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尘的动作快得惊人。
前一秒,他还在驴车上,下一瞬,已经没了身影。
那速度,比起夏雨这样专业的刺客,竟也不遑多让。
夏雨近乎本能地想去追,可心念一转,还是把鞭子对准了那头可怜的小毛驴。
“小厨娘,坐稳了!”
他抬手一扬。
驴子吃痛,嘶鸣一声,撒开四蹄。
驴车借坡加速。
车轮碾过村口的沙地,颠簸了一下,差点把阿香从车板上甩下来。
可即便这般紧赶慢赶,还是差点追不上。
那个高大的身影,最后竟是护在了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面前。
“阿香,她饿晕过去了。”
她实在太瘦了。
小小的四肢,瘦弱得跟芦苇杆一样,虚弱无力。
相比之下,长期营养匮乏,却使她的头颅显得异常巨大。
也不知这样小小的身子,是怎么撑起这么大的头。
阿香见状,赶忙从驴车上取出一只小小的竹筒。
这是她出门前熬的米油,是煮白粥时,最上面那一层精华。
最是温和养胃,适合给这般久饿虚不受补的人。
她习惯带着出门,以备不时之需。
她跪坐在地上,用一根干净的小勺子,轻轻地撬开小女孩的嘴。
然后,将米油一点一点喂进去。
这套手法,她熟。
全是当初照顾阿尘时,练出来的。
慢慢地,那孩子悠悠醒了过来。
她直勾勾地盯着阿香手里的竹筒,咽了咽口水,却始终不敢有任何动作。
这样的乖巧懂事,阿香知道,背后意味着什么。
她赶忙把小勺子和竹筒塞到小女孩手里。
轻轻拍着小女孩的背,又柔声唱歌似的安抚了几句。
小女孩这才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这一幕,阿尘和夏雨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各怀心思。
这时,一个苍老的声音由远及近。
“二丫,二丫,你又跑哪去了?”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婆婆,在不远处颤颤巍巍地左顾右盼着。
“老婆婆,您是在找一个三四岁的女孩子吗?”
阿尘边跑过去边问。
老人家的第一反应,竟是要躲闪。
可见他相貌不凡,眼神干净纯粹,又是一听这般形容,登时顾不得其他了。
“是啊是啊,我的二丫就是四岁。敢问这位壮士,你有看见我的孙女吗?”
“老婆婆您别急,前面就有一个,我扶您过去看看。”
阿尘将手臂平抬起来,稳在老人家侧前方一尺远的地方。
可老人家还是没敢劳烦他,而是径直往阿香那边跌跌撞撞小跑了过去。
看到自己的孙女正被两个陌生人围着,手里还拿着吃食,她登时吓得脸色煞白。
“别,别打她!求求各位大爷,她还小不懂事,她就是饿坏了……老婆子给你们磕头了!要打就打我!”
说着,她双腿一软,竟真的要跪下来。
夏雨眼疾手快,赶忙上前拦住。
阿香施了一个晚辈应有的礼节,以示尊重,也让老人家感受到,他们没有恶意。
“婆婆,您误会了,我们不是坏人。您这样会折煞我们的。”
“你们……不是望海商行的人?”
老婆婆惊疑不定地打量着三人。
夏雨那一身显眼的夜行衣,和阿尘那异于常人的高大体魄,都让她感到害怕。
但看起来,这三人又确实不是商行那帮人的派头。
“我们只是来买些海产的。看到这孩子饿晕了,就喂了她点东西吃。擅自做主,还望婆婆您不要见怪。”
老婆婆的目光落在孙女身上,看到她虽然吃相狼狈,但精神确实好了许多。
方才的恐惧才稍稍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悲凉和感激。
她嘴唇哆嗦着,眼泪忽然就下来了。
“谢谢,多谢三位恩公救命之恩……”
为了表示感谢,老婆婆坚持要请他们三人,去她家里坐坐,喝口水。
这正合了他们的心意。
他们也正想找个地方,找个人,可以好好问一问。
可真到了老婆婆家,又忽然明白那些壮汉们,为什么宁愿在屋外头了。
那屋子,闷热得像个巨大的蒸炉。
屋内的几人,自然就是正在被蒸的包子。
老婆婆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显得愈发窘迫。
“婆婆,没事的,我们歇歇脚就行。”
阿香蹲下身,摸了摸二丫的头,对着局促不安的老婆婆展眉一笑。
“实不相瞒,其实我们是风禾镇上开食肆的。这次来望海村,是听说这里有些我们那镇上没有的,特殊的海产干货。我们想来收一些回去做菜。”
其实,她很想直接问村子怎么了,却怕弄巧成拙,反而引人警惕。
但如果只说自己一个厨子,为了食材专程跑一趟,那就再合理不过了。
“海产?干货?”老婆婆苦笑着摇了摇头,“哪还有什么好东西……”
随即她又想起了什么,走到墙角,拎起一个破筐,扒拉了一下。
“就只剩这些鱼仔干和石发(一种海藻),但都是别人挑剩下的……”
她越说越没底气,可家里哪还有什么其他东西,可以送人呢?
阿香走过去,接过她手里的小鱼干。
那小鱼干全是骨头,没什么肉。
腌制手法还非常简单粗暴。
直接就是一大把盐,腌得鱼身僵硬,闻起来死咸死咸的。
再看那石发,也因存放不当,有些发霉了。
在旁人眼中,这些都是只能直接扔掉的废品。
可在阿香手上,它们或许还能再抢救一下。
“婆婆,”阿香挥了挥手里的小鱼干,“就用这些,我给你们做点吃的吧。正好,二丫也该吃些热乎的。”
老婆婆连连摆手:“使不得,使不得!这些东西……”
最后半句“猪都不吃”,被她生生咽了回去。
夏雨却偏喜欢哪壶不开提哪壶。
“我说小厨娘,你还真是不挑。这种货色,狗都不吃。”
这下好了,谁要是吃了,不就猪狗不如了。
阿香没好气瞪了他一眼,转身进了厨房。
阿尘也赶紧跟了进去。
她先将那咸得发苦的小鱼干,用温水反复浸泡、漂洗,沥去多余的盐分。
然后将石发里发霉的部分仔细拣去,同样用清水淘洗干净。
屋里没有像样的厨具,只有一口缺角的陶锅。
阿香也不嫌弃。
她将锅子架在石灶上,又从仅有的一小撮柴火里抽出几根。
“阿尘,生火。”
前一秒,他还在驴车上,下一瞬,已经没了身影。
那速度,比起夏雨这样专业的刺客,竟也不遑多让。
夏雨近乎本能地想去追,可心念一转,还是把鞭子对准了那头可怜的小毛驴。
“小厨娘,坐稳了!”
他抬手一扬。
驴子吃痛,嘶鸣一声,撒开四蹄。
驴车借坡加速。
车轮碾过村口的沙地,颠簸了一下,差点把阿香从车板上甩下来。
可即便这般紧赶慢赶,还是差点追不上。
那个高大的身影,最后竟是护在了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面前。
“阿香,她饿晕过去了。”
她实在太瘦了。
小小的四肢,瘦弱得跟芦苇杆一样,虚弱无力。
相比之下,长期营养匮乏,却使她的头颅显得异常巨大。
也不知这样小小的身子,是怎么撑起这么大的头。
阿香见状,赶忙从驴车上取出一只小小的竹筒。
这是她出门前熬的米油,是煮白粥时,最上面那一层精华。
最是温和养胃,适合给这般久饿虚不受补的人。
她习惯带着出门,以备不时之需。
她跪坐在地上,用一根干净的小勺子,轻轻地撬开小女孩的嘴。
然后,将米油一点一点喂进去。
这套手法,她熟。
全是当初照顾阿尘时,练出来的。
慢慢地,那孩子悠悠醒了过来。
她直勾勾地盯着阿香手里的竹筒,咽了咽口水,却始终不敢有任何动作。
这样的乖巧懂事,阿香知道,背后意味着什么。
她赶忙把小勺子和竹筒塞到小女孩手里。
轻轻拍着小女孩的背,又柔声唱歌似的安抚了几句。
小女孩这才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这一幕,阿尘和夏雨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各怀心思。
这时,一个苍老的声音由远及近。
“二丫,二丫,你又跑哪去了?”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婆婆,在不远处颤颤巍巍地左顾右盼着。
“老婆婆,您是在找一个三四岁的女孩子吗?”
阿尘边跑过去边问。
老人家的第一反应,竟是要躲闪。
可见他相貌不凡,眼神干净纯粹,又是一听这般形容,登时顾不得其他了。
“是啊是啊,我的二丫就是四岁。敢问这位壮士,你有看见我的孙女吗?”
“老婆婆您别急,前面就有一个,我扶您过去看看。”
阿尘将手臂平抬起来,稳在老人家侧前方一尺远的地方。
可老人家还是没敢劳烦他,而是径直往阿香那边跌跌撞撞小跑了过去。
看到自己的孙女正被两个陌生人围着,手里还拿着吃食,她登时吓得脸色煞白。
“别,别打她!求求各位大爷,她还小不懂事,她就是饿坏了……老婆子给你们磕头了!要打就打我!”
说着,她双腿一软,竟真的要跪下来。
夏雨眼疾手快,赶忙上前拦住。
阿香施了一个晚辈应有的礼节,以示尊重,也让老人家感受到,他们没有恶意。
“婆婆,您误会了,我们不是坏人。您这样会折煞我们的。”
“你们……不是望海商行的人?”
老婆婆惊疑不定地打量着三人。
夏雨那一身显眼的夜行衣,和阿尘那异于常人的高大体魄,都让她感到害怕。
但看起来,这三人又确实不是商行那帮人的派头。
“我们只是来买些海产的。看到这孩子饿晕了,就喂了她点东西吃。擅自做主,还望婆婆您不要见怪。”
老婆婆的目光落在孙女身上,看到她虽然吃相狼狈,但精神确实好了许多。
方才的恐惧才稍稍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悲凉和感激。
她嘴唇哆嗦着,眼泪忽然就下来了。
“谢谢,多谢三位恩公救命之恩……”
为了表示感谢,老婆婆坚持要请他们三人,去她家里坐坐,喝口水。
这正合了他们的心意。
他们也正想找个地方,找个人,可以好好问一问。
可真到了老婆婆家,又忽然明白那些壮汉们,为什么宁愿在屋外头了。
那屋子,闷热得像个巨大的蒸炉。
屋内的几人,自然就是正在被蒸的包子。
老婆婆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显得愈发窘迫。
“婆婆,没事的,我们歇歇脚就行。”
阿香蹲下身,摸了摸二丫的头,对着局促不安的老婆婆展眉一笑。
“实不相瞒,其实我们是风禾镇上开食肆的。这次来望海村,是听说这里有些我们那镇上没有的,特殊的海产干货。我们想来收一些回去做菜。”
其实,她很想直接问村子怎么了,却怕弄巧成拙,反而引人警惕。
但如果只说自己一个厨子,为了食材专程跑一趟,那就再合理不过了。
“海产?干货?”老婆婆苦笑着摇了摇头,“哪还有什么好东西……”
随即她又想起了什么,走到墙角,拎起一个破筐,扒拉了一下。
“就只剩这些鱼仔干和石发(一种海藻),但都是别人挑剩下的……”
她越说越没底气,可家里哪还有什么其他东西,可以送人呢?
阿香走过去,接过她手里的小鱼干。
那小鱼干全是骨头,没什么肉。
腌制手法还非常简单粗暴。
直接就是一大把盐,腌得鱼身僵硬,闻起来死咸死咸的。
再看那石发,也因存放不当,有些发霉了。
在旁人眼中,这些都是只能直接扔掉的废品。
可在阿香手上,它们或许还能再抢救一下。
“婆婆,”阿香挥了挥手里的小鱼干,“就用这些,我给你们做点吃的吧。正好,二丫也该吃些热乎的。”
老婆婆连连摆手:“使不得,使不得!这些东西……”
最后半句“猪都不吃”,被她生生咽了回去。
夏雨却偏喜欢哪壶不开提哪壶。
“我说小厨娘,你还真是不挑。这种货色,狗都不吃。”
这下好了,谁要是吃了,不就猪狗不如了。
阿香没好气瞪了他一眼,转身进了厨房。
阿尘也赶紧跟了进去。
她先将那咸得发苦的小鱼干,用温水反复浸泡、漂洗,沥去多余的盐分。
然后将石发里发霉的部分仔细拣去,同样用清水淘洗干净。
屋里没有像样的厨具,只有一口缺角的陶锅。
阿香也不嫌弃。
她将锅子架在石灶上,又从仅有的一小撮柴火里抽出几根。
“阿尘,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