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老家来人-《活在民国当顺民》

  老家离城里这几十里的路,杨远宏走了小俩月。

  刚开始的时候,杨远信如临大敌。

  到家就指挥着把扎眼的东西给收收,可收拾了好几天,也没见人来家。

  还跟李水仙嘀咕:“四叔忘啦?不能够啊,那老头惦记的事儿,就没有一件落空的。”

  于是等着等着,这事儿就弃置脑后了。

  腊八前一天,杨远信家的门被敲的咚咚响。

  一家人刚吃完晚饭上炕。

  听到声音后,杨福平披着衣服提着灯走到门廊处,喊了一嗓子:“谁啊。”

  钱妈冒个头,看见主家有人出来,又缩回屋了。

  这天儿要是冻伤风了,那可不是一两个大子儿能解决的事儿。

  只听门外出来一有些耳熟的一声:“是福平嘛,我啊,你远宏叔!”

  杨福平被雪粒子打头都没哆嗦,听到这声音一哆嗦。

  真行啊,这个点儿到,今天是下午冒着雪上路的吧。

  杨福平冲着正房喊了一嗓子:“爹,我远宏叔来了!”

  然后赶紧开门把人迎进来。

  只见杨远宏手揣在袄袖子里,戴着黑色的包耳棉帽,两行清鼻涕不自觉的流了下来,身上背了个小包袱卷儿,脚下的棉鞋都已经湿了大半。

  把人引到堂屋,又升起了小火炉子,虽说来的晚,可以不能进屋就领人上炕。

  这边刚坐定,杨远信也缩着脖子从屋里出来了。

  边走边扣着最上面的扣子,估计是刚从被窝起来。

  杨远宏比他爹识趣:“哥,这大晚上的打扰你,真是对不住。

  这不路不好走,车也不好找,天擦黑的时候到的,我先找熟人打探了下什么活计适合我干,这才往家来。”

  杨远信摆手制止他这一串子解释:“这个点儿吃了没?没吃让钱妈给下碗面垫垫暖暖胃,

  吃过的话,就喝完姜汤驱驱寒,有啥天大的事儿,明儿早上再说。”

  杨远宏还没喝呢,就感觉心里挺暖和,于是感动的说了实话:“擦黑那会儿,吃了俩火烧,这会儿还真是饿了!”

  得,杨福平听到这句,立马去叫钱妈。

  要是平日里,自家亲戚,让媳妇去做饭都行。

  可现在是特殊时期,刘翠芬肚子大的吓人,大夫把脉说是双胎!

  双胎都早产,这都过了七个月了,随时都可能生。

  任谁也不能这会儿挑理。

  杨福平还没拍门,钱妈已经穿好衣服出来了,干脆利索的问道:“白面跟玉米面儿擀个面条,炒个白菜当菜码?”

  杨福平想了下,正好听到鸡窝处传来几只母鸡焦躁的咯咯咕咕的声音,补充道:“加个鸡蛋吧,用猪油煎,面条多放点儿胡椒!”

  钱妈去忙活,杨福平抱着膀子又去了堂屋。

  这晚上睡哪儿,也得赶紧定下来。

  老爷子那屋暂时没人住,可这大冬天的,也没人烧炕,轻易住不得人。

  那就让这位远宏叔跟福安挤挤吧。

  想法跟他爹一说,又得了个新差事,去给客人铺床去。

  赶紧叫起来福安,兄弟俩从箱子里找出来套铺盖,不然等吃完面之后,估计福安都睡的叫不醒了。

  不过就现在这迷糊样儿,也够呛能记住自己在干啥。

  杨远信交代两句之后,就回屋躺下。

  等到面吃完,堂屋的三五牌座钟已经敲了十下,杨福平跟堂叔招呼声也进屋睡觉了。

  杨远宏钻进暖烘烘的被窝后,没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被鸡叫醒的时候,腰酸背疼。

  杨福安迷迷瞪瞪的看着炕上的半个陌生人,杨远宏在一种强烈的注视中醒来了。

  看着杨福安笑着打个招呼:“福安,早啊!”

  杨福安面带惊悚,赶紧穿上衣服鞋跑到院儿里找他哥:“哥哥,远宏叔啥时候偷摸跑我炕上啦!”

  杨福平哈哈大笑:“我就猜你记不住,昨儿还是咱俩一起给铺的床呢,你果然没记住。”

  杨远宏听到院儿里的对话,心想,自己这个同族的侄子,脑袋瓜儿还是不怎么灵光。

  既然醒了,也不好赖床,赶紧穿好衣服也出了东厢房。

  试图找点儿活干干。

  结果看到院儿里的雪扫的干干净净的都堆在一处,鸡屎也清理的干干净净。

  自己起来就一个事儿,洗漱完了好吃饭。

  这让还算勤快的杨远宏有点儿不好意思。

  这点儿不好意思在捧着烫嘴的腊八粥时,又多了一些。

  过节的时候跑到别人家,本身就有些不合适。

  虽说杨远信不问,可杨远宏也不好不提。

  吃完饭之后,杨远宏说了实话:“远信哥,我家里前段时间分家了。”

  杨远信是真的震惊了,四叔比着已经仙逝的老爷子可是小上了好几岁。

  就是操心后事,也有点儿早啊!

  看着杨远信疑惑的眼神,杨远宏不好意思的说起了原因。

  家里为着征税的事儿,弄的不是太高兴,老二提出来,可以把地挂在小舅子名下,这样除了正税,其他的应该能免点儿。

  可杨远宏不乐意,胳膊拧不过大腿,万一哪一天人家为了妹妹,把田给昧了下来,自己也只能干瞪眼。

  于是就等杨远信回来,看看有没有其他门路。

  结果是没有。

  于是杨清河就拍板,听老二的。

  杨远宏也没闹,顺势提出了分家,既然家里的几十亩地给了老二,他想来四九城寻摸寻摸,看能不能做点儿小买卖。

  杨清河也心动,现如今的形式他也看不清楚,本着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想法,同意了老大的想法。

  说到这,杨远信心里一咯噔:“你带着家底过来的?”

  杨远宏轻轻点了下头。

  杨福平觉着,自己四叔一家,脑子总是有些思路清奇:“远宏叔,你一个人上路,就不怕被人偷了?”

  杨远宏狡黠的笑了下:“咋不怕,我全都缝到棉袄里了,还特意找的大车行租的车,进城之后转了好几圈儿,没有一个人知道我在你们这!”

  杨福平摇摇脑子的里的水,这话说的跟鼓动犯罪一样。

  于是换了个话题:“那你想好准备干啥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