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 究竟何事让你们如此惊慌-《大庆:娶范妹妹,解锁盖世绝学》

  杨春,一位曾落榜的秀才,立志苦读三年,考取举人,以求跨越阶层,享受举人特权:免徭役田粮,土地免税,即便无官职,亦能成地主,生活优渥,且见官不拜。他寒窗数载,终等得今日,岂料——

  难道又要败北?

  杨春凝视试卷,题目之难,远超往昔,昔日乡试仿佛儿戏。

  叶轩何故出此难题?

  难道不顾考生水平?

  此等难题,分明是高估了他们。

  叶轩真以为他们能解?

  可笑至极,一题不解。

  杨春欲窥他人状况,无奈号房封闭,视线受阻。

  他心乱如麻,莫非唯他不会?

  莫非他人皆能解答?

  杨春额上鼻尖细汗密布,脸颊绯红,内心渐感烦躁。

  若答非所问,

  岂非要名落孙山?

  再等三载?

  人生几何,经得起几度轮回?

  假使来日重蹈覆辙……

  不!

  杨春紧咬牙关。

  即便无从落笔,也要放手一搏!

  他审视全卷,择一相对“较易”之题,细细思量。

  众多考生亦如杨春,

  有的题目尚且懵懂,

  唯有猜测。

  试题中,试帖诗相对直观,仅需赋诗一首。

  然而,对未曾涉猎前朝科举者,连试帖诗题亦成难题。

  自宋代王安石变法后,试帖诗便不再出现,

  直至清朝科举,方重拾此制,且限定五言八韵。

  王文,本届新晋秀才,年少初次应乡试。

  自县试起,便饱受叶轩试题之苦,所幸一一克服。

  为应对叶轩之题,王文涉猎甚广,

  民间百艺、天文地理、算术断案、律法典籍,

  凡叶轩曾出题之领域,皆潜心钻研。

  他随众考生下田学习农耕,

  赴衙门观摩断案,

  熬夜观星以习天文,

  翻阅历代律法典籍,苦读不辍。

  为备考叶轩之题,历经磨难,

  田间劳作晒伤肌肤,

  观星熬夜几近虚脱,

  律法典籍堆积如山,读得头痛难忍,

  算术断案之书,令人作呕。

  往昔之苦楚涌上心头,王文几欲泪下。

  自觉历经艰辛,

  此次乡试,定能高中。

  然,翻开考卷,瞥见试题那一刻,信心瞬间崩塌。

  面对第一题中的“二”,他顿时懵了。

  好在心理素质过硬。

  记得叶轩曾在院试出过“0”的题目,现在来个“二”,尽管不明所以,但他还是选择跳过看下一题。

  然而,接下来的题目竟出乎意料地正常,让他感到一阵恍惚。

  这,太不对劲了!

  叶轩怎会出如此寻常的题目?

  绝不可能!

  这绝非叶轩的风格!

  王文神情激动,但不是喜悦,而是气愤。

  他辛苦钻研民间百艺,长时间准备,结果叶轩却转而考正常题目。

  这着实出乎他的意料。

  史论、策论题目令他眼花缭乱。

  若非长期应对叶轩那些古怪题目,心理承受力大增,他可能真要气得晕过去。

  王文觉得叶轩实在过分。

  他们这些考生总是追随叶轩的出题方向,学什么考什么。

  可每当他们学好,叶轩就不再考了。

  真是令人气愤!

  王文此刻怒火中烧。

  这一届新晋秀才大多在心里抱怨。

  叶轩太过分了!

  往届秀才面对这类超高难度题目,同样束手无策,心中同样痛骂叶轩。

  这题目,真的是给秀才们准备的吗?

  他们完全不会啊!

  巡逻考官见考生们束手无策,虽觉新奇,却并不惊讶。

  科举考官间流传着一个说法:

  叶轩的题目,既古怪又难解。

  考生面对他的题目常常手足无措。

  每轮科举后,大半考生被淘汰。

  放榜时,无论中榜还是落榜,考生皆哭,成为一道奇观。

  “啧啧。”

  此次京城叶轩所出的考题,令众考生苦不堪言,考官们亦心生同情。叶轩之题,难度直逼殿试,令人叹为观止。考生们答题之时,每一笔都似重若千斤,表情扭曲。历经数日煎熬,乡试终告一段落。

  第335章 乡试落幕,考生心有余悸:侥幸存活!

  “铛!铛!铛!”贡院内传出三声悠扬钟鸣,宣告秋闱结束。

  贡院大门在守卫的拉动下缓缓开启,考生们如潮水般涌出,个个面色苍白,眼眶深陷,嘴唇无血色,发出虚弱的 ** 。此景令门外等候的考生亲友与围观百姓大惊失色,心中暗想:这是贡院开门,还是丧尸出笼?

  亲友们连忙上前搀扶摇摇欲坠的考生,关切询问:“怎会如此憔悴?”“秋闱考题很难吗?”考生们闻言,脸色愈发难看,连连摆手,不愿多谈:“莫要再提。”

  “近期内,我们不想再谈及秋闱相关的一切。”

  考生们齐声说道。

  亲朋好友们一脸困惑,全然未觉考生们对叶轩的考题及科举已心生畏惧,满脸愕然。

  随后,他们恍然大悟,忍不住问道:“叶轩的考题,竟如此骇人听闻?”

  考生们面露苦色,只求别再提起。

  他们渴望安宁,不愿多言。

  短时间里,他们对叶轩、考题、科举、秋闱等词汇避之不及。

  在贡院的数日,他们感觉仿佛历经了漫长岁月,痛苦难忘。

  见考生们萎靡不振,亲朋好友也不再追问乡试之事。

  “秋闱结束,我们在集贤楼备了宴席,一同去庆祝吧!”

  考生们闻言,内心无奈。

  他们谢绝了亲友的热情相邀,返家休养,决心恢复精力。

  虽秋闱不过数日,但他们感觉身心俱疲,仿佛被抽空了一般。

  连解缙、孙浩、陈景等才俊,也是面色苍白。

  他们全力应对叶轩的题目,心力交瘁。

  解缙走出贡院,苍白的脸上带着敬佩之色。

  “叶轩果然非同凡响。”

  “出题依旧不按套路。”

  “题目涵盖诗词、策论、历史典故等,难度极大。”

  “还好我学识渊博,勉强答完了所有题目。”

  一旁的考生听闻解缙自语,不禁咋舌。

  解大才子就是厉害,这样的题目也能全部答出。

  “切!”

  “答完又有何难。”

  关键在于能否精准解题,否则偏离主题,皆徒劳无功。

  旁侧传来讥讽之声。

  陈景满面色虽白,眉宇间却透着难以掩藏的傲气。

  叶轩所设试题,除首题外,余者皆属正常范畴,难度颇高。

  他已完成所有题目,自觉此次发挥至臻完美。

  过往多次败于解缙手下,此番他誓要反击。

  他坚信能在乡试中超越解缙,夺得解元之位!

  “解缙,此次乡试,解元之位,我要定了!”

  陈景挑衅而言。

  无论是解缙,还是黑马孙浩,都将被他超越!

  解缙以苍白面容,疑惑地望向这位陌生考生,“那解某便预祝阁下高中,荣登解元。”

  陈景闻言,无言以对。

  见解缙如此诚挚,他的挑衅如同石沉大海,心中郁闷难抒。

  “哼!”

  陈景冷哼一声,拂袖而去。

  解缙满心困惑。

  自己好意祝福,怎料对方反而不悦。

  自己何处得罪了他?

  “吁。”

  “秋闱终告一段落。”

  孙浩亦步出贡院……

  “孙兄!”

  “周兄!”

  一脸疲惫的孙浩望见不远处向他招手的周进,须发斑白,心中惊喜交加。

  “周兄,你怎会来此?”

  此地乃省城,周进远道而来,令孙浩感动不已。

  “我来省城探亲,顺道看望你。”

  “而且孙兄你说得对,我决定继续科举之路。”

  “周兄有此决心,我相信你定能通过院试,成为秀才。”

  孙浩感慨万分。

  二人相识于科举,虽年龄悬殊,却一见如故,结为挚友。

  见周进重拾斗志,孙浩由衷为他高兴。

  “孙兄,此次乡试感觉如何?”周进问道。

  孙浩苦笑回应:“考题与以往大不相同,我并无十足把握。”

  周进闻言,面露诧异:“连孙兄也没把握吗?”

  孙浩摇头叹息:“罢了,若不行,三年后我们再一同重来。我已尽力,听天由命吧。”

  其他考生心中亦是如此想法,他们已倾尽全力,剩下的便看命运与实力了。

  乡试结束后,考生们各自归家等待消息,而礼部与批阅考卷的考官则忙碌起来。

  此次乡试题目并无标准答案,叶轩只是给出了一些答题范围。只要答到要点,不太偏题,便可过关。但考官们看着叶轩的答案,颇感无奈。不过,以往试题亦多无标准答案,只要破题思路正确,文笔佳,便可通过。

  然而,批改考卷时,考官们发现此次答卷的思路普遍不太准确,让他们十分头疼,只能在众多答卷中勉强挑选出较为出色的。

  最终,当礼部统计出结果时,众人皆惊。这个结果出乎他们的预料。

  礼部官员杨乾知、于乾等聚在一起,愁眉不展:“这结果,我们该如何向皇上交代?”

  “只能如实禀报。”有人无奈道,“或许皇上只会治我一人的罪,饶过我一家老小吧。”

  众人面色惨白,满心恐惧。

  礼部尚书任昂闻声踏入屋内,沉声问道:“究竟何事,让你们如此惊慌?”

  “尚书大人!”“任大人!”杨乾知等人齐声惊呼,对任昂的突然出现感到意外。

  任昂目光落在杨乾知手中的纸上,未等其回答,于乾已抢先一步,恭敬地将纸递上:“任大人,这是乡试统计结果。”

  任昂眉头微皱,疑惑道:“结果已出?怎会如此之快?”他接过纸张,低头审视。

  一看之下,任昂瞳孔骤缩,惊愕道:“此次考中举人的考生,仅五百余人?!”

  “你们确定无误?”他的声音略显尖锐,科举之事非同小可,皇上亦密切关注,若有差池,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