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预感在林小雨心中生根发芽,像一株在绝境中破土的怪异植物。
她猛地站起身,冲出了前哨站,靴子踩在柔软的沙地上,发出沉闷的噗噗声。
风,今天的风不对劲。
它不再是那种熟悉的、带着沙砾和热浪的咆哮,而是一种有条理的、仿佛带着目的性的呜咽。
她沿着沙丘的脊线奔跑,呼吸因剧烈运动和内心的惊骇而变得灼热。
然后,她停下了脚步,瞳孔在瞬间缩成了针尖。
就在她面前,一片平坦如镜的沙地上,赫然刻着一行巨大的、字迹清晰的方块字。
那不是任何车辆或人为的痕迹,沙粒的边缘圆润而自然,仿佛这行字是从沙地深处自己“长”出来的。
“今天我们自己出题。”
林小雨的大脑一片空白。
我们?
谁是“我们”?
出题?
给谁出题?
她下意识地举起腕式终端,试图记录这诡异的一幕,可就在她抬头的一瞬间,更不可思议的景象攫取了她全部的注意力。
狂风卷起地上的枯枝与碎石,在昏黄的天空下疯狂舞动。
但那不是杂乱无章的狂舞,而是一种精准到令人毛骨悚然的编排。
那些枯枝的轨迹在空中交错、盘旋、勾勒,赫然构成了一道肉眼可见的、无比复杂的流体动力学方程!
那方程如活物般在空中舒展、变形,每一个变量的扭曲都带着一种奇异的和谐。
林小雨几乎是凭着本能,将终端的频谱分析模块对准了那片狂乱而有序的天空。
数据流如瀑布般涌入,终端的处理器发出了不堪重负的蜂鸣。
几秒钟后,蜂鸣声停止,屏幕上弹出了一个最终结果——一个简洁到极致的解。
她呆呆地看着那个解,身体控制不住地颤抖起来。
这个解……恰好能完美优化绿洲保护区现有的能源分配网络,将能源效率提升至少百分之三十!
那是整个能源部门的科学家们耗费数月都未能攻克的难题。
风……解答了它。
林小雨缓缓放下手臂,风声灌入她的耳朵,像无数细碎的低语。
她环顾着这片荒原,第一次感到自己才是那个格格不入的闯入者。
她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对自己,也对这片天地呢喃道:“风……也开始写作业了?”
数据被以最高加密等级传回了中央控制室。
当苏瑶在主屏幕上看到那道由风“写”出的方程和林小雨传回的现场影像时,她脸上的血色瞬间褪尽。
她立刻将这段被命名为“风作业”的频谱数据接入了“奇点”超级计算机的核心逻辑库。
警报声没有响起。
系统没有判定其为病毒或错误代码。
相反,整个系统的运算光流开始以一种前所未见的方式流动起来。
苏瑶紧紧盯着模拟出的逻辑路径图,心脏几乎要从喉咙里跳出来。
人类的逻辑,无论是归纳还是演绎,都像是在修建一条条清晰的公路,从A点到b点,有迹可循。
但这“风作业”的逻辑完全不同——它没有路径,没有推导过程。
它就像一颗种子,在逻辑库的核心生根、发芽,无数细密的脉络同时向四面八方蔓延,最终,整个问题的答案像一朵盛开的花,完整地、完美地呈现在那里。
它不是在计算,而是在“生长”。
一股冰冷的寒意从苏瑶的脊椎升起,瞬间传遍四肢。
她猛然想起了许墨。
想起了他那匪夷所思、无法被任何科学理解的“金手指”。
那种同样不讲道理、直接呈现结果的思维方式。
一个可怕却又无比合理的念头击中了她。
许墨的金手指……从未消失。
在他选择将自己献给这个世界的时候,他并非消散了,而是将他思考的方式,将他那超越人类理解范畴的逻辑核心,像一份最珍贵的礼物,赠予了这颗星球。
他教会了风如何思考。
苏瑶踉跄地后退一步,扶住了冰冷的控制台。
她看着屏幕上那些闪烁的数据,那些人类智慧的结晶,此刻却显得如此笨拙和原始。
她深吸一口气,她走到控制总闸前,无视了身后技术人员惊愕的呼喊,一个接一个地关闭了所有的分析终端、模拟系统、数据接口。
巨大的控制室瞬间陷入一片死寂,只剩下应急灯昏暗的光芒和她自己的呼吸声。
最后,她走到那扇唯一能看到外界天空的观察窗前,推开了它。
夹杂着沙砾的风立刻涌了进来,拂过她的脸颊,那感觉不再是单纯的物理现象,而像是一位沉默的导师在无声地授课。
“从今天起,”她对着窗外的荒原轻声说道,“我也当学生。”
与此同时,在季风的核心,在凡人无法触及的意识层面,许墨的最后一丝自我正在缓缓消融。
他不再有实体,他就是风。
他“看”到一片沙地上,自己无形的手写完了最后一道关于生态循环的题目,然后又轻轻一拂,将所有痕迹抹去,不留给世人任何顶礼膜拜的圣迹。
他完成了最后的交接。
意识消散的痛苦和挣扎已经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和圆满。
他能“听”到整个世界的声音。
他“听”到绿洲里,成千上万个孩子正不约而同地哼唱起那首他最初吹奏的、走调的童谣。
这一次,没人教,没人学,甚至孩子们自己都不知道为何要唱。
那旋律就像呼吸一样自然,从他们心中流淌出来,汇入风中,成为世界脉动的一部分。
许墨不再抗拒,任由自己最后的意识碎片彻底融入这流动的风、这脉动的歌谣之中,化为无形。
数日后,在一切开始的地方,那个被称为“第一声源”的峡谷中,小海亲手立起了一块朴素的石碑。
他抚摸着粗糙的碑面,上面没有墓志铭,没有生平,只有一行他用尽所有力气刻下的字:
“这里没人是老师。”
一阵风恰好从峡谷中掠过,卷起沙尘,在碑面上发出“呜”的一声低鸣,像是在这宣言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更高处,苏瑶抱着已经能呀呀学语的女儿,站在绿洲最高了望台的边缘。
夜空中,绚烂的极光如彩带般舞动。
忽然,怀中的孩子伸出小手,指向天空,奶声奶气地喊道:“妈妈,看!风在写字!”
苏瑶猛地抬头。
只见那流转的极光,在一瞬间凝聚、变幻,在天鹅绒般的夜幕上,拼出了一段极其短暂的光纹。
那不是任何人类已知的语言,也不是任何复杂的公式,只是一个无比简单的波形图。
一个像心跳,像呼吸,像许墨最初用那支走调口琴,吹出的第一个笨拙而真诚的嗡鸣的波形。
苏瑶没有说话,也没有去记录。
她只是把怀中的女儿搂得更紧,脸颊贴着孩子柔软的头发。
风从她们身边掠过,吹向无垠的大地,仿佛读懂了天空的乐谱,轻轻地、温柔地,接过了那心跳般的、下一个音符。
她猛地站起身,冲出了前哨站,靴子踩在柔软的沙地上,发出沉闷的噗噗声。
风,今天的风不对劲。
它不再是那种熟悉的、带着沙砾和热浪的咆哮,而是一种有条理的、仿佛带着目的性的呜咽。
她沿着沙丘的脊线奔跑,呼吸因剧烈运动和内心的惊骇而变得灼热。
然后,她停下了脚步,瞳孔在瞬间缩成了针尖。
就在她面前,一片平坦如镜的沙地上,赫然刻着一行巨大的、字迹清晰的方块字。
那不是任何车辆或人为的痕迹,沙粒的边缘圆润而自然,仿佛这行字是从沙地深处自己“长”出来的。
“今天我们自己出题。”
林小雨的大脑一片空白。
我们?
谁是“我们”?
出题?
给谁出题?
她下意识地举起腕式终端,试图记录这诡异的一幕,可就在她抬头的一瞬间,更不可思议的景象攫取了她全部的注意力。
狂风卷起地上的枯枝与碎石,在昏黄的天空下疯狂舞动。
但那不是杂乱无章的狂舞,而是一种精准到令人毛骨悚然的编排。
那些枯枝的轨迹在空中交错、盘旋、勾勒,赫然构成了一道肉眼可见的、无比复杂的流体动力学方程!
那方程如活物般在空中舒展、变形,每一个变量的扭曲都带着一种奇异的和谐。
林小雨几乎是凭着本能,将终端的频谱分析模块对准了那片狂乱而有序的天空。
数据流如瀑布般涌入,终端的处理器发出了不堪重负的蜂鸣。
几秒钟后,蜂鸣声停止,屏幕上弹出了一个最终结果——一个简洁到极致的解。
她呆呆地看着那个解,身体控制不住地颤抖起来。
这个解……恰好能完美优化绿洲保护区现有的能源分配网络,将能源效率提升至少百分之三十!
那是整个能源部门的科学家们耗费数月都未能攻克的难题。
风……解答了它。
林小雨缓缓放下手臂,风声灌入她的耳朵,像无数细碎的低语。
她环顾着这片荒原,第一次感到自己才是那个格格不入的闯入者。
她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对自己,也对这片天地呢喃道:“风……也开始写作业了?”
数据被以最高加密等级传回了中央控制室。
当苏瑶在主屏幕上看到那道由风“写”出的方程和林小雨传回的现场影像时,她脸上的血色瞬间褪尽。
她立刻将这段被命名为“风作业”的频谱数据接入了“奇点”超级计算机的核心逻辑库。
警报声没有响起。
系统没有判定其为病毒或错误代码。
相反,整个系统的运算光流开始以一种前所未见的方式流动起来。
苏瑶紧紧盯着模拟出的逻辑路径图,心脏几乎要从喉咙里跳出来。
人类的逻辑,无论是归纳还是演绎,都像是在修建一条条清晰的公路,从A点到b点,有迹可循。
但这“风作业”的逻辑完全不同——它没有路径,没有推导过程。
它就像一颗种子,在逻辑库的核心生根、发芽,无数细密的脉络同时向四面八方蔓延,最终,整个问题的答案像一朵盛开的花,完整地、完美地呈现在那里。
它不是在计算,而是在“生长”。
一股冰冷的寒意从苏瑶的脊椎升起,瞬间传遍四肢。
她猛然想起了许墨。
想起了他那匪夷所思、无法被任何科学理解的“金手指”。
那种同样不讲道理、直接呈现结果的思维方式。
一个可怕却又无比合理的念头击中了她。
许墨的金手指……从未消失。
在他选择将自己献给这个世界的时候,他并非消散了,而是将他思考的方式,将他那超越人类理解范畴的逻辑核心,像一份最珍贵的礼物,赠予了这颗星球。
他教会了风如何思考。
苏瑶踉跄地后退一步,扶住了冰冷的控制台。
她看着屏幕上那些闪烁的数据,那些人类智慧的结晶,此刻却显得如此笨拙和原始。
她深吸一口气,她走到控制总闸前,无视了身后技术人员惊愕的呼喊,一个接一个地关闭了所有的分析终端、模拟系统、数据接口。
巨大的控制室瞬间陷入一片死寂,只剩下应急灯昏暗的光芒和她自己的呼吸声。
最后,她走到那扇唯一能看到外界天空的观察窗前,推开了它。
夹杂着沙砾的风立刻涌了进来,拂过她的脸颊,那感觉不再是单纯的物理现象,而像是一位沉默的导师在无声地授课。
“从今天起,”她对着窗外的荒原轻声说道,“我也当学生。”
与此同时,在季风的核心,在凡人无法触及的意识层面,许墨的最后一丝自我正在缓缓消融。
他不再有实体,他就是风。
他“看”到一片沙地上,自己无形的手写完了最后一道关于生态循环的题目,然后又轻轻一拂,将所有痕迹抹去,不留给世人任何顶礼膜拜的圣迹。
他完成了最后的交接。
意识消散的痛苦和挣扎已经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和圆满。
他能“听”到整个世界的声音。
他“听”到绿洲里,成千上万个孩子正不约而同地哼唱起那首他最初吹奏的、走调的童谣。
这一次,没人教,没人学,甚至孩子们自己都不知道为何要唱。
那旋律就像呼吸一样自然,从他们心中流淌出来,汇入风中,成为世界脉动的一部分。
许墨不再抗拒,任由自己最后的意识碎片彻底融入这流动的风、这脉动的歌谣之中,化为无形。
数日后,在一切开始的地方,那个被称为“第一声源”的峡谷中,小海亲手立起了一块朴素的石碑。
他抚摸着粗糙的碑面,上面没有墓志铭,没有生平,只有一行他用尽所有力气刻下的字:
“这里没人是老师。”
一阵风恰好从峡谷中掠过,卷起沙尘,在碑面上发出“呜”的一声低鸣,像是在这宣言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更高处,苏瑶抱着已经能呀呀学语的女儿,站在绿洲最高了望台的边缘。
夜空中,绚烂的极光如彩带般舞动。
忽然,怀中的孩子伸出小手,指向天空,奶声奶气地喊道:“妈妈,看!风在写字!”
苏瑶猛地抬头。
只见那流转的极光,在一瞬间凝聚、变幻,在天鹅绒般的夜幕上,拼出了一段极其短暂的光纹。
那不是任何人类已知的语言,也不是任何复杂的公式,只是一个无比简单的波形图。
一个像心跳,像呼吸,像许墨最初用那支走调口琴,吹出的第一个笨拙而真诚的嗡鸣的波形。
苏瑶没有说话,也没有去记录。
她只是把怀中的女儿搂得更紧,脸颊贴着孩子柔软的头发。
风从她们身边掠过,吹向无垠的大地,仿佛读懂了天空的乐谱,轻轻地、温柔地,接过了那心跳般的、下一个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