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远行-《快穿局女员工》

  1991年的春风吹过红星纺织厂新建的厂房,林乔站在办公室窗前,手里捏着一封来自深圳的信函。窗外,工人们正忙着将最新一批丝绸制品装车,这些货物将通过新开通的铁路线直接运往香港,再销往欧美市场。

  三年德国留学,五年厂长生涯,如今的林乔已过而立之年,眉宇间褪去了青涩,取而代之的是沉稳与干练。办公桌上摆着的\"全国优秀企业家\"奖状和\"省三八红旗手\"证书,无声诉说着她这些年的奋斗历程。

  \"厂长,周老来了。\"秘书轻声通报。

  林乔赶紧收起信函,快步迎向门口。已经退休的周厂长——现在大家都尊称他\"周老\"——拄着拐杖走了进来,精神矍铄。

  \"小林啊,听说你要走了?\"周老开门见山,眼睛里有掩饰不住的失落。

  林乔心头一紧。她还没正式宣布,消息怎么就...

  \"别紧张,是方维舟那小子告诉我的。\"周老摆摆手,自己找了个位置坐下,\"他说你收到了新加坡纺织集团的邀请,要去做亚太区总监?\"

  林乔松了口气,给周老倒了杯茶:\"不只是邀请...我在考虑自己创业。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想试试自己的能力边界。\"

  \"好啊!\"出乎意料,周老一拍大腿,\"年轻人就该有这股闯劲!当年我就看出来了,你不是池中物。\"

  林乔眼眶一热。十年前那个改变命运的广交会,正是周老力排众议让她参加,才有了后来的种种机遇。

  \"周老,我...\"

  \"别这副表情。\"周老笑着打断她,\"红星厂能有今天,多亏了你。从引进德国技术到股份制改革,从年亏损两百万到如今年创汇千万美元...你对的起这个厂,对的起工人们。\"

  说着,周老从随身带的布包里取出一个红布包:\"临走前,给你这个。\"

  掀开红布,是一朵略显陈旧的大红花,正是当年林乔第一次拿下德国合同时戴的那朵。

  \"留着当个念想。\"周老声音有些哽咽,\"记住,红星厂永远是你的家。\"

  送走周老,林乔久久不能平静。她拉开抽屉,再次看着那封邀请函——新加坡方面开出的条件极为优厚:年薪十万美元,股权激励,全球业务资源...更重要的是,对方看中她既懂中国制造又了解国际市场的独特优势,愿意支持她创立自有品牌。

  \"系统,如果是你,会怎么选?\"她下意识地在脑海中询问,随即哑然失笑。

  电话铃声打破了沉思。

  \"林厂长,方处长在一线等您。\"秘书通报。

  方维舟...这个在她生命中时近时远的名字,让林乔心跳漏了半拍。十年过去,他已从当年的省轻工厅处长升任省经委副主任,是全省最年轻的厅级干部之一。而两人的关系,始终保持着那种微妙的平衡——比同事亲密,比恋人克制。

  厂区大门外,方维舟倚车而立,依旧是一身笔挺的中山装,只是眼角已有了细纹。见到林乔,他微微一笑,递过一个精致的木盒:\"听说你要走,给你送个临别礼物。\"

  盒子里是一方紫檀茶盘,与她珍藏的那套茶具正好相配。

  \"还记得这个?\"林乔惊讶地问。

  \"当然。\"方维舟目光温和,\"当年送你茶具时,就想配个茶盘。后来工作太忙,一直没找到合适的。\"

  两人沿着厂区新修的林荫道慢慢走着。十年前这里还是简陋的平房车间,如今已是花园式厂区,拥有五栋现代化厂房和近千名员工。

  \"决定好了?\"方维舟问。

  林乔点点头:\"想试试自己的极限在哪里。这些年虽然把红星厂做起来了,但总感觉...还能做更多。\"

  \"我理解。\"方维舟停下脚步,\"其实,我也有个消息告诉你。\"

  原来,他已被选派到中央党校中青班学习,结业后可能调往北京任职。

  \"恭喜!\"林乔由衷地说,\"你这样的干部,早该到更大的舞台上去。\"

  \"彼此彼此。\"方维舟轻笑,\"说起来,当年在广交会上第一次见你,就感觉你不是一般人。十年过去,证明我的眼光没错。\"

  两人相视一笑,那些未曾言明的情愫,在这一刻化为无需言语的默契。

  夕阳西下,两人的影子在地上拉得很长。十年光阴,从相遇到别离,从青涩到成熟,他们各自沿着命运的轨迹前行,有过交集,却终究要奔向不同的远方。

  临别时,方维舟突然问:\"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吗?在广交会上,你正在为东欧订单发愁。\"

  \"记得。\"林乔微笑,\"你假装是普通干事,帮我解了围。\"

  \"那时候的你,眼里有光。\"方维舟轻声说,\"现在依然如此。无论去哪,别让这光熄灭。\"

  回家路上,林乔绕道去了父母的新家——那是她用年终奖为家人购置的小院,离厂区不远。父亲退休后被厂里返聘为技术顾问,母亲则在厂幼儿园帮忙,弟弟林小树已是技术科骨干,正在夜大攻读机械工程。

  \"姐!\"林小树兴奋地迎出来,\"我的夜大录取通知书到了!\"

  这个曾经体弱多病的少年,如今已长成挺拔的青年。林乔欣慰地揉揉他的头发:\"真棒!等你毕业了,姐送你出国深造。\"

  晚饭时,林乔宣布了自己的决定。出乎意料,家人都很支持。

  \"去吧。\"父亲林建国抿了口酒,\"年轻人就该闯一闯。当年我要是有你这胆识...\"

  \"现在也不晚。\"林乔握住父亲粗糙的手,\"爸,我想在深圳办公司,专门帮国内纺织厂对接国际市场。您要是有兴趣,可以去帮我管技术团队。\"

  \"我?\"父亲瞪大眼睛,\"一个老工人...\"

  \"最缺的就是您这样的实战专家!\"林乔认真地说,\"德国的工程师都说,您的'柔性梳理'工艺比他们的精密仪器还管用。\"

  母亲张秀兰抹着眼角:\"乔乔有出息了...就是太远了...\"

  \"妈,现在有飞机了,几个小时就能回来。\"林乔安慰道,\"再说了,等公司稳定了,接您和爸过去住段时间。\"

  夜深人静,林乔整理着行装。十年积累的笔记本、资料、证书...每一件都承载着回忆。最底下,是那套伴随她多年的茶具,如今配上了方维舟送的茶盘。

  窗外,月光如水。从十八岁的纺织女工到三十岁的企业家,从县城小厂到国际舞台,这一路走来,有系统的帮助,有贵人的提携,有家人的支持,但最终决定命运的,始终是自己的选择与坚持。

  明天,她将踏上新的征程。红星厂已经交给精心培养的接班人,德国合作伙伴承诺继续支持,方维舟...也许某天会在北京再相逢。

  而此刻,林乔只想好好享受这个在小院的最后一夜。父亲轻微的鼾声,母亲在厨房收拾碗筷的叮当声,弟弟在灯下苦读的背影...这些平凡而珍贵的画面,将永远铭刻在她的记忆里,成为前行路上最温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