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义珍挂了电话,没回信息,也没立刻动笔。他把笔记本翻到新一页,写上“土特产外销筹备日志”,第一行记着:“李家沟老刘来电,愿供山货,其子在青山集团任职——个体意愿已现,需组织化响应。”写完,他合上本子,顺手把手机推到桌角,起身去了农业局。
农业局办公室刚开门,丁义珍就站在门口。局长老张正泡茶,看见他进来,手一抖,茶叶撒了半桌。
丁义珍没坐,直接说:“今天起,成立山货外销专班,你牵头。
三件事:第一,三天内把全县能拿得出手的山货全摸一遍,别漏了犄角旮旯的野货;
第二,去邻县外贸公司,调他们近三年对日出口的货单,我要知道哪些东西卖得动、卖得贵;
第三,第三,联系县医院,抽样检测常见山货的重金属和农药残留,别辛辛苦苦运出去,被人一检退回来,丢人现眼。”
老张一边记一边点头,刚想问预算,丁义珍摆手:“先干,钱的事我来。记住,这不是扶贫,是做生意。东西卖不出去,咱们全县干部都得喝西北风。”
当天下午,专班就动了起来。丁义珍没闲着,拨通了陈书婷的电话:“帮我个忙,找香江那边的日资商社朋友,悄悄拍几张东京、大阪超市里中国山货的货架照片,尤其是包装、价格标签,越细越好。别说是官方行为,就说华人社团想搞点年货采购。”
陈书婷在电话那头笑了:“你这县长,越来越像做买卖的了。”
“不做买卖,怎么让老百姓挣钱?”丁义珍也笑,“我这回是真要当一回‘土产经理’。”
三天后,情报陆续回来了。陈书婷发来一串照片,甫光船队的神户代理也传了市场走访记录。
丁义珍把材料摊在会议室长桌上,带着商务局、农业局几个人一条条看。
东京超市里,金针菇干一小包卖八百日元,刺嫩芽标价一千二,山核桃仁更是直接贴着“高级食材”标签,一盒卖到一千八。
“人家不是不买中国货,是买‘干净、安全、有说法’的中国货。”丁义珍指着照片说,“你看这包装,小份量,真空密封。咱们的货呢?麻袋一装,露天一晒,苍蝇围着转。”
商务局长挠头:“可咱们没这条件啊,分装线、检测设备、冷链运输……哪样不是钱?”
“先不搞全套。”丁义珍敲着桌子,“先挑三样:刺嫩芽、金针菇干、山核桃仁。这三样咱们有资源,加工门槛低,市场价高。
农技站马上出《初加工操作指引》,重点写清楚怎么晾晒、怎么防潮、怎么分拣。每户补贴一块五加工费,妇女组织起来干,不耽误种地。”
他顿了顿:“至于包装,先用食品级塑料袋,热封口,贴手写标签,注明产地、采摘日期、农户姓名。等第一批货出去,客户认了,再上机器。”
众人点头,散会后各自去忙。丁义珍又拨了个电话,这次是光大船队驻京海办事处。
“老陈啊,我这边要发一批山货去神户,不多,五十吨,主打刺嫩芽和山核桃仁。你那有没有直达船?别中转,干货最怕来回折腾。”
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声音:“有啊,每月两班,返程基本空着。你这货要是稳定,我还能给你腾个恒温柜。”
“恒温不急,但防潮必须到位。”丁义珍说,“我提个方案:这五十吨,我包你一个整柜,运费压到市场价六成,你给我优先装货、垫防潮板、协助清关。怎么样?”
“你这叫‘以货换舱’啊。行,我答应。但有个条件——首单客户要是验收不合格,这合作就当试水,不追究;要是合格,三年内你这货我优先接,别人加钱也不给。”
“成交。”丁义珍挂了电话,翻开笔记本,在“物流”一栏写下:“光大船队,整柜包舱,六折运费,首单试运。”
他没停,又拨通一个未到任的号码:“连城同志,等你正式上任,第一件事就是蹲点李家沟收购站。建台账、控质量,一个农户一个档案,谁家的货出了问题,追到地头。”
电话那头愣了下:“丁县长,我还没报到呢……”
“可活不能等。”丁义珍笑着说,“你先当个‘电话副局长’,行不行?”
李家沟临时收购站三天内搭了起来。电子秤、水分测定仪、真空封口机全到位。
丁义珍亲自去了一趟,带着农技站的人现场培训。村里妇女组了“初加工小组”,按标准晾晒刺嫩芽,去壳分拣山核桃仁。每加工一公斤,补贴一块五,当场现金结算。
第一天,只收上来八百斤。第二天,两千三。第三天,破五千。
“不是老百姓不想干,是以前没人带着干。”丁义珍看着入库单说,“现在路子清楚了,他们自然跟上来。”
最后一天傍晚,首批五吨货入库。每袋贴上“金山县源产·可追溯编码”,登记农户信息、采摘时间、加工批次。丁义珍亲自检查了三袋,打开闻了闻,又用手捏了捏:“干度够,没霉味,杂质少。可以出运。”
当晚,他在日志末页写下:“土产出山,第一步,稳。”
第二天一早,他赶到光大船队京海港务站。货柜已经停在装运区,两名技术人员正在检查垫舱板和温湿度记录仪。丁义珍爬上车,打开一个货袋,抓了一把刺嫩芽,对着阳光看了看。
“这批货,贴了溯源码?”他问。
“贴了。”随行的商务局长说,“每个农户都有登记,扫描二维码能查到姓名、地块、加工时间。”
“好。”丁义珍把货袋重新封好,“装柜吧。”
集装箱缓缓升起,吊车司机打了个手势。丁义珍站在地面,看着货柜被稳稳安放在船舱指定位置。光大的代理走过来,递上一份《试运行备忘录》。
“签了这个,首单就算正式发运。”他说。
丁义珍掏出笔,在乙方代表栏签下名字。代理收好文件,拍了拍他的肩:“等神户那边反馈。”
丁义珍点点头,没说话。他抬头看了眼船体,巨大的货轮静静停泊在港湾,甲板上几个水手正在检查缆绳。海风带着咸味吹过来,卷起他衣角。
他忽然转身,对商务局长说:“通知下去,全县十个试点村,月底前都要建起标准化收购站。设备统一配,流程统一教,谁拖后腿,我找谁谈话。”
局长应声记下。丁义珍又补充:“另外,农技站把《初加工操作指引》印成小册子,每户发一本。标题就写:《山货出口十不准》。”
他刚说完,手机响了。是光大的老陈。
“丁县长,船务那边刚通知,原定明天上午十点开航,提前到今晚八点。北太平洋有气流变化,船长想赶在风带前出港。”
丁义珍看了看表,下午四点十七分。
“通知李家沟,所有待运货今晚六点前必须到港。”他说,“另外,安排一辆应急车,带备用封口机和干燥剂,万一途中包装破损,现场能补。”
电话挂断,他快步走向停车场。上车前,他对商务局长说:“你回去盯收购站建设,我亲自押这一趟。”
车子发动,驶向港口。丁义珍靠在座椅上,闭了会儿眼。再睁开时,目光落在副驾上的日志本上。他伸手翻开,最后一页写着:“土产出山,第一步,稳。”
农业局办公室刚开门,丁义珍就站在门口。局长老张正泡茶,看见他进来,手一抖,茶叶撒了半桌。
丁义珍没坐,直接说:“今天起,成立山货外销专班,你牵头。
三件事:第一,三天内把全县能拿得出手的山货全摸一遍,别漏了犄角旮旯的野货;
第二,去邻县外贸公司,调他们近三年对日出口的货单,我要知道哪些东西卖得动、卖得贵;
第三,第三,联系县医院,抽样检测常见山货的重金属和农药残留,别辛辛苦苦运出去,被人一检退回来,丢人现眼。”
老张一边记一边点头,刚想问预算,丁义珍摆手:“先干,钱的事我来。记住,这不是扶贫,是做生意。东西卖不出去,咱们全县干部都得喝西北风。”
当天下午,专班就动了起来。丁义珍没闲着,拨通了陈书婷的电话:“帮我个忙,找香江那边的日资商社朋友,悄悄拍几张东京、大阪超市里中国山货的货架照片,尤其是包装、价格标签,越细越好。别说是官方行为,就说华人社团想搞点年货采购。”
陈书婷在电话那头笑了:“你这县长,越来越像做买卖的了。”
“不做买卖,怎么让老百姓挣钱?”丁义珍也笑,“我这回是真要当一回‘土产经理’。”
三天后,情报陆续回来了。陈书婷发来一串照片,甫光船队的神户代理也传了市场走访记录。
丁义珍把材料摊在会议室长桌上,带着商务局、农业局几个人一条条看。
东京超市里,金针菇干一小包卖八百日元,刺嫩芽标价一千二,山核桃仁更是直接贴着“高级食材”标签,一盒卖到一千八。
“人家不是不买中国货,是买‘干净、安全、有说法’的中国货。”丁义珍指着照片说,“你看这包装,小份量,真空密封。咱们的货呢?麻袋一装,露天一晒,苍蝇围着转。”
商务局长挠头:“可咱们没这条件啊,分装线、检测设备、冷链运输……哪样不是钱?”
“先不搞全套。”丁义珍敲着桌子,“先挑三样:刺嫩芽、金针菇干、山核桃仁。这三样咱们有资源,加工门槛低,市场价高。
农技站马上出《初加工操作指引》,重点写清楚怎么晾晒、怎么防潮、怎么分拣。每户补贴一块五加工费,妇女组织起来干,不耽误种地。”
他顿了顿:“至于包装,先用食品级塑料袋,热封口,贴手写标签,注明产地、采摘日期、农户姓名。等第一批货出去,客户认了,再上机器。”
众人点头,散会后各自去忙。丁义珍又拨了个电话,这次是光大船队驻京海办事处。
“老陈啊,我这边要发一批山货去神户,不多,五十吨,主打刺嫩芽和山核桃仁。你那有没有直达船?别中转,干货最怕来回折腾。”
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声音:“有啊,每月两班,返程基本空着。你这货要是稳定,我还能给你腾个恒温柜。”
“恒温不急,但防潮必须到位。”丁义珍说,“我提个方案:这五十吨,我包你一个整柜,运费压到市场价六成,你给我优先装货、垫防潮板、协助清关。怎么样?”
“你这叫‘以货换舱’啊。行,我答应。但有个条件——首单客户要是验收不合格,这合作就当试水,不追究;要是合格,三年内你这货我优先接,别人加钱也不给。”
“成交。”丁义珍挂了电话,翻开笔记本,在“物流”一栏写下:“光大船队,整柜包舱,六折运费,首单试运。”
他没停,又拨通一个未到任的号码:“连城同志,等你正式上任,第一件事就是蹲点李家沟收购站。建台账、控质量,一个农户一个档案,谁家的货出了问题,追到地头。”
电话那头愣了下:“丁县长,我还没报到呢……”
“可活不能等。”丁义珍笑着说,“你先当个‘电话副局长’,行不行?”
李家沟临时收购站三天内搭了起来。电子秤、水分测定仪、真空封口机全到位。
丁义珍亲自去了一趟,带着农技站的人现场培训。村里妇女组了“初加工小组”,按标准晾晒刺嫩芽,去壳分拣山核桃仁。每加工一公斤,补贴一块五,当场现金结算。
第一天,只收上来八百斤。第二天,两千三。第三天,破五千。
“不是老百姓不想干,是以前没人带着干。”丁义珍看着入库单说,“现在路子清楚了,他们自然跟上来。”
最后一天傍晚,首批五吨货入库。每袋贴上“金山县源产·可追溯编码”,登记农户信息、采摘时间、加工批次。丁义珍亲自检查了三袋,打开闻了闻,又用手捏了捏:“干度够,没霉味,杂质少。可以出运。”
当晚,他在日志末页写下:“土产出山,第一步,稳。”
第二天一早,他赶到光大船队京海港务站。货柜已经停在装运区,两名技术人员正在检查垫舱板和温湿度记录仪。丁义珍爬上车,打开一个货袋,抓了一把刺嫩芽,对着阳光看了看。
“这批货,贴了溯源码?”他问。
“贴了。”随行的商务局长说,“每个农户都有登记,扫描二维码能查到姓名、地块、加工时间。”
“好。”丁义珍把货袋重新封好,“装柜吧。”
集装箱缓缓升起,吊车司机打了个手势。丁义珍站在地面,看着货柜被稳稳安放在船舱指定位置。光大的代理走过来,递上一份《试运行备忘录》。
“签了这个,首单就算正式发运。”他说。
丁义珍掏出笔,在乙方代表栏签下名字。代理收好文件,拍了拍他的肩:“等神户那边反馈。”
丁义珍点点头,没说话。他抬头看了眼船体,巨大的货轮静静停泊在港湾,甲板上几个水手正在检查缆绳。海风带着咸味吹过来,卷起他衣角。
他忽然转身,对商务局长说:“通知下去,全县十个试点村,月底前都要建起标准化收购站。设备统一配,流程统一教,谁拖后腿,我找谁谈话。”
局长应声记下。丁义珍又补充:“另外,农技站把《初加工操作指引》印成小册子,每户发一本。标题就写:《山货出口十不准》。”
他刚说完,手机响了。是光大的老陈。
“丁县长,船务那边刚通知,原定明天上午十点开航,提前到今晚八点。北太平洋有气流变化,船长想赶在风带前出港。”
丁义珍看了看表,下午四点十七分。
“通知李家沟,所有待运货今晚六点前必须到港。”他说,“另外,安排一辆应急车,带备用封口机和干燥剂,万一途中包装破损,现场能补。”
电话挂断,他快步走向停车场。上车前,他对商务局长说:“你回去盯收购站建设,我亲自押这一趟。”
车子发动,驶向港口。丁义珍靠在座椅上,闭了会儿眼。再睁开时,目光落在副驾上的日志本上。他伸手翻开,最后一页写着:“土产出山,第一步,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