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镜欲尽纳南匈奴于汉治,乃参酌制度、经济、文化、军事诸端,定策推行,以图长治久安。
设立专门的羁縻州郡,将南匈奴原有部落拆分重组,逐步推行与汉地接轨的郡县制。任命护匈奴校尉总领监管事务,既给予各部落一定的自治空间,让其保留部分传统管理方式,又将人事、军事等核心权力收归中央,以保朝廷对南匈奴之绝对掌控。
于此基础之上,王镜复将南匈奴分作左、右、前、后、中五部,每部除原有匈奴首领外,专设汉人司马以监之。此举既破南匈奴原本紧密之部落血缘纽带,防其势力聚合,更借汉人司马之直接介入,使部落事务得实时监管,朝廷意志得有效传达。
大力推行农耕化,派遣农官向匈奴传授先进的农耕技术,并提供适合当地种植的作物种子和耕作工具。鼓励匈奴开辟农田,发展半农半牧的生产模式,从而减少对劫掠的依赖,稳定社会秩序。此外,引导匈奴兴新式畜牧业。
设立“互市”,除对武器等战略物资严控外,允许匈奴用战马等物资换取铁器、布匹、粮种。
允许汉匈通婚。教育之上,设专门学堂,强令匈奴子弟学汉字及汉家文化。
又推系列汉化之措,如劝匈奴人改汉姓、用汉官、着汉服、说汉话等。亦重保匈奴传统文化,提出“学汉人之长,保匈奴之根”,允其学汉地医术、工匠之技时,存匈奴语言与骑射传统。
此外,引入汉地道教、佛教,使其部分代匈奴原有之萨满信仰,进一步推文化层面之融合。
军事方面,一面征调匈奴骑兵入汉军,纳其于汉朝军事体系,行“以胡制胡”之策,强边防之力;一面严限匈奴得冶铁、弩机等先进军事技术,保汉军装备之绝对优势。又于并州晋阳、雁门等地设军事据点,成强大威慑,同时修驰道、驿站,强情报传递,以便速平可能之叛乱。
法治一端,力止匈奴部落间仇杀之陋习,明令禁部落间私斗。又组巡逻骑兵,剿马贼,保障商路安全,维护社会秩序。
边庭治理赖良谋,一统匈奴作北陬。
劲旅能羁鲜卑马,千秋烽火暂休休。
……
草原的晨风带着青草与泥土的气息,吹过晋阳城外的开阔地带。
天刚蒙蒙亮,汉军士兵便已在划定的互市区域竖起旗帜,搭建起简易的木棚和摊位。
商贾们早早地驱赶着满载货物的牛车、马车赶来,铁锅、布匹、盐巴、农具、粮种等货物整齐地码放在摊位上,等待着顾客的到来。
远处的地平线上,马蹄声渐近。
一队匈奴骑士驱赶着成群的战马、驮着毛皮与干肉,缓缓向互市靠近。为首的匈奴人身材魁梧,正是右部司马须卜兰。他翻身下马,向负责互市的汉官拱手行礼,动作虽有些生硬,但已比许多匈奴贵族熟练得多。
汉官微笑着问道:“须卜大人,今日带了多少马匹?”
“上等战马五十匹,中等八十匹,还有三百张羊皮、五十张狼皮。”须卜兰用略显生涩的汉话回答,随后又补充道,“我部今年想多换些铁器和粮种。”
汉官点点头,示意手下查验马匹。几名经验丰富的汉军马官走上前,仔细检查马匹的牙口、腿脚和毛色,确保没有病弱之马混入。\"
马官赞许道:“这批马不错,按朝廷定价,上等战马可换铁犁两件,或铁锅三口,中等马换一件铁器或五斗粮种。”
须卜兰满意地点头,转身对身后的匈奴人喊道:“把马匹交给汉人,各自去换需要的东西!”
匈奴人纷纷下马,牵着战马走向汉军指定的交易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非第一次来互市,早已熟悉流程,但仍对汉人的货物充满好奇。几个年轻匈奴人围在铁器摊前,小心翼翼地抚摸着锋利的铁锄和犁头,低声讨论着它们的用途。
一个匈奴青年对同伴说道:“这铁犁比我们以前用的木犁强多了。翻土又快又深,种出来的庄稼肯定更好。”
另一个年长的匈奴人哼了一声,“汉人的东西是好。可他们控制得太严,每人只能换一件铁器,多了不给。”
青年反驳道:“那是怕有人拿铁去打兵器,朝廷不是说了吗?只要各部安定,以后限制会慢慢放宽。”
不远处,几个匈奴妇女正在布匹摊前挑选丝绸和棉布,她们轻轻摩挲着光滑的布料,眼中满是喜爱。
“这布比我们自己织的软多了,给孩子做衣服一定舒服。”一个妇人感叹道。
“可惜太贵了,”她的同伴叹气,“一张上好的羊皮才能换一匹棉布,若是丝绸,得用三张狼皮才够。”
妇人笑道:“那也得换。我女儿要嫁人了,总得让她穿得体面些。”
汉商们则忙着清点换来的战马和毛皮,脸上带着满意的笑容。这些匈奴战马体格健壮,耐力极佳,运回中原后能卖个好价钱。而匈奴的毛皮在南方更是稀罕物,贵族富商们争相购买,利润丰厚。
交易在午后越发热闹起来。
匈奴人的羊皮袋里灌满了中原的米酒,汉人兵卒的手里多了些镶嵌着绿松石的弯刀。
有个匈奴妇人抱着孩子,用一串玛瑙换了匹妆花缎,低头给孩子比划着做小袄,孩子咯咯的笑声,倒让这黄沙漫天的关口生出几分暖意。
……
田地上,十几名匈奴汉子围在一块翻整好的土地旁,神色各异地看着站在田垄上的汉人农官。
农官名叫陈禾,四十出头,皮肤黝黑,手上布满老茧,一看就是常年与土地打交道的人。他手里握着一把曲辕犁,正耐心地向匈奴人讲解代田法的奥妙。
“这代田法,就是今年种这条垄,明年种旁边那条,轮换着来,让土地歇一歇,肥力更足。”陈禾一边说,一边用木棍在地上划出沟垄的标记,“不像你们以前撒了种子就不管了,这样种,收成能翻倍。”
年轻的匈奴人阿提拉听得入神,忍不住问道:“陈师傅,这法子真能让粮食多收?”
陈禾笑道:“当然,我在关中种了二十年地!只要按我说的做,你们以后也不用再为冬天的存粮发愁。”
几个年长的匈奴人却满脸不屑。老牧人巴图冷哼一声:“我们匈奴人世世代代放牧,牛羊走到哪儿,家就在哪儿。现在汉人却要我们像田鼠一样刨土挖坑,真是笑话!”
陈禾并不恼,只是从随身的布袋里掏出几把麦种,递给阿提拉:“这是朝廷特选的耐寒麦种,适合北地气候。你们先试种一小块地,看看收成如何。”
阿提拉接过种子,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像是捧着珍宝。
他转头对巴图说道:“巴图大叔,咱们试试吧!去年冬天雪大,冻死了多少牛羊?要是有了存粮,至少不会饿死人。”
巴图还想反驳,但想起去年部落里饿死的老人和孩子,终究没再吭声。
在陈禾的指导下,阿提拉和几个年轻人开始按照代田法耕作。他们用汉人提供的铁犁翻土,按照划定的沟垄播种,又学着汉人的样子引水灌溉。起初笨手笨脚,但陈禾极有耐心,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扶犁、如何下种。
单于乌洛兰亲自巡视农耕,她还下令,愿意学种地的家庭,可以减免部分贡赋。
渐渐地,匈奴部落的生活方式开始改变。
他们在靠近水源的地方建起了固定的泥砖房舍,开辟了更多的农田,但同时也没有放弃放牧,而是将牛羊圈养在定居点附近,形成了半农半牧的新模式。
农耕推行初见成效后,陈禾又向匈奴人传授汉人的畜牧经验。
“你们的牛羊总是散养,冬天冻死,病死的太多。汉人养牲畜,会搭棚圈挡风雪,备足干草过冬,还会分群管理,避免疫病传染。”
起初,匈奴牧人们嗤之以鼻,认为圈养会让牲畜失去野性。但当年冬天,一场罕见的暴风雪席卷草原,那些听了陈禾建议、提前备好草料并搭建畜棚的牧户,牛羊损失极小;而坚持传统放牧的人,却损失了近半牲畜。
事实胜于雄辩。第二年春天,越来越多的匈奴人开始学着汉人的方式管理牲畜,甚至有人尝试种植苜蓿等牧草,提高饲料质量。部落的牛羊越来越肥壮,毛皮质量也更好,在互市上能换到更多铁器和布匹。这也都是后话了。
……
清晨,蒙学堂里已传出琅琅书声。
十几个匈奴少男少女盘腿坐在蒲团上,跟着汉家先生一笔一画临摹“人”字。他们每日辰时入学,酉时归家,学习圣人之道、汉字汉话,还要习礼仪、诵诗书。
“‘人’者,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先生用竹尺敲了敲黑板,目光看向最末排的少年,“挛鞮阿古拉,再念一遍。”
阿古拉猛地抬头,脸颊涨得通红。他望着黑板上工整的汉字,听着身旁同伴渐渐流利的发音,他攥着衣角的手慢慢松开,低声跟着念:“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先生点点头,转身展开一卷泛黄的帛书。“你们看,这《匈奴归化史》上写着,昔年夏后氏失国,其支裔北迁,遂有匈奴……”
“这书上就是说,匈奴与汉人本是同根,都是夏后氏的子孙。只是后来匈奴人生活在草原,汉人生活在中原,才有了不同的习俗。如今重新学习汉文化,就像远游的孩子回家一样。”
他指着帛书上的彩绘,画中夏禹手持耒耜,身旁站着个披发戴羽的匈奴先祖,眉眼间竟有几分相似。
午后的骑射场却是另一番景象。
阿古拉换上了短打汉服,却仍踩着匈奴人的皮靴,拉弓的姿势带着草原上练就的利落。教射的是位沙场退伍的老将,他见阿古拉一箭射中远处的狼靶,抚着胡须笑,“好!这骑射功夫得传下去,就像你们学汉字、懂礼法一样,都是立身的本事。”
暮色降临时,阿古拉背着书包往回走,撞见邻居张婶正给匈奴妇人娜仁送新蒸的馒头。
娜仁怀里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笑着用汉话打趣,“这小模样,随他爹的浓眉,随我的双眼皮。”
张婶也笑:“明儿我教你做汉家的花馍,你教我唱那支‘敕勒川’的调子,如何?”
阿古拉望着她们相携进屋的背影,忽然想起先生今日讲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道理就像马善奔驰、骆驼耐远途,各有长处一般,匈奴人的勇武与汉人的智慧合在一起,日子才能过得更兴旺。何况他们本就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那片天空里,原是没有边界,也没有隔阂的。
……
暮色漫上城楼时,乌洛兰正陪着王镜凭栏远眺。
乌洛兰望着千家万户灯火交融而成的光影,嘴角噙着笑意,喉间发出一声满足的轻叹:
“从前只知马背上的风是自由的,如今才觉得,灶台上的烟火气,也能让人有把心落下的安稳。”
王镜侧头看她,眼神里是全然的舒展。
“这只是开始。”她轻声道。
“我信你。”
乌洛兰转头望她,目光里有毫不掩饰的敬慕,像仰望北斗的旅人,“初见时你说要助我一臂之力,让草原与中原共饮一江水,共享这太平,我原以为是一时豪情之语,却不想你真的一步步铺出了路。”
“百姓们不再为过冬的粮草发愁,孩子们既能拉弓射狼,也能认读汉书……这样的日子,是匈奴祖辈没敢想过的。”
风卷着远处的胡笳声飘来,乌洛兰的声音沉了些:“可我知道,这还不够。南边的战事未平,天下仍有流离。殿下,我盼着你早日统一天下,让所有地方都能像这里一样,有学堂,有互市,有安稳的炊烟。”
她抬手按住王镜的手背,掌心温热,“这是你我共同的愿望,对吧?”
王镜望着她明亮的眼睛,郑重颔首:“是,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那你便放心南下。”
乌洛兰忽然解下腰间的弯刀,递到王镜面前。
那弯刀小巧精致,刀鞘上镶嵌的绿松石在暮色里闪着温润的光,边角磨损,显然是常年摩挲的模样。
“这把刀跟着我十五年了。第一次学用刀时,父亲把它塞给我,后来在草原上跟狼群周旋,在关前跟乱兵对峙……它都在。”
她把刀塞进王镜手里,指尖相触时眼睫轻轻颤着,像被风吹起的草尖,“现在送给你,就当……就当我也在你身边,替你挡挡风雨。”
王镜握紧那刀柄,抬眼望向乌洛兰,轻声道:“这刀我定会妥帖收好,就像……就像记着此刻的承诺。”
乌洛兰笑了,眼里盛着星光:“北疆有我,你只管往前闯。等你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功业,我便带着草原的好酒,去你的王都贺你。”
风穿过城楼的垛口,带着远处隐约的笑语,将两人之间未说尽的话语,都揉进了渐浓的夜色里。
设立专门的羁縻州郡,将南匈奴原有部落拆分重组,逐步推行与汉地接轨的郡县制。任命护匈奴校尉总领监管事务,既给予各部落一定的自治空间,让其保留部分传统管理方式,又将人事、军事等核心权力收归中央,以保朝廷对南匈奴之绝对掌控。
于此基础之上,王镜复将南匈奴分作左、右、前、后、中五部,每部除原有匈奴首领外,专设汉人司马以监之。此举既破南匈奴原本紧密之部落血缘纽带,防其势力聚合,更借汉人司马之直接介入,使部落事务得实时监管,朝廷意志得有效传达。
大力推行农耕化,派遣农官向匈奴传授先进的农耕技术,并提供适合当地种植的作物种子和耕作工具。鼓励匈奴开辟农田,发展半农半牧的生产模式,从而减少对劫掠的依赖,稳定社会秩序。此外,引导匈奴兴新式畜牧业。
设立“互市”,除对武器等战略物资严控外,允许匈奴用战马等物资换取铁器、布匹、粮种。
允许汉匈通婚。教育之上,设专门学堂,强令匈奴子弟学汉字及汉家文化。
又推系列汉化之措,如劝匈奴人改汉姓、用汉官、着汉服、说汉话等。亦重保匈奴传统文化,提出“学汉人之长,保匈奴之根”,允其学汉地医术、工匠之技时,存匈奴语言与骑射传统。
此外,引入汉地道教、佛教,使其部分代匈奴原有之萨满信仰,进一步推文化层面之融合。
军事方面,一面征调匈奴骑兵入汉军,纳其于汉朝军事体系,行“以胡制胡”之策,强边防之力;一面严限匈奴得冶铁、弩机等先进军事技术,保汉军装备之绝对优势。又于并州晋阳、雁门等地设军事据点,成强大威慑,同时修驰道、驿站,强情报传递,以便速平可能之叛乱。
法治一端,力止匈奴部落间仇杀之陋习,明令禁部落间私斗。又组巡逻骑兵,剿马贼,保障商路安全,维护社会秩序。
边庭治理赖良谋,一统匈奴作北陬。
劲旅能羁鲜卑马,千秋烽火暂休休。
……
草原的晨风带着青草与泥土的气息,吹过晋阳城外的开阔地带。
天刚蒙蒙亮,汉军士兵便已在划定的互市区域竖起旗帜,搭建起简易的木棚和摊位。
商贾们早早地驱赶着满载货物的牛车、马车赶来,铁锅、布匹、盐巴、农具、粮种等货物整齐地码放在摊位上,等待着顾客的到来。
远处的地平线上,马蹄声渐近。
一队匈奴骑士驱赶着成群的战马、驮着毛皮与干肉,缓缓向互市靠近。为首的匈奴人身材魁梧,正是右部司马须卜兰。他翻身下马,向负责互市的汉官拱手行礼,动作虽有些生硬,但已比许多匈奴贵族熟练得多。
汉官微笑着问道:“须卜大人,今日带了多少马匹?”
“上等战马五十匹,中等八十匹,还有三百张羊皮、五十张狼皮。”须卜兰用略显生涩的汉话回答,随后又补充道,“我部今年想多换些铁器和粮种。”
汉官点点头,示意手下查验马匹。几名经验丰富的汉军马官走上前,仔细检查马匹的牙口、腿脚和毛色,确保没有病弱之马混入。\"
马官赞许道:“这批马不错,按朝廷定价,上等战马可换铁犁两件,或铁锅三口,中等马换一件铁器或五斗粮种。”
须卜兰满意地点头,转身对身后的匈奴人喊道:“把马匹交给汉人,各自去换需要的东西!”
匈奴人纷纷下马,牵着战马走向汉军指定的交易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非第一次来互市,早已熟悉流程,但仍对汉人的货物充满好奇。几个年轻匈奴人围在铁器摊前,小心翼翼地抚摸着锋利的铁锄和犁头,低声讨论着它们的用途。
一个匈奴青年对同伴说道:“这铁犁比我们以前用的木犁强多了。翻土又快又深,种出来的庄稼肯定更好。”
另一个年长的匈奴人哼了一声,“汉人的东西是好。可他们控制得太严,每人只能换一件铁器,多了不给。”
青年反驳道:“那是怕有人拿铁去打兵器,朝廷不是说了吗?只要各部安定,以后限制会慢慢放宽。”
不远处,几个匈奴妇女正在布匹摊前挑选丝绸和棉布,她们轻轻摩挲着光滑的布料,眼中满是喜爱。
“这布比我们自己织的软多了,给孩子做衣服一定舒服。”一个妇人感叹道。
“可惜太贵了,”她的同伴叹气,“一张上好的羊皮才能换一匹棉布,若是丝绸,得用三张狼皮才够。”
妇人笑道:“那也得换。我女儿要嫁人了,总得让她穿得体面些。”
汉商们则忙着清点换来的战马和毛皮,脸上带着满意的笑容。这些匈奴战马体格健壮,耐力极佳,运回中原后能卖个好价钱。而匈奴的毛皮在南方更是稀罕物,贵族富商们争相购买,利润丰厚。
交易在午后越发热闹起来。
匈奴人的羊皮袋里灌满了中原的米酒,汉人兵卒的手里多了些镶嵌着绿松石的弯刀。
有个匈奴妇人抱着孩子,用一串玛瑙换了匹妆花缎,低头给孩子比划着做小袄,孩子咯咯的笑声,倒让这黄沙漫天的关口生出几分暖意。
……
田地上,十几名匈奴汉子围在一块翻整好的土地旁,神色各异地看着站在田垄上的汉人农官。
农官名叫陈禾,四十出头,皮肤黝黑,手上布满老茧,一看就是常年与土地打交道的人。他手里握着一把曲辕犁,正耐心地向匈奴人讲解代田法的奥妙。
“这代田法,就是今年种这条垄,明年种旁边那条,轮换着来,让土地歇一歇,肥力更足。”陈禾一边说,一边用木棍在地上划出沟垄的标记,“不像你们以前撒了种子就不管了,这样种,收成能翻倍。”
年轻的匈奴人阿提拉听得入神,忍不住问道:“陈师傅,这法子真能让粮食多收?”
陈禾笑道:“当然,我在关中种了二十年地!只要按我说的做,你们以后也不用再为冬天的存粮发愁。”
几个年长的匈奴人却满脸不屑。老牧人巴图冷哼一声:“我们匈奴人世世代代放牧,牛羊走到哪儿,家就在哪儿。现在汉人却要我们像田鼠一样刨土挖坑,真是笑话!”
陈禾并不恼,只是从随身的布袋里掏出几把麦种,递给阿提拉:“这是朝廷特选的耐寒麦种,适合北地气候。你们先试种一小块地,看看收成如何。”
阿提拉接过种子,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像是捧着珍宝。
他转头对巴图说道:“巴图大叔,咱们试试吧!去年冬天雪大,冻死了多少牛羊?要是有了存粮,至少不会饿死人。”
巴图还想反驳,但想起去年部落里饿死的老人和孩子,终究没再吭声。
在陈禾的指导下,阿提拉和几个年轻人开始按照代田法耕作。他们用汉人提供的铁犁翻土,按照划定的沟垄播种,又学着汉人的样子引水灌溉。起初笨手笨脚,但陈禾极有耐心,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扶犁、如何下种。
单于乌洛兰亲自巡视农耕,她还下令,愿意学种地的家庭,可以减免部分贡赋。
渐渐地,匈奴部落的生活方式开始改变。
他们在靠近水源的地方建起了固定的泥砖房舍,开辟了更多的农田,但同时也没有放弃放牧,而是将牛羊圈养在定居点附近,形成了半农半牧的新模式。
农耕推行初见成效后,陈禾又向匈奴人传授汉人的畜牧经验。
“你们的牛羊总是散养,冬天冻死,病死的太多。汉人养牲畜,会搭棚圈挡风雪,备足干草过冬,还会分群管理,避免疫病传染。”
起初,匈奴牧人们嗤之以鼻,认为圈养会让牲畜失去野性。但当年冬天,一场罕见的暴风雪席卷草原,那些听了陈禾建议、提前备好草料并搭建畜棚的牧户,牛羊损失极小;而坚持传统放牧的人,却损失了近半牲畜。
事实胜于雄辩。第二年春天,越来越多的匈奴人开始学着汉人的方式管理牲畜,甚至有人尝试种植苜蓿等牧草,提高饲料质量。部落的牛羊越来越肥壮,毛皮质量也更好,在互市上能换到更多铁器和布匹。这也都是后话了。
……
清晨,蒙学堂里已传出琅琅书声。
十几个匈奴少男少女盘腿坐在蒲团上,跟着汉家先生一笔一画临摹“人”字。他们每日辰时入学,酉时归家,学习圣人之道、汉字汉话,还要习礼仪、诵诗书。
“‘人’者,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先生用竹尺敲了敲黑板,目光看向最末排的少年,“挛鞮阿古拉,再念一遍。”
阿古拉猛地抬头,脸颊涨得通红。他望着黑板上工整的汉字,听着身旁同伴渐渐流利的发音,他攥着衣角的手慢慢松开,低声跟着念:“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先生点点头,转身展开一卷泛黄的帛书。“你们看,这《匈奴归化史》上写着,昔年夏后氏失国,其支裔北迁,遂有匈奴……”
“这书上就是说,匈奴与汉人本是同根,都是夏后氏的子孙。只是后来匈奴人生活在草原,汉人生活在中原,才有了不同的习俗。如今重新学习汉文化,就像远游的孩子回家一样。”
他指着帛书上的彩绘,画中夏禹手持耒耜,身旁站着个披发戴羽的匈奴先祖,眉眼间竟有几分相似。
午后的骑射场却是另一番景象。
阿古拉换上了短打汉服,却仍踩着匈奴人的皮靴,拉弓的姿势带着草原上练就的利落。教射的是位沙场退伍的老将,他见阿古拉一箭射中远处的狼靶,抚着胡须笑,“好!这骑射功夫得传下去,就像你们学汉字、懂礼法一样,都是立身的本事。”
暮色降临时,阿古拉背着书包往回走,撞见邻居张婶正给匈奴妇人娜仁送新蒸的馒头。
娜仁怀里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笑着用汉话打趣,“这小模样,随他爹的浓眉,随我的双眼皮。”
张婶也笑:“明儿我教你做汉家的花馍,你教我唱那支‘敕勒川’的调子,如何?”
阿古拉望着她们相携进屋的背影,忽然想起先生今日讲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道理就像马善奔驰、骆驼耐远途,各有长处一般,匈奴人的勇武与汉人的智慧合在一起,日子才能过得更兴旺。何况他们本就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那片天空里,原是没有边界,也没有隔阂的。
……
暮色漫上城楼时,乌洛兰正陪着王镜凭栏远眺。
乌洛兰望着千家万户灯火交融而成的光影,嘴角噙着笑意,喉间发出一声满足的轻叹:
“从前只知马背上的风是自由的,如今才觉得,灶台上的烟火气,也能让人有把心落下的安稳。”
王镜侧头看她,眼神里是全然的舒展。
“这只是开始。”她轻声道。
“我信你。”
乌洛兰转头望她,目光里有毫不掩饰的敬慕,像仰望北斗的旅人,“初见时你说要助我一臂之力,让草原与中原共饮一江水,共享这太平,我原以为是一时豪情之语,却不想你真的一步步铺出了路。”
“百姓们不再为过冬的粮草发愁,孩子们既能拉弓射狼,也能认读汉书……这样的日子,是匈奴祖辈没敢想过的。”
风卷着远处的胡笳声飘来,乌洛兰的声音沉了些:“可我知道,这还不够。南边的战事未平,天下仍有流离。殿下,我盼着你早日统一天下,让所有地方都能像这里一样,有学堂,有互市,有安稳的炊烟。”
她抬手按住王镜的手背,掌心温热,“这是你我共同的愿望,对吧?”
王镜望着她明亮的眼睛,郑重颔首:“是,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那你便放心南下。”
乌洛兰忽然解下腰间的弯刀,递到王镜面前。
那弯刀小巧精致,刀鞘上镶嵌的绿松石在暮色里闪着温润的光,边角磨损,显然是常年摩挲的模样。
“这把刀跟着我十五年了。第一次学用刀时,父亲把它塞给我,后来在草原上跟狼群周旋,在关前跟乱兵对峙……它都在。”
她把刀塞进王镜手里,指尖相触时眼睫轻轻颤着,像被风吹起的草尖,“现在送给你,就当……就当我也在你身边,替你挡挡风雨。”
王镜握紧那刀柄,抬眼望向乌洛兰,轻声道:“这刀我定会妥帖收好,就像……就像记着此刻的承诺。”
乌洛兰笑了,眼里盛着星光:“北疆有我,你只管往前闯。等你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功业,我便带着草原的好酒,去你的王都贺你。”
风穿过城楼的垛口,带着远处隐约的笑语,将两人之间未说尽的话语,都揉进了渐浓的夜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