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月与归鸟
一、旧信
林深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了那只铁皮盒子。它藏在樟木箱最底层,裹着褪色的蓝布,铜锁上的绿锈像凝固的眼泪。他蹲在阁楼的灰尘里,用螺丝刀撬开锁扣,里面滑出一沓泛黄的信,信封上的字迹清瘦,右下角印着“云溪中学”的红色印章。
最上面那封信的邮票是朵残荷,邮戳日期是1987年9月16日。林深拆开时,信纸发出脆响,仿佛三十多年的时光在指尖碎裂。
“阿砚,见字如面。山核桃该熟了,后山的石缝里总藏着最饱满的。去年你说要带城里的同学来摘,不知还算数吗?”
钢笔水洇了纸边,像片模糊的云。林深捏着信纸站起来,阁楼的天窗正对着后山,青灰色的山脊线在暮色里起伏,和父亲相册里的老照片重叠。
他是三个月前回来的。父亲突发脑溢血,倒在镇中学的讲台上,手里还攥着没改完的试卷。林深赶回来时,灵堂已经搭在老宅的堂屋里,黑白照片上的父亲笑得温和,眼角的皱纹里似乎还沾着粉笔灰。
“小林老师,你爸这箱子里,怕是有故事呢。”帮忙整理遗物的王伯凑过来,指着铁皮盒,“我记得你妈走那年,他把自己关在阁楼三天,出来时眼睛肿得像桃。”
林深的母亲在他五岁时就因病去世了。关于母亲的记忆,只剩下她哼过的半支童谣,和父亲相册里那张穿着白衬衫的年轻笑脸。
他把信重新放回盒子,锁扣发出轻微的“咔哒”声。窗外的山风卷着松涛掠过屋顶,像谁在轻轻叹息。
二、山月
接下来的半个月,林深成了镇里的“新面孔”。他接替父亲在中学教语文,住在老宅里。白天在课堂上应对孩子们好奇的目光,晚上就在灯下翻父亲的教案,那些密密麻麻的批注里,藏着他从未了解过的认真。
铁皮盒子被他放在书桌最下层。直到一个雨夜,备课到深夜的林深被雷声惊醒,才鬼使神差地又打开了它。
信比他想的要多,厚厚一沓,从1985年一直延续到1990年。收信人始终是“阿砚”,寄信人落款有时是“明”,有时是画着一片远山的符号。
“今日山月极好,从教室窗棂漏进来,在黑板上淌成河。想起你总说月光是有形状的,此刻才算懂了。”
“校长说县教育局缺个干事,让我去试试。可我走了,这些孩子怎么办?你会怪我吗?”
“镇上开了家录像厅,放《庐山恋》。看到男女主角在湖边散步,突然想起那年我们在云溪捉鱼,你掉进水草里,捞上来时头发上还缠着绿丝。”
林深逐字读着,指尖抚过那些被反复摩挲过的字迹。信里的“阿砚”像个影子,活在父亲的文字里,带着城里姑娘的娇俏,会在爬山时喊累,会对着晚霞惊叹,会把书本里的诗句抄在树叶上。
他忽然想起父亲书桌抽屉里的那枚书签——半片压干的银杏叶,上面用钢笔写着“山月不知心底事”,字迹和信里的如出一辙。
“林老师,你在看什么呢?”
吓了一跳的林深猛地合上盒子,抬头看见门口站着班里的学生晓梅,手里捧着本作文本。小姑娘扎着两个羊角辫,眼睛亮得像山涧的溪水。
“没什么,旧东西。”林深把盒子推回抽屉,“这么晚了,有什么事吗?”
“我娘让我送点腌菜来。”晓梅把玻璃罐放在桌上,眼睛却瞟向抽屉,“这是林爷爷的盒子吧?我见过他在晒谷场看里面的信,看完就对着山发呆。”
林深心里一动:“你知道‘阿砚’是谁吗?”
晓梅摇摇头:“不过我奶奶说,以前学校有个城里来的女老师,长得可好看了,就住在后山的知青点。后来突然走了,走的那天,林爷爷在山口站了一整天。”
雨还在下,敲打着窗玻璃,发出沙沙的声响。林深看着晓梅跑远的背影,重新打开信,目光落在1989年的那封上。
“他们说你要结婚了,新郎是大学同学。恭喜你。云溪的枫叶红了,比去年更艳,可惜你看不到了。”
信纸边缘有淡淡的泪痕,晕开了“恭喜你”三个字,像片模糊的水渍。
那天晚上,林深做了个梦。梦里有片月光下的操场,年轻的父亲站在篮球架下,手里攥着封信,对着山口的方向望了很久。山风吹起他的白衬衫,像只欲飞的鸟。
三、归鸟
转眼到了国庆节。镇中学放了七天假,林深打算去县城档案馆查查资料。他总觉得,那些信里藏着父亲不肯说的秘密,或许也藏着关于母亲的线索。
档案馆在一栋老旧的红砖楼里,管理员是个戴老花镜的老太太。听说林深要查八十年代的教师档案,她慢悠悠地打开积灰的铁柜。
“云溪中学……1985年到1990年……”老太太翻着目录册,忽然指着其中一页,“哦,这里有个叫苏砚的,上海来的知青,1985年分到云溪,1989年调回上海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林深的心猛地一跳,指尖在“苏砚”两个字上停住。钢笔字清秀挺拔,和信里“阿砚”的落款隐隐呼应。
“她和林启明是同事?”林深问,父亲的名字叫林启明。
“可不是嘛。”老太太眯起眼睛回忆,“俩年轻人都是教语文的,关系好得很。苏老师后来考上研究生走的,林老师本来也能去,县教育局都调令了,他愣是没去。”
档案里贴着苏砚的照片。黑白照片上的姑娘梳着马尾辫,穿着格子衬衫,站在云溪中学的校门口,身后是爬满牵牛花的篱笆。她笑得眉眼弯弯,眼里像盛着山涧的阳光。
林深忽然想起母亲的照片。同样的白衬衫,同样明亮的眼神,只是母亲的笑容里,多了几分江南女子的温婉。
他把档案复印下来,走出档案馆时,阳光正好。县城的街道上飘着桂花香,和老宅院子里的味道一样。
回到镇上,林深径直去了后山。晓梅说过,知青点就在半山腰的竹林里。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荒草没了膝盖,只有一块刻着“云溪知青点”的石碑还立在那里。
石碑背面,有人用小刀刻着一行字:“山月照归鸟,风雨不相忘。”字迹已经模糊,却能看出刻痕很深,像是用尽了力气。
林深蹲下来,指尖抚过那些凹凸不平的笔画。山风吹过竹林,竹叶沙沙作响,仿佛谁在低声念着那句诗。
这时,口袋里的手机响了。是县医院打来的,说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了一个寄存柜,钥匙在父亲的病历夹里。
寄存柜在医院住院部的地下室。林深打开时,里面只有一个棕色的牛皮本。封面上没有字,翻开第一页,是张合影。
照片上,年轻的父亲和苏砚站在云溪的石桥上,身后是潺潺的溪水。父亲穿着白衬衫,苏砚扎着马尾辫,两人手里各拿着一本书,笑得灿烂。照片背面,父亲用钢笔写着:“1987年秋,与阿砚于云溪。”
本子里夹着很多东西。有半片干枯的银杏叶,和父亲抽屉里的那枚正好凑成完整的一片;有张上海到云溪的火车票,日期是1985年9月1日;还有一张母亲的照片,被小心地塑封着,照片背面写着:“吾妻婉君,1983年春。”
林深的手开始发抖。他一页页翻着,最后停在本子的最后一页。那是父亲用毛笔写的一段话,墨迹已经发黑:
“婉君走后,是阿砚让我明白,活着不是为了沉溺过去。她教会我,山月会再圆,归鸟会回巢。可我终究没能跟她走。云溪的孩子需要我,这里的山和水,也需要有人守着。”
字迹力透纸背,最后几个字微微倾斜,像是落笔时的犹豫。
四、尾声
国庆节后的第一个周一,林深在课堂上讲起了李白的《静夜思》。讲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他忽然停住了。
窗外的阳光正好落在黑板上,像信里写过的那样,淌成一条金色的河。他想起父亲信里的山月,想起石碑上的归鸟,想起那个叫苏砚的上海姑娘,或许还有很多他不知道的故事,藏在云溪的风里。
下课后,晓梅怯生生地递来一张纸条。是从旧报纸上剪下来的报道,标题是“着名学者苏砚回母校讲学”,照片上的女士头发已经花白,却依旧笑得温和,眉眼间依稀能看出当年的模样。
“林老师,这是我在废品站找的。”晓梅说,“上面说苏老师现在在上海的大学教书,研究古典文学的。”
林深把剪报折好,放进钱包里。他忽然想去上海看看,不是为了探寻什么秘密,只是想告诉那位素未谋面的苏老师,云溪的山月依旧明亮,父亲守着的那些孩子,如今都长大了。
晚上回到老宅,林深把铁皮盒子里的信重新整理好,放进父亲的书柜。他在最上面放了那本牛皮本,还有自己写的一张纸条:“山月依旧,归鸟已还。”
窗外,山月爬上树梢,清辉透过窗棂,在书桌上洒下一片温柔的光。林深仿佛看见年轻的父亲站在月光里,手里拿着信,对着山口微笑。远处的云溪潺潺流淌,映着山月,也映着归鸟的影子。
他忽然明白,有些故事,不必说尽。就像这山,这月,这流淌的溪水,默默守着岁月,已经是最好的答案。
林深拿起笔,在教案本的扉页上写下:“云溪中学,林深,2023年秋。”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极了父亲当年写下第一个字时的温柔
喜欢火柴人战争:依娜魔塔
一、旧信
林深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了那只铁皮盒子。它藏在樟木箱最底层,裹着褪色的蓝布,铜锁上的绿锈像凝固的眼泪。他蹲在阁楼的灰尘里,用螺丝刀撬开锁扣,里面滑出一沓泛黄的信,信封上的字迹清瘦,右下角印着“云溪中学”的红色印章。
最上面那封信的邮票是朵残荷,邮戳日期是1987年9月16日。林深拆开时,信纸发出脆响,仿佛三十多年的时光在指尖碎裂。
“阿砚,见字如面。山核桃该熟了,后山的石缝里总藏着最饱满的。去年你说要带城里的同学来摘,不知还算数吗?”
钢笔水洇了纸边,像片模糊的云。林深捏着信纸站起来,阁楼的天窗正对着后山,青灰色的山脊线在暮色里起伏,和父亲相册里的老照片重叠。
他是三个月前回来的。父亲突发脑溢血,倒在镇中学的讲台上,手里还攥着没改完的试卷。林深赶回来时,灵堂已经搭在老宅的堂屋里,黑白照片上的父亲笑得温和,眼角的皱纹里似乎还沾着粉笔灰。
“小林老师,你爸这箱子里,怕是有故事呢。”帮忙整理遗物的王伯凑过来,指着铁皮盒,“我记得你妈走那年,他把自己关在阁楼三天,出来时眼睛肿得像桃。”
林深的母亲在他五岁时就因病去世了。关于母亲的记忆,只剩下她哼过的半支童谣,和父亲相册里那张穿着白衬衫的年轻笑脸。
他把信重新放回盒子,锁扣发出轻微的“咔哒”声。窗外的山风卷着松涛掠过屋顶,像谁在轻轻叹息。
二、山月
接下来的半个月,林深成了镇里的“新面孔”。他接替父亲在中学教语文,住在老宅里。白天在课堂上应对孩子们好奇的目光,晚上就在灯下翻父亲的教案,那些密密麻麻的批注里,藏着他从未了解过的认真。
铁皮盒子被他放在书桌最下层。直到一个雨夜,备课到深夜的林深被雷声惊醒,才鬼使神差地又打开了它。
信比他想的要多,厚厚一沓,从1985年一直延续到1990年。收信人始终是“阿砚”,寄信人落款有时是“明”,有时是画着一片远山的符号。
“今日山月极好,从教室窗棂漏进来,在黑板上淌成河。想起你总说月光是有形状的,此刻才算懂了。”
“校长说县教育局缺个干事,让我去试试。可我走了,这些孩子怎么办?你会怪我吗?”
“镇上开了家录像厅,放《庐山恋》。看到男女主角在湖边散步,突然想起那年我们在云溪捉鱼,你掉进水草里,捞上来时头发上还缠着绿丝。”
林深逐字读着,指尖抚过那些被反复摩挲过的字迹。信里的“阿砚”像个影子,活在父亲的文字里,带着城里姑娘的娇俏,会在爬山时喊累,会对着晚霞惊叹,会把书本里的诗句抄在树叶上。
他忽然想起父亲书桌抽屉里的那枚书签——半片压干的银杏叶,上面用钢笔写着“山月不知心底事”,字迹和信里的如出一辙。
“林老师,你在看什么呢?”
吓了一跳的林深猛地合上盒子,抬头看见门口站着班里的学生晓梅,手里捧着本作文本。小姑娘扎着两个羊角辫,眼睛亮得像山涧的溪水。
“没什么,旧东西。”林深把盒子推回抽屉,“这么晚了,有什么事吗?”
“我娘让我送点腌菜来。”晓梅把玻璃罐放在桌上,眼睛却瞟向抽屉,“这是林爷爷的盒子吧?我见过他在晒谷场看里面的信,看完就对着山发呆。”
林深心里一动:“你知道‘阿砚’是谁吗?”
晓梅摇摇头:“不过我奶奶说,以前学校有个城里来的女老师,长得可好看了,就住在后山的知青点。后来突然走了,走的那天,林爷爷在山口站了一整天。”
雨还在下,敲打着窗玻璃,发出沙沙的声响。林深看着晓梅跑远的背影,重新打开信,目光落在1989年的那封上。
“他们说你要结婚了,新郎是大学同学。恭喜你。云溪的枫叶红了,比去年更艳,可惜你看不到了。”
信纸边缘有淡淡的泪痕,晕开了“恭喜你”三个字,像片模糊的水渍。
那天晚上,林深做了个梦。梦里有片月光下的操场,年轻的父亲站在篮球架下,手里攥着封信,对着山口的方向望了很久。山风吹起他的白衬衫,像只欲飞的鸟。
三、归鸟
转眼到了国庆节。镇中学放了七天假,林深打算去县城档案馆查查资料。他总觉得,那些信里藏着父亲不肯说的秘密,或许也藏着关于母亲的线索。
档案馆在一栋老旧的红砖楼里,管理员是个戴老花镜的老太太。听说林深要查八十年代的教师档案,她慢悠悠地打开积灰的铁柜。
“云溪中学……1985年到1990年……”老太太翻着目录册,忽然指着其中一页,“哦,这里有个叫苏砚的,上海来的知青,1985年分到云溪,1989年调回上海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林深的心猛地一跳,指尖在“苏砚”两个字上停住。钢笔字清秀挺拔,和信里“阿砚”的落款隐隐呼应。
“她和林启明是同事?”林深问,父亲的名字叫林启明。
“可不是嘛。”老太太眯起眼睛回忆,“俩年轻人都是教语文的,关系好得很。苏老师后来考上研究生走的,林老师本来也能去,县教育局都调令了,他愣是没去。”
档案里贴着苏砚的照片。黑白照片上的姑娘梳着马尾辫,穿着格子衬衫,站在云溪中学的校门口,身后是爬满牵牛花的篱笆。她笑得眉眼弯弯,眼里像盛着山涧的阳光。
林深忽然想起母亲的照片。同样的白衬衫,同样明亮的眼神,只是母亲的笑容里,多了几分江南女子的温婉。
他把档案复印下来,走出档案馆时,阳光正好。县城的街道上飘着桂花香,和老宅院子里的味道一样。
回到镇上,林深径直去了后山。晓梅说过,知青点就在半山腰的竹林里。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荒草没了膝盖,只有一块刻着“云溪知青点”的石碑还立在那里。
石碑背面,有人用小刀刻着一行字:“山月照归鸟,风雨不相忘。”字迹已经模糊,却能看出刻痕很深,像是用尽了力气。
林深蹲下来,指尖抚过那些凹凸不平的笔画。山风吹过竹林,竹叶沙沙作响,仿佛谁在低声念着那句诗。
这时,口袋里的手机响了。是县医院打来的,说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了一个寄存柜,钥匙在父亲的病历夹里。
寄存柜在医院住院部的地下室。林深打开时,里面只有一个棕色的牛皮本。封面上没有字,翻开第一页,是张合影。
照片上,年轻的父亲和苏砚站在云溪的石桥上,身后是潺潺的溪水。父亲穿着白衬衫,苏砚扎着马尾辫,两人手里各拿着一本书,笑得灿烂。照片背面,父亲用钢笔写着:“1987年秋,与阿砚于云溪。”
本子里夹着很多东西。有半片干枯的银杏叶,和父亲抽屉里的那枚正好凑成完整的一片;有张上海到云溪的火车票,日期是1985年9月1日;还有一张母亲的照片,被小心地塑封着,照片背面写着:“吾妻婉君,1983年春。”
林深的手开始发抖。他一页页翻着,最后停在本子的最后一页。那是父亲用毛笔写的一段话,墨迹已经发黑:
“婉君走后,是阿砚让我明白,活着不是为了沉溺过去。她教会我,山月会再圆,归鸟会回巢。可我终究没能跟她走。云溪的孩子需要我,这里的山和水,也需要有人守着。”
字迹力透纸背,最后几个字微微倾斜,像是落笔时的犹豫。
四、尾声
国庆节后的第一个周一,林深在课堂上讲起了李白的《静夜思》。讲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他忽然停住了。
窗外的阳光正好落在黑板上,像信里写过的那样,淌成一条金色的河。他想起父亲信里的山月,想起石碑上的归鸟,想起那个叫苏砚的上海姑娘,或许还有很多他不知道的故事,藏在云溪的风里。
下课后,晓梅怯生生地递来一张纸条。是从旧报纸上剪下来的报道,标题是“着名学者苏砚回母校讲学”,照片上的女士头发已经花白,却依旧笑得温和,眉眼间依稀能看出当年的模样。
“林老师,这是我在废品站找的。”晓梅说,“上面说苏老师现在在上海的大学教书,研究古典文学的。”
林深把剪报折好,放进钱包里。他忽然想去上海看看,不是为了探寻什么秘密,只是想告诉那位素未谋面的苏老师,云溪的山月依旧明亮,父亲守着的那些孩子,如今都长大了。
晚上回到老宅,林深把铁皮盒子里的信重新整理好,放进父亲的书柜。他在最上面放了那本牛皮本,还有自己写的一张纸条:“山月依旧,归鸟已还。”
窗外,山月爬上树梢,清辉透过窗棂,在书桌上洒下一片温柔的光。林深仿佛看见年轻的父亲站在月光里,手里拿着信,对着山口微笑。远处的云溪潺潺流淌,映着山月,也映着归鸟的影子。
他忽然明白,有些故事,不必说尽。就像这山,这月,这流淌的溪水,默默守着岁月,已经是最好的答案。
林深拿起笔,在教案本的扉页上写下:“云溪中学,林深,2023年秋。”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极了父亲当年写下第一个字时的温柔
喜欢火柴人战争:依娜魔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