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了现实后,夏荷想要挣钱的欲望又重新被激了起来。
明明刚拿到地契时,自己还想着很快就能躺平了,现在可倒好,一朝回到解放前,一切从头再来。
不过挣钱也不是一时半会能挣到的,眼下冬天天气冷,能做的买卖也少。
再加上夏有福即将成亲,夏来福和大牛又去了外地,家里能派上用场的人手也没几个了。
现下最重要的是趁着这年前,赶紧把他们收回家的山货给出售掉,还有番椒油和番椒酱菜的生意也不能落下。
夏荷在脑子里面过一遍之后,自己心里瞬间就有了底,对接下来要做的事也更清楚了。
第二天,夏荷难得睡到自然醒,等她起来的时候,夏家人已经开始各自忙碌了。
一大早的,夏老头就又喊上夏长福和夏有福三人一起去了县城。
夏长福照例去摆摊卖东西,夏有福和夏老头则是去看他们新买的田地,顺便去佃户那边看看。
五十多亩地,高老爷一家又不在县城,这地自然是佃给佃户种的。
因着新买的地离夏家比较远,所以夏老头他们也没想着自家种。
主要也是因为太多了根本就种不完,所以夏家人商量之后决定,这地就还继续佃给佃户种。
这样一来他们家也不用那么操心了,只需要每年等着粮食收成就行,佃户们也能继续种,好挣自家吃的口粮。
买了这些地之后,夏收的时候就能有新粮食,夏荷也就不打算继续买粮囤着了。
等夏收之后直接把地里的收成给囤起来,如此一来又省了一笔买粮的钱。
没办法,如今家里银子短缺,一切都得能省则省了。
对于这个提议,夏家其他人都是非常赞同的,本来她们也是想慢慢囤粮的,可夏荷心急,就怕有个什么万一发生。
好在最近夏家一直都在忙,夏荷根本就腾不出多余的时间去买粮食,这倒是无形中省了一笔钱。
不过如今夏家仓房里的粮也不少,除了自家地里的收成,还有不少税收时在村里买的粮食,正常吃也能吃到夏收了。
夏荷打开房门时,太阳已经升起来了,李翠花正在院子里面铺油布,看这情况应该是准备给夏有福缝喜被。
“醒了,锅里给你留的有饭,你赶紧去洗漱吃饭去。
一会儿你奶请的村里人,该来给你小叔缝喜被了。”
夏荷听她娘这么说,赶忙往内院去。
她平时在家时想怎么睡觉夏家人都不会说她,但是有外人在时,夏荷还是非常注意自己在外的形象的。
尤其是在古代,未婚姑娘的名声很重要,要是被人传出她天天在家睡到太阳照屁股了才起来,免不了被村里的那些伯娘婶娘们说闲话。
时间长了,夏荷的在外的名声就不好了,要是单单她自己名声不好也就罢了,最主要的是会连带着夏槿和夏栀的名声,让外人都以为他们夏家的姑娘懒惰。
所以哪怕不为自己,为着即将开始相看的夏槿,夏荷也不好做的太过分。
等她吃了早饭,从内院再次出来时,夏老太请来帮忙缝被子的人已经到了。
话说这喜被也不是谁都能缝的,一般情况下都是请村里儿女双全、双亲聚在,家庭和睦、在外名声好善良脾气好的有福之人。
这样的人在村里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毕竟谁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没那么十全十美的家庭的。
这不,夏老太和大奶奶二奶奶商量了好久,才请来了几个合适的人选。
这些人里大部分都是比夏有福高一辈的婶子伯娘,无一例外都是村里有名的有福之人,谁家有嫁娶喜事,大多都是请她们几人帮忙缝喜被。
夏荷见了人,一一打招呼问好,听的这些奶奶们,笑眯了眼睛。(村里辈分高低不同,有的人辈分高,并不是奶奶就是老人。)
“小荷这丫头出落的越发水灵了,就跟那县城里的姑娘一样。”
“是啊是啊,小荷过了年也14了吧,马上也该说婆家了。”
夏荷听她们打趣自己,有些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夏老太见状帮她说话道:“这丫头没个定性,相看还早着呢。
倒是我们家大孙女小槿,过了年就15了,是时候该说婆家了。
你们身边要是有合适的小伙子,记得给我们家小槿留意留意,到时候请你们吃大鲤鱼。”
果然已婚妇女对说亲这事都有一种莫名的执着,一听夏老太说起这话茬,瞬间就止不住话头了,开始说起谁家有合适的人要给夏槿介绍。
话说这嫁闺女可比娶媳妇难多了,娶媳妇还好挑一些,毕竟是嫁进自己家,什么事都好说。
可这嫁闺女,万一没擦亮眼睛,可就害了闺女一辈子。
所以给家里的女娃娃相看,更要多方打听,小心再小心,谨慎再谨慎才行。
夏荷在一旁听了一会儿就觉得没意思了,起身喊上小栀和四牛,三人一起出了院门。
“二姐,你要带我们去哪呀?”
夏荷随手扯了一根已经干枯的草,拿在手里无意识的甩着。
“我也不知道啊,我都好长时间没在村里溜达了,这不就喊你们出来陪我一起了吗?”
夏家住的远,夏荷一直都是和夏槿两人玩,在这村里也没有什么小姐妹,这会儿想出去玩了都不知道该去哪。
夏栀见状连忙道:“二姐,你在这等会儿,我去喊幸幸和我们一起溜达。”
夏荷点点头,慢吞吞的原地打转,再看一旁的四牛已经自顾自的开始找乐子玩了。
等来了幸幸之后,四个人就开始在村里面闲逛。
可能是天气太冷了,也可能是大家都比较忙。
四人从村委走到村口的大槐树下面,都没碰见几个人,只好又溜达着回去了。
不管怎么说,她今天也算是出来闲逛了一圈,总比一直窝在家里强。
等她们回来之后,动作非常麻利的几个奶奶已经铺好了棉花,开始缝被子了。
大红色的被子看着特别的喜庆,让人不自觉的心情都跟着变好了些。
喜欢农女翻身:从家徒四壁到全村最富
明明刚拿到地契时,自己还想着很快就能躺平了,现在可倒好,一朝回到解放前,一切从头再来。
不过挣钱也不是一时半会能挣到的,眼下冬天天气冷,能做的买卖也少。
再加上夏有福即将成亲,夏来福和大牛又去了外地,家里能派上用场的人手也没几个了。
现下最重要的是趁着这年前,赶紧把他们收回家的山货给出售掉,还有番椒油和番椒酱菜的生意也不能落下。
夏荷在脑子里面过一遍之后,自己心里瞬间就有了底,对接下来要做的事也更清楚了。
第二天,夏荷难得睡到自然醒,等她起来的时候,夏家人已经开始各自忙碌了。
一大早的,夏老头就又喊上夏长福和夏有福三人一起去了县城。
夏长福照例去摆摊卖东西,夏有福和夏老头则是去看他们新买的田地,顺便去佃户那边看看。
五十多亩地,高老爷一家又不在县城,这地自然是佃给佃户种的。
因着新买的地离夏家比较远,所以夏老头他们也没想着自家种。
主要也是因为太多了根本就种不完,所以夏家人商量之后决定,这地就还继续佃给佃户种。
这样一来他们家也不用那么操心了,只需要每年等着粮食收成就行,佃户们也能继续种,好挣自家吃的口粮。
买了这些地之后,夏收的时候就能有新粮食,夏荷也就不打算继续买粮囤着了。
等夏收之后直接把地里的收成给囤起来,如此一来又省了一笔买粮的钱。
没办法,如今家里银子短缺,一切都得能省则省了。
对于这个提议,夏家其他人都是非常赞同的,本来她们也是想慢慢囤粮的,可夏荷心急,就怕有个什么万一发生。
好在最近夏家一直都在忙,夏荷根本就腾不出多余的时间去买粮食,这倒是无形中省了一笔钱。
不过如今夏家仓房里的粮也不少,除了自家地里的收成,还有不少税收时在村里买的粮食,正常吃也能吃到夏收了。
夏荷打开房门时,太阳已经升起来了,李翠花正在院子里面铺油布,看这情况应该是准备给夏有福缝喜被。
“醒了,锅里给你留的有饭,你赶紧去洗漱吃饭去。
一会儿你奶请的村里人,该来给你小叔缝喜被了。”
夏荷听她娘这么说,赶忙往内院去。
她平时在家时想怎么睡觉夏家人都不会说她,但是有外人在时,夏荷还是非常注意自己在外的形象的。
尤其是在古代,未婚姑娘的名声很重要,要是被人传出她天天在家睡到太阳照屁股了才起来,免不了被村里的那些伯娘婶娘们说闲话。
时间长了,夏荷的在外的名声就不好了,要是单单她自己名声不好也就罢了,最主要的是会连带着夏槿和夏栀的名声,让外人都以为他们夏家的姑娘懒惰。
所以哪怕不为自己,为着即将开始相看的夏槿,夏荷也不好做的太过分。
等她吃了早饭,从内院再次出来时,夏老太请来帮忙缝被子的人已经到了。
话说这喜被也不是谁都能缝的,一般情况下都是请村里儿女双全、双亲聚在,家庭和睦、在外名声好善良脾气好的有福之人。
这样的人在村里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毕竟谁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没那么十全十美的家庭的。
这不,夏老太和大奶奶二奶奶商量了好久,才请来了几个合适的人选。
这些人里大部分都是比夏有福高一辈的婶子伯娘,无一例外都是村里有名的有福之人,谁家有嫁娶喜事,大多都是请她们几人帮忙缝喜被。
夏荷见了人,一一打招呼问好,听的这些奶奶们,笑眯了眼睛。(村里辈分高低不同,有的人辈分高,并不是奶奶就是老人。)
“小荷这丫头出落的越发水灵了,就跟那县城里的姑娘一样。”
“是啊是啊,小荷过了年也14了吧,马上也该说婆家了。”
夏荷听她们打趣自己,有些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夏老太见状帮她说话道:“这丫头没个定性,相看还早着呢。
倒是我们家大孙女小槿,过了年就15了,是时候该说婆家了。
你们身边要是有合适的小伙子,记得给我们家小槿留意留意,到时候请你们吃大鲤鱼。”
果然已婚妇女对说亲这事都有一种莫名的执着,一听夏老太说起这话茬,瞬间就止不住话头了,开始说起谁家有合适的人要给夏槿介绍。
话说这嫁闺女可比娶媳妇难多了,娶媳妇还好挑一些,毕竟是嫁进自己家,什么事都好说。
可这嫁闺女,万一没擦亮眼睛,可就害了闺女一辈子。
所以给家里的女娃娃相看,更要多方打听,小心再小心,谨慎再谨慎才行。
夏荷在一旁听了一会儿就觉得没意思了,起身喊上小栀和四牛,三人一起出了院门。
“二姐,你要带我们去哪呀?”
夏荷随手扯了一根已经干枯的草,拿在手里无意识的甩着。
“我也不知道啊,我都好长时间没在村里溜达了,这不就喊你们出来陪我一起了吗?”
夏家住的远,夏荷一直都是和夏槿两人玩,在这村里也没有什么小姐妹,这会儿想出去玩了都不知道该去哪。
夏栀见状连忙道:“二姐,你在这等会儿,我去喊幸幸和我们一起溜达。”
夏荷点点头,慢吞吞的原地打转,再看一旁的四牛已经自顾自的开始找乐子玩了。
等来了幸幸之后,四个人就开始在村里面闲逛。
可能是天气太冷了,也可能是大家都比较忙。
四人从村委走到村口的大槐树下面,都没碰见几个人,只好又溜达着回去了。
不管怎么说,她今天也算是出来闲逛了一圈,总比一直窝在家里强。
等她们回来之后,动作非常麻利的几个奶奶已经铺好了棉花,开始缝被子了。
大红色的被子看着特别的喜庆,让人不自觉的心情都跟着变好了些。
喜欢农女翻身:从家徒四壁到全村最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