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就说哪来的西线-《重生摸鱼:糟糕,摸到核潜艇了》

  “我说这事儿中间肯定有点问题,比如说海螺,金狮呢?”

  那么多比他们规模大几十倍的水泥厂在呢,他们算老……

  等等,南水北调工程哪来的西线?

  宁川走到屋子里的地图前,拿着笔在上面比划了比划。

  中线,从丹江口水库经黄淮海平原入京津冀。

  东线,是京杭大运河的又一延续。

  西线,啊?

  宁川都得去网上才能查到大概的工程计划。

  一期从雅砻江、大渡河干支流联合调水40亿立方米到贾曲河口。

  给的文件中,是要在这其间总共要修建9条运水隧道。

  那么所谓水泥,至少要做到抗冻、抗压、抗渗,快凝结的特性才能在那种环境下使用。

  市面上的硫铝酸盐水泥抗冻但不够抗冻,抗压不够抗压,抗渗和凝结速度同理。

  百年工程,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换句话说,没有金刚钻,哪敢揽着瓷器活。

  看来西线一直没开展工程项目施工就是有原材料困难的问题在。

  那现在可坏事了,这个品类的双快,他们有啊。

  有了这技术一年多了,才研究出能上产线的工艺,就被逮到了。

  也是蝴蝶效应了,直接把二十年后的工程提前到今天,那难度也是可想而知。

  水泥不好产,意味着产量就那么大。

  宁川看材料看得直抓头发。

  “我说实在,如果这个工作我们做不了怎么办?”

  “做不了就实话实说,毕竟大家都做不了的事情,我们也不是什么超人。”

  那不然如何呢,也不能枪毙了吧。

  毕竟生产一批合格的双快硫铝酸盐水泥无论是从原材料的把控上,还是技术难度上到处都是门槛。

  他们虽然经过一些手段突破了这一技术,但并不代表着一定能达到那么大规模的量产,最起码短期内不能。

  也正因为知道如此,在此次的生产工作中,国家给鸣洲打开了最大通道的铝矾土采购通道。

  那么也不止是针对特种水泥,他们做其他耐火材料一类的也方便许多。

  问题就是现在利已经吃到了,不能吃饱了就不认账了吧。

  而且这个通道是国家管控随时能关闭的。

  他们如果提供不出水泥,人家也就没必要继续支撑他们了。

  说到底,平日里话都说的漂亮,如今真的接受到了党和国家的考验,如何做,很重要。

  工程要求七个月的供货期,不是说必须上从现在开始算必须在七个月内供齐。

  而是说要从开始供货开始,平均且稳定地在七个月内把水泥干粉运输到一线项目上。

  因为水泥的质保期很短。

  普通水泥的质保期尚且只有3个月,特种水泥的质保期自然更短。

  硫铝酸盐水泥水化性高,质保期只有保证在45天左右。

  如果想要合理供应至项目顺利展开,那么要保证水泥厂的生产效率是月产50万吨。

  从这方面讲,他们怎么也还有三五个月的准备时间,听上去是不是轻松些。

  并没有好吧!

  宁川真的是下意识想跑啊。

  他是什么品种的倒霉蛋,刚想休息两天就又碰上这么困难的工作。

  如果是技术上的难题,宁川可能也不当回事,说好了让干就干的,他还能出尔反尔不成。

  但现在的问题不是在技术上,而是在扩充产能上。

  多生产就势必要增加生产线,他们现在三条生产线,想要在规定时间内交货,他们至少要再增加五条生产线。

  而这五条生产线需要的硬件,诸如地皮、厂房、机械这类只要花钱就能简单解决。

  可技术人员呢,24小时作业,那一条生产线需要四班工人,一班工人30人。

  那么600个熟练水泥工啊,还是特种水泥工,他们要从哪找?

  这一批产线投产后,二十四小时运转开始,七个月后怎么办?

  工人不能下岗,他们就得养着。

  特种水泥需求量不高,普通水泥又抢不过市场上的超大型水泥厂。

  当然目前这都不是大问题,因为上面下了要求他们赔钱也得上啊。

  但好麻烦额,这里的每一个步骤都很需要耗费精力。

  这件事要问宁川吗?

  他懂个毛线啊。

  李云皓挠了挠脑门,笑了。

  那对啊,谁让宁川自己撞进来了,不逮他多令人遗憾啊。

  这工作繁杂得很,宁川是真的不太懂,他一点管理经验都没有,才半天工夫,就已经要碎了。

  “从技术层面上,能不能重组现在的团队,让原本的30人班组缩减到20人编制?”

  最后还是李总经理向宁技术员提出需求。

  宁技术员表示:呸!

  呸的是李云皓哈,技术方面……他得先看看再说。

  宁川基本了解工厂整体的情况,现在就是跟李云皓在生产线上看生产步骤。

  他毕竟是第一次来,对具体的操作流程还不熟悉。

  宁川就算学材料,他学的也是金属材料,但水泥属于无机材料,他有点了解但不多。

  现在的问题也不在材料上了,在于产能。

  但如果宁川不了解生产步骤的话,还是没办法提供任何帮助。

  生产线想缩减人员,一个是在管理上,另一个就是工业自动化。

  水泥厂的设备可不像钢管厂,毕竟钢管厂的设备再大也是论台算。

  水泥厂的塔式建筑好几个。

  什么预热塔、冷却塔,动辄四五层楼高,宁川站前面,人都要看不见了。

  大型工厂,本身厂里的自动化程度就比较高,能挑拣的工作已经不多了,现在还要再减编。

  那么也就是必然要有机械去代替一部分工人的工作。

  “我想在配料方面,可不可以通过传感器控制自动配比?又或者……”

  总还有些别的思路。

  但宁川也有些拿不准,毕竟是质量要求很高的双快硫铝酸盐水泥,其中一步错都可能影响良品率。

  最好的方法还是依靠技术熟练的工人,但现在的问题是不是没有那么多工人吗。

  如果可以通过一些简易程序来协助工人一人做更多的工作就好了。

  比如原料检测是采用取样后实验室检测的办法。

  但说实在的不也就那么两三种杂质,可不可以增加一个x射线荧光检测步骤,在过料的同时检测。

  那么在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更大地保证了原料的良品率。

  但这个分析仪怎么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