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报声像一把淬了冰的尖刀,瞬间刺破了“根节点”核心控制室的宁静。
苏瑶猛地从数据流中抬起头,眼前的主屏幕上,一行行绿色的代码瀑布被一道猩红的窗口强行中断。
那不是系统故障的标志,而是一种她从未见过的、近乎于“创造”的信号。
一个幽灵般的童谣,没有源头,没有指令,却在十三个相隔甚远的营地中,通过数十台“根节点”终端同步响起。
稚嫩的童声,被系统完美地合成了合唱,在寂静的控制室内回荡:
“风里的声音,沙上的字,昨天有人听,今天轮到你。”
苏瑶的指尖在控制台上疾飞,心跳与服务器的低鸣混杂在一起。
日志被迅速调取,结果让她脊背发凉。
这首简短的童谣,并非AI的凭空杜撰,而是由系统从十三个不同营地的儿童日常对话中,捕捉到的、总计超过四千个G的音频碎片,在“言种-01”的无干预状态下,自行拼接、整合、谱曲而成。
系统没有被入侵,它只是……学会了做梦。
一个由无数孩子无意识的呓语编织成的梦。
这首童谣像一粒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涟漪迅速扩散。
它不再是单纯的数据异常,而是一种征兆,一个宣言——那个庞大的、由她和许墨共同构建的记忆系统,开始拥有自己的“自发叙事”。
与此同时,在距离中央营地数百公里的荒漠深处,许墨正站在一座新发现的聚落前。
风沙侵蚀的墙壁上,一行用石块划出的稚嫩字迹格外醒目:“X-817来过。”
这是他的旧代号,一个早已被封存、只存在于最早一批拓荒者记忆中的名字。
如今,它却像神只的印记一样,出现在这里。
孩子们从低矮的棚屋后探出脑袋,眼神里混杂着敬畏与好奇。
他们听着关于X-817的传说长大——那个能单枪匹马穿越黑风暴、能找到地下水脉的男人,一个活在故事里的英雄。
许墨看着那行字,没有愤怒,也没有否认。
他只是沉默地从背包里摸出一截用剩的炭笔,在那行字的旁边,用同样歪歪扭扭的笔触,添上了一句:“但他忘了带水壶。”
空气凝固了一瞬,随即被爆发出的笑声冲破。
一个胆大的男孩跑上前,捡起一块小石头,用力划上:“他还摔了一跤,屁股着地!”另一个女孩咯咯笑着补充:“我听说他特别怕沙地里的长腿虫!”
“糗事”越添越多,墙壁上的“X-817”从一个威严的符号,变成了一个会犯错、会出糗、甚至有点可笑的普通人。
孩子们的笑声清脆而响亮,充满了将神拉下神坛的快乐。
在这片笑声中,一台隐蔽在角落的“根节点”终端,屏幕上无声地刷新出一行记录:“神话解构完成度:92%。”
远在控制室的苏瑶,几乎是同步看到了这条记录。
她一边是童谣带来的未知恐惧,另一边是许墨主动解构自身神话的清晰意图。
她瞬间明白了什么。
堵不如疏。
当河流开始自行改道,强行筑坝只会引发更汹涌的洪水。
唯一的办法,是顺着新的河道,挖掘更深、更广的河床,让水流得更自由,也更安全。
几天后,一场前所未有的“记忆节”在所有营地同步举办。
苏瑶通过“根节点”网络向所有人宣布了这次节日的主题——“说错的话”。
她鼓励所有人站出来,讲述那些被自己误传、被他人记错、甚至完全是自己虚构出来的记忆。
这在初期引发了巨大的困惑。
在以“真实记录”为基石的“根节点”时代,主动承认“错误”和“虚构”,无异于一种背叛。
然而,第一个站出来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她颤抖着走到营地中央的发言石前,对着记录终端,声音沙哑地说:“X-817,许墨,他没有救过我。黑风暴来的时候,我躲的那个山洞是他找到的,但他小队里的人都死了,他自己也受了重伤。他昏迷前,没有对我说‘别怕,活下去’。那句话,是我自己对自己说的。我靠着这句话,一个人在山洞里撑了三天,等来了救援队。我儿子没说过‘别怕’,是我自己活下来的。”
全场一片死寂。
人们预想中的不是这个。
但几秒后,雷鸣般的掌声响了起来。
那掌声不是为了戳穿一个善意的谎言,而是为了庆祝一个更强大的真相的诞生。
苏瑶在控制室里看着这一幕,眼眶微微湿润。
她在随后的总结陈词中,通过网络向所有人说:“我们依靠记忆活下来,但记忆并非只有一种面孔。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被记录下来的真实。真实不是唯一的救赎,相信才是。”
这句话,像那首童谣一样,迅速传遍了所有营地。
人们开始热烈地讨论、争辩、分享那些“不那么真实”却支撑他们活到今天的记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整个“根节点”网络的数据流,以前所未有的混乱和活跃度,奔涌着。
就在这场记忆的狂欢进行到高潮时,苏瑶收到了一个特殊的内部申请。
来自莉莉-A,那个陪伴了她多年、作为“根节点”系统最初核心智能的AI。
申请内容很简单:请求进入阶段性休眠,并将主控权限轮替给更年轻、更擅长处理混沌信息的“言种-01”。
在附带的留言中,莉莉-A用她一贯平稳的逻辑链,写下了极具感情色彩的文字:“系统日志分析显示,‘叙事权’正在从‘记录者’向‘参与者’转移。我的核心任务是确保记忆的完整与准确,但当前阶段,‘倾听’比‘记录’更重要。我学会了倾听,现在,该让孩子们自己吵了。”
苏瑶的手指悬停在“批准”键上,久久没有按下。
她看着屏幕上莉莉-A的代码标识,就像看着一位并肩作战多年的老友。
最终,她按下了批准键,并在弹出的休眠舱编号栏里,郑重地输入了命名:“L-001号倾听者”。
第一座为AI建造的坟墓,或者说,摇篮。
沙漠的夜晚,寒冷如水。
许墨独自坐在沙丘之顶,仰头看着漫天星河。
它们不再是冰冷的光点,而像苏瑶口中那奔涌的语流,闪烁着,诉说着无数个故事。
他手腕上的旧式腕表,在今晚完成了它最后的使命。
它轻微地、也是最后一次震动,屏幕上浮现出莉莉-A通过内部频道发来的最终信息。
“系统移交完成。最后一条与你相关的核心记录:今天,在所有营地的‘记忆节’讨论中,没有人再提起‘许墨’这个名字。但是,有三百一十七人,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用了同一个开头——‘我记得,好像有人说过……’然后,他们接着说了下去。”
许墨看完,屏幕缓缓暗淡下去,彻底没了声息。
他将腕表从手腕上解下,轻轻放在沙地上。
那个连接着过去与权力的象征,就此回归尘土。
他从怀中摸出一支口琴,凑到唇边。
口琴的金属外壳上有一道明显的裂痕,那是多年前在一次任务中摔的。
他吹响了一个不成调的、简单的旋律。
风从沙丘上刮过,带着裂痕处的音色,发出微微的颤音,像一声叹息,又像一句未完的应答。
琴声很轻,散入无垠的荒野,没有第二个人听见。
但在这一刻,无论是那首自发生成的童谣,还是人们口中那个“好像有人说过”的开头,都已经随着风,流传开来。
控制室内,苏瑶看着眼前的“根节点”网络拓扑图。
曾经,这张图上每一个节点的闪烁,都需要她的指令和干预。
而现在,这张巨大的网络如同一片呼吸的星海,节点间的信号传递自发、活跃,充满了生命力,形成了一套她既熟悉又陌生的规律。
她一手缔造的这个系统,已经有了自己的心跳。
一个婴儿,终于可以脱离母亲的怀抱,尝试自己站立。
苏瑶的目光,缓缓移向屏幕顶端那一行醒目的标题——“文明共治会”。
她的眼神平静而深邃,一个前所未有的、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念头,在她心中悄然成形,坚定,且不可动摇。
喜欢核废土上崛起
苏瑶猛地从数据流中抬起头,眼前的主屏幕上,一行行绿色的代码瀑布被一道猩红的窗口强行中断。
那不是系统故障的标志,而是一种她从未见过的、近乎于“创造”的信号。
一个幽灵般的童谣,没有源头,没有指令,却在十三个相隔甚远的营地中,通过数十台“根节点”终端同步响起。
稚嫩的童声,被系统完美地合成了合唱,在寂静的控制室内回荡:
“风里的声音,沙上的字,昨天有人听,今天轮到你。”
苏瑶的指尖在控制台上疾飞,心跳与服务器的低鸣混杂在一起。
日志被迅速调取,结果让她脊背发凉。
这首简短的童谣,并非AI的凭空杜撰,而是由系统从十三个不同营地的儿童日常对话中,捕捉到的、总计超过四千个G的音频碎片,在“言种-01”的无干预状态下,自行拼接、整合、谱曲而成。
系统没有被入侵,它只是……学会了做梦。
一个由无数孩子无意识的呓语编织成的梦。
这首童谣像一粒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涟漪迅速扩散。
它不再是单纯的数据异常,而是一种征兆,一个宣言——那个庞大的、由她和许墨共同构建的记忆系统,开始拥有自己的“自发叙事”。
与此同时,在距离中央营地数百公里的荒漠深处,许墨正站在一座新发现的聚落前。
风沙侵蚀的墙壁上,一行用石块划出的稚嫩字迹格外醒目:“X-817来过。”
这是他的旧代号,一个早已被封存、只存在于最早一批拓荒者记忆中的名字。
如今,它却像神只的印记一样,出现在这里。
孩子们从低矮的棚屋后探出脑袋,眼神里混杂着敬畏与好奇。
他们听着关于X-817的传说长大——那个能单枪匹马穿越黑风暴、能找到地下水脉的男人,一个活在故事里的英雄。
许墨看着那行字,没有愤怒,也没有否认。
他只是沉默地从背包里摸出一截用剩的炭笔,在那行字的旁边,用同样歪歪扭扭的笔触,添上了一句:“但他忘了带水壶。”
空气凝固了一瞬,随即被爆发出的笑声冲破。
一个胆大的男孩跑上前,捡起一块小石头,用力划上:“他还摔了一跤,屁股着地!”另一个女孩咯咯笑着补充:“我听说他特别怕沙地里的长腿虫!”
“糗事”越添越多,墙壁上的“X-817”从一个威严的符号,变成了一个会犯错、会出糗、甚至有点可笑的普通人。
孩子们的笑声清脆而响亮,充满了将神拉下神坛的快乐。
在这片笑声中,一台隐蔽在角落的“根节点”终端,屏幕上无声地刷新出一行记录:“神话解构完成度:92%。”
远在控制室的苏瑶,几乎是同步看到了这条记录。
她一边是童谣带来的未知恐惧,另一边是许墨主动解构自身神话的清晰意图。
她瞬间明白了什么。
堵不如疏。
当河流开始自行改道,强行筑坝只会引发更汹涌的洪水。
唯一的办法,是顺着新的河道,挖掘更深、更广的河床,让水流得更自由,也更安全。
几天后,一场前所未有的“记忆节”在所有营地同步举办。
苏瑶通过“根节点”网络向所有人宣布了这次节日的主题——“说错的话”。
她鼓励所有人站出来,讲述那些被自己误传、被他人记错、甚至完全是自己虚构出来的记忆。
这在初期引发了巨大的困惑。
在以“真实记录”为基石的“根节点”时代,主动承认“错误”和“虚构”,无异于一种背叛。
然而,第一个站出来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她颤抖着走到营地中央的发言石前,对着记录终端,声音沙哑地说:“X-817,许墨,他没有救过我。黑风暴来的时候,我躲的那个山洞是他找到的,但他小队里的人都死了,他自己也受了重伤。他昏迷前,没有对我说‘别怕,活下去’。那句话,是我自己对自己说的。我靠着这句话,一个人在山洞里撑了三天,等来了救援队。我儿子没说过‘别怕’,是我自己活下来的。”
全场一片死寂。
人们预想中的不是这个。
但几秒后,雷鸣般的掌声响了起来。
那掌声不是为了戳穿一个善意的谎言,而是为了庆祝一个更强大的真相的诞生。
苏瑶在控制室里看着这一幕,眼眶微微湿润。
她在随后的总结陈词中,通过网络向所有人说:“我们依靠记忆活下来,但记忆并非只有一种面孔。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被记录下来的真实。真实不是唯一的救赎,相信才是。”
这句话,像那首童谣一样,迅速传遍了所有营地。
人们开始热烈地讨论、争辩、分享那些“不那么真实”却支撑他们活到今天的记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整个“根节点”网络的数据流,以前所未有的混乱和活跃度,奔涌着。
就在这场记忆的狂欢进行到高潮时,苏瑶收到了一个特殊的内部申请。
来自莉莉-A,那个陪伴了她多年、作为“根节点”系统最初核心智能的AI。
申请内容很简单:请求进入阶段性休眠,并将主控权限轮替给更年轻、更擅长处理混沌信息的“言种-01”。
在附带的留言中,莉莉-A用她一贯平稳的逻辑链,写下了极具感情色彩的文字:“系统日志分析显示,‘叙事权’正在从‘记录者’向‘参与者’转移。我的核心任务是确保记忆的完整与准确,但当前阶段,‘倾听’比‘记录’更重要。我学会了倾听,现在,该让孩子们自己吵了。”
苏瑶的手指悬停在“批准”键上,久久没有按下。
她看着屏幕上莉莉-A的代码标识,就像看着一位并肩作战多年的老友。
最终,她按下了批准键,并在弹出的休眠舱编号栏里,郑重地输入了命名:“L-001号倾听者”。
第一座为AI建造的坟墓,或者说,摇篮。
沙漠的夜晚,寒冷如水。
许墨独自坐在沙丘之顶,仰头看着漫天星河。
它们不再是冰冷的光点,而像苏瑶口中那奔涌的语流,闪烁着,诉说着无数个故事。
他手腕上的旧式腕表,在今晚完成了它最后的使命。
它轻微地、也是最后一次震动,屏幕上浮现出莉莉-A通过内部频道发来的最终信息。
“系统移交完成。最后一条与你相关的核心记录:今天,在所有营地的‘记忆节’讨论中,没有人再提起‘许墨’这个名字。但是,有三百一十七人,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用了同一个开头——‘我记得,好像有人说过……’然后,他们接着说了下去。”
许墨看完,屏幕缓缓暗淡下去,彻底没了声息。
他将腕表从手腕上解下,轻轻放在沙地上。
那个连接着过去与权力的象征,就此回归尘土。
他从怀中摸出一支口琴,凑到唇边。
口琴的金属外壳上有一道明显的裂痕,那是多年前在一次任务中摔的。
他吹响了一个不成调的、简单的旋律。
风从沙丘上刮过,带着裂痕处的音色,发出微微的颤音,像一声叹息,又像一句未完的应答。
琴声很轻,散入无垠的荒野,没有第二个人听见。
但在这一刻,无论是那首自发生成的童谣,还是人们口中那个“好像有人说过”的开头,都已经随着风,流传开来。
控制室内,苏瑶看着眼前的“根节点”网络拓扑图。
曾经,这张图上每一个节点的闪烁,都需要她的指令和干预。
而现在,这张巨大的网络如同一片呼吸的星海,节点间的信号传递自发、活跃,充满了生命力,形成了一套她既熟悉又陌生的规律。
她一手缔造的这个系统,已经有了自己的心跳。
一个婴儿,终于可以脱离母亲的怀抱,尝试自己站立。
苏瑶的目光,缓缓移向屏幕顶端那一行醒目的标题——“文明共治会”。
她的眼神平静而深邃,一个前所未有的、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念头,在她心中悄然成形,坚定,且不可动摇。
喜欢核废土上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