,最终改任屯骑校尉——一个掌管宫廷卫队、有职无权的闲职。
此时的伏完,已形成了自己的生存策略:以退让求保全,以低调避祸端。
他将家中大部分资产捐赠给朝廷,用于弥补财政亏空;约束子弟不得干预地方政务;甚至在公开场合刻意淡化与皇后的父女关系。
有一次,伏寿派人送衣物到伏府,伏完竟将衣物原封不动退回,并上奏献帝:“后妃无私交外家,臣不敢违祖制。”
这种近乎刻板的谨慎,让伏完在曹操专权的初期得以安然无恙,却也埋下了隐患——他的过度退让,让汉献帝失去了外戚势力的支撑,愈发沦为傀儡。
建安五年(200年),一场密谋在许昌宫城悄然展开。
汉献帝用鲜血写就密诏,藏于衣带之中,赐给车骑将军董承,令其联络忠义之士诛杀曹操。
这场被称为“衣带诏事件”的密谋,揭开了汉室与曹氏集团的正面冲突,也将伏完推向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董承是汉献帝的岳父(其女为董贵人),与伏完同为外戚,两人素有往来。
密谋之初,董承曾秘密拜访伏完,希望借助伏氏家族的声望与资源共举大事。
据《三国志·武帝纪》注引《献帝起居注》记载,董承对伏完说:“曹贼擅权,弑杀忠良,今主上有诏,诛此国贼,公为皇后之父,当率先响应。”
面对董承的请求,伏完陷入了痛苦的抉择。
从情感上讲,伏完对曹操的专权早已不满。
曹操迁都许昌后,不仅控制朝政,还对皇室成员严加监视——献帝的饮食起居皆由曹氏亲信负责,宗室成员未经允许不得入宫,甚至皇后伏寿的外戚亲属也被限制离京。
伏完曾亲眼目睹曹操在朝堂上呵斥献帝,气得献帝说:“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后汉书·献帝纪》)
这种君臣倒置的景象,让身为汉室姻亲的伏完深感屈辱。
但从现实来看,伏完深知与曹操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
曹操此时已击败吕布、袁术,占据兖、豫二州,麾下有荀彧、郭嘉等谋士,许褚、张辽等猛将,兵力达十余万。
而伏氏家族虽有声望,却无实际兵权——伏完担任的屯骑校尉仅辖数千禁军,且多为曹操亲信;阳都老家的宗族私兵不过千人,远不足以与曹军抗衡。
更重要的是,伏完清楚董承为人“志大才疏,好谋无断”,此前多次参与密谋均以失败告终,与他合作风险极大。
经过数夜的辗转反侧,伏完最终拒绝了董承的请求。
他对董承说:“今曹操势大,未可轻动。若事机不密,恐累及圣躬与皇后,愿公三思。”
为了表明立场,伏完甚至主动向曹操的谋士荀彧透露了董承的一些“不轨言行”,但隐去了衣带诏的核心内容——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既想撇清自己,又不愿彻底出卖董承,暴露了他内心的矛盾。
建安五年正月,衣带诏事件败露,董承及其同谋者被满门抄斩。
更令人震惊的是,曹操不顾汉献帝的哀求(董贵人当时已有身孕),执意诛杀了董贵人。
消息传到伏府,伏完彻夜未眠,他知道,下一个可能就是伏氏家族。
董贵人之死让许昌宫城笼罩在恐怖之中。
伏皇后亲眼目睹了曹操的残忍,也感受到了丈夫汉献帝的绝望。
这位年仅二十岁的皇后,虽身处深宫,却有着远超常人的勇气。
她决定不能坐以待毙,于是在一个深夜,秘密写下一封书信,派心腹宦官送到伏完手中。
这封被后世称为“伏后密信”的文书,如今已无原文传世,但《后汉书·皇后纪》记载了其核心内容:“操残逼帝室,擅杀董贵人,今又欲图害宗室,若不早图,汉室必亡。父为国家元舅,当思救国之策,毋令后世笑我父女无能。”
信中不仅控诉了曹操的暴行,还明确要求伏完策划诛杀曹操。
接到密信的伏完,内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女儿的决绝让他既欣慰又恐惧——欣慰的是伏氏有女如此,恐惧的是这封信一旦泄露,整个家族都将万劫不复。
他将密信反复读了数十遍,泪水浸湿了信纸。
作为父亲,他不忍让女儿独自面对危险;作为汉臣,他无法坐视汉室倾颓;但作为家族的掌舵人,他又不敢拿百余人的性命冒险。
伏完开始暗中联络一些对曹操不满的旧臣,包括议郎赵彦、少府耿纪等。
他们多次在伏府秘密会面,商议对策。
赵彦提出“借孙权、刘备之力,内外夹击”的方案,认为可以派使者联络江东的孙权和荆州的刘备,让他们出兵攻打许昌,同时城内举事响应。
但伏完认为此计过于冒险——当时孙权、刘备虽与曹操为敌,但远水解不了近渴,且使者往返途中极易被曹操察觉。
耿纪则建议“利用祭祀之机,诛杀曹操”。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赤壁战败后返回许昌,按惯例要到太庙祭祀祖先。
耿纪认为可以在太庙埋伏刀斧手,趁曹操行礼时将其斩杀。
伏完起初同意了这个计划,并开始暗中联络太庙的守卫将领。
但在行动前夕,他得知曹操早已料到可能有人行刺,祭祀时带了许褚等贴身护卫,且太庙周围布满了便衣士兵。
伏完再次选择了退缩,以“时机未到”为由中止了计划。
多次谋划失败,让伏完的身体日渐衰弱。
他患有多年的哮喘病,在忧思与恐惧的双重折磨下,病情愈发严重。
建安十四年(209年)冬,伏完在许昌的府邸中病逝,享年五十八岁。
临终前,他将那封伏后的密信烧毁,对儿子伏典、伏德说:“我一生谨慎,未能报国,愧对你妹妹,也愧对汉室。你们日后当以家族存续为重,勿涉政事。”
伏完的去世,让伏氏家族失去了主心骨,也让伏皇后失去了唯一的外援。
此时的她,或许还不知道,父亲临终前烧毁的只是密信的副本,原件早已被曹操的眼线截获,只是曹操为了等待合适的时机,一直没有发作。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已彻底平定北方,进位魏公,加九锡,权势达到顶峰。
他认为铲除汉室最后的象征——伏皇后及其家族的时机已到。
于是,他以“伏后昔与父完书,诽谤我,欲图不轨”为由,奏请汉献帝废黜伏皇后。
《后汉书·皇后纪》详细记载了这场惨剧的经过:曹操派御史大夫郗虑持节入宫收缴皇后玺绶,尚书令华歆率领士兵紧随其后。
伏皇后得知消息后,藏在宫中的夹墙里,却被华歆强行拖出。
当时她“披发徒跣,形容枯槁”,经过汉献帝面前时,哭着问:“陛下,不能相救邪?”
汉献帝望着她,悲痛欲绝:“我亦不知命在何时!”
随后,伏皇后被幽禁于暴室(宫中关押有罪嫔妃的地方),不久后去世,死因记载为“忧死”,实则极有可能是被秘密处死。
伏皇后死后,曹操并未收手。
他下令将伏皇后所生的两个皇子鸩杀,又将伏氏家族“无少长皆斩”。
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此次诛杀的伏氏族人多达百余人,包括伏完的儿子伏典、伏德,孙子伏寿(与皇后同名)等。
伏完的妻子阳安长公主虽已去世多年,仍被追夺封号,迁坟毁陵。
曾经显赫七世的伏氏家族,一夜之间灰飞烟灭。
伏完的墓在西晋时期被发现,据《水经注·沂水》记载,其墓中“有石椁,广六尺,长一丈,中有石床,床上有玉匣,匣中盛经卷数十卷,皆《齐诗》旧本”。
这些随葬的经卷,既是伏氏家族经学传承的见证,也仿佛是伏完一生坚守的象征——在乱世之中,他无力挽救汉室,也未能保全家族,唯有将毕生信仰的经学带入坟墓。
伏氏家族自西汉伏湛起便以儒学立身,七世传承,至汉献帝时期的伏完,已成为汉廷最后的外戚支柱。
这位生于名门、长于朝堂的士人,一生周旋于皇权与霸权之间,既背负着家族荣耀的重负,又承载着汉室存续的微光。
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人的生命轨迹,更是一部浓缩了东汉末年外戚群体命运的史诗——在忠诚与隐忍的撕扯中,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里,书写着一个时代的无奈与悲凉。
西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宫城册封一位重臣为阳都侯,食邑三千户。
这位重臣便是伏湛,他以《诗经》传家,在王莽之乱中坚守经学正统,最终成为东汉开国三公之一的大司徒。
伏氏家族的荣耀自此奠基,历经六世传承,到伏完这一代时,已形成“七世通经,家门荣耀”的显赫格局。
伏完的出生地阳都(今山东沂南),是齐鲁文化的核心区域。
这里曾孕育出诸葛亮等一代贤才,浓厚的儒学氛围深刻塑造了伏完的性格。
据《后汉书·伏湛列传》附载,伏完自幼“习《齐诗》,通大义,性沉厚,有容德”。这种沉厚包容的特质,既源于家族经学的熏陶,也与他少年时的经历有关——伏完十岁时,父亲伏质因病早逝,他以嫡长子身份主持家事,既要维系家族与地方官府的关系,又要督导弟妹学业,过早的责任锤炼出他谨小慎微的处世风格。
延熹元年(158年),二十岁的伏完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
当时的汉桓帝刘志正在选拔勋贵子弟入侍宫中,伏完凭借“伏氏七世名臣”的家世与自身“仪容端雅,应对得体”的表现,被选中担任侍中一职。
侍中虽秩仅比二千石,却能出入禁宫,参与机密,是汉代士人晋升的重要跳板。
这一职位让伏完得以近距离观察东汉政治的运作核心,也让他目睹了桓帝时期“党锢之祸”的惨烈——士大夫与宦官集团的血腥厮杀,让年轻的伏完深刻认识到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就在担任侍中的同一年,伏完迎娶了汉桓帝的长女阳安长公主刘华。
这场婚姻并非单纯的才子佳人结合,而是东汉中后期常见的政治联姻。
阳安长公主的生母是桓帝的贵人窦氏,窦氏家族在东汉中后期多次掌控朝政,伏氏与窦氏通过婚姻形成同盟,既巩固了伏家的外戚地位,也为窦氏增添了经学世家的支持。
婚后的伏完在官场稳步升迁,历任黄门侍郎、五官中郎将等职,始终游走于权力核心边缘,却从不主动卷入派系纷争。
史载他“在朝三十年,未尝言人过失,每有争议,辄引经义折中,时人谓之和事佬”,这种看似懦弱的处世之道,实则是他在宦官、外戚、士大夫三方角力中保全自身的智慧。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不成反被杀,袁绍、袁术率军入宫屠戮宦官,董卓趁机入京废立皇帝,东汉王朝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乱。
此时的伏完正担任屯骑校尉,掌管京城禁军之一的屯骑营。
面对董卓的专权,朝中大臣或奋起反抗(如袁绍、曹操),或消极避世(如刘表、刘焉),伏完却选择了一条中间道路——他既没有公开反对董卓,也拒绝为其效力,而是以“公主染疾,需亲侍汤药”为由,辞去官职,带着家眷回到阳都故里。
这次归隐持续了整整一年。
初平元年(190年),关东诸侯组成讨董联盟,天下局势更加动荡。
就在这一年,汉献帝刘协(时年十岁)在长安即位,由王允、吕布辅政。
为巩固皇权,汉献帝下诏征召各地宗室与勋贵入朝,伏完作为阳安长公主的丈夫,被重新起用为执金吾。
执金吾是汉代京城最高治安长官,秩中二千石,掌京师巡察、禁备水火等事,相当于后世的卫戍司令。
这一任命既体现了朝廷对伏氏家族的信任,也将伏完再次推到了政治前台。
更重要的转折发生在兴平二年(195年)。
这一年,汉献帝从长安东归洛阳,途中历经艰险,身边近臣或死或逃。
为稳定人心,也为延续汉室血脉,献帝下诏册封伏完的女儿伏寿为皇后。
伏寿时年十七岁,自幼随父亲在阳都长大,既继承了伏氏的经学素养,又有着皇室宗亲的血脉(其母阳安长公主是献帝的堂姑)。
她的册封,让伏完的身份从“公主之夫”升级为“皇后之父”,成为东汉末年最受瞩目的外戚。
按照东汉惯例,皇后之父通常会被授予大将军或骠骑将军等高职,掌控朝政。
但伏完却在此时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主动上书汉献帝,请求辞去执金吾一职,改任闲职中散大夫。
《后汉书·皇后纪》记载了他的奏言:“今宗社未定,贼臣环伺,臣以外戚居要职,恐招非议,愿避贤路,以安圣躬。”
表面上看,这是伏完的谦逊之举,实则暗藏深意——当时曹操已迎献帝定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格局初现,伏完深知曹操雄才大略,且对外戚干政极为警惕,此时若贪恋权位,必然成为曹操的眼中钉。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正式迁都许昌,开始全面掌控朝政。
他自任司空,任命荀彧为尚书令,郭嘉为军师祭酒,朝廷要害部门尽被曹氏集团掌控。
伏完进一步退让,主动将自己的封邑上缴一半,又将家中私兵编入朝廷禁军,以示“无觊觎之心”。
曹操对此颇为满意,表奏献帝封伏完为辅国将军,仪同三司。
但伏完坚辞不受,最终改任屯骑校尉——一个掌管宫廷卫队、有职无权的闲职。
此时的伏完,已形成了自己的生存策略:以退让求保全,以低调避祸端。
他将家中大部分资产捐赠给朝廷,用于弥补财政亏空;约束子弟不得干预地方政务;甚至在公开场合刻意淡化与皇后的父女关系。
有一次,伏寿派人送衣物到伏府,伏完竟将衣物原封不动退回,并上奏献帝:“后妃无私交外家,臣不敢违祖制。”
这种近乎刻板的谨慎,让伏完在曹操专权的初期得以安然无恙,却也埋下了隐患——他的过度退让,让汉献帝失去了外戚势力的支撑,愈发沦为傀儡。
建安五年(200年),一场密谋在许昌宫城悄然展开。
汉献帝用鲜血写就密诏,藏于衣带之中,赐给车骑将军董承,令其联络忠义之士诛杀曹操。
这场被称为“衣带诏事件”的密谋,揭开了汉室与曹氏集团的正面冲突,也将伏完推向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董承是汉献帝的岳父(其女为董贵人),与伏完同为外戚,两人素有往来。
密谋之初,董承曾秘密拜访伏完,希望借助伏氏家族的声望与资源共举大事。
据《三国志·武帝纪》注引《献帝起居注》记载,董承对伏完说:“曹贼擅权,弑杀忠良,今主上有诏,诛此国贼,公为皇后之父,当率先响应。”
面对董承的请求,伏完陷入了痛苦的抉择。
从情感上讲,伏完对曹操的专权早已不满。
曹操迁都许昌后,不仅控制朝政,还对皇室成员严加监视——献帝的饮食起居皆由曹氏亲信负责,宗室成员未经允许不得入宫,甚至皇后伏寿的外戚亲属也被限制离京。
伏完曾亲眼目睹曹操在朝堂上呵斥献帝,气得献帝说:“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后汉书·献帝纪》)
这种君臣倒置的景象,让身为汉室姻亲的伏完深感屈辱。
但从现实来看,伏完深知与曹操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
曹操此时已击败吕布、袁术,占据兖、豫二州,麾下有荀彧、郭嘉等谋士,许褚、张辽等猛将,兵力达十余万。
而伏氏家族虽有声望,却无实际兵权——伏完担任的屯骑校尉仅辖数千禁军,且多为曹操亲信;阳都老家的宗族私兵不过千人,远不足以与曹军抗衡。
更重要的是,伏完清楚董承为人“志大才疏,好谋无断”,此前多次参与密谋均以失败告终,与他合作风险极大。
经过数夜的辗转反侧,伏完最终拒绝了董承的请求。
他对董承说:“今曹操势大,未可轻动。若事机不密,恐累及圣躬与皇后,愿公三思。”
为了表明立场,伏完甚至主动向曹操的谋士荀彧透露了董承的一些“不轨言行”,但隐去了衣带诏的核心内容——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既想撇清自己,又不愿彻底出卖董承,暴露了他内心的矛盾。
建安五年正月,衣带诏事件败露,董承及其同谋者被满门抄斩。
更令人震惊的是,曹操不顾汉献帝的哀求(董贵人当时已有身孕),执意诛杀了董贵人。
消息传到伏府,伏完彻夜未眠,他知道,下一个可能就是伏氏家族。
董贵人之死让许昌宫城笼罩在恐怖之中。
伏皇后亲眼目睹了曹操的残忍,也感受到了丈夫汉献帝的绝望。
这位年仅二十岁的皇后,虽身处深宫,却有着远超常人的勇气。
她决定不能坐以待毙,于是在一个深夜,秘密写下一封书信,派心腹宦官送到伏完手中。
这封被后世称为“伏后密信”的文书,如今已无原文传世,但《后汉书·皇后纪》记载了其核心内容:“操残逼帝室,擅杀董贵人,今又欲图害宗室,若不早图,汉室必亡。父为国家元舅,当思救国之策,毋令后世笑我父女无能。”
信中不仅控诉了曹操的暴行,还明确要求伏完策划诛杀曹操。
接到密信的伏完,内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女儿的决绝让他既欣慰又恐惧——欣慰的是伏氏有女如此,恐惧的是这封信一旦泄露,整个家族都将万劫不复。
他将密信反复读了数十遍,泪水浸湿了信纸。
作为父亲,他不忍让女儿独自面对危险;作为汉臣,他无法坐视汉室倾颓;但作为家族的掌舵人,他又不敢拿百余人的性命冒险。
伏完开始暗中联络一些对曹操不满的旧臣,包括议郎赵彦、少府耿纪等。
他们多次在伏府秘密会面,商议对策。
赵彦提出“借孙权、刘备之力,内外夹击”的方案,认为可以派使者联络江东的孙权和荆州的刘备,让他们出兵攻打许昌,同时城内举事响应。
但伏完认为此计过于冒险——当时孙权、刘备虽与曹操为敌,但远水解不了近渴,且使者往返途中极易被曹操察觉。
耿纪则建议“利用祭祀之机,诛杀曹操”。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赤壁战败后返回许昌,按惯例要到太庙祭祀祖先。
耿纪认为可以在太庙埋伏刀斧手,趁曹操行礼时将其斩杀。
伏完起初同意了这个计划,并开始暗中联络太庙的守卫将领。
但在行动前夕,他得知曹操早已料到可能有人行刺,祭祀时带了许褚等贴身护卫,且太庙周围布满了便衣士兵。
伏完再次选择了退缩,以“时机未到”为由中止了计划。
多次谋划失败,让伏完的身体日渐衰弱。
他患有多年的哮喘病,在忧思与恐惧的双重折磨下,病情愈发严重。
建安十四年(209年)冬,伏完在许昌的府邸中病逝,享年五十八岁。
临终前,他将那封伏后的密信烧毁,对儿子伏典、伏德说:“我一生谨慎,未能报国,愧对你妹妹,也愧对汉室。你们日后当以家族存续为重,勿涉政事。”
伏完的去世,让伏氏家族失去了主心骨,也让伏皇后失去了唯一的外援。
此时的她,或许还不知道,父亲临终前烧毁的只是密信的副本,原件早已被曹操的眼线截获,只是曹操为了等待合适的时机,一直没有发作。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已彻底平定北方,进位魏公,加九锡,权势达到顶峰。
他认为铲除汉室最后的象征——伏皇后及其家族的时机已到。
于是,他以“伏后昔与父完书,诽谤我,欲图不轨”为由,奏请汉献帝废黜伏皇后。
《后汉书·皇后纪》详细记载了这场惨剧的经过:曹操派御史大夫郗虑持节入宫收缴皇后玺绶,尚书令华歆率领士兵紧随其后。
伏皇后得知消息后,藏在宫中的夹墙里,却被华歆强行拖出。
当时她“披发徒跣,形容枯槁”,经过汉献帝面前时,哭着问:“陛下,不能相救邪?”
汉献帝望着她,悲痛欲绝:“我亦不知命在何时!”
随后,伏皇后被幽禁于暴室(宫中关押有罪嫔妃的地方),不久后去世,死因记载为“忧死”,实则极有可能是被秘密处死。
伏皇后死后,曹操并未收手。
他下令将伏皇后所生的两个皇子鸩杀,又将伏氏家族“无少长皆斩”。
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此次诛杀的伏氏族人多达百余人,包括伏完的儿子伏典、伏德,孙子伏寿(与皇后同名)等。
伏完的妻子阳安长公主虽已去世多年,仍被追夺封号,迁坟毁陵。
曾经显赫七世的伏氏家族,一夜之间灰飞烟灭。
伏完的墓在西晋时期被发现,据《水经注·沂水》记载,其墓中“有石椁,广六尺,长一丈,中有石床,床上有玉匣,匣中盛经卷数十卷,皆《齐诗》旧本”。
这些随葬的经卷,既是伏氏家族经学传承的见证,也仿佛是伏完一生坚守的象征——在乱世之中,他无力挽救汉室,也未能保全家族,唯有将毕生信仰的经学带入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