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姑射山还在晨雾的轻抚中半梦半醒,丝丝缕缕的阳光如金线般,好不容易才穿透这层薄纱,悄然洒落在平安村的每一个角落。李翠娥在这柔和的光线中,被手机那清脆的提示音从睡梦中唤醒。她迷迷糊糊地伸手摸过手机,半眯着眼睛看向屏幕,只见林老师发来的消息赫然在目:“翠娥姐,交友群里有人联系了,说是邻县的赵建国,丧偶,在镇上开修理铺,想跟你聊聊,我把你微信推给他了,你留意下。”
翠娥瞬间清醒过来,心“咯噔”一下,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揪住。她既紧张又怀揣着一丝期待,坐起身来,靠在床头,手指在屏幕上悬停了好一会儿,仿佛那轻轻一点,就会开启一段未知的旅程。终于,她深吸一口气,点开了微信。果然,有个新朋友申请,头像里是个穿着蓝色工装的男人,背景是间摆满工具的铺子,申请留言写着“我是赵建国,林老师介绍的”。
她咬了咬嘴唇,点了“通过验证”。还没等她想好怎么打招呼,对方的消息就像急雨般飞了过来:“翠娥同志你好,我是赵建国,听林老师说你想找个踏实过日子的人,我这边情况跟你也差不多,想跟你聊聊。”
翠娥握着手机,指尖微微发紧,心也跟着加速跳动。她盯着屏幕,斟酌了半天,才缓缓回复:“赵大哥你好,我这边确实是想找个能一起过日子的人,你要是不介意,咱们就慢慢聊。”
从这天开始,接下来的两天里,翠娥只要一有空,就会拿起手机,和赵建国聊天。赵建国话不算多,但每次说起自己的修理铺时,却格外有条理,从店铺的日常经营,到未来的规划,都讲得头头是道。他还告诉翠娥,这些年自己在修理铺的生意上兢兢业业,攒了点钱,要是成了家,绝对能把日子过得安稳。翠娥听着这些话,心里渐渐有了点底,想着:“至少这人看着不像赵四海那样,一开口就只算计利益。”
到了第三天晚上,村里已经被夜幕笼罩,家家户户亮起了灯,透着温暖的气息。翠娥正坐在炕头帮婆婆缝补衣服,手机又“叮咚”一声响了。她放下手里的针线,拿起手机一看,是赵建国发来的消息:“翠娥同志,咱们聊了这几天,我觉得你是个实在人。要不咱们见个面吧?在镇上的‘老马家面馆’,我请你吃饭,咱们当面聊聊。”
翠娥看着消息,心里“犯起了嘀咕”。她长这么大,除了跟过世的丈夫,还真没跟别的男人单独见过面。这万一见面了,说什么好呢?他要是跟网上说的不一样可咋办?她犹豫了好半天,最后还是给翠红和翠仙发了消息,想让她们陪着一起去。
消息刚发出去没多久,翠红和翠仙的回复就像接力赛似的秒回过来。翠红说:“姐,别慌,明天一早我们陪你去。”翠仙则特意强调:“姐,咱们三个一起去,也好帮你把把关,要是那人不靠谱,咱们扭头就走!”
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完全亮透,星星还在天边闪烁着最后的光芒,翠娥、翠红和翠仙三人就踏上了前往镇上的路。一路上,月光和星光交相辉映,为她们照亮前行的道路。翠红特意给翠娥找了件新做的碎花衬衣,那碎花像是春天里盛开的花朵,充满了生机。翠仙还像个贴心的小丫鬟一样,帮翠娥梳了个整齐的发髻,一边梳一边说:“姐,你今天看着真精神,保管让那赵建国眼前一亮!”
翠娥被她们说得有点不好意思,轻轻拍了翠仙一下,笑着嗔怪道:“别瞎说,咱们是去看人,又不是去选美。”可嘴上虽然这么说,心里还是因为姐妹们的关心而感到暖暖的。
到了镇上的“老马家面馆”时,才刚过九点。阳光洒在面馆的招牌上,“老马家面馆”几个字在晨光中显得格外醒目。翠娥透过玻璃门往店里瞅了一眼,就看见靠窗的位置坐着个男人——穿着跟头像里一样的蓝色工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正低头看着手机,正是赵建国。
“就是他。”翠娥小声说,声音里带着一丝紧张。
翠仙紧紧拉着她的手,底气十足地说:“走,咱们进去!”那架势,就像要去打一场胜仗。
三人刚走到桌边,赵建国就像是背后长了眼睛似的,立刻抬起头。看见她们三个,他明显愣了一下,可能是没想到翠娥会带着两个姐妹一起来。但很快,他就站起身,脸上堆起笑容,热情地打招呼:“是翠娥同志吧?快坐快坐。”他又看了看翠红和翠仙,“这两位是你的姐妹吧?一起坐,别客气。”
翠娥看到赵建国的反应,心里松了一口气——至少赵建国没因为她们多来两个人而不高兴。三人坐下后,赵建国熟练地拿起菜单,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说:“你们想吃点啥?这家的羊肉面特别地道,我经常来吃,你们尝尝,保准喜欢。”
翠娥有点不好意思,连忙说:“赵大哥,你随便点就行。”赵建国听了,便给每人点了一碗羊肉面,还额外加了三个卤蛋,嘴里念叨着:“吃饱了才有力气聊天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等面的时候,赵建国率先打开了话匣子:“翠娥同志,我听林老师说你家里还有个婆婆?身体咋样啊?”
翠娥如实回答:“我婆婆身体还行,就是腿不太方便,得拄拐杖。”
赵建国点了点头,眼神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思索,接着又问:“那你要是再嫁,你婆婆那边能同意吗?我听说有些老人思想保守,要是她不愿意,以后经常来闹,那日子可不好过。”
翠娥心里“咯噔”一下——这话怎么跟赵四海当初问的这么像?难道男人都这么在意这个?她强挤出一丝笑容,说道:“我婆婆现在不反对了,她也希望我能找个好人家。”
赵建国“哦”了一声,像是对这个回答还算满意。可紧接着,他又抛出一个问题:“那你前夫的抚恤金,现在还能领吗?能领多久啊?我不是图这个钱,就是想知道你这边的情况,以后过日子也好有个打算。”
这话一出,翠娥手里正摆弄着筷子的动作瞬间顿住,心里那刚刚燃起的一点期待,像被一盆冷水当头浇下,瞬间凉了半截。她下意识地看了看身边的翠红,翠红的眉头已经紧紧皱了起来,还悄悄给她使了个眼色,那眼神仿佛在说:“姐,这人不对劲。”
翠娥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一些:“赵大哥,抚恤金的事我自己能处理,以后过日子,我也能靠自己的手吃饭,不用你操心这个。我更看重的是两个人能不能好好相处,能不能一起把日子过好。”
赵建国听她这么说,脸上原本热情的笑容淡了几分,眼神里闪过一丝不悦。但他还是很快调整过来,继续问道:“那你家里的地,以后打算咋弄啊?要是跟我过,你是打算跟我去镇上住,还是还在村里待着?我那修理铺忙,可没时间帮你下地干活。”
一直没说话的翠仙终于忍不住了,她抬起头,直视着赵建国,毫不客气地开口说:“赵大哥,我们姐找对象,是想找个能互相帮衬的人,不是找个甩手掌柜。我姐在家种地、照顾婆婆,已经够累了,要是成了家,你连地里的活都不愿意帮,那日子咋过啊?”
赵建国被翠仙问得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尴尬地摸了摸头,解释道:“我不是不愿意帮,主要是我那修理铺离不开人,要是天天去村里帮忙,生意就没法做了。再说,女人在家种地、照顾老人,不是天经地义的吗?”
这话彻底让翠娥凉了心。她原本以为赵建国是个踏实人,没想到他不仅跟赵四海一样算计实际利益,还满脑子这种陈旧的观念,觉得女人就该包揽家里所有的活。这样的人,就算嫁了,以后日子也不会好过。
这时,服务员把热气腾腾的羊肉面端了上来,浓郁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可翠娥却没了胃口,她拿起筷子,只是机械地扒拉了两口面,然后慢慢放下筷子,表情认真而严肃地说:“赵大哥,谢谢你请我们吃面。不过我觉得,咱们俩可能不太合适。我想找的是能一起分担、互相体谅的人,不是只想着自己的人。”
赵建国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她会这么直接地拒绝。他张了张嘴,想要辩解:“翠娥同志,我这也是为了以后过日子考虑啊,我没别的意思。”
“过日子不是只考虑自己,”翠娥坚定地站起身,眼神里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然,“赵大哥,你的情况我了解了,谢谢你的好意,以后咱们就不用再联系了。”
说完,她拉着翠红和翠仙,转身就走。翠仙还不忘回头冲赵建国撇了撇嘴,小声嘟囔着:“什么人啊,还想让我姐当免费保姆!”
走出面馆,外面的太阳已经高高升起,阳光洒在身上,暖烘烘的。可翠娥的心里却有点沉甸甸的。翠红拍了拍她的肩膀,安慰道:“姐,你别难过,这样的人就算成了,以后也得气着你。咱们没跟他成,是好事!”
翠仙也在一旁附和:“就是啊姐,咱们再找,肯定能找到比他好的。林老师不是还在帮咱们留意吗?说不定过两天就有更好的人联系咱们了!”
翠娥点了点头,心里的失落感慢慢消散了一些。她看着身边的两个姐妹,又想起婆婆在家里的支持,心里又重新燃起了一丝底气:“你们说得对,这样的人本来就不是我的良人。咱们慢慢来,总能找到对的人。”
往村里走的路上,三人没怎么说话,可心里都有了同一个想法——就算再难,也不能将就。要找,就找个真心对自己好、能一起分担风雨的人。
回到村里时,已经是下午了。翠娥刚走进院门,就看见婆婆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手里拿着个针线筐,正等着她。看到翠娥回来,婆婆立刻放下手中的针线,关切地问:“回来了?咋样啊?那赵建国是个啥样的人?”
翠娥走到婆婆身边,在石凳上坐下,把见面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婆婆听完,轻轻叹了口气,拍了拍翠娥的手:“唉,我就怕遇到这样的人。没事,闺女,咱们不着急,好饭不怕晚,总能找到合适的。”
晚上,明月高悬,月光如水般洒在翠娥家的院子里。翠娥、翠红和翠仙三人又聚在了一起。月光下,她们的身影被拉得长长的。翠娥看着翠红和翠仙,认真地说:“以后不管是谁找对象,咱们都一起把关,可不能再遇到赵建国这样的人了。”
翠红和翠仙都用力地点了点头。翠红坚定地说:“咱们三个一条心,肯定能把日子过好,也肯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那天晚上,翠娥躺在床上,虽然经历了与赵建国见面的失落,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坚定。她知道,自己的“征婚”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会充满坎坷和波折,但只要有姐妹的陪伴,有婆婆的支持,她就不会放弃。她相信,总有一天,她会找到那个能跟自己一起扛风挡雨、一起过好日子的人,就像在黑暗中坚信黎明总会到来一样。
喜欢我们村里的爱情故事
翠娥瞬间清醒过来,心“咯噔”一下,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揪住。她既紧张又怀揣着一丝期待,坐起身来,靠在床头,手指在屏幕上悬停了好一会儿,仿佛那轻轻一点,就会开启一段未知的旅程。终于,她深吸一口气,点开了微信。果然,有个新朋友申请,头像里是个穿着蓝色工装的男人,背景是间摆满工具的铺子,申请留言写着“我是赵建国,林老师介绍的”。
她咬了咬嘴唇,点了“通过验证”。还没等她想好怎么打招呼,对方的消息就像急雨般飞了过来:“翠娥同志你好,我是赵建国,听林老师说你想找个踏实过日子的人,我这边情况跟你也差不多,想跟你聊聊。”
翠娥握着手机,指尖微微发紧,心也跟着加速跳动。她盯着屏幕,斟酌了半天,才缓缓回复:“赵大哥你好,我这边确实是想找个能一起过日子的人,你要是不介意,咱们就慢慢聊。”
从这天开始,接下来的两天里,翠娥只要一有空,就会拿起手机,和赵建国聊天。赵建国话不算多,但每次说起自己的修理铺时,却格外有条理,从店铺的日常经营,到未来的规划,都讲得头头是道。他还告诉翠娥,这些年自己在修理铺的生意上兢兢业业,攒了点钱,要是成了家,绝对能把日子过得安稳。翠娥听着这些话,心里渐渐有了点底,想着:“至少这人看着不像赵四海那样,一开口就只算计利益。”
到了第三天晚上,村里已经被夜幕笼罩,家家户户亮起了灯,透着温暖的气息。翠娥正坐在炕头帮婆婆缝补衣服,手机又“叮咚”一声响了。她放下手里的针线,拿起手机一看,是赵建国发来的消息:“翠娥同志,咱们聊了这几天,我觉得你是个实在人。要不咱们见个面吧?在镇上的‘老马家面馆’,我请你吃饭,咱们当面聊聊。”
翠娥看着消息,心里“犯起了嘀咕”。她长这么大,除了跟过世的丈夫,还真没跟别的男人单独见过面。这万一见面了,说什么好呢?他要是跟网上说的不一样可咋办?她犹豫了好半天,最后还是给翠红和翠仙发了消息,想让她们陪着一起去。
消息刚发出去没多久,翠红和翠仙的回复就像接力赛似的秒回过来。翠红说:“姐,别慌,明天一早我们陪你去。”翠仙则特意强调:“姐,咱们三个一起去,也好帮你把把关,要是那人不靠谱,咱们扭头就走!”
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完全亮透,星星还在天边闪烁着最后的光芒,翠娥、翠红和翠仙三人就踏上了前往镇上的路。一路上,月光和星光交相辉映,为她们照亮前行的道路。翠红特意给翠娥找了件新做的碎花衬衣,那碎花像是春天里盛开的花朵,充满了生机。翠仙还像个贴心的小丫鬟一样,帮翠娥梳了个整齐的发髻,一边梳一边说:“姐,你今天看着真精神,保管让那赵建国眼前一亮!”
翠娥被她们说得有点不好意思,轻轻拍了翠仙一下,笑着嗔怪道:“别瞎说,咱们是去看人,又不是去选美。”可嘴上虽然这么说,心里还是因为姐妹们的关心而感到暖暖的。
到了镇上的“老马家面馆”时,才刚过九点。阳光洒在面馆的招牌上,“老马家面馆”几个字在晨光中显得格外醒目。翠娥透过玻璃门往店里瞅了一眼,就看见靠窗的位置坐着个男人——穿着跟头像里一样的蓝色工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正低头看着手机,正是赵建国。
“就是他。”翠娥小声说,声音里带着一丝紧张。
翠仙紧紧拉着她的手,底气十足地说:“走,咱们进去!”那架势,就像要去打一场胜仗。
三人刚走到桌边,赵建国就像是背后长了眼睛似的,立刻抬起头。看见她们三个,他明显愣了一下,可能是没想到翠娥会带着两个姐妹一起来。但很快,他就站起身,脸上堆起笑容,热情地打招呼:“是翠娥同志吧?快坐快坐。”他又看了看翠红和翠仙,“这两位是你的姐妹吧?一起坐,别客气。”
翠娥看到赵建国的反应,心里松了一口气——至少赵建国没因为她们多来两个人而不高兴。三人坐下后,赵建国熟练地拿起菜单,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说:“你们想吃点啥?这家的羊肉面特别地道,我经常来吃,你们尝尝,保准喜欢。”
翠娥有点不好意思,连忙说:“赵大哥,你随便点就行。”赵建国听了,便给每人点了一碗羊肉面,还额外加了三个卤蛋,嘴里念叨着:“吃饱了才有力气聊天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等面的时候,赵建国率先打开了话匣子:“翠娥同志,我听林老师说你家里还有个婆婆?身体咋样啊?”
翠娥如实回答:“我婆婆身体还行,就是腿不太方便,得拄拐杖。”
赵建国点了点头,眼神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思索,接着又问:“那你要是再嫁,你婆婆那边能同意吗?我听说有些老人思想保守,要是她不愿意,以后经常来闹,那日子可不好过。”
翠娥心里“咯噔”一下——这话怎么跟赵四海当初问的这么像?难道男人都这么在意这个?她强挤出一丝笑容,说道:“我婆婆现在不反对了,她也希望我能找个好人家。”
赵建国“哦”了一声,像是对这个回答还算满意。可紧接着,他又抛出一个问题:“那你前夫的抚恤金,现在还能领吗?能领多久啊?我不是图这个钱,就是想知道你这边的情况,以后过日子也好有个打算。”
这话一出,翠娥手里正摆弄着筷子的动作瞬间顿住,心里那刚刚燃起的一点期待,像被一盆冷水当头浇下,瞬间凉了半截。她下意识地看了看身边的翠红,翠红的眉头已经紧紧皱了起来,还悄悄给她使了个眼色,那眼神仿佛在说:“姐,这人不对劲。”
翠娥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一些:“赵大哥,抚恤金的事我自己能处理,以后过日子,我也能靠自己的手吃饭,不用你操心这个。我更看重的是两个人能不能好好相处,能不能一起把日子过好。”
赵建国听她这么说,脸上原本热情的笑容淡了几分,眼神里闪过一丝不悦。但他还是很快调整过来,继续问道:“那你家里的地,以后打算咋弄啊?要是跟我过,你是打算跟我去镇上住,还是还在村里待着?我那修理铺忙,可没时间帮你下地干活。”
一直没说话的翠仙终于忍不住了,她抬起头,直视着赵建国,毫不客气地开口说:“赵大哥,我们姐找对象,是想找个能互相帮衬的人,不是找个甩手掌柜。我姐在家种地、照顾婆婆,已经够累了,要是成了家,你连地里的活都不愿意帮,那日子咋过啊?”
赵建国被翠仙问得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尴尬地摸了摸头,解释道:“我不是不愿意帮,主要是我那修理铺离不开人,要是天天去村里帮忙,生意就没法做了。再说,女人在家种地、照顾老人,不是天经地义的吗?”
这话彻底让翠娥凉了心。她原本以为赵建国是个踏实人,没想到他不仅跟赵四海一样算计实际利益,还满脑子这种陈旧的观念,觉得女人就该包揽家里所有的活。这样的人,就算嫁了,以后日子也不会好过。
这时,服务员把热气腾腾的羊肉面端了上来,浓郁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可翠娥却没了胃口,她拿起筷子,只是机械地扒拉了两口面,然后慢慢放下筷子,表情认真而严肃地说:“赵大哥,谢谢你请我们吃面。不过我觉得,咱们俩可能不太合适。我想找的是能一起分担、互相体谅的人,不是只想着自己的人。”
赵建国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她会这么直接地拒绝。他张了张嘴,想要辩解:“翠娥同志,我这也是为了以后过日子考虑啊,我没别的意思。”
“过日子不是只考虑自己,”翠娥坚定地站起身,眼神里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然,“赵大哥,你的情况我了解了,谢谢你的好意,以后咱们就不用再联系了。”
说完,她拉着翠红和翠仙,转身就走。翠仙还不忘回头冲赵建国撇了撇嘴,小声嘟囔着:“什么人啊,还想让我姐当免费保姆!”
走出面馆,外面的太阳已经高高升起,阳光洒在身上,暖烘烘的。可翠娥的心里却有点沉甸甸的。翠红拍了拍她的肩膀,安慰道:“姐,你别难过,这样的人就算成了,以后也得气着你。咱们没跟他成,是好事!”
翠仙也在一旁附和:“就是啊姐,咱们再找,肯定能找到比他好的。林老师不是还在帮咱们留意吗?说不定过两天就有更好的人联系咱们了!”
翠娥点了点头,心里的失落感慢慢消散了一些。她看着身边的两个姐妹,又想起婆婆在家里的支持,心里又重新燃起了一丝底气:“你们说得对,这样的人本来就不是我的良人。咱们慢慢来,总能找到对的人。”
往村里走的路上,三人没怎么说话,可心里都有了同一个想法——就算再难,也不能将就。要找,就找个真心对自己好、能一起分担风雨的人。
回到村里时,已经是下午了。翠娥刚走进院门,就看见婆婆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手里拿着个针线筐,正等着她。看到翠娥回来,婆婆立刻放下手中的针线,关切地问:“回来了?咋样啊?那赵建国是个啥样的人?”
翠娥走到婆婆身边,在石凳上坐下,把见面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婆婆听完,轻轻叹了口气,拍了拍翠娥的手:“唉,我就怕遇到这样的人。没事,闺女,咱们不着急,好饭不怕晚,总能找到合适的。”
晚上,明月高悬,月光如水般洒在翠娥家的院子里。翠娥、翠红和翠仙三人又聚在了一起。月光下,她们的身影被拉得长长的。翠娥看着翠红和翠仙,认真地说:“以后不管是谁找对象,咱们都一起把关,可不能再遇到赵建国这样的人了。”
翠红和翠仙都用力地点了点头。翠红坚定地说:“咱们三个一条心,肯定能把日子过好,也肯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那天晚上,翠娥躺在床上,虽然经历了与赵建国见面的失落,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坚定。她知道,自己的“征婚”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会充满坎坷和波折,但只要有姐妹的陪伴,有婆婆的支持,她就不会放弃。她相信,总有一天,她会找到那个能跟自己一起扛风挡雨、一起过好日子的人,就像在黑暗中坚信黎明总会到来一样。
喜欢我们村里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