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入都之约,问道朝堂-《三国战神:吕布逆天改命》

  洛阳城东门,春寒料峭。

  中使李应奉天子诏令,率三十骑快马而来,黄绶明印、紫诏亲封,三道誓令之下,行文至东郡。

  澜台堂上,吕布披甲端坐,诏书在案前,金纹未干。

  诸葛亮抚扇立于一旁,徐声道:“此乃一局,非一礼。”

  陈宫翻看诏文,道:“看似问道,实则试探。”

  吕布眼含冷意:“他们要我言,我便言。要我道,我便执笔为天下之道。”

  三日后,澜台使命队整装待发。

  吕布不轻动,而是遣诸葛亮为主使,李墨、马既、澜台四名文臣随行,辅以亲卫百骑,踏上入都之途。

  澜民送行,十里旌旗不绝,童子折柳,妇人洒泪。

  “代我问天子——何谓仁政。”

  吕布站在高台之上,手执画戟,身后赤红大旗烈烈作响。

  洛阳。

  蔡邕亲至郊外迎使。

  诸葛亮与蔡邕一见如故,论书讲道,三日未歇。

  天子隔屏遥观其辩,惊问左右:“此人真东郡诸葛亮?”

  张让咬牙切齿:“使臣尚且如此,主公岂不更狂?”

  却听太傅马日磾低声言道:“陛下当以容人之心纳澜台策,以开天下之源。”

  朝议前夜,李墨于洛阳太学重讲“澜台策九问”,士子千余,灯火照彻三坊。

  有人高呼:“若东郡为乱,则我等皆为贼!”

  司隶校尉遣人围观,却不敢下手,言民意汹汹,恐激反乱。

  太学生周引起草《澜议通言录》,汇诸家士人之辞,成卷后命百生抄录,洛阳纸价陡增,一时传抄成风。

  次日朝会。

  诸葛亮着青衣步入金殿,中使高声宣诏:“奉天子之命,布将军之使,特入都问策。”

  张让讥声:“布虽善战,岂通经史?岂识王法?”

  诸葛亮拱手:“君不见,王法之外,当有民道;兵马之后,亦需笔锋。若王法可通,则请通澜台策九问!”

  他直陈《东郡律纲》《民田册令》《澜台策行八条》《归心策义》四大章程,掷卷于金阶之前。

  天子展读三刻,沉默不语。

  杜畿再谏:“陛下,布虽将也,澜台策亦政也。政通民心,胜于千兵万马。”

  钟繇曰:“诸侯为敌,而布得众,此战与其伐,不若收。”

  张让不甘,冷声问道:“布若真心归国,为何不自入都,而遣诸葛而来?”

  诸葛亮从容答曰:“主公曰:策尚未成,怎敢轻离根本?主在东郡守土,臣在朝堂问道,此为忠也。”

  诸葛亮起身,遥望龙椅而立:“天子若问澜台策,便是天下与布共言理道之时。我东郡愿归天命,但天命,可容万民之志否?”

  殿中寂静,唯风动金铃。

  天子忽起身,朗声而问:“若赦布将军,若纳澜台之策,谁为臣辅?”

  张让冷笑:“此人狡诈,断不可重用。”

  天子看向群臣,目光穿透行列:“我不问旧怨,只问新治。谁愿为朕荐人?”

  钟繇、马日磾、蔡邕、卢毓齐齐而拜:“诸葛亮,文武兼资,堪辅大政!”

  又有百官高声:“澜台非乱党,实济世之本!”

  风雷将至,棋局翻转。

  而此刻,东郡澜台,吕布遥立堂前,手执丹笔,于澜台策卷之末写下一句:

  “我吕布,不入王庭,则澜台策不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