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主攻还是佯攻,我们都要让各镇的官兵们大造声势,让他们的喊杀声和战鼓声震耳欲聋,让建奴的探子们感到恐惧和混乱。即使这些探子再怎么精明,在如此慌乱的情况下,他们传给盛京的情报也肯定会夸大其词,让建奴的决策者们产生误判。”孟乔芳的声音激昂而有力,他的话语在宽敞的厅堂中回荡着,仿佛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陛下,您只需要坐镇山海关,统筹好后勤保障工作,让各部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行动,那么胜利的大势就已经确定了。广宁、新义州等城池必然会被我们收复,大凌河上游的敖木伦也绝对不会再被建奴掌控。到那时,建奴必然会惊恐万分,仓惶向东撤退,根本不敢回头张望。”孟乔芳说完,深深地躬身下拜,然后长跪不起,以表示对皇帝的忠诚和敬意。
堂下的众人听完孟乔芳的话,都如同醍醐灌顶一般,眼前豁然开朗。他们纷纷跪地,齐声高呼:“陛下只需坐镇山海关,统筹后勤,令各部相机而动,则大势定矣!”这声音如同雷霆万钧,在厅堂中久久回荡,显示出众人对孟乔芳战略的高度认同和对皇帝的绝对信任。
“陛下圣明!有陛下坐镇山海关,各镇必守望相助,奋勇杀敌,复我大明辽东万里河山!”
崇祯皇帝闻听此言,先是一愣,然而转瞬间便笑了起来。他这一笑,众人皆是默不作声,装迷糊,但崇祯皇帝心中却是已然明了,孟乔芳话中的深意。
原来,孟乔芳此番言语,并非是在夸赞崇祯皇帝,而是委婉地表示,他并不希望崇祯皇帝亲身犯险,去亲冒矢石,与敌军正面交锋。
崇祯皇帝见状,微微一笑,缓声道:“孟爱卿,那奴酋皇太极,于天启六年之时,竟敢亲自率领八旗兵,越过辽河,攻打我大明朝的锦州、宁远二城。彼时,他尚且如此果敢,为何朕就不能呢?”
孟乔芳闻言,赶忙躬身施礼,解释道:“陛下,您身负一朝万民之安危,坐拥万里河山,乃是万乘之君。这等尊贵之身,岂能与一叛将之子、贱奴之人相提并论呢?那奴酋之所以会如此冒险,实乃因其地位不稳,迫不得已而兵行险着啊……”
孟乔芳的话尚未说完,崇祯皇帝便摆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语。显然,对于这样的回答,崇祯皇帝并不满意。
此时,在场的众人皆面面相觑,他们心中都很清楚,没有一个人是真心希望崇祯皇帝亲自上前线的。
当今圣上对军事方面确实有一定的了解,也能够像赵括那样口若悬河地谈论兵法。然而,尽管他在这方面有所涉猎,但却没有人敢让他亲临前线。
毕竟战场上刀剑无眼,稍有不慎便可能有生命危险,英宗和武宗的前车之鉴还历历在目呢!
在场的大多数人都是武将,他们虽然对军事有实际经验,但在言辞方面可能并不擅长。
就连稍有学识的孟乔芳都无法说服皇帝改变主意,其他人又怎么可能通过武力来劝谏呢?更何况,现在军中众人都知道,陛下的武力堪称绝世,就算是与千古名将项羽相比,恐怕也不遑多让。
在这紧张的氛围中,堂下唯有两位文臣——卢象升和袁崇焕,他们心有灵犀地同时抬头,对视一眼。这一眼,仿佛包含了千言万语,两人都读懂了对方的意思。在这一点上,督抚二人之间的默契可谓是无人能及。
卢象升深吸一口气,然后缓缓说道:“陛下,臣闻圣王治国,其要在于知晓天命、顺应阴阳。以陛下之睿智,自然明白所谓顺应大势、顺应民心的道理。想当年,汉高祖刘邦不过是一介亭长,却能手提三尺青锋剑,斩杀白蛇起义,最终夺取天下。然而,当他扫平天下之后,面对北方的匈奴,即使他拥有睥睨天下的气势,却也在白登山被困七日之久。若非陈平献计贿赂单于之妻,恐怕汉室天下难以延续四百年之久。”
卢象升稍作停顿,观察了一下崇祯皇帝的脸色,见他依然面色阴沉,便继续说道:“再看唐太宗李世民,其英武神明,堪称古今罕见。然而,当颉利可汗的大军兵临城下时,他也不敢轻易兴兵动武,以身犯险。毕竟,战争的胜负难以预料,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社稷倾覆。”
说到这里,卢象升稍稍加重了语气:“我朝英宗皇帝,因轻率北狩,最终导致了土木堡之变的发生。幸得于太保力挽狂澜,才使得神器稳固,国家得以保全。”
卢象升一脸严肃地说完这些话后,见崇祯皇帝的脸色依旧没有好转,心中不禁有些焦急。他暗自思忖,自己说了这么多,也该轮到队友上场了。就在这时,一旁的袁崇焕似乎心有灵犀一般,不用卢象升提醒,便主动接过话头,继续说道。
“陛下乃是天下明君,更是中兴之主,自登基御极以来,短短五年时间,便已天下大定。
如今陛下所忧虑之事,无非仅有两处,其一为陕西民变,其二则是辽事。陛下大可放心将陕西民变交予孙传庭和陈奇瑜两位大人去处理,然而对于辽事,陛下为何却不能对微臣与卢大人放心呢?
依微臣之见,陛下只需坐镇山海关,于帷幄之中运筹,自然能够决胜于千里之外。
山海关乃是天下雄关,陛下在此坐镇,指挥禁军以及各镇官军将士,犹如群虎出山,各展其能,又何须陛下亲自临阵,以身犯险呢?”
袁崇焕话音未落,只见下方辽西将门的众将,如祖大寿、朱梅等人,皆是齐刷刷地单膝跪地。
“陛下坐镇山海关,我等将士必当奋勇杀敌,以报陛下隆恩!”祖大寿高声喊道。
随着祖大寿的话音落下,辽东镇的人马也纷纷跪地,齐声高呼:“愿为陛下效死!”
紧接着,蓟镇的天雄军将领们也不甘示弱,同样跪地高呼:“陛下万岁!”
“陛下,您只需要坐镇山海关,统筹好后勤保障工作,让各部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行动,那么胜利的大势就已经确定了。广宁、新义州等城池必然会被我们收复,大凌河上游的敖木伦也绝对不会再被建奴掌控。到那时,建奴必然会惊恐万分,仓惶向东撤退,根本不敢回头张望。”孟乔芳说完,深深地躬身下拜,然后长跪不起,以表示对皇帝的忠诚和敬意。
堂下的众人听完孟乔芳的话,都如同醍醐灌顶一般,眼前豁然开朗。他们纷纷跪地,齐声高呼:“陛下只需坐镇山海关,统筹后勤,令各部相机而动,则大势定矣!”这声音如同雷霆万钧,在厅堂中久久回荡,显示出众人对孟乔芳战略的高度认同和对皇帝的绝对信任。
“陛下圣明!有陛下坐镇山海关,各镇必守望相助,奋勇杀敌,复我大明辽东万里河山!”
崇祯皇帝闻听此言,先是一愣,然而转瞬间便笑了起来。他这一笑,众人皆是默不作声,装迷糊,但崇祯皇帝心中却是已然明了,孟乔芳话中的深意。
原来,孟乔芳此番言语,并非是在夸赞崇祯皇帝,而是委婉地表示,他并不希望崇祯皇帝亲身犯险,去亲冒矢石,与敌军正面交锋。
崇祯皇帝见状,微微一笑,缓声道:“孟爱卿,那奴酋皇太极,于天启六年之时,竟敢亲自率领八旗兵,越过辽河,攻打我大明朝的锦州、宁远二城。彼时,他尚且如此果敢,为何朕就不能呢?”
孟乔芳闻言,赶忙躬身施礼,解释道:“陛下,您身负一朝万民之安危,坐拥万里河山,乃是万乘之君。这等尊贵之身,岂能与一叛将之子、贱奴之人相提并论呢?那奴酋之所以会如此冒险,实乃因其地位不稳,迫不得已而兵行险着啊……”
孟乔芳的话尚未说完,崇祯皇帝便摆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语。显然,对于这样的回答,崇祯皇帝并不满意。
此时,在场的众人皆面面相觑,他们心中都很清楚,没有一个人是真心希望崇祯皇帝亲自上前线的。
当今圣上对军事方面确实有一定的了解,也能够像赵括那样口若悬河地谈论兵法。然而,尽管他在这方面有所涉猎,但却没有人敢让他亲临前线。
毕竟战场上刀剑无眼,稍有不慎便可能有生命危险,英宗和武宗的前车之鉴还历历在目呢!
在场的大多数人都是武将,他们虽然对军事有实际经验,但在言辞方面可能并不擅长。
就连稍有学识的孟乔芳都无法说服皇帝改变主意,其他人又怎么可能通过武力来劝谏呢?更何况,现在军中众人都知道,陛下的武力堪称绝世,就算是与千古名将项羽相比,恐怕也不遑多让。
在这紧张的氛围中,堂下唯有两位文臣——卢象升和袁崇焕,他们心有灵犀地同时抬头,对视一眼。这一眼,仿佛包含了千言万语,两人都读懂了对方的意思。在这一点上,督抚二人之间的默契可谓是无人能及。
卢象升深吸一口气,然后缓缓说道:“陛下,臣闻圣王治国,其要在于知晓天命、顺应阴阳。以陛下之睿智,自然明白所谓顺应大势、顺应民心的道理。想当年,汉高祖刘邦不过是一介亭长,却能手提三尺青锋剑,斩杀白蛇起义,最终夺取天下。然而,当他扫平天下之后,面对北方的匈奴,即使他拥有睥睨天下的气势,却也在白登山被困七日之久。若非陈平献计贿赂单于之妻,恐怕汉室天下难以延续四百年之久。”
卢象升稍作停顿,观察了一下崇祯皇帝的脸色,见他依然面色阴沉,便继续说道:“再看唐太宗李世民,其英武神明,堪称古今罕见。然而,当颉利可汗的大军兵临城下时,他也不敢轻易兴兵动武,以身犯险。毕竟,战争的胜负难以预料,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社稷倾覆。”
说到这里,卢象升稍稍加重了语气:“我朝英宗皇帝,因轻率北狩,最终导致了土木堡之变的发生。幸得于太保力挽狂澜,才使得神器稳固,国家得以保全。”
卢象升一脸严肃地说完这些话后,见崇祯皇帝的脸色依旧没有好转,心中不禁有些焦急。他暗自思忖,自己说了这么多,也该轮到队友上场了。就在这时,一旁的袁崇焕似乎心有灵犀一般,不用卢象升提醒,便主动接过话头,继续说道。
“陛下乃是天下明君,更是中兴之主,自登基御极以来,短短五年时间,便已天下大定。
如今陛下所忧虑之事,无非仅有两处,其一为陕西民变,其二则是辽事。陛下大可放心将陕西民变交予孙传庭和陈奇瑜两位大人去处理,然而对于辽事,陛下为何却不能对微臣与卢大人放心呢?
依微臣之见,陛下只需坐镇山海关,于帷幄之中运筹,自然能够决胜于千里之外。
山海关乃是天下雄关,陛下在此坐镇,指挥禁军以及各镇官军将士,犹如群虎出山,各展其能,又何须陛下亲自临阵,以身犯险呢?”
袁崇焕话音未落,只见下方辽西将门的众将,如祖大寿、朱梅等人,皆是齐刷刷地单膝跪地。
“陛下坐镇山海关,我等将士必当奋勇杀敌,以报陛下隆恩!”祖大寿高声喊道。
随着祖大寿的话音落下,辽东镇的人马也纷纷跪地,齐声高呼:“愿为陛下效死!”
紧接着,蓟镇的天雄军将领们也不甘示弱,同样跪地高呼:“陛下万岁!”