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九年,辽东大地。
皇太极揉着突突直跳的太阳穴,只觉得脑仁儿一阵阵抽痛,心里憋闷得快要炸开。
朝鲜人像是打了鸡血,为了那个虚无缥缈的“祭祀长白山”的承诺,玩命骚扰清军后方,搞得运送粮草的队伍三天两头被截,烦不胜烦。
正面战场上,明军更是学精了,高挂免战牌,龟缩不出。
吴三桂、祖大寿这些家伙,更是像幽灵一样神出鬼没。
带着小股骑兵,专挑清军埋锅造饭、夜深人静的时候,远远地擂鼓呐喊,吵得清军神经衰弱,睡个囫囵觉都成了奢望。
更要命的是,清军内部也开始人心浮动。
崇祯那边使出诛心之计,直接昭告所有女真人:阵前倒戈,杀十个女真兵就能洗白上岸,杀二十个还能混个“汉家身份”。
就连军中的汉人包衣,也有了盼头:杀二十个女真兵免罪,杀三十个就能恢复自由身。
而且,杀得越多,赏银越多。
赏银按照明军规定。
虽说大明中枢定的赏格,一个女真头颅从之前的五十两降到三十两,听起来好像变抠门了。
众所周知,明末要是能把士兵应得的发到他们手里,大明也不至于亡了国。
但今时不同往日,这军饷的来源变了。
不再是那个可以被层层盘剥的国库,而是官员、士绅、晋商、藩王、勋贵们“捐”出来的真金白银!
崇祯甚至还打了欠条,还不还得上另说,态度摆出来了。
以前贪国库的钱,大家心照不宣。
现在贪这群实权派的钱?
那真是老寿星吃砒霜——活腻歪了!
各级官员瞪大眼睛盯着,谁敢伸手,立马就得“试试就逝世”。
为了杜绝杀良冒功,朝廷也是煞费苦心,清军汉人头颅只值五两,活捉给十两。
汉人俘虏统统丢进“赎罪营”干苦力,填线、修路、运粮。
同时为了杜绝循环骗赏,又加了一条规定。
俘虏要是跑了,第二次抓到直接砍头,没有赏钱。
并且从你手上跑掉的俘虏,如果被别的部队抓了,还得从你军饷扣你十两给人家。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又不是二十一世纪,扫个脸就知道谁是谁。
万一下面人合伙欺上瞒下骗赏银?
所以光有规矩不行,还得有监督。
北京城里那些闲得发慌的御史,连同南京调来的同行,全被派到前线,专门负责登记、看管赎罪营的俘虏。
朝廷严令:只准盯俘虏,不准对军事指手画脚,更不准胡乱弹劾将领!
放在平时,御史们哪会这么老实?
可这次,他们也投了钱啊!
所有人都指望着早点干掉女真,大明才能安稳下来好好收税,崇祯才有钱还债,兑现承诺。
谁在这个时候敢拖后腿,那就是全民公敌,死路一条!
朝堂上,大臣们早就按捺不住了,纷纷催促崇祯速速发兵,毕其功于一役。
连那些义军头目,都暂时按下了心思,毕竟“攘外”优先。
可崇祯却异常沉得住气,硬是压下了请战的浪潮。
他心里清楚:仗要打,但必须有自己亲手编练的“新军”参与!
没有战功,这支新军如何立威?
将来如何压制那些骄兵悍将和盘根错节的势力?
没有枪杆子撑腰,灭了女真,自己恐怕就成了周天子,只是个摆设了。
如今这支新军,内部格局颇为奇妙。
罗马有两个都城,大明也有两个都城。
蛮族继承了罗马的名号,蛮族也以为大明复仇而入关。
罗马有边墙,大明也有边墙。
罗马是帝国,大明也是帝国。
罗马神圣,大明受命于天也神圣。
罗马有内海,大明也有内海。
罗马皇帝叫君士坦丁,大明最后的继承人教名也是君士坦丁。
所以,大明就是罗马,罗马就是大明。
新军也是罗马化,三巨头共治。
新军只有宗室子弟和招募的良家子,由崇祯直接掌控。
宗室子弟自然围着福王转,自觉高人一等。
但福王得了崇祯密授机宜,反而对宗室要求极严,对良家子倒平等相待。
后来,郑成功和李定国入京,被崇祯收为义子,扔进新军当教官,良家子们立刻找到了主心骨,唯二人马首是瞻。
太子朱慈烺年纪虽小,也被塞了进去,算是宗室一脉的另一面旗帜。
于是,新军里隐隐形成了三股势力,互相别苗头,但又保持着良性竞争。
崇祯乐见其成,指望他们在未来的战火中淬炼成真正的生死兄弟。
为了进一步捆绑利益,崇祯更是大手笔联姻。
李定国、郑成功不仅成了义子,还成了驸马爷,太子的妹夫。
同时,崇祯亲自为太子朱慈烺定下了太子妃的人选——郑芝龙的女儿。
不过郑芝龙的女儿有外族血脉,不适合当太子妃,所以崇祯允许他从家族中过继。
这信号再明显不过:你郑家未来那点破事,朕不仅不追究了,还要让你当国丈,富贵与国同休!
面对崇祯抛出的橄榄枝,郑芝龙也是心潮澎湃。
崇祯找他商量,是否愿意将麾下庞大的私人船队改组为“大明海军”?
这意味着,以前揣进郑家口袋的航道税,以后就得进国库了。
郑芝龙眼皮子活络,自然有些肉疼。
崇祯深知其为人,立刻加码:“明俨(郑成功)现在是朕的义子,太子大婚前,朕会按宗室规矩给他封王。”
“你若愿改组海军,朕亦可为你封王,让你另一个儿子可以降等袭爵、世袭罔替。”
“改组后,你五服外的亲戚照样可以做海贸生意!”
这诱惑太大了!
尤其是“王爵”,很可能是实封,意味着真正的裂土封疆!
士绅、官员、勋贵们真的因为大清入关把所有人当奴才,就自愿捐出家产给国库?
他们会因为崇祯威胁他们不给钱就挖朱棣皇陵充作军资,为了自己的名声就捐钱?
不可能,没点实在的待遇,谁舍得出钱啊。
除了懂事的朝鲜,周围的藩属国,能被许的都许出去了。
至于更远的什么新大陆、欧洲、澳洲,反正暂时去不到,他们要,崇祯就给。
平定女真、安稳国内之后,明军就对外开拓,打下一地,立马兑现承诺。
化家为国的诱惑,古往今来几人可挡?
郑芝龙思前想后,最终一咬牙,同意了。
还主动请求朝廷派人监督海军,以示坦荡。
这下可炸了锅!
江南士绅们坐不住了,纷纷跳出来:“陛下,我们也有船队!”
“我们也愿捐给朝廷组建海军,不能让郑家一家独大啊!”
崇祯:“郑芝龙是南方人,海军即便需要平衡,也该引进北方势力。”
江南士绅立马搬出郑氏族谱:“陛下明鉴,郑芝龙祖籍河南,妥妥的北方人,应该引进我们纯正的南方人制衡才对。”
郑芝龙都被气笑了,“河南是北方?”
江南士绅:“当然!只有我们江南才算南方!”
郑芝龙:“我家先祖乃是东晋永嘉之乱时迁来福建,若这样论,你们祖上也是永嘉之乱迁来江南,你们也是北方人。”
江南士绅振振有词:“福建虽是南方,却是蛮夷之地,海军有蛮夷,自然该引进我们这些正统汉人制衡!”
晋商也跑来凑热闹:“我们才是根正苗红的北方人,海军也该有我们一份!”
朝堂上顿时吵成一锅粥。
最后,崇祯大手一挥,各打五十大板,来了个利益均沾。
郑家掌军,负责打仗。
江南士绅管钱,负责后勤。
晋商管账,负责审计。
一个海军,愣是被分成了三派。
这样会内耗,会不会影响战斗力?
当然……不会啦!
这三家转头就让他们出了五服的亲戚们,合伙成立了一家新的海贸公司。
利益绑在一起,这海军想不团结都难!
~~~~~~
大明皇家海军的成立,就像是给这架老旧帝国机器注入了新的润滑剂。
而给海军的第一项重任,便是搞粮食!
不计代价地从海外搞粮食!
朝堂之上,难得的意见统一。
就连平日里最爱扯皮的大臣们,此刻也清醒得可怕。
天幕剧透,接下来的十几年,天灾才是主旋律。
就算现在把女真按死了,地里长不出庄稼,饿急眼的百姓照样会揭竿而起。
到时候大明玩完,他们前期“投资”给崇祯打女真的银子,找谁报销去?
于是,几位重臣私下给郑芝龙递了话:手段嘛,可以灵活点。
哪怕是“借”,甚至是“拿”,只要能弄回粮食,朝廷平价收购。
至于顺手牵羊搞来的奴隶、金银、古董……呵呵,你们海军内部处理就好,就当是辛苦费了。
不过有个底线,朝鲜不能动。
朝鲜正忠心耿耿地给女真添堵呢,这样的好藩属,得护着。
说白了,这就是“奉旨劫掠”。
但面子工程得做到位,毕竟代表着天朝上国。
比如,让手下扮海盗抢一波,然后大明海军闪亮登场,“驱逐”海盗,再向受惊的商船收取一笔可观的“保护费”。
这套流程,只要不闹得天下皆知,官面上也就睁只眼闭只眼。
但有一个地方,崇祯和朝臣们觉得,完全没必要这么遮遮掩掩。
崇祯甚至亲自泼墨,写了四个大字送给郑芝龙:一衣带水。
一衣带水今天多用作褒义,其实它是个中性词,也可以用作贬义,或者说这个词本身就“内涵满满”。
这个词最早见于《南史·陈纪下》:“隋文帝谓仆射高熲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然后,隋灭南陈。
《宋史·潘美传》也有载:“美受诏,提骁果数万人,期于必胜,岂限此一衣带水而不径度乎?”
随后,潘美大破敌军。
郑芝龙捧着这幅字,嘴角勾起一抹心领神会的冷笑。
“倭岛嘛,老熟人了。”郑芝龙心下盘算,“抢?不,那太粗鲁了。”
“是让他们自愿出钱出粮,赎清他们历代寇边的罪过!”
“否则,我大明海军只好登陆,亲自为死于倭寇的华夏百姓复仇了。”
具体操作,朝廷不管,全权交给郑芝龙。
原则就两条:粮食要到位,大明的脸面不能丢。
郑芝龙的计划环环相扣:首先,清洗海盗队伍。
他本身就是海盗界的总瓢把子,谁不服管、谁是刺头,门儿清。
以前当都督同知时还得养寇自重,现在身份不一样了。
未来国丈、预备王爷、天子亲家!
脏活累活自然要洗白,先从剿灭不听话的海盗开始,既立了威,也断了某些人还想走老路的念头。
接着,驱使那些“听话”的海盗,去劫掠西洋商船,尽量别闹出人命。
然后,大明海军“恰好”巡逻经过,“英勇”地击溃海盗,“夺回”部分财物。
赃款分配嘛,海军拿五成,出力的海盗分三成,剩下的两成则“物归原主”,还给西洋商人。
就这,他还得谢谢咱大明海军!
还得拿出一半来感谢海军的救命之恩!
至于倭岛,就更简单了。
只需提前告知海盗们哪些地方不能碰,主要是郑家自己的贸易点和盟友,其他地方,随便他们撒欢。
烧杀抢掠?尽管去!
他们不搞得天怒人怨,我大明海军哪来的理由去保护倭岛百姓,维护藩属国和平呢?
~~~~~
与此同时,福建寿宁。
冯梦龙原本的任务,是与郑芝龙交涉。
如今,郑氏改组海军,郑成功被崇祯收为义子。
冯梦龙老先生的任务,又变成帮助郑芝龙改组海军。
闲着也是闲着,这位创作欲旺盛的老头就想写本《海盗郑三炮》的话本过过瘾。(第444章)
这可把负责接待他的郑家心腹郑二吓得不轻,天天围着冯梦龙作揖哀求:“冯爷!冯祖宗!您行行好,这书要是传出去,家主非把我沉海喂鱼不可!”
冯梦龙被磨得没办法,只好妥协:“行吧,那不写海盗了,写个穿越的,总行了吧?”
郑二千恩万谢。
谁知,当冯梦龙把新写好的书稿递给他时,郑二只看了一眼主角名字,就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
故事竟是写一个名叫“朱成功”之人穿越回明末,再造大明,死后庙号为“明世祖”!
“祖宗!小子得罪您了,你不解气,就把我往死里打,别和我们郑家过不去啊。”
冯梦龙淡淡道:“你着什么急,往后面看。”
郑二一看,一口黑血堵在喉咙。
书里写鬼魂投胎之前,要先化解怨气。
所以这朱成功,不是穿越,只是有心愿未了,所以阎王爷把他丢入幻境,化解他的怨气。
“祖宗!您还不如不写最后的,只看前面是有异心,加上后面这段,我家少首领就是妥妥的反贼!”郑二都快哭出来了。
最终,郑二咬牙破费,用一场顶级花酒和十位当红花魁的“润笔费”,才劝动冯梦龙把书稿烧了,答应重写。
“这次写西洋的吸血鬼,总跟你们郑家没关系了吧?”冯梦龙信誓旦旦。
郑二这才将信将疑地松了口气。
结果,才消停一天,郑二就怒气冲冲地堵在了冯梦龙的房门口。
“冯老匹夫!你有胆子写,你有胆子开门啊!”
冯梦龙在门内优哉游哉。
“我又没用你郑家的人名,你发什么疯?”
郑二气得跳脚。
“你主角叫尼古拉!还敢说无关?我家老首领的教名就是尼古拉!”
冯梦龙打开门,一脸“恍然大悟”,随即又带着几分文人式的促狭,慢悠悠道:“哦~这也能怪老夫?”
“好好的华夏人不做,偏去信那西洋教,还取个洋名,招摇过市,怨得谁来?”
说完,拂了拂袖子,径直往酒楼方向去了。
郑二愣在原地,咀嚼着冯梦龙话中的深意,猛地一激灵,赶紧跑回去向郑芝龙汇报。
不久之后,沿海地区的一些西洋传教士,开始接二连三地神秘失踪。
有流言说,曾在某处海军驻地瞥见过他们的身影。
也有人说,他们偷了华夏珍贵典籍,跑回西洋去了。
还有更离奇的说法,称他们北上投了关外的女真。
皇太极揉着突突直跳的太阳穴,只觉得脑仁儿一阵阵抽痛,心里憋闷得快要炸开。
朝鲜人像是打了鸡血,为了那个虚无缥缈的“祭祀长白山”的承诺,玩命骚扰清军后方,搞得运送粮草的队伍三天两头被截,烦不胜烦。
正面战场上,明军更是学精了,高挂免战牌,龟缩不出。
吴三桂、祖大寿这些家伙,更是像幽灵一样神出鬼没。
带着小股骑兵,专挑清军埋锅造饭、夜深人静的时候,远远地擂鼓呐喊,吵得清军神经衰弱,睡个囫囵觉都成了奢望。
更要命的是,清军内部也开始人心浮动。
崇祯那边使出诛心之计,直接昭告所有女真人:阵前倒戈,杀十个女真兵就能洗白上岸,杀二十个还能混个“汉家身份”。
就连军中的汉人包衣,也有了盼头:杀二十个女真兵免罪,杀三十个就能恢复自由身。
而且,杀得越多,赏银越多。
赏银按照明军规定。
虽说大明中枢定的赏格,一个女真头颅从之前的五十两降到三十两,听起来好像变抠门了。
众所周知,明末要是能把士兵应得的发到他们手里,大明也不至于亡了国。
但今时不同往日,这军饷的来源变了。
不再是那个可以被层层盘剥的国库,而是官员、士绅、晋商、藩王、勋贵们“捐”出来的真金白银!
崇祯甚至还打了欠条,还不还得上另说,态度摆出来了。
以前贪国库的钱,大家心照不宣。
现在贪这群实权派的钱?
那真是老寿星吃砒霜——活腻歪了!
各级官员瞪大眼睛盯着,谁敢伸手,立马就得“试试就逝世”。
为了杜绝杀良冒功,朝廷也是煞费苦心,清军汉人头颅只值五两,活捉给十两。
汉人俘虏统统丢进“赎罪营”干苦力,填线、修路、运粮。
同时为了杜绝循环骗赏,又加了一条规定。
俘虏要是跑了,第二次抓到直接砍头,没有赏钱。
并且从你手上跑掉的俘虏,如果被别的部队抓了,还得从你军饷扣你十两给人家。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又不是二十一世纪,扫个脸就知道谁是谁。
万一下面人合伙欺上瞒下骗赏银?
所以光有规矩不行,还得有监督。
北京城里那些闲得发慌的御史,连同南京调来的同行,全被派到前线,专门负责登记、看管赎罪营的俘虏。
朝廷严令:只准盯俘虏,不准对军事指手画脚,更不准胡乱弹劾将领!
放在平时,御史们哪会这么老实?
可这次,他们也投了钱啊!
所有人都指望着早点干掉女真,大明才能安稳下来好好收税,崇祯才有钱还债,兑现承诺。
谁在这个时候敢拖后腿,那就是全民公敌,死路一条!
朝堂上,大臣们早就按捺不住了,纷纷催促崇祯速速发兵,毕其功于一役。
连那些义军头目,都暂时按下了心思,毕竟“攘外”优先。
可崇祯却异常沉得住气,硬是压下了请战的浪潮。
他心里清楚:仗要打,但必须有自己亲手编练的“新军”参与!
没有战功,这支新军如何立威?
将来如何压制那些骄兵悍将和盘根错节的势力?
没有枪杆子撑腰,灭了女真,自己恐怕就成了周天子,只是个摆设了。
如今这支新军,内部格局颇为奇妙。
罗马有两个都城,大明也有两个都城。
蛮族继承了罗马的名号,蛮族也以为大明复仇而入关。
罗马有边墙,大明也有边墙。
罗马是帝国,大明也是帝国。
罗马神圣,大明受命于天也神圣。
罗马有内海,大明也有内海。
罗马皇帝叫君士坦丁,大明最后的继承人教名也是君士坦丁。
所以,大明就是罗马,罗马就是大明。
新军也是罗马化,三巨头共治。
新军只有宗室子弟和招募的良家子,由崇祯直接掌控。
宗室子弟自然围着福王转,自觉高人一等。
但福王得了崇祯密授机宜,反而对宗室要求极严,对良家子倒平等相待。
后来,郑成功和李定国入京,被崇祯收为义子,扔进新军当教官,良家子们立刻找到了主心骨,唯二人马首是瞻。
太子朱慈烺年纪虽小,也被塞了进去,算是宗室一脉的另一面旗帜。
于是,新军里隐隐形成了三股势力,互相别苗头,但又保持着良性竞争。
崇祯乐见其成,指望他们在未来的战火中淬炼成真正的生死兄弟。
为了进一步捆绑利益,崇祯更是大手笔联姻。
李定国、郑成功不仅成了义子,还成了驸马爷,太子的妹夫。
同时,崇祯亲自为太子朱慈烺定下了太子妃的人选——郑芝龙的女儿。
不过郑芝龙的女儿有外族血脉,不适合当太子妃,所以崇祯允许他从家族中过继。
这信号再明显不过:你郑家未来那点破事,朕不仅不追究了,还要让你当国丈,富贵与国同休!
面对崇祯抛出的橄榄枝,郑芝龙也是心潮澎湃。
崇祯找他商量,是否愿意将麾下庞大的私人船队改组为“大明海军”?
这意味着,以前揣进郑家口袋的航道税,以后就得进国库了。
郑芝龙眼皮子活络,自然有些肉疼。
崇祯深知其为人,立刻加码:“明俨(郑成功)现在是朕的义子,太子大婚前,朕会按宗室规矩给他封王。”
“你若愿改组海军,朕亦可为你封王,让你另一个儿子可以降等袭爵、世袭罔替。”
“改组后,你五服外的亲戚照样可以做海贸生意!”
这诱惑太大了!
尤其是“王爵”,很可能是实封,意味着真正的裂土封疆!
士绅、官员、勋贵们真的因为大清入关把所有人当奴才,就自愿捐出家产给国库?
他们会因为崇祯威胁他们不给钱就挖朱棣皇陵充作军资,为了自己的名声就捐钱?
不可能,没点实在的待遇,谁舍得出钱啊。
除了懂事的朝鲜,周围的藩属国,能被许的都许出去了。
至于更远的什么新大陆、欧洲、澳洲,反正暂时去不到,他们要,崇祯就给。
平定女真、安稳国内之后,明军就对外开拓,打下一地,立马兑现承诺。
化家为国的诱惑,古往今来几人可挡?
郑芝龙思前想后,最终一咬牙,同意了。
还主动请求朝廷派人监督海军,以示坦荡。
这下可炸了锅!
江南士绅们坐不住了,纷纷跳出来:“陛下,我们也有船队!”
“我们也愿捐给朝廷组建海军,不能让郑家一家独大啊!”
崇祯:“郑芝龙是南方人,海军即便需要平衡,也该引进北方势力。”
江南士绅立马搬出郑氏族谱:“陛下明鉴,郑芝龙祖籍河南,妥妥的北方人,应该引进我们纯正的南方人制衡才对。”
郑芝龙都被气笑了,“河南是北方?”
江南士绅:“当然!只有我们江南才算南方!”
郑芝龙:“我家先祖乃是东晋永嘉之乱时迁来福建,若这样论,你们祖上也是永嘉之乱迁来江南,你们也是北方人。”
江南士绅振振有词:“福建虽是南方,却是蛮夷之地,海军有蛮夷,自然该引进我们这些正统汉人制衡!”
晋商也跑来凑热闹:“我们才是根正苗红的北方人,海军也该有我们一份!”
朝堂上顿时吵成一锅粥。
最后,崇祯大手一挥,各打五十大板,来了个利益均沾。
郑家掌军,负责打仗。
江南士绅管钱,负责后勤。
晋商管账,负责审计。
一个海军,愣是被分成了三派。
这样会内耗,会不会影响战斗力?
当然……不会啦!
这三家转头就让他们出了五服的亲戚们,合伙成立了一家新的海贸公司。
利益绑在一起,这海军想不团结都难!
~~~~~~
大明皇家海军的成立,就像是给这架老旧帝国机器注入了新的润滑剂。
而给海军的第一项重任,便是搞粮食!
不计代价地从海外搞粮食!
朝堂之上,难得的意见统一。
就连平日里最爱扯皮的大臣们,此刻也清醒得可怕。
天幕剧透,接下来的十几年,天灾才是主旋律。
就算现在把女真按死了,地里长不出庄稼,饿急眼的百姓照样会揭竿而起。
到时候大明玩完,他们前期“投资”给崇祯打女真的银子,找谁报销去?
于是,几位重臣私下给郑芝龙递了话:手段嘛,可以灵活点。
哪怕是“借”,甚至是“拿”,只要能弄回粮食,朝廷平价收购。
至于顺手牵羊搞来的奴隶、金银、古董……呵呵,你们海军内部处理就好,就当是辛苦费了。
不过有个底线,朝鲜不能动。
朝鲜正忠心耿耿地给女真添堵呢,这样的好藩属,得护着。
说白了,这就是“奉旨劫掠”。
但面子工程得做到位,毕竟代表着天朝上国。
比如,让手下扮海盗抢一波,然后大明海军闪亮登场,“驱逐”海盗,再向受惊的商船收取一笔可观的“保护费”。
这套流程,只要不闹得天下皆知,官面上也就睁只眼闭只眼。
但有一个地方,崇祯和朝臣们觉得,完全没必要这么遮遮掩掩。
崇祯甚至亲自泼墨,写了四个大字送给郑芝龙:一衣带水。
一衣带水今天多用作褒义,其实它是个中性词,也可以用作贬义,或者说这个词本身就“内涵满满”。
这个词最早见于《南史·陈纪下》:“隋文帝谓仆射高熲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然后,隋灭南陈。
《宋史·潘美传》也有载:“美受诏,提骁果数万人,期于必胜,岂限此一衣带水而不径度乎?”
随后,潘美大破敌军。
郑芝龙捧着这幅字,嘴角勾起一抹心领神会的冷笑。
“倭岛嘛,老熟人了。”郑芝龙心下盘算,“抢?不,那太粗鲁了。”
“是让他们自愿出钱出粮,赎清他们历代寇边的罪过!”
“否则,我大明海军只好登陆,亲自为死于倭寇的华夏百姓复仇了。”
具体操作,朝廷不管,全权交给郑芝龙。
原则就两条:粮食要到位,大明的脸面不能丢。
郑芝龙的计划环环相扣:首先,清洗海盗队伍。
他本身就是海盗界的总瓢把子,谁不服管、谁是刺头,门儿清。
以前当都督同知时还得养寇自重,现在身份不一样了。
未来国丈、预备王爷、天子亲家!
脏活累活自然要洗白,先从剿灭不听话的海盗开始,既立了威,也断了某些人还想走老路的念头。
接着,驱使那些“听话”的海盗,去劫掠西洋商船,尽量别闹出人命。
然后,大明海军“恰好”巡逻经过,“英勇”地击溃海盗,“夺回”部分财物。
赃款分配嘛,海军拿五成,出力的海盗分三成,剩下的两成则“物归原主”,还给西洋商人。
就这,他还得谢谢咱大明海军!
还得拿出一半来感谢海军的救命之恩!
至于倭岛,就更简单了。
只需提前告知海盗们哪些地方不能碰,主要是郑家自己的贸易点和盟友,其他地方,随便他们撒欢。
烧杀抢掠?尽管去!
他们不搞得天怒人怨,我大明海军哪来的理由去保护倭岛百姓,维护藩属国和平呢?
~~~~~
与此同时,福建寿宁。
冯梦龙原本的任务,是与郑芝龙交涉。
如今,郑氏改组海军,郑成功被崇祯收为义子。
冯梦龙老先生的任务,又变成帮助郑芝龙改组海军。
闲着也是闲着,这位创作欲旺盛的老头就想写本《海盗郑三炮》的话本过过瘾。(第444章)
这可把负责接待他的郑家心腹郑二吓得不轻,天天围着冯梦龙作揖哀求:“冯爷!冯祖宗!您行行好,这书要是传出去,家主非把我沉海喂鱼不可!”
冯梦龙被磨得没办法,只好妥协:“行吧,那不写海盗了,写个穿越的,总行了吧?”
郑二千恩万谢。
谁知,当冯梦龙把新写好的书稿递给他时,郑二只看了一眼主角名字,就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
故事竟是写一个名叫“朱成功”之人穿越回明末,再造大明,死后庙号为“明世祖”!
“祖宗!小子得罪您了,你不解气,就把我往死里打,别和我们郑家过不去啊。”
冯梦龙淡淡道:“你着什么急,往后面看。”
郑二一看,一口黑血堵在喉咙。
书里写鬼魂投胎之前,要先化解怨气。
所以这朱成功,不是穿越,只是有心愿未了,所以阎王爷把他丢入幻境,化解他的怨气。
“祖宗!您还不如不写最后的,只看前面是有异心,加上后面这段,我家少首领就是妥妥的反贼!”郑二都快哭出来了。
最终,郑二咬牙破费,用一场顶级花酒和十位当红花魁的“润笔费”,才劝动冯梦龙把书稿烧了,答应重写。
“这次写西洋的吸血鬼,总跟你们郑家没关系了吧?”冯梦龙信誓旦旦。
郑二这才将信将疑地松了口气。
结果,才消停一天,郑二就怒气冲冲地堵在了冯梦龙的房门口。
“冯老匹夫!你有胆子写,你有胆子开门啊!”
冯梦龙在门内优哉游哉。
“我又没用你郑家的人名,你发什么疯?”
郑二气得跳脚。
“你主角叫尼古拉!还敢说无关?我家老首领的教名就是尼古拉!”
冯梦龙打开门,一脸“恍然大悟”,随即又带着几分文人式的促狭,慢悠悠道:“哦~这也能怪老夫?”
“好好的华夏人不做,偏去信那西洋教,还取个洋名,招摇过市,怨得谁来?”
说完,拂了拂袖子,径直往酒楼方向去了。
郑二愣在原地,咀嚼着冯梦龙话中的深意,猛地一激灵,赶紧跑回去向郑芝龙汇报。
不久之后,沿海地区的一些西洋传教士,开始接二连三地神秘失踪。
有流言说,曾在某处海军驻地瞥见过他们的身影。
也有人说,他们偷了华夏珍贵典籍,跑回西洋去了。
还有更离奇的说法,称他们北上投了关外的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