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霜草帖·冬酿-《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

  《霜草帖·冬酿》

  第一场雪落时,盐田被覆了层薄白,陈禾正蹲在柴房翻老陈头那本磨破了封皮的笔记,指尖忽然顿在"霜草帖"三个字上。纸页边角蜷曲,画着株卤霜草,旁边用炭笔写着行小字:"冬深霜重,取霜草芯与陈卤同熬,可制'凝霜膏',涂盐袋防漏。"

  "这东西有用?"萧凡扛着捆枣枝柴进来,见她盯着笔记出神,也凑过去看。陈禾指着图里的卤霜草:"前几日运盐,有袋盐袋磨破了,漏了小半袋。若这膏真能防漏,倒能省不少事。"

  萧晚捧着个粗瓷碗从灶房跑出来,碗里是刚蒸好的枣泥藕:"姐,哥,阿伯让你们去看新收的冬盐!"瞥见笔记上的画,踮脚问,"这是要采卤霜草吗?雪天里草都冻蔫了吧?"

  陈禾起身往枣林走。雪落在卤霜草上,叶片虽蜷着,叶芯却透着点青绿。她蹲下身拨开雪,用指尖捏了捏草芯——竟还软着。"霜草芯没冻坏。"她回头喊萧凡,"笔记说要取第三茬的草芯,今年秋末刚长的那批正好。"

  阿伯也跟着过来,手里拿着把小铲子:"老陈头以前做过凝霜膏,说是用陈卤熬的才管用。去年埋在柴房地下的那坛陈卤,该挖出来了。"

  挖陈卤时倒费了些劲。坛口埋在枣树根下,裹着层枣树皮,扒开雪和土,坛身竟结了层薄冰。萧凡抱出坛子,陈禾掀开坛盖,一股醇厚的咸香涌出来——陈卤比新卤更稠,色如琥珀。

  "得先熬卤。"陈禾按笔记说的,在灶上架起铜锅,倒了半坛陈卤。萧凡蹲在灶前添柴,火舌舔着锅底,卤汁渐渐冒泡,泛起层细白的沫子。陈禾用长柄勺撇去浮沫,又把洗净的卤霜草芯撒进去,"要熬到卤汁挂勺才行。"

  熬到日头偏西,锅里的卤汁终于成了糊状,深褐色的,透着股草木香。陈禾把膏盛进瓷罐,让它自然凉透。萧晚好奇地用指尖蘸了点,膏体黏而不腻,干了之后竟在指尖结了层薄膜。"真能粘住盐袋?"她睁着眼问。

  第二日试凝霜膏时,萧凡拿了个旧盐袋,在袋口涂了圈膏。陈禾往袋里装盐,装到半满,袋口竟真没漏。"神了!"萧晚拍着手笑,"以后运盐再也不怕磨破袋了。"

  正说着,村口传来马蹄声。雪地里跑过来两匹马,马上的人裹着厚棉袍,见了阿伯翻身下马:"请问是陈记盐田吗?我们是北边来的货商,听说这里的细盐能入药,特来求购。"

  为首的汉子叫赵武,说是北方天冷,药铺需要细盐配药治冻疮。"只是路远,盐运到北边怕潮。"赵武皱着眉,"我们带了桑皮纸,可还是不放心。"

  陈禾忽然想起凝霜膏,从罐里舀了点递给赵武:"这膏涂在盐袋外,能防漏防潮。"赵武半信半疑地涂在纸上,等膏干了,往纸上泼了点水,水珠竟顺着纸滑下来,没渗进去。"这是好东西!"他眼睛一亮,"姑娘若肯卖,我愿多给银子。"

  阿伯笑道:"膏不要钱,你们买盐就行。"陈禾却摇了摇头,从柴房翻出张纸,把凝霜膏的做法写下来:"这法子是老辈传的,你们拿去用,以后自己也能做。"

  赵武接过纸,连声道谢,当下定了三十袋细盐。萧凡帮着装盐时,陈禾在每个盐袋外都涂了层凝霜膏。"这样运到北边,肯定没事。"她边涂边说,指尖沾了膏,像抹了层琥珀色的脂。

  送赵武走时,雪又下大了。赵武的伙计要帮着推车,萧凡摆摆手:"我这枣木车结实,雪地里走得稳。"陈禾站在村口望,见马车渐渐消失在雪雾里,忽然想起笔记里夹着的张旧纸条——是老陈头写的"盐路通南北,霜膏暖客途",字迹被雪映得格外清楚。

  这日陈禾正翻笔记找凝霜膏的保存法子,萧晚从外面跑进来,手里拿着个冻红的苹果:"姐,邻村的张婶说她家的腌菜缸漏了,问能不能借点凝霜膏补补。"

  陈禾舀了小罐膏递给她,又叮嘱:"涂厚点,干了再用。"萧晚跑出去没多久又回来,手里多了袋红薯:"张婶给的,说烤着吃甜。"陈禾笑着把红薯放进灶膛,"等烤熟了,蘸点细盐吃。"

  烤红薯熟时,香气飘满柴房。萧凡从盐田回来,搓着冻红的手拿起一块,咬了口又停住:"这红薯比往年甜。"陈禾也尝了尝,确实甜糯:"许是今年用卤脉水浇了地,土肥了。"

  夜里,陈禾翻笔记到深夜,忽然发现"霜草帖"后面还有半页没看完。上面画着个小陶瓮,写着"霜草芯与枣花蜜同酿,可治嗓子干哑"。她赶紧叫醒萧凡:"你看这个,赵武说北方天冷,人容易嗓子疼,说不定用得上。"

  第二日,陈禾采了些卤霜草芯,又取了罐去年的枣花蜜。按笔记说的,把草芯捣成泥,和花蜜拌在一起,装进陶瓮封了口。"要酿二十天。"她在瓮上贴了张纸条,"等酿好了,给赵武寄过去。"

  萧晚凑过来看:"这酿出来是什么味?"陈禾笑着舀了点花蜜给她:"甜的,带点草木香。"萧晚咂咂嘴:"比糖还甜,肯定好吃。"

  过了几日,赵武托人带信来,说盐运到北边完好无损,药铺的掌柜直夸细盐好。"还说凝霜膏帮了大忙,"萧凡念着信笑,"赵武让我们开春后再送些盐过去,他给我们留了北方的好药材。"

  陈禾把信折好夹进笔记,忽然想起什么:"去年埋的卤花酿该挖出来了。"她和萧凡去枣树下挖坛子,坛盖打开时,一股甜咸香冒出来——卤花和枣泥混在一起,成了稠稠的酱,色如玛瑙。

  "渍点梨试试。"萧晚拿来几个冻梨,去核后切成块,放进卤花酿里。腌了半日,拿出来尝,又酸又甜,还带着点卤香。"比蜜饯还好吃!"萧晚眯着眼笑,"开春后送些给赵武,让他也尝尝。"

  除夕前几日,村里家家户户都来求凝霜膏,有的要补盐袋,有的要补菜缸。陈禾教大家熬膏,又说卤霜草芯要留着根,不然来年长不出来。"这草是卤脉的晴雨表,得好好护着。"她边教边说,手里的铜锅冒着热气。

  除夕夜里,柴房的灶上炖着卤脉水鱼汤,锅里飘着红枣和姜片。阿伯喝了口汤,叹道:"老陈头要是在,见着凝霜膏帮了这么多人,肯定高兴。"陈禾往他碗里夹了块鱼:"他笔记里写着'好物要与人分享',我们没忘。"

  大年初二,陈禾把酿好的霜草花蜜装瓶,又装了罐卤花酿渍的梨,托去北方的货商带给赵武。"附张纸条,说怎么用。"她叮嘱货商,"嗓子干了就舀一勺泡水喝。"

  过了元宵,雪渐渐化了。盐田上的冰融了,卤脉水汩汩冒出来,比冬天更活。陈禾在盐田边种了些卤霜草,萧凡帮着浇水:"今年多养些,熬凝霜膏够用了。"

  萧晚跑过来,手里拿着个小布包:"姐,哥,赵武托人带的药材到了!"打开布包,里面是些晒干的黄芪和当归。"说是给阿伯补身体的。"萧晚笑着说,"赵武还说,北方的春天来得晚,让我们别急着送盐。"

  陈禾把药材收好,忽然觉得这盐田的日子,就像那坛凝霜膏,初看普通,细品才知藏着暖。卤灯的蓝光透过窗纸照进来,落在陶瓮上,瓮里的霜草花蜜泛着微光,像装了小半瓮星光。

  这日,陈禾翻笔记时,发现最后一页有老陈头写的一行字:"盐是死物,人是活物,用心待盐,盐也会待人好。"她把笔记递给萧凡,两人相视而笑。窗外的卤霜草冒出了新绿,叶上的露珠映着光,亮得像撒在地上的盐,细水长流,岁岁常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