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潮笺·风信
霜降前的盐田总飘着层碎盐末,萧凡在晒谷场翻稻时,木叉突然勾住了片灰扑扑的东西——不是稻壳,是块巴掌大的旧布,布角绣着半朵褪色的稻穗,穗下缝着根细麻线,线尾拴着枚小陶哨,哨孔里堵着盐晶,一吹就发出"呜呜"的轻响,像极了小时候听老盐工吹的唤风哨。
他把布捡起来抖了抖,盐末簌簌往下掉,露出布上绣的字:"西风起,晒谷急"。字是用青线绣的,针脚歪歪扭扭,却透着股认真。"这布怎么夹在稻堆里?"老张扛着麻袋过来,瞥了眼就笑,"怕是去年晒谷时忘收的,老盐工们以前都爱绣这玩意儿,说是能提醒自己看风向。"
话刚落,风突然变了向,之前还往东边吹的盐末,猛地往西飘,打在人脸上发疼。小女孩抱着装鱼苗的玻璃罐蹲在谷堆边,罐里的鱼突然往罐底钻,尾鳍拍得水花乱溅,把罐壁上的盐晶都震掉了。"它好像怕这风。"她把罐抱得紧了些,"刚才风往东吹时,它还贴着罐壁游呢。"
徐老人正蹲在盐母棚前补抄本,听见陶哨响抬头,手里的浆糊刷"啪"地掉在纸上,把"风候"那页粘住了一半。"不好,是西风。"他起身往谷场跑,鞋底子沾的盐粒在地上划出串白印,"老辈人说'霜降西风不过三',刮三天西风就得下霜,稻子晒不干冻在场上,来年就发不了芽。"
萧凡赶紧往谷堆上盖草席,可风越来越急,刚盖好的草席就被掀起来,稻粒顺着风滚得满地都是。老张想用石头压住草席,可石头一放上去就被风吹得晃,根本压不住。"这风邪门得很。"他抹了把脸上的盐末,"往年西风没这么猛,怕是今年霜来得早。"
徐老人翻抄本翻得手直抖,抄本里夹着张油布,是光绪年间盐工画的"风旗图",上面画着三种风旗:东风旗挂左,南风旗挂中,西风旗挂右,旗角坠着块小石子,写着"石重三斤,风过则落"。"找风旗!"他突然拍了下大腿,"村西头老晒场边有棵老槐树,老盐工们以前在树上挂过风旗,说不定还在!"
萧凡往老槐村跑时,风把裤腿吹得鼓鼓的,像装了团气。老槐树的枝桠上果然挂着个旧木架,架上的风旗早烂成了布条,只剩根横木还结实。横木上刻着串字:"西风挂帘,东日晒谷",字旁边钉着个铁钩,钩上挂着卷粗麻绳,绳头缠着块木板,写着"帘重十斤"。
"是晒谷帘!"徐老人随后跟来,指着麻绳笑,"老盐工们怕西风毁稻,编了大竹帘挡风,把帘挂在谷场东边,风就吹不进谷堆了。"可晒谷帘在哪?木架上只有麻绳,连帘的影子都没见着。小女孩突然指着树根下:"那不是吗?"
树根下埋着个半旧的竹帘,帘边用麻绳捆着,上面盖着层厚土,土上长着丛盐蒿,蒿子根缠着帘角,把帘拽得变了形。"肯定是去年收帘时忘了挖出来。"徐老人蹲下来扒土,指缝被竹帘的毛刺划破了都没顾上,"这帘编得密,挡西风正好。"
几人合力把晒谷帘抬到谷场东边,用麻绳拴在木桩上,风一吹,帘"哗啦"一声展开,像道墙似的把西风挡住了。稻粒不再往场外滚,只是在帘内打着旋,总算稳住了。小女孩把鱼罐放在帘下,罐里的鱼慢慢浮上来,尾鳍轻轻摆着,不像刚才那么慌了。"它不怕了。"她松了口气,"这帘真管用。"
可风没停,到傍晚时,空气里竟飘起了细霜,落在稻粒上结了层白,摸着凉冰冰的。"得把稻子运进仓。"徐老人搓了搓冻红的手,"光挡着不行,霜落在稻上会受潮,今晚就得运完。"可谷场离仓库有半里地,靠人背得背到半夜,说不定还没背完就下大霜了。
老张突然指着远处的盐井:"用盐车!"盐井边停着辆旧木车,是老盐工们以前运盐用的,车轮上的铁圈虽然锈了,但还能转。"把稻装在车上推,比人背快十倍。"他跑去解车绳,车轴"吱呀"响了声,像在应和。
众人开始往盐车上装稻,小女孩也帮着递草席,把稻粒拢成小堆。徐老人坐在盐车上记抄本,借着最后点日头写:"霜降西风,以竹帘挡之,盐车运稻入仓,鱼苗感风先觉,记于风信。"写完把抄本往怀里一揣,也帮着推车。
盐车在风里"吱呀"响,车轮压过地上的盐粒,留下串深印。到半夜时,总算把稻子都运进了仓,刚锁好仓门,就听见外面"沙沙"响,是下霜了,霜落在草席上,铺了层白,像撒了把糖。
第二天日头出来,霜化了成水,顺着仓檐往下滴。萧凡去看仓里的稻子,摸起来干干爽爽的,没受潮。小女孩把鱼罐放在仓门口,罐里的鱼贴着罐壁游,尾鳍上的环纹在日头下亮闪闪的,数了数,竟比昨天多了道新纹。"它也知道稻子安全了。"她笑着说。
徐老人坐在仓前晒暖,把风旗图夹回抄本里,抄本的页数又厚了些,从"穗语"到"风信",已有二十五页。"这风信啊,不是迷信。"他指着老槐树的风旗架,"是老盐工们跟天磨出来的经验——风往哪吹,鱼怎么动,都是盐田在说话,你听懂了,就能少受些亏。"
萧凡望着盐田,日头把盐粒晒得发亮,风一吹,盐末又往东飘,像在往回走。老槐树上的风旗木架在风里轻轻晃,像在点头。他突然觉得,老盐工们留下的不只是风旗、竹帘,是颗懂盐田的心——知道风什么时候会变,知道鱼什么时候怕,知道该用什么法子跟天抢收。
小女孩突然喊:"鱼跳起来了!"罐里的鱼猛地蹦出水面,又落回去,尾鳍拍得罐壁响。徐老人笑着说:"它是在高兴呢,稻子收好了,它也能安心过冬了。"
秋风带着稻香掠过盐田,老槐树的叶子轻轻落,像在跟人道别。萧凡知道,这故事还长,等明年开春,说不定风旗又会提醒人插秧,鱼又会指着虫窝,只要有人还记着这些风信,盐田就永远有好收成。
霜降前的盐田总飘着层碎盐末,萧凡在晒谷场翻稻时,木叉突然勾住了片灰扑扑的东西——不是稻壳,是块巴掌大的旧布,布角绣着半朵褪色的稻穗,穗下缝着根细麻线,线尾拴着枚小陶哨,哨孔里堵着盐晶,一吹就发出"呜呜"的轻响,像极了小时候听老盐工吹的唤风哨。
他把布捡起来抖了抖,盐末簌簌往下掉,露出布上绣的字:"西风起,晒谷急"。字是用青线绣的,针脚歪歪扭扭,却透着股认真。"这布怎么夹在稻堆里?"老张扛着麻袋过来,瞥了眼就笑,"怕是去年晒谷时忘收的,老盐工们以前都爱绣这玩意儿,说是能提醒自己看风向。"
话刚落,风突然变了向,之前还往东边吹的盐末,猛地往西飘,打在人脸上发疼。小女孩抱着装鱼苗的玻璃罐蹲在谷堆边,罐里的鱼突然往罐底钻,尾鳍拍得水花乱溅,把罐壁上的盐晶都震掉了。"它好像怕这风。"她把罐抱得紧了些,"刚才风往东吹时,它还贴着罐壁游呢。"
徐老人正蹲在盐母棚前补抄本,听见陶哨响抬头,手里的浆糊刷"啪"地掉在纸上,把"风候"那页粘住了一半。"不好,是西风。"他起身往谷场跑,鞋底子沾的盐粒在地上划出串白印,"老辈人说'霜降西风不过三',刮三天西风就得下霜,稻子晒不干冻在场上,来年就发不了芽。"
萧凡赶紧往谷堆上盖草席,可风越来越急,刚盖好的草席就被掀起来,稻粒顺着风滚得满地都是。老张想用石头压住草席,可石头一放上去就被风吹得晃,根本压不住。"这风邪门得很。"他抹了把脸上的盐末,"往年西风没这么猛,怕是今年霜来得早。"
徐老人翻抄本翻得手直抖,抄本里夹着张油布,是光绪年间盐工画的"风旗图",上面画着三种风旗:东风旗挂左,南风旗挂中,西风旗挂右,旗角坠着块小石子,写着"石重三斤,风过则落"。"找风旗!"他突然拍了下大腿,"村西头老晒场边有棵老槐树,老盐工们以前在树上挂过风旗,说不定还在!"
萧凡往老槐村跑时,风把裤腿吹得鼓鼓的,像装了团气。老槐树的枝桠上果然挂着个旧木架,架上的风旗早烂成了布条,只剩根横木还结实。横木上刻着串字:"西风挂帘,东日晒谷",字旁边钉着个铁钩,钩上挂着卷粗麻绳,绳头缠着块木板,写着"帘重十斤"。
"是晒谷帘!"徐老人随后跟来,指着麻绳笑,"老盐工们怕西风毁稻,编了大竹帘挡风,把帘挂在谷场东边,风就吹不进谷堆了。"可晒谷帘在哪?木架上只有麻绳,连帘的影子都没见着。小女孩突然指着树根下:"那不是吗?"
树根下埋着个半旧的竹帘,帘边用麻绳捆着,上面盖着层厚土,土上长着丛盐蒿,蒿子根缠着帘角,把帘拽得变了形。"肯定是去年收帘时忘了挖出来。"徐老人蹲下来扒土,指缝被竹帘的毛刺划破了都没顾上,"这帘编得密,挡西风正好。"
几人合力把晒谷帘抬到谷场东边,用麻绳拴在木桩上,风一吹,帘"哗啦"一声展开,像道墙似的把西风挡住了。稻粒不再往场外滚,只是在帘内打着旋,总算稳住了。小女孩把鱼罐放在帘下,罐里的鱼慢慢浮上来,尾鳍轻轻摆着,不像刚才那么慌了。"它不怕了。"她松了口气,"这帘真管用。"
可风没停,到傍晚时,空气里竟飘起了细霜,落在稻粒上结了层白,摸着凉冰冰的。"得把稻子运进仓。"徐老人搓了搓冻红的手,"光挡着不行,霜落在稻上会受潮,今晚就得运完。"可谷场离仓库有半里地,靠人背得背到半夜,说不定还没背完就下大霜了。
老张突然指着远处的盐井:"用盐车!"盐井边停着辆旧木车,是老盐工们以前运盐用的,车轮上的铁圈虽然锈了,但还能转。"把稻装在车上推,比人背快十倍。"他跑去解车绳,车轴"吱呀"响了声,像在应和。
众人开始往盐车上装稻,小女孩也帮着递草席,把稻粒拢成小堆。徐老人坐在盐车上记抄本,借着最后点日头写:"霜降西风,以竹帘挡之,盐车运稻入仓,鱼苗感风先觉,记于风信。"写完把抄本往怀里一揣,也帮着推车。
盐车在风里"吱呀"响,车轮压过地上的盐粒,留下串深印。到半夜时,总算把稻子都运进了仓,刚锁好仓门,就听见外面"沙沙"响,是下霜了,霜落在草席上,铺了层白,像撒了把糖。
第二天日头出来,霜化了成水,顺着仓檐往下滴。萧凡去看仓里的稻子,摸起来干干爽爽的,没受潮。小女孩把鱼罐放在仓门口,罐里的鱼贴着罐壁游,尾鳍上的环纹在日头下亮闪闪的,数了数,竟比昨天多了道新纹。"它也知道稻子安全了。"她笑着说。
徐老人坐在仓前晒暖,把风旗图夹回抄本里,抄本的页数又厚了些,从"穗语"到"风信",已有二十五页。"这风信啊,不是迷信。"他指着老槐树的风旗架,"是老盐工们跟天磨出来的经验——风往哪吹,鱼怎么动,都是盐田在说话,你听懂了,就能少受些亏。"
萧凡望着盐田,日头把盐粒晒得发亮,风一吹,盐末又往东飘,像在往回走。老槐树上的风旗木架在风里轻轻晃,像在点头。他突然觉得,老盐工们留下的不只是风旗、竹帘,是颗懂盐田的心——知道风什么时候会变,知道鱼什么时候怕,知道该用什么法子跟天抢收。
小女孩突然喊:"鱼跳起来了!"罐里的鱼猛地蹦出水面,又落回去,尾鳍拍得罐壁响。徐老人笑着说:"它是在高兴呢,稻子收好了,它也能安心过冬了。"
秋风带着稻香掠过盐田,老槐树的叶子轻轻落,像在跟人道别。萧凡知道,这故事还长,等明年开春,说不定风旗又会提醒人插秧,鱼又会指着虫窝,只要有人还记着这些风信,盐田就永远有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