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星辰之诺-《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

  共生晶语:深海蓝眼下的星辰之诺

  太平洋的浪涛拍打着“探索号”的船身,林夏趴在甲板的栏杆上,手里捏着爷爷那张深海照片。照片里,爷爷潜水服的反光与深海蓝晶的微光交融,萧凡悄悄走过来,将一件叠好的潜水服搭在她肩上:“陈禾刚校准完深潜设备,老周的深海晶坯也快烧制好了,要不要去实验室看看?”

  林夏回头时,正撞见萧凡眼底的笑意——那笑意里藏着和雪山冰洞、沙海金泉时一样的期待。她跟着萧凡往实验室走,途经数据舱时,屏幕上正循环播放着深海蓝眼泉的探测画面:三千米深的海底,一道淡蓝色的光带在黑暗中蜿蜒,像藏在深海里的星河。“阿凯说这光带是深海蓝藻连成片形成的,”萧凡指着屏幕上的光点,“但最近探测发现,光带的亮度越来越暗,科考站的人怀疑是海底热泉活动减弱,蓝藻的生存环境在恶化。”

  实验室里,老周正盯着窑炉的温度表,瓷浆里混合的深海火山岩粉泛着细碎的银光。“萧凡刚送来的高压测试数据我看了,”老周头也不抬地说,“晶坯的抗压层得再加厚两毫米,不然下到三千米深的地方,容易被水压挤裂。”萧凡立刻接过老周手里的图纸,指尖在触控屏上快速滑动:“我把晶坯的结构改成蜂窝状吧,既能减轻重量,又能增强抗压性,之前在沙海做防护网时试过类似的设计,效果不错。”

  林夏蹲在一旁,翻着爷爷日记里关于深海的记录,突然指着一段文字说:“爷爷写过‘深海蓝藻需热泉的矿物质滋养,蓝晶则需藻的荧光能量维持活性’,或许我们可以在晶坯上留几个小孔,让热泉的矿物质能渗进去?”萧凡凑过来,和林夏一起盯着日记上的字迹,手指轻轻点在“荧光能量”几个字上:“陈禾说蓝藻的荧光里含有一种特殊的酶,能促进晶体生长,要是能把这种酶提取出来,涂在晶坯表面,说不定能让蓝晶和蓝藻更快建立共生关系。”

  两天后,“探索号”抵达深海蓝眼泉附近的科考站。科考站的站长老李早已在码头等候,他手里拿着一个密封的玻璃罐,罐里的深海蓝藻正发出微弱的蓝光:“这是上周从蓝眼泉采集的样本,你们看,藻叶的边缘已经开始发白,要是再找不到办法,这片蓝藻可能就要消失了。”萧凡接过玻璃罐,仔细观察着蓝藻的形态,转头对林夏说:“和爷爷照片里的比,现在的蓝藻确实瘦了不少,根须也短了很多。”

  深潜计划定在第二天清晨。萧凡和林夏穿上重型潜水服,背着装有深海晶坯和蓝藻样本的设备箱,在众人的注视下缓缓潜入海中。随着下潜深度增加,周围的光线渐渐变暗,只有潜水服头盔上的探照灯在黑暗中划出一道光柱。“还有五百米就到蓝眼泉了,”萧凡的声音通过通讯器传来,带着轻微的电流声,“注意观察周围的蓝晶分布,要是发现异常,立刻告诉我。”

  林夏的心跳渐渐加快,当那道熟悉的淡蓝色光带出现在视野里时,她忍不住屏住了呼吸。但眼前的景象比想象中更令人揪心:原本该连成一片的蓝藻,如今只剩零星几株散落在海底,蓝晶也大多失去了光泽,像蒙尘的星星。“热泉的温度比探测数据低了1.5℃,”萧凡的声音带着一丝凝重,“矿物质的浓度也下降了,难怪蓝藻会变成这样。”

  两人小心翼翼地靠近蓝眼泉的泉口,萧凡先将老周制作的深海晶坯放在泉眼周围,蜂窝状的晶坯接触到海底的瞬间,表面的银纹立刻亮起,在黑暗中形成一道银色的光环。“我来固定晶坯,你把蓝藻样本放进去,”萧凡一边调整晶坯的位置,一边对林夏说,“记得按照爷爷日记里说的,把样本放在晶坯的小孔旁边,让热泉的矿物质能刚好渗到藻的根须上。”

  林夏点点头,小心翼翼地将蓝藻样本从设备箱里取出。当蓝藻的根须触碰到晶坯的小孔时,奇迹突然发生:晶坯上的银纹与蓝藻的蓝光交织在一起,一道淡蓝色的能量波顺着泉口蔓延,周围原本黯淡的蓝晶渐渐恢复了光泽,几株沉睡的蓝藻也慢慢舒展叶片,发出更亮的荧光。“成功了!”林夏的声音透过通讯器传来,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

  回到科考站后,萧凡立刻和陈禾一起分析深潜时采集的数据。“蓝晶的活性指数比之前提高了60%,”陈禾指着屏幕上的曲线,“蓝藻的荧光强度也在上升,看来它们已经开始建立共生关系了。”萧凡却皱着眉头,手指在键盘上敲击着:“但热泉的活动还是不稳定,要是矿物质的浓度继续下降,就算有晶坯和蓝藻的共生,也维持不了多久。”

  接下来的几天,萧凡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改进晶坯上。他和老周一起,在晶坯的蜂窝结构里加入了一层吸附膜:“这层膜能吸附海水中的矿物质,就算热泉活动减弱,也能为蓝藻提供养分。”林夏则跟着老李去科考站的培养室,观察蓝藻的生长情况,萧凡每天都会抽空过来,和她一起记录蓝藻的叶片长度、荧光强度,偶尔还会给她带一杯热可可,驱散深海科考站的寒意。

  实验进行到第八天,萧凡和林夏再次深潜到深海蓝眼泉。这一次,海底的景象让他们惊喜不已:原本零星的蓝藻已经连成了成片的光带,蓝晶的光芒与蓝藻的荧光交织在一起,将黑暗的海底照得如同白昼。“矿物质的浓度稳定下来了,”萧凡看着检测仪上的数据,“晶坯的吸附膜起作用了,而且蓝藻的荧光酶真的促进了蓝晶的生长,你看,这些新长出来的蓝晶,比之前的更透亮。”

  林夏蹲在蓝藻旁边,轻轻触碰着叶片上的荧光,突然发现藻叶上附着着细小的晶须——那是蓝晶与蓝藻共生的证明。“爷爷要是看到这一幕,一定会很开心,”林夏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萧凡悄悄握住她的手,隔着潜水服的手套,也能感受到彼此的温度:“他一直都在看着我们,从雪山到沙海,再到深海,他的共生之约,我们一直在替他实现。”

  离开深海蓝眼泉的前一天,团队在科考站附近的海底埋下了第七块“共生晶碑”。碑体正面刻着深海蓝藻与深海蓝晶的图案,背面则刻着爷爷照片背面的那句话:“深海藏蓝眼,藻晶共发光,高压无惧,低温无伤。”老李送给林夏和萧凡各一枚用深海蓝晶磨成的吊坠:“这吊坠能在黑暗中发光,就像深海里的蓝藻和蓝晶一样,希望你们接下来的旅程,永远有光相伴。”

  “探索号”驶离科考站时,萧凡站在甲板上,陪着林夏一起望着渐渐远去的深海。林夏手里握着蓝晶吊坠,萧凡则拿着一张新的航行地图:“下一站是亚马逊雨林的‘雾林绿泉’,之前在雪山时,卓玛提到过那里的雾蕨和我们在沙海见到的金晶能形成共生关系,陈禾已经联系了当地的原住民部落,他们会帮我们带路。”

  林夏低头看着爷爷的日记,新贴上的深海蓝藻照片旁边,萧凡悄悄画了一个小小的笑脸。“你什么时候画的?”林夏抬头问,萧凡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昨天你在整理日记时,我看你对着照片发呆,就想给它添点不一样的东西。”林夏忍不住笑了,将日记抱在怀里——这日记里,不仅有爷爷的足迹,还有她和萧凡、陈禾、老周一起走过的路。

  航行途中,陈禾拿着刚检测完的雾蕨样本走进驾驶舱:“亚马逊的雾林湿度有90%以上,还有很多未知的昆虫和植物,我们得准备好防蚊虫和防霉的设备。”萧凡立刻接过样本,仔细观察着雾蕨的叶片:“叶片上的绒毛能吸附雾气中的水分,要是能把这种绒毛的结构复制到晶坯上,说不定能让晶坯更好地适应雾林的潮湿环境。”

  林夏靠在窗边,看着窗外的大海,萧凡走过来,将一杯热咖啡递给她:“还有五天就能到亚马逊了,老周说这次要在晶坯里加入雾蕨的提取物,让晶坯能和雾林的生态系统更好地融合。”林夏接过咖啡,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她望着萧凡的眼睛,突然觉得这场跨越海陆的探索之旅,因为有他的陪伴,变得更加温暖。

  夜晚,“探索号”在平静的太平洋上航行,甲板上洒满了星光。萧凡和林夏一起坐在栏杆旁,望着远处的海平面。“你说爷爷当年是不是也像我们这样,”林夏轻声说,“带着对自然的敬畏,去寻找每一种共生的可能?”萧凡点点头,轻轻握住林夏的手:“一定是这样,而且他肯定没想到,他的约定,会让我们走得这么远,认识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

  林夏低头看着爷爷的日记,在最新一页写下:“深海的蓝,是星辰的诺,下一站的绿,是雾林的歌。”她知道,只要有萧凡在身边,有团队的陪伴,这场与自然的共生之约,就会一直延续下去,直到把爷爷的足迹,连成一片守护地球的绿色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