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正德计坑王阳明,嘉靖机械修仙。-《刷视频:震惊古人》

  正德年间。

  王阳明终究没接下正德帝那份“胡闹”的邀约。

  正德皇帝最初的设想,是让王阳明打入宁王造反小团伙内部,给宁王当军师,帮他带兵理政,把这出戏唱得热闹些。

  正德帝在信中甚至带着几分棋逢对手的兴奋写道:“伯安啊,满朝文武,唯有你,才勉强配当朕的对手!”

  王阳明看着信,额角不禁垂下几道黑线。

  朱厚照的潜台词再明白不过:宁王太废物,打着不过瘾,得你王阳明去加点码才行。

  这是打仗!

  陛下您当这是市井斗殴,图个热闹吗?

  王阳明心中叹息:“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将叛乱消弭于无形,避免兵连祸结、百姓流离,才是臣子本分,岂能为了君王一时兴起而推波助澜?

  于是,他回信果断拒绝了正德帝的“奇思妙想”,并明确表示:宁王之事,臣自会处置妥当,陛下不必亲自下场。

  很快,正德帝新的指示到了,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任性:朕可以不管,全权交予你,但你必须想办法,让宁王把江南那群士绅都拉上他的贼船!

  送信的江彬侍立一旁。

  王阳明看完信,抬眼看他,语气带着一丝讥讽:“朱将军,陛下行事……如此天马行空,你身为义子,就不劝谏一二?”

  江彬被正德帝收为义子,并赐姓朱。

  称呼朱将军,理应算作夸赞,但这个称谓在此时,则是实打实的讥讽。

  江彬闻言,脸上却堆起恭敬的笑,丝毫不见恼意:“王县父说笑了,皇爷是咱家义父,这子不言父过,儿不敢违父命啊!”

  县父是王阳明治下百姓对他的尊称。

  咱家,也并不是太监专用自称,元明清时期常用来代称“我”。

  江彬巧妙地将“劝谏”偷换概念成了“违背父命”。

  王阳明被这滑不溜秋的回答噎了一下,只得淡淡道:“巧舌如簧,偷梁换柱。”

  王阳明心中明镜似的,江彬这是在暗示他:君为臣纲,父命尚且不可违,何况君命?

  “吾亦是江南人士,”王阳明再次发问,目光锐利,“陛下为何笃定,我会帮着朝廷,将桑梓士绅拖入这谋逆泥潭?”

  江彬耸耸肩,笑得意味深长:“王县父忘了陛下最初的要求是什么吗?”

  “若您不帮这个‘小忙’,那陛下只好按原计划,逼您去宁王那边了。”

  “到时候,您可就是名副其实的‘逆党’了。”

  王阳明一时语塞,简直要被这流氓逻辑气笑。

  好家伙,这是不帮忙就泼脏水,硬逼自己上梁山?

  “若我直接以雷霆手段平叛,走第三条路呢?”王阳明沉声问,试图找到破局之法。

  江彬似乎早有准备,不慌不忙道:“宁王身边有我们的人。”

  “即便您迅速平乱,他们也会协助宁王逃走。”

  “届时,宁王会昭告天下,正是因您王伯安的‘临阵背叛’,才致其功败垂成。”

  “而陛下这边,自然会彰显仁德,念您迷途知返,不仅赦免其罪,说不定还会御笔亲题一块‘知返侯’的金匾赐予您呢。”

  江彬说得轻松,仿佛在谈论天气。

  王阳明却听得嘴角微微抽搐。

  为了逼臣子就范,帝王心术竟能如此……不拘小节?

  这简直是要将他半生清誉踩进泥里。

  “最后一个问题,”王阳明深吸一口气,强压住心头火气,“江南士绅并非蠢人,即便没有天幕,他们也不会轻易支持宁王。”

  “更何况天幕已揭示未来,宁王败局几乎注定,他们怎会自寻死路,踏上这艘破船?”

  “再者,宁王惧而不反,又当如何?”

  “您这是两个问题,不过……”江彬自信一笑:“宁王必反,此节不劳王县父忧心,陛下自有安排。”

  “万一!”王阳明加重语气,“我是说万一弄巧成拙,宁王势大,朝廷难以制衡,又当如何?”

  江彬故作惊讶,反将一军:“咦?皇爷本欲亲自处理,是县父您力谏皇爷,交由您全权处置的呀?”

  “如何善后,自是县父您该考虑的事,怎反倒问起咱家了?”

  这话堵得王阳明胸口发闷。

  他真想挖开正德帝的脑袋,看看里面装的都是些什么,有特么这么给臣子挖坑的吗?

  眼看王阳明面色不豫,江彬才慢悠悠补充道:“不过嘛,皇爷仁厚,也虑及此种情形,让咱家带句话给您。”

  “讲!”

  “皇爷说,若真到了那一步,就请县父自行斟酌,是扶宁王登基呢,还是去安陆兴王府,接朱厚熜世子出来修仙问道?”

  “……”

  王阳明气得差点维持不住名士风度,费了好大劲才把那个“滚”字咽回去,最终只能铁青着脸,端起了茶杯。

  江彬识趣地躬身告退。

  ~~~~~~

  次日,王阳明从门下弟子中,挑中了一个面相带着几分精明狡黠的覃惠。

  此人机变百出,正合此用。

  他吩咐覃惠携一份精心炮制的“布防图”作为投名状,前往宁王处“效忠”。

  不到三日,覃惠便凭其口才与诚意,成了宁王座前的新晋红人,狗头军师。

  随后,覃惠向宁王献上妙计:“王爷,欲成大事,须将江南士绅与我等绑于同一战船。”

  宁王朱宸濠闻言,面露难色:“先生,他们……精似鬼,岂会轻易上本王的船?”

  他自知实力有限,这船实在不算稳固。

  “太宗文皇帝下西洋,海贸皆由朝廷管控,民间只能走私。”

  “宣宗有太宗之志,却英年早逝,从那之后,朝廷和民间就反过来了,民间掌控海贸,朝廷虽是官方,却搞得像走私一样。”

  “王爷可知问题的根结何在?”

  “在于‘流官’二字!”

  “南方财富,多赖海贸。”

  “却因北方来的流官与本地士绅勾连把控,朝廷难以插手。”

  “海贸由江南士绅掌控,却也需北地官员配合。”

  “但江南士绅不是佛祖,会心甘情愿割肉喂鹰!”

  覃惠捋须一笑,抛出一个诱人的构想:

  “若王爷承诺,他日登临大宝,便行‘南人治南,北人治北’之策。”

  “以长江为界,南方官员皆由南人充任,您说,士绅们会不动心吗?”

  宁王倒吸一口凉气:“这……如此一来,本王这皇帝,岂不成了周天子,空有其名?”

  覃惠反问:“王爷是想做太祖、太宗那般乾纲独断的皇帝?”

  宁王下意识点头。

  覃惠毫不客气地泼冷水:“您当不成!您无兵无民根基浅,唯有借士绅之力。”

  “而要他们鼎力支持,您就只能先当这个‘周天子’。”

  “说白了,想争这皇位,在起步阶段,王爷怕是得‘跪着要饭’。”

  宁王失声:“本王冒着灭门风险造反,最后竟要跪着要饭?”

  覃惠点头:“要么,暂且委屈,以图将来。”

  “要么,您现在便上表请罪,陛下或可念在宗亲份上,留您性命,圈禁了事。”

  宁王深吸一口气,“但光凭一句‘南人治南’,士绅不会支持本王。”

  覃惠轻摇羽扇,“但他们也不会反对,大概会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就当无事发生。”

  “您有胜利的迹象,他们便会找来。”

  “您若失败了,他们也没支持您,正德皇帝自然没理由找他们的麻烦。”

  宁王一脸疑惑。

  孤需要他们支持,才有胜利希望。

  他们要看到孤有胜利希望,才会支持。

  这特么不是一根筋变成两头堵了吗?

  覃惠摇摇头,“非也,非也,王爷只需要他们一个默认的态度。”

  “如果您不许诺些东西,他们会使绊子的,因为你无论胜负对他们都没有影响。”

  “但您许诺了一些东西,在您没有败亡迹象之时,他们不会轻易支持朝廷。”

  “两不相帮,这已经很好了。”

  宁王脸色变幻,沉思良久,最终,在王妃娄氏和护卫指挥使的“劝谏”下,采纳了覃惠的提议。

  果不其然,当宁王放出“南人治南”的风声后,江南士绅们派来的尽是些无足轻重的家仆,连个管家都吝于派遣。

  听完宁王的“宏图大计”,家仆们个个口称“回去禀报家主”,便再无音讯。

  这种暧昧不明的态度,反而让宁王稍稍安心。

  正如军师所料,他们至少没有立刻告发。

  为表嘉奖,宁王兴致勃勃地邀请覃惠去喝花酒。

  ~~~~~~

  与此同时,宁王府后花园。

  王妃和王府护卫指挥使正面对面交流。

  别误会,不是偷情。

  护卫指挥使向王妃娄氏行礼:“多谢王妃相助。”

  娄氏轻叹一声,眉宇间带着化不开的忧色:“希望陛下能信守承诺。”

  宁王妃本是名门之后,祖父乃当代大儒,父亲是兵部郎中,自己亦深明大义。

  历史上,她曾屡次劝谏宁王勿反未果,最终投江殉节。

  这样一个女子,为何此刻会“助纣为虐”?

  一切源于正德帝通过锦衣卫暗线传来的威胁与承诺。

  若宁王请罪,娄氏一族与宁王同罪,锦衣卫有数不清的办法证明娄家是宁王同党。

  若宁王像历史上一样造反,不仅宁王府鸡犬不留,娄家作为叛贼同党,也要灭族。

  但如果娄氏帮助宁王造反并拉士绅下水,则可保娄家无恙,宁王父子可保全性命。

  甚至宁王儿子还能得到一块海外封地。

  同时,正德还承诺,事成后,宁王妃的老师唐寅可随行至封国为官。

  正德帝承诺的封国是朝鲜疆域,娄氏根本没当真,在她看来,这就是画饼。

  即便真打朝鲜,也不是一天两天能打下来的。

  实封封国,这就更不可能了。

  若是像太祖对陈友谅儿子陈理一样,封个归德侯,扔去朝鲜,娄氏还信正德几分。

  但实封……呵呵,这和哄小孩的话有什么区别?

  尽管娄氏对此画饼深表怀疑,但至少正德帝承诺只要自己帮忙,不会牵连家族。

  这点信誉,他应该是有的。

  “他们只派了下人,即便事成,又如何能牵连到那些士绅?”娄氏仍有疑虑。

  指挥使阴冷一笑:“王妃放心,那些奴仆便是人证。”

  “平乱之后,他们各家自然会搜出相应的物证。”

  娄氏看着指挥使的笑容一阵恶寒。

  有证据也要收拾,没证据制造证据也要收拾?

  怪不得锦衣卫的名声也就比东厂好一点。

  指挥使又道:“还请王妃多帮王爷巩固决心,毕竟……失败才是逆藩作乱,成功就是除奸靖难!”

  娄氏闻言,只觉一股寒意从脊背升起。

  她深深看了指挥使一眼,不再多言,转身离去。

  花园里,只余下暮色沉沉。

  ~~~~~~

  嘉靖年间。

  万寿宫的丹炉依旧日夜不熄,青烟袅袅。

  但嘉靖皇帝朱厚熜的心境,却因天幕所示的后世奇景,悄然发生了变化。

  朝堂之上,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

  天幕暂停后,嘉靖帝独坐深宫,往日里只沉迷于斋醮炼丹的他,如今眼中却闪烁起一种更为复杂、近乎狂热的光芒。

  人能飞天吗?

  能!

  后世铁鸟翱翔天际。

  人能日行千里吗?

  能!

  后世长龙风驰电掣。

  那人,如何才能如天地般长久?

  后世可通过移植器官治疗疾病,那不停更换衰老器官,是否可以长寿?

  太医院的太医们,如今个个愁眉苦脸,身上总带着一股洗不掉的牲口膻气。

  他们从悬壶济世的儒医,变成了终日与猪羊为伍的“屠夫”。

  解剖、缝合、尝试将一颗尚在跳动的心,从一只羊羔体内移到另一只身上。

  这工作不仅腥臊,更违背了他们读圣贤书时立下的“仁心”。

  有院使硬着头皮上奏,委婉提及“君子远庖厨”,更不可虐杀生灵。

  嘉靖帝斜倚在御座上,眼皮都未抬,只是慢悠悠地道:“李时珍……朕记得他医术不错,他入京之后,朕未曾召他诊脉,亦未赏赐。”

  “朕只是打发他去寻找汉时铜权,完善他那本《本草纲目》。”

  “若是你等觉得此事难为,朕便发一道旨意,召他回京。”

  “想来,他对探究人体奥秘,定是极有兴趣的。”

  轻飘飘一句话,让太医院上下瞬间噤若寒蝉。

  李时珍若回京,陛下让他诊脉,查出龙体这些年的真实状况,他们这些负责陛下健康的太医,有几个脑袋够砍?

  于是,再无人敢有怨言,一个个心甘情愿地投入到了器官移植的修仙大业中,只盼着能捣鼓出点成果,保住项上人头。

  然而,嘉靖深知,将长生寄托于脆弱的血肉之躯,终究风险太大。

  他还有第二条路——机械修仙!

  后人能将学识存入名为“电脑”、“手机”的方寸铁盒之中,那人的神魂思想,是否也能上传?

  若能将“朕”之意识,灌注于精钢锻造的机械之躯,岂非另一种形式的永生?

  钢铁不腐不坏,部件损坏,更换即可,这比不断寻觅匹配的血肉器官,听起来可靠得多。

  于是,一道旨意下到了工部:“朕不要求你们立刻造出高铁、飞机,但那能让万钧之力自行运转的蒸汽机,那能生出如同雷霆之力的发电装置,你们必须给朕弄出来!”

  旨意传到工部,出乎意料地没有引起太多抱怨。

  几位老臣聚在一起,议论纷纷,语气中竟带着几分久违的激动。

  “你们说,陛下此举,是真为了那虚无缥缈的机械飞升,还是借修仙之名,行富国强兵之实?”

  “嗨,管他呢!为了修仙顺带发展格物之学,或是为了格物之学拿修仙当幌子,归根结底,不都是要咱们把这实打实的技艺搞起来?”

  “是啊,是啊,陛下总算又有点刚登基时那股子锐气了,有想法,总比一味炼丹求仙要好哇!”

  “而且这次的旨意,颇有太祖、成祖之风。”

  嘉靖后期,说话越来越神神叨叨的。

  给你一句话、一首诗、一副对联,让你去猜。

  可这次传旨,上面用的全是大白话。

  告诉你朕要什么,而你要做什么。

  对这些老臣而言,这可太难得了。

  以前他们吐槽朱元璋、朱棣的圣旨全是大白话,但现在他们觉得大白话很悦耳动听。

  众人的感慨中,透着一丝欣慰。

  他们想起了多年前,那个刚刚凭借“大礼议”挫败杨廷和等老臣的少年天子,也曾锐意改革,清查勋贵庄田,整顿科举,颇有几分中兴之主的气象。

  然而此时的嘉靖,早已不是那个试图做一番事业的少年。

  他更像一个孤独而恐惧的掌舵者。

  一边用精妙的权术牢牢控制着大明这艘巨轮,不让它脱离自己的手掌。

  一边却将所有的热情与希望,都投向了驾驶这艘船驶向“永生”的虚幻彼岸。

  太医院和工部,不过是他驶向这个彼岸所征用的两批工匠罢了。

  皇城的青烟依旧,只是这烟幕之下,燃烧的只是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