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平原城外
袁谭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处稀稀拉拉的运粮车队,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本该满载粮草的队伍,此刻只运来了不到三成的粮食,而且多是陈年旧粟。
押粮官战战兢兢地回禀,额头直冒冷汗:“将军,冀州那边说……说今年收成不好,只能拨付这些了。”
袁谭怒道:“放屁!冀州仓廪充实,我上月才派人查过!去,把那个冀州来的督粮官给我叫来!”
不多时,一个身着锦袍的文士被带了上来。此人态度倨傲,见了袁谭也只是草草拱手:“大公子,下官奉三公子之命……”
袁谭冷笑一声,突然暴起一脚将督粮官踹倒在地,“三公子?在青州,只有本将军说了算!”那督粮官摔了个狗吃屎,却仍梗着脖子道:“大公子息怒!这……这都是邺城的命令啊!三公子亲自下的手谕,说青州驻军需节俭用度……”
话音未落,袁谭的亲兵们已经炸开了锅。
几个脾气火爆的校尉直接拔刀出鞘:“欺人太甚!”
“三公子算什么东西!”
“咱们在前线卖命,连饭都不给吃饱?”
混乱中,不知谁先动了手。冀州来的运粮队和青州驻军爆发了激烈冲突。等到袁谭喝止时,地上已经躺了十几个伤员,那个督粮官更是鼻青脸肿,锦袍都被撕成了破布。
当夜,袁谭在府中借酒消愁。
“岂有此理!他袁尚不过是占了冀州的地利,竟敢如此欺辱于我?同是父亲之子,他凭什么如此苛待兄长!”
众人见他动怒,皆噤若寒蝉。
就在这时,他最信任的谋士辛评上前,低声道:“将军息怒,属下近日得了些消息,不知当讲不当讲。”
袁谭强压怒火:“但说无妨。”
辛评叹了口气,缓缓说道:“属下听闻,主公早已私下承诺,要立袁尚为嗣,还将印绶交给了三公子……”
“啪”的一声,袁谭手中的酒樽摔得粉碎。
他红着眼睛吼道:“胡说!父亲怎会……”
辛评压低声音:“千真万确。而且审配、逢纪等人到处宣扬,说……说主公认为嗣位当传贤者,三公子容貌俊伟,有主公之风……”
这句话像刀子一样捅进袁谭心口。
他当然知道父亲向来以自己的容貌为傲,而袁尚确实长得更像年轻时的袁绍。更让他如鲠在喉的是,他的生母只是个婢女,而袁尚却是正室刘夫人所出。
“原来如此……难怪他敢如此嚣张,竟是仗着父亲的偏爱!”
“将军,不能再忍了。如今三公子还未正式继位,就敢克扣粮饷,这般苛待于您,一旦他彻底坐稳了主公之位,又怎会容得下您?到那时,恐怕不只是粮草,连您这青州之地,他也未必肯放过啊!”
“他敢!”袁谭猛地站起身,眼中着翻涌怒火与不甘,“我袁谭驻守青州,麾下将士无数,岂能任他拿捏?他若真敢夺我青州,我便与他拼个鱼死网破!”
说罢,他拔出腰间佩剑,一剑劈在案几上,木屑飞溅。帐内众人皆知,经此一事,袁谭与袁尚之间的裂痕,往后只会愈发加深,再无弥合的可能了。
……
冀州与青州交界处,一支打着袁谭旗号的骑兵队突然冲入袁尚管辖的河间郡,直奔粮仓而去。守仓的士卒还没反应过来,就被马鞭抽翻在地。
为首的校尉厉声喝道:“都给我搬走!一粒米都不留!”
河间郡的官吏又惊又怒,上前阻拦:“大胆!这是三公子的粮仓,你们——”
话未说完,那校尉便狞笑着扬起马鞭,狠狠抽在他脸上:“睁大你的狗眼看看!冀州如今不给粮,我们自然要自己拿!”
河间郡的守军闻讯赶来,双方顿时剑拔弩张。袁谭的骑兵嚣张跋扈,一边抢粮一边高喊:“长公子说了,冀州的粮草本该有青州一份!三公子克扣军粮,是想饿死我们青州将士吗?!”
冲突很快升级,双方从推搡到拳脚相加,最后直接拔刀相向。鲜血染红了粮仓前的土地,袁谭的骑兵抢完粮食后扬长而去,只留下一地狼藉和哀嚎的伤兵。
消息传到邺城,袁尚勃然大怒,“袁谭这是要造反吗?!”
审配阴恻恻地在一旁煽风点火:“三公子,大公子这是摆明了要跟您对着干。若再忍让,只怕他下一步就要带兵打过来了。”
逢纪也添油加醋:“主公病体未愈,大公子就敢如此嚣张。若不尽早压制,日后必成大患!”
袁尚眼神冰冷,咬牙道:“传我令,即刻调兵封锁青冀边界,凡袁谭部属,一律扣押!粮草、军械,一粒米、一支箭都不准运往青州!”
青、冀二州的边界很快成了水火不容的战场。袁谭的兵马抢了粮草便不肯收手,屡次越界挑衅;袁尚那边也憋着一股火,见对方来犯便全力反击。
不过半月,大小冲突就爆发了十余次,从起初的械斗推搡,渐渐演变成真刀真枪的厮杀,双方折损的兵卒加起来竟有数百之多。
消息像长了翅膀,终于冲破层层遮掩,传到了袁绍的病榻前。
彼时袁绍正卧床休养,听闻两个儿子在边界杀得血流成河,猛地从榻上坐起,脸色瞬间涨成了紫青色。“逆子!两个逆子!”
不等袁谭、袁尚二人托词推诿,袁绍已强撑着病体,传下严令召二人回邺城。
兄弟俩踏入议事厅时,只见袁绍坐在主位上,眼神如利箭般射向他们。
他的病情本已稍有好转,此刻却因震怒而呼吸急促,额角青筋暴起。
厅下,袁谭与袁尚二人跪伏在地,谁都不敢抬头。
“好,好得很!我袁本初英雄一世,竟养出你们两个孽障!郑伯克段于鄢的丑事,今日竟在我袁家上演!”
袁尚抢先哭诉:“父亲明鉴!是兄长先派兵抢我河间粮仓,还打伤我的部属……”
袁谭怒目圆睁,厉声打断:“放屁!若非你屡次克扣青州粮饷,我麾下将士何至于饿着肚子守边?!”
“都给我闭嘴!”
袁绍暴喝一声,随即剧烈咳嗽起来,刘夫人慌忙上前搀扶,却被他一把推开。
他颤抖着手指向两个儿子,声音嘶哑:“你们……你们可知如今王镜虎视眈眈,公孙瓒余孽未清,你们却在这里兄弟相残?!”
袁谭咬牙叩首:“父亲,孩儿知错。但三弟他……”
“住口!审配已将来龙去脉都报与我知!谭儿,你身为长子,不知友爱兄弟,反而纵兵抢粮!尚儿,你监守后方,却苛待边军,致生祸端!你们……咳咳咳……”
话未说完,袁绍突然面色惨白,整个人向前栽去。刘夫人与侍从慌忙上前扶住,只见他嘴角又溢出一缕鲜血,竟是旧疾未愈,又添新病。
“主公!”
“父亲!”
袁谭与袁尚此刻才真正慌了神,连忙膝行上前。袁绍却虚弱地摆摆手,眼中满是失望与痛心:“滚……都给我滚出去……”
……
当夜,袁绍高烧不退,医者进进出出,汤药一碗接一碗送入寝殿。
王镜也闻讯赶来,她诊过脉,又观了袁绍的气色,与其他医者低声商议片刻,随后亲自调配了一剂汤药。药汁喂下不久,袁绍额头的滚烫竟真的渐渐消退,呼吸也平稳了些。
待袁绍稍稍清醒,王镜屏退左右,沉声道:“袁公,眼下高热虽退,但脉象依旧虚浮紊乱,症结不在躯体,而在心神。”
“医者能治百病,却难医心病。袁公连日来为两位公子之事动怒,怒火伤肝,郁结于心,这才让邪祟趁虚而入。如今药石虽能暂缓病痛,却终究是治标不治本。”
“若袁公仍放不下那股戾气,任由忧思郁结在胸,只会让身体日渐亏空,精气神不断耗损。长此以往,怕是会折损寿数,难享天年,最终油尽灯枯。”
这番话如同一记重锤,敲在袁绍心上。
他想起两个儿子剑拔弩张的模样,又想起王镜“油尽灯枯”的警告,只觉得一阵无力,喉头涌上一股腥甜,却终究是强咽了下去。
袁谭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处稀稀拉拉的运粮车队,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本该满载粮草的队伍,此刻只运来了不到三成的粮食,而且多是陈年旧粟。
押粮官战战兢兢地回禀,额头直冒冷汗:“将军,冀州那边说……说今年收成不好,只能拨付这些了。”
袁谭怒道:“放屁!冀州仓廪充实,我上月才派人查过!去,把那个冀州来的督粮官给我叫来!”
不多时,一个身着锦袍的文士被带了上来。此人态度倨傲,见了袁谭也只是草草拱手:“大公子,下官奉三公子之命……”
袁谭冷笑一声,突然暴起一脚将督粮官踹倒在地,“三公子?在青州,只有本将军说了算!”那督粮官摔了个狗吃屎,却仍梗着脖子道:“大公子息怒!这……这都是邺城的命令啊!三公子亲自下的手谕,说青州驻军需节俭用度……”
话音未落,袁谭的亲兵们已经炸开了锅。
几个脾气火爆的校尉直接拔刀出鞘:“欺人太甚!”
“三公子算什么东西!”
“咱们在前线卖命,连饭都不给吃饱?”
混乱中,不知谁先动了手。冀州来的运粮队和青州驻军爆发了激烈冲突。等到袁谭喝止时,地上已经躺了十几个伤员,那个督粮官更是鼻青脸肿,锦袍都被撕成了破布。
当夜,袁谭在府中借酒消愁。
“岂有此理!他袁尚不过是占了冀州的地利,竟敢如此欺辱于我?同是父亲之子,他凭什么如此苛待兄长!”
众人见他动怒,皆噤若寒蝉。
就在这时,他最信任的谋士辛评上前,低声道:“将军息怒,属下近日得了些消息,不知当讲不当讲。”
袁谭强压怒火:“但说无妨。”
辛评叹了口气,缓缓说道:“属下听闻,主公早已私下承诺,要立袁尚为嗣,还将印绶交给了三公子……”
“啪”的一声,袁谭手中的酒樽摔得粉碎。
他红着眼睛吼道:“胡说!父亲怎会……”
辛评压低声音:“千真万确。而且审配、逢纪等人到处宣扬,说……说主公认为嗣位当传贤者,三公子容貌俊伟,有主公之风……”
这句话像刀子一样捅进袁谭心口。
他当然知道父亲向来以自己的容貌为傲,而袁尚确实长得更像年轻时的袁绍。更让他如鲠在喉的是,他的生母只是个婢女,而袁尚却是正室刘夫人所出。
“原来如此……难怪他敢如此嚣张,竟是仗着父亲的偏爱!”
“将军,不能再忍了。如今三公子还未正式继位,就敢克扣粮饷,这般苛待于您,一旦他彻底坐稳了主公之位,又怎会容得下您?到那时,恐怕不只是粮草,连您这青州之地,他也未必肯放过啊!”
“他敢!”袁谭猛地站起身,眼中着翻涌怒火与不甘,“我袁谭驻守青州,麾下将士无数,岂能任他拿捏?他若真敢夺我青州,我便与他拼个鱼死网破!”
说罢,他拔出腰间佩剑,一剑劈在案几上,木屑飞溅。帐内众人皆知,经此一事,袁谭与袁尚之间的裂痕,往后只会愈发加深,再无弥合的可能了。
……
冀州与青州交界处,一支打着袁谭旗号的骑兵队突然冲入袁尚管辖的河间郡,直奔粮仓而去。守仓的士卒还没反应过来,就被马鞭抽翻在地。
为首的校尉厉声喝道:“都给我搬走!一粒米都不留!”
河间郡的官吏又惊又怒,上前阻拦:“大胆!这是三公子的粮仓,你们——”
话未说完,那校尉便狞笑着扬起马鞭,狠狠抽在他脸上:“睁大你的狗眼看看!冀州如今不给粮,我们自然要自己拿!”
河间郡的守军闻讯赶来,双方顿时剑拔弩张。袁谭的骑兵嚣张跋扈,一边抢粮一边高喊:“长公子说了,冀州的粮草本该有青州一份!三公子克扣军粮,是想饿死我们青州将士吗?!”
冲突很快升级,双方从推搡到拳脚相加,最后直接拔刀相向。鲜血染红了粮仓前的土地,袁谭的骑兵抢完粮食后扬长而去,只留下一地狼藉和哀嚎的伤兵。
消息传到邺城,袁尚勃然大怒,“袁谭这是要造反吗?!”
审配阴恻恻地在一旁煽风点火:“三公子,大公子这是摆明了要跟您对着干。若再忍让,只怕他下一步就要带兵打过来了。”
逢纪也添油加醋:“主公病体未愈,大公子就敢如此嚣张。若不尽早压制,日后必成大患!”
袁尚眼神冰冷,咬牙道:“传我令,即刻调兵封锁青冀边界,凡袁谭部属,一律扣押!粮草、军械,一粒米、一支箭都不准运往青州!”
青、冀二州的边界很快成了水火不容的战场。袁谭的兵马抢了粮草便不肯收手,屡次越界挑衅;袁尚那边也憋着一股火,见对方来犯便全力反击。
不过半月,大小冲突就爆发了十余次,从起初的械斗推搡,渐渐演变成真刀真枪的厮杀,双方折损的兵卒加起来竟有数百之多。
消息像长了翅膀,终于冲破层层遮掩,传到了袁绍的病榻前。
彼时袁绍正卧床休养,听闻两个儿子在边界杀得血流成河,猛地从榻上坐起,脸色瞬间涨成了紫青色。“逆子!两个逆子!”
不等袁谭、袁尚二人托词推诿,袁绍已强撑着病体,传下严令召二人回邺城。
兄弟俩踏入议事厅时,只见袁绍坐在主位上,眼神如利箭般射向他们。
他的病情本已稍有好转,此刻却因震怒而呼吸急促,额角青筋暴起。
厅下,袁谭与袁尚二人跪伏在地,谁都不敢抬头。
“好,好得很!我袁本初英雄一世,竟养出你们两个孽障!郑伯克段于鄢的丑事,今日竟在我袁家上演!”
袁尚抢先哭诉:“父亲明鉴!是兄长先派兵抢我河间粮仓,还打伤我的部属……”
袁谭怒目圆睁,厉声打断:“放屁!若非你屡次克扣青州粮饷,我麾下将士何至于饿着肚子守边?!”
“都给我闭嘴!”
袁绍暴喝一声,随即剧烈咳嗽起来,刘夫人慌忙上前搀扶,却被他一把推开。
他颤抖着手指向两个儿子,声音嘶哑:“你们……你们可知如今王镜虎视眈眈,公孙瓒余孽未清,你们却在这里兄弟相残?!”
袁谭咬牙叩首:“父亲,孩儿知错。但三弟他……”
“住口!审配已将来龙去脉都报与我知!谭儿,你身为长子,不知友爱兄弟,反而纵兵抢粮!尚儿,你监守后方,却苛待边军,致生祸端!你们……咳咳咳……”
话未说完,袁绍突然面色惨白,整个人向前栽去。刘夫人与侍从慌忙上前扶住,只见他嘴角又溢出一缕鲜血,竟是旧疾未愈,又添新病。
“主公!”
“父亲!”
袁谭与袁尚此刻才真正慌了神,连忙膝行上前。袁绍却虚弱地摆摆手,眼中满是失望与痛心:“滚……都给我滚出去……”
……
当夜,袁绍高烧不退,医者进进出出,汤药一碗接一碗送入寝殿。
王镜也闻讯赶来,她诊过脉,又观了袁绍的气色,与其他医者低声商议片刻,随后亲自调配了一剂汤药。药汁喂下不久,袁绍额头的滚烫竟真的渐渐消退,呼吸也平稳了些。
待袁绍稍稍清醒,王镜屏退左右,沉声道:“袁公,眼下高热虽退,但脉象依旧虚浮紊乱,症结不在躯体,而在心神。”
“医者能治百病,却难医心病。袁公连日来为两位公子之事动怒,怒火伤肝,郁结于心,这才让邪祟趁虚而入。如今药石虽能暂缓病痛,却终究是治标不治本。”
“若袁公仍放不下那股戾气,任由忧思郁结在胸,只会让身体日渐亏空,精气神不断耗损。长此以往,怕是会折损寿数,难享天年,最终油尽灯枯。”
这番话如同一记重锤,敲在袁绍心上。
他想起两个儿子剑拔弩张的模样,又想起王镜“油尽灯枯”的警告,只觉得一阵无力,喉头涌上一股腥甜,却终究是强咽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