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还在响,丁义珍没看号码,直接按了接听键。雨点已经砸在车顶上,噼啪作响。
“丁县长,气象局刚发预警,今早金山有大到暴雨,持续时间可能超过六小时。”电话那头的声音有点急,“奠基仪式……是不是考虑推迟?”
丁义珍把手机夹在肩膀和耳朵之间,一手拉开副驾驶储物箱,翻出一份皱巴巴的流程表。“不改。”他说,“通知县物资局,十分钟内把防雨篷布送到工地。供电局那边,调两台应急发电机过去,主席台必须通电。”
司机刚踩下油门,雨就大了,像谁拎着桶往下倒。路边的树晃得厉害,电线杆子在风里吱呀响。
“还有,”丁义珍又补了一句,“让食堂送五十壶热姜汤过去,工人不能淋着干活。”
车子拐上县道时,程度打来电话:“省发改委那边,原来说要来的王处长临时被叫去开会,只派了个副处级干部过来,级别差了一截。”
丁义珍“嗯”了一声,没说话。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场面热闹不起来,媒体不会主动跟进,群众看了也觉得这事“没分量”。
他拨通钟小艾的电话:“小艾,你爸在家吗?。”
电话转得很快。三声铃响后,钟正国的声音传来:“义珍啊,听说今天要动工?”
“是,六点半准时开始。”丁义珍语气平稳,“就是天气不太配合。”
“哦?”钟正国笑了一声,“金山那地方,哪天不是阴一阵晴一阵的。我跟你说,越是这种时候,越要干出个样子来。”
“所以想请您帮个忙。”丁义珍直说,“省里准备来的领导来不了,能不能请梁伯伯出席?他要是肯讲几句话,咱们这台戏就算唱响了。”
电话那头沉默两秒,接着是翻纸的声音。“老梁昨天刚交了退休报告,按理说不该再出面。”钟正国顿了顿,“但他跟我提过一嘴,说想回金山看看。这样,我让他以‘老同志回基层走走’的名义过去,不算违规。”
“那就太好了。”丁义珍松了口气。
挂了电话,他又给孙连城打了过去:“梁副书记要来,身份是退休领导,不是官方代表,但致辞环节得给他留位置。流程表重打一份,加进去。”
孙连城在那头结巴了一下:“可……可发言顺序都排好了。”
“那就把我的发言往后挪。”丁义珍说,“梁书记站上去,比我说十句话都有力。”
雨越下越大,车窗上的雨刮器开到最快也跟不上节奏。车子刚停在农机厂门口,丁义珍就推门下车,雨水顺着帽檐往脖子里灌。
现场已经搭好了主席台,但一半被风吹歪了,篷布哗啦作响。几个工人正拿绳子加固,泥水溅得满身都是。
“碑石到了吗?”丁义珍问。
“刚到,卡在东边泥路上,拖车陷住了。”程度抹了把脸上的雨水,“要不要先开始?”
“不急。”丁义珍看了看表,“还有四十分钟。先把主席台弄稳了,音响设备检查一遍,别到时候话都说不出。”
他走进临时搭的棚子,从包里抽出发言稿。纸页已经湿了一角,字迹有些模糊,特别是第三段关于“产业升级路径”的那几句,墨水晕成了团。
他盯着看了会儿,没换稿,也没让重打。
六点二十五分,梁群峰的车到了。车门打开,老人撑着黑伞下来,身后跟着两个穿便装的随员。他没穿正装,就一件深灰色夹克,但往台上一站,全场立刻安静下来。
丁义珍快步迎上去:“梁伯伯可早呢。,您能来,真是给金山长脸。”
梁群峰笑了笑:“我当年在这县里抓过特务,几十年没回来,今天算是故地重游。”
仪式六点半准时开始。主持人刚念完开场词,雨忽然小了。风还在刮,但云层裂开一道缝,透出点灰白的光。
梁群峰先讲。他没拿稿,声音不大,但字字清楚:“金山不是没机会,是没敢想。今天这个厂,不是建一栋楼,是点一把火。火点起来了,风越大,烧得越旺。”
台下响起掌声。
接着是丁义珍上台。他站在话筒前,低头看了眼湿漉漉的稿子,抬头说:“刚才梁老说,这是把火。”他顿了顿,“可火不是等来的。天不下雨,我们自己洒水;天不晴,我们自己点火。”
人群静了一瞬,随即爆发出笑声和掌声。
“这个项目,有人觉得风险大,有人觉得不现实。”他声音抬高,“可我们金山农民等了多少年?等一个能在家门口上班的机会,等一个孩子不用背井离乡打工的机会。今天,我们不等了。”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台下湿透的肩膀和沾泥的鞋:“有人说,下雨就别动工了。我说,下雨更要干!泥里能长庄稼,也能建工厂!”
掌声雷动。
仪式最后一项,是奠基。五位代表上前,手持铁锹,准备铲土。可这时候,程度跑过来低声说:“碑石还没运到,车卡在泥里,推土机都拖不动。”
丁义珍看了看表,七点零七分。
他走下台,对主持人说:“先暂停。”
然后大步朝东边走去。十几个人正围着一辆陷在泥坑里的卡车,碑石横在车厢上,用钢缆绑着。四个轮子全陷进去了,泥浆没到轮轴。
“别用机器了。”丁义珍脱了外套,“人上,一起推!”
没人犹豫。工人、干部、协防队员全围了上去。有人找来木板垫在车轮下,有人拿绳子从车头往外拉。
丁义珍站到最前面,双手扶住碑石底座。“听我喊号子——一、二、三,推!”
一群人跟着吼:“一、二、三,推!”
车轮吱呀转了一圈,又陷回去。
再来。
“一、二、三,推!”
这次车头抬起了半尺,泥浆咕咚咕咚冒泡。
第三次,车终于动了。缓缓驶出泥坑,停在奠基区。
丁义珍抹了把脸上的泥水,亲自扶着碑石,指挥吊车把它稳稳立在基座上。
台下一片欢呼。
他走回主席台,拿起铁锹,没说话,用力铲起一锹土,砸进地基坑里。
泥土飞溅,落在第一排人的鞋面上。
阳光忽然从云缝里漏下来,照在新立的碑石上。上面刻着七个大字:金山电子产业园。
丁义珍站着没动,锹还握在手里。
“丁县长,气象局刚发预警,今早金山有大到暴雨,持续时间可能超过六小时。”电话那头的声音有点急,“奠基仪式……是不是考虑推迟?”
丁义珍把手机夹在肩膀和耳朵之间,一手拉开副驾驶储物箱,翻出一份皱巴巴的流程表。“不改。”他说,“通知县物资局,十分钟内把防雨篷布送到工地。供电局那边,调两台应急发电机过去,主席台必须通电。”
司机刚踩下油门,雨就大了,像谁拎着桶往下倒。路边的树晃得厉害,电线杆子在风里吱呀响。
“还有,”丁义珍又补了一句,“让食堂送五十壶热姜汤过去,工人不能淋着干活。”
车子拐上县道时,程度打来电话:“省发改委那边,原来说要来的王处长临时被叫去开会,只派了个副处级干部过来,级别差了一截。”
丁义珍“嗯”了一声,没说话。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场面热闹不起来,媒体不会主动跟进,群众看了也觉得这事“没分量”。
他拨通钟小艾的电话:“小艾,你爸在家吗?。”
电话转得很快。三声铃响后,钟正国的声音传来:“义珍啊,听说今天要动工?”
“是,六点半准时开始。”丁义珍语气平稳,“就是天气不太配合。”
“哦?”钟正国笑了一声,“金山那地方,哪天不是阴一阵晴一阵的。我跟你说,越是这种时候,越要干出个样子来。”
“所以想请您帮个忙。”丁义珍直说,“省里准备来的领导来不了,能不能请梁伯伯出席?他要是肯讲几句话,咱们这台戏就算唱响了。”
电话那头沉默两秒,接着是翻纸的声音。“老梁昨天刚交了退休报告,按理说不该再出面。”钟正国顿了顿,“但他跟我提过一嘴,说想回金山看看。这样,我让他以‘老同志回基层走走’的名义过去,不算违规。”
“那就太好了。”丁义珍松了口气。
挂了电话,他又给孙连城打了过去:“梁副书记要来,身份是退休领导,不是官方代表,但致辞环节得给他留位置。流程表重打一份,加进去。”
孙连城在那头结巴了一下:“可……可发言顺序都排好了。”
“那就把我的发言往后挪。”丁义珍说,“梁书记站上去,比我说十句话都有力。”
雨越下越大,车窗上的雨刮器开到最快也跟不上节奏。车子刚停在农机厂门口,丁义珍就推门下车,雨水顺着帽檐往脖子里灌。
现场已经搭好了主席台,但一半被风吹歪了,篷布哗啦作响。几个工人正拿绳子加固,泥水溅得满身都是。
“碑石到了吗?”丁义珍问。
“刚到,卡在东边泥路上,拖车陷住了。”程度抹了把脸上的雨水,“要不要先开始?”
“不急。”丁义珍看了看表,“还有四十分钟。先把主席台弄稳了,音响设备检查一遍,别到时候话都说不出。”
他走进临时搭的棚子,从包里抽出发言稿。纸页已经湿了一角,字迹有些模糊,特别是第三段关于“产业升级路径”的那几句,墨水晕成了团。
他盯着看了会儿,没换稿,也没让重打。
六点二十五分,梁群峰的车到了。车门打开,老人撑着黑伞下来,身后跟着两个穿便装的随员。他没穿正装,就一件深灰色夹克,但往台上一站,全场立刻安静下来。
丁义珍快步迎上去:“梁伯伯可早呢。,您能来,真是给金山长脸。”
梁群峰笑了笑:“我当年在这县里抓过特务,几十年没回来,今天算是故地重游。”
仪式六点半准时开始。主持人刚念完开场词,雨忽然小了。风还在刮,但云层裂开一道缝,透出点灰白的光。
梁群峰先讲。他没拿稿,声音不大,但字字清楚:“金山不是没机会,是没敢想。今天这个厂,不是建一栋楼,是点一把火。火点起来了,风越大,烧得越旺。”
台下响起掌声。
接着是丁义珍上台。他站在话筒前,低头看了眼湿漉漉的稿子,抬头说:“刚才梁老说,这是把火。”他顿了顿,“可火不是等来的。天不下雨,我们自己洒水;天不晴,我们自己点火。”
人群静了一瞬,随即爆发出笑声和掌声。
“这个项目,有人觉得风险大,有人觉得不现实。”他声音抬高,“可我们金山农民等了多少年?等一个能在家门口上班的机会,等一个孩子不用背井离乡打工的机会。今天,我们不等了。”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台下湿透的肩膀和沾泥的鞋:“有人说,下雨就别动工了。我说,下雨更要干!泥里能长庄稼,也能建工厂!”
掌声雷动。
仪式最后一项,是奠基。五位代表上前,手持铁锹,准备铲土。可这时候,程度跑过来低声说:“碑石还没运到,车卡在泥里,推土机都拖不动。”
丁义珍看了看表,七点零七分。
他走下台,对主持人说:“先暂停。”
然后大步朝东边走去。十几个人正围着一辆陷在泥坑里的卡车,碑石横在车厢上,用钢缆绑着。四个轮子全陷进去了,泥浆没到轮轴。
“别用机器了。”丁义珍脱了外套,“人上,一起推!”
没人犹豫。工人、干部、协防队员全围了上去。有人找来木板垫在车轮下,有人拿绳子从车头往外拉。
丁义珍站到最前面,双手扶住碑石底座。“听我喊号子——一、二、三,推!”
一群人跟着吼:“一、二、三,推!”
车轮吱呀转了一圈,又陷回去。
再来。
“一、二、三,推!”
这次车头抬起了半尺,泥浆咕咚咕咚冒泡。
第三次,车终于动了。缓缓驶出泥坑,停在奠基区。
丁义珍抹了把脸上的泥水,亲自扶着碑石,指挥吊车把它稳稳立在基座上。
台下一片欢呼。
他走回主席台,拿起铁锹,没说话,用力铲起一锹土,砸进地基坑里。
泥土飞溅,落在第一排人的鞋面上。
阳光忽然从云缝里漏下来,照在新立的碑石上。上面刻着七个大字:金山电子产业园。
丁义珍站着没动,锹还握在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